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戶外運動 紅河 漂流 乾隆 遼東網 遼東網 2017-08-29

戰天鬥地播種希望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

——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地處遼東偏遠山區的清原滿族自治縣,原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鎮,因為紅河峽谷漂流的誕生,這個小鎮變得熱鬧起來,絡繹不絕的陌生人蜂擁而至,清原的名氣隨著他們的離去不脛而走。

紅河峽谷漂流,讓清原不再默默無聞,讓清原人的生活不再單調,讓清原的經濟發展變得豐富多彩。

紅河峽谷漂流,遼東大地上的品牌項目,融匯世界的社交名片,讓清原的美麗未來顯得那麼真實。

生於嚴冬、長在夏季;從無到有、從弱變強。13年多的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不長,足以讓一個嬰兒長成少年,但,那不是紅河。對紅河,每年平均80天的運營時間,13年其實只有3年,而且是零零碎碎的3年。紅河人就是用這零零碎碎的3年,塑造了一條神奇之河。

13年來,紅河人憑著敢為人先、勇往直前的創業精神,百折不撓、永不服輸的進取精神,不怕失敗、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不計得失、甘於奉獻的擔當精神,不斷地創造著改變自然、征服自然的奇蹟,用激情與奉獻、用拼搏與奮鬥,以無所畏懼的紅河精神,書寫出了震撼世人的大河傳奇。

當我們走進紅河峽谷漂流,探尋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起紅河精神,看到的是一張張淳樸的面孔,聽到的是一句句樸實的語言。原來,紅河的神奇來自於若干個平凡力量的聚集。 涓涓細流,憑著水滴石穿的韌勁兒,可以磨平最堅硬山石的稜角;匯聚成河,就具備了摧枯拉朽、改變一切的力量。紅河,就是這樣的一條大河。而伴隨著品牌成長的紅河人,就有著這樣的力量。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紅河峽谷地處長白山餘脈,山巒疊嶂,溝谷縱橫,是國內極為少見的峽谷自然景觀。(吳乾隆攝影)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激流勇進,永不服輸。(吳乾隆攝影)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吳乾隆攝影)

記者 邵可欣

紅河的神奇之處是什麼?

是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冬中,“誕生”出北方第一漂的奇蹟;是在歷經兩次特大洪災而始終屹立不倒,戰勝千年不遇洪災帶來的毀滅性打擊,再造新紅河;還是在平均每年僅能營業80天的條件下,到目前累計接待國內外遊客360多萬人次,相當於清原全縣人口十倍的遊客成功改變了地區經濟產業結構;還是摸著石頭過河,卻打造成國內自然水域漂流標杆式景區……

山外,無數人想知道神奇如何締造;山內,紅河人想知道遊客如何滿意。

從創建紅河漂流那一天起,紅河人從未想過要創造什麼奇蹟,把景區建好、讓遊客快樂就是他們的追求,然而,最現實的願望卻迸發無限力量。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第一批挺近紅河峽谷內的拓荒者。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2004年春,紅河人冒著嚴寒開發峽谷。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景區初建公路。

敢為人先、勇往直前

在零下三十度的荒野中創造奇蹟

8月5日的紅河漂流景區,來自省內外的11000多名遊客,讓歡呼聲震撼山林,讓歡笑聲灑滿河道。這樣喧囂熱鬧的場面,在13年來的每一個漂流季,都在這裡反覆上演。

可是,如果時間能夠倒流,回到2004年初,那時的紅河卻是一片沉寂,山上只有皚皚白雪,河裡只有堅硬的寒冰,呼嘯而過的只有凜冽的北風。

2004年1月30日,正月初九,沿著羊腸小道,冒著寒風,踩著冰雪,漂流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楊德全帶領著30名首批拓荒者,來到了這片寂靜荒蕪的河谷,開始了艱辛的創業歷程。

那時,清原地區的大山深處正是最寒冷的時節,室外溫度常在零下34、35攝氏度,積雪沒膝,紅河河道內的冰層厚達1.7米多,一鎬下去只能在冰面上留下一個淺淺的白印。

建設紅河漂流的第一步是要在紅河上修建一座百餘米長的漫水橋,之後才能把材料物資運到河對岸的尾點建設地,開始建設。

尾點應急指揮兼保潔部部長宮新、修船班班長吳英明兩人都曾參加了建設,對那年冬天的寒冷、施工過程中的艱苦仍然記憶猶新。

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嚴寒,工人們就住在搭在河邊的苫布帳篷裡,廢舊的鐵油桶一剖兩半就成了爐子,燒柴取暖。每天喝的是冰雪化成的水,一天三頓飯就是煮點方便麵,烤點饅頭,或是用飯盒蒸點夾生飯,再配上鹹魚對付一口。

