中國葬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墓葬之“葬”,到底是什麼意思?

“葬”,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已發現了此字,而且寫法不止一種。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上錄入了三種寫法,分別是——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甲骨卜辭一期粹1582片上“葬”字)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甲骨卜辭一期乙3148片上“葬”字)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甲骨卜辭一期金466片上“葬”字)

從甲骨文的寫法來看,這是一個會意字。

“葬”字的古老寫法不同,但透露的原始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是一樣的:人死後將遺體放入坑中,覆土埋掉,連後世必用的棺槨一類葬具也沒有,甚至連墳頭不留,地面上長了草。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篆書“葬”字,中間是人的遺體,四周都是草)

後世標準“葬”字從“死”,指人死後蓋上草蓆,埋藏在叢草中,即源於甲骨文的“葬”字會意。

考古學上對“葬”的理解比較專業。著名考古學家王仲殊有一觀點稱,“人類將死者的屍體或屍體的殘餘,按照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場所,稱為‘葬’。”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現代抬棺下葬場景)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下葬時棺材正位場景)

後來,處理屍體有不同方式,即葬法不同,如土葬、火葬、天葬、二次葬,等等。

“葬”音與“臧”相近,古義“臧”與“藏”相通,因而有學者認為,葬就是收藏屍體,《說文解字》即就是這個觀點。《禮記·檀弓》亦稱,“葬也者,藏也。”《荀子·禮論》同樣認為,“故葬,埋敬藏其形也。”都是一個意思。

就內容和重視程度而言,葬有薄葬與厚葬之別,構成了活人對待死人態度的全部。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考古中發現的唐朝古墓)

人類最初或許並沒有“葬”的概念,挖坑埋掉,身上蓋點雜草、草蓆什麼的物品,說明已有了原始葬俗。而這種原始的“葬”,一直貫穿於人類生活之中,至今家貧無力辦親人葬事者,還是原始的遺體處理方式。

明太祖朱元璋在當皇帝前,家中一貧如洗,其父親得了瘟疫死後,就是用草蓆包裹了一下,與其二哥一起,抬到鄉人施捨的一塊荒地上,草草埋掉——這與甲骨文“葬”字透露的處理遺體的原始方式驚人的一致!

因為這個原因,朱元璋當了皇帝后想改葬父親,但劉基說了一句話,稱遷葬會影響風水龍脈,讓迷信的朱元璋立即打消了這一念頭,僅在原墳上擴大,加蓋地面建築。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安徽鳳陽明皇陵神道)

從考古發現來看,情況確實是這樣,早期葬法很簡單的。

1977年,考古專家在河南新鄭市新村鎮裴李崗村首次發現和發掘出了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裴李崗文化。在一處氏族家族墓地中,共發現了114座人類早期墓穴,墓穴簡單,不見葬具,隨葬品也很少,甚至沒有。

即便有隨葬物品,也無金銀這類貴重金屬,僅是磨盤、磨棒、石斧、石鏟、石鐮、陶瓶、陶罐一類早期生產、生活必用用品。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裴李崗新石器遺址出土的隨葬器)

人類早期這種喪葬方式,可以看成是“薄葬”。

與墓越往後造得越講究越豪華一樣,隨著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出現對尊貴死者的追崇,特別是後期,在“國家”和“王”的概念出現,葬事開始複雜了。

與“墓”有級別一樣,“葬”亦有了等級——葬厚流行就是下葬等級觀念的反映,是彰顯死者生前地位的體現,是“侍死者如事生”觀念的具體化、世俗化。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秦公一號大墓考古現場,復原)

目前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中國最早有記載的朝代是夏,隨後是商、周,統稱“三代”,三代時期的貴族墓葬等級就特別分明,貴族厚葬大興。

以青銅器為代表的各種精美、珍貴隨葬品的出土,證實當年的葬事是如何的講究,厚葬之風是如何的嚴重。

1976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的“婦好墓”,便是這個時期厚葬墓的代表之一,十分豪奢,還有很多殉人。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安陽殷墟婦好墓,陪葬大量青銅器)

現已證實,婦好是《乙辛周卜辭》上記載的武丁的法定配偶妣辛。此墓從未被盜墓者光顧過,保存了原始狀態,出土的隨葬品多達1928件。其中有755件製作工藝很高的玉器,還有綠松石、瑪瑙、水晶、象牙等許多寶石。

青銅器最精華,多達468件,品種幾乎涵蓋了過去殷墟中出土的所有青銅器種類。有兩件大方鼎,大小僅次於中國目前已發現的體形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現藏於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後母戊鼎。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青銅鼎)

之後的春秋時期,“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時“禮樂崩壞”,時人以厚葬為榮,薄葬為辱。當時的齊國、宋國葬事逾制,厚葬之風尤其盛行。

到了秦漢,厚葬被髮揮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漢武帝劉徹的茂陵,其隨葬物品多得裝不下,史載,他當年動用國家三分之一的財富,營建茂陵和購置隨葬品。這便宜了盜墓者,據《後漢書》,當年赤眉軍攻佔長安後,焚燒皇宮,又“發掘諸陵,取其寶物”。僅茂陵中的隨葬品,搬了幾十天,“陵中物仍不能減半。”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茂陵碑)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茂陵封土堆)

後世不少有識之士,甚至帝王本人,都對如此的厚葬做法提出了反對意見。如漢文帝劉恆、唐高祖李淵、明太祖朱元璋生前都提倡薄葬。

魏武帝曹操盜過墓,深知厚葬的危害,在提倡薄葬方面最積極,身體力行,死後不隨葬金銀寶,陪以瓦器,連“送老衣”都是生前身上穿的,即所謂“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甲骨文發現幾種“葬”字,透露出早期處理人類遺體的方式

(安陽西高穴古墓考古現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