可是,再寒冷的天氣、再艱苦的條件,也熄不滅大家建設紅河、開發紅河的激情與鬥志。因為紅河漂流是全縣建設對外交流的平臺,是改變清原經濟產業機構的先鋒,是清原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寄託。

冰面刨不動,就從縣公安局請來專業爆破人員,在冰面上打炮眼,硬是用炸藥炸出了作業面。工人們穿著水叉在冰冷的河水裡施工,從早幹到晚,沒人叫苦叫累,更沒有一個撂挑子的。

修漫水橋打基礎時,吳英明負責看守抽水泵,6臺泵24小時不斷地抽水,他天天守著,一天睡不了幾個小時,還要及時清理吸入水泵的枯枝爛葉、小石子等雜物,保證水泵的正常工作。

有一天半夜,當時氣溫已達到零下40多攝氏度,水泵總是被雜物堵死,隔一會兒就得清理一下。吳英明修好這臺泵就得趕緊去修另一臺,從半夜一直忙活到第二天早上7點半,手被凍得都已經沒有知覺了,自己還不知道。他右手的四個指頭全都被凍黑了,後來去醫院治療。雖然治好了可還是留下了後遺症,到現在吳英明的右手還握不緊、使不上勁。

正是憑著這麼股子不要命的幹勁、衝勁,他們僅用45天時間就完成了漫水橋的修建,比原計劃提前一週完成,創造了東北野外冬季施工的紀錄。

之後,建碼頭、買船、培訓員工……紅河人用敢為天下先的無比勇氣,以不懼萬難、一往無前的創業精神,在與惡劣天氣、艱苦環境鬥爭了近3個月後,建起了紅河漂流景區,用自己的雙手解開了紅河的財富“密碼”,開啟了這條在大山中默默流淌了千萬年的大河的傳奇旅程!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2013年“816”洪水過後,工人們在抗災自救。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2013年“816”洪水過後,工人們在抗災自救。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2016年漂流季遭遇暴雨預警,工人們在緊急避險,轉移物資。(盧然攝影)

百折不撓、永不服輸

千年洪水衝不毀的傳奇

漂在紅河上,隨著洶湧的波濤上下起伏,總是讓人熱血奔騰、激動不已。而比在紅河漂流更令人血脈沸騰的是,紅河人與兩次水災抗爭的不屈經歷,是用千年不遇的洪水也衝不毀的意志再造一個紅河的傳奇。

2013年8月16日,千年不遇的洪災席捲了景區,泥沙淤塞了河道,大量泥石流呼嘯而至;3200條皮筏、5萬件救生衣或是被衝得無影無蹤,或是埋入汙泥;景區水、電等線路都被沖毀,道路、停車場、碼頭等基礎設施及安全設備全部報廢。

第二天,洪水消退之後,整個景區是滿目瘡痍。漂流河道全部沖毀,到處散落著石頭,岸邊的樹上掛滿垃圾,洪水把河面擴寬了兩三倍,河道兩側的大山被自上而下的水流撕出一條條溝壑。候漂大廳的主體建築雖然依舊矗立在紅河岸邊,但大廳內所有的設施都被衝得七零八落,掩埋在1米多厚的淤泥之中。公路被滑坡山體覆蓋著,厚達半米的淤泥、泥沙把整個服務區地面蓋得嚴嚴實實。

尾點服務區整個區域放眼望去盡是枯木、雜物、巨石、淤沙,最高處達六七米;員工宿舍、漿洗房、40處售貨亭沖毀倒塌;停車場、環路、演藝廣場14萬平方米路面、2萬立方米擋牆遭到嚴重破壞;餐廳、茶樓、四合院賓館、7號樓的所有過水設施基本報廢……

僅僅一夜間,以“北方第一漂”的名號而聞名東北三省的紅河景區就面目全非。一夜間,洪災就給紅河帶來了直接財產損失及恢復費用共約1.2億元的鉅額“賬單”。而此時的紅河,還揹負著2010年"7•31"洪災形成的1.5億元債務。

面對洪水肆虐過後、遍地殘垣的景區,每名紅河人都感到痛徹心扉。這個時候,楊德全雖然雙眼赤紅、面容憔悴,但是他的背始終挺得筆直,他的聲音仍同往常一樣充滿了力量。他堅定地對員工們說:“只要我不倒,紅河就不會倒!”“我們不靠別人,就靠自己,再造一個紅河!”

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語,鼓舞起了紅河人的鬥志,點燃了紅河人與自然抗爭的勇氣。

災後第二天,紅河人開始積極的災後自救重建工作。在交通、電力、供水、通訊全部斷掉,景區幾成孤島的艱難狀況下,一場紅河人抗災自救、再造紅河的戰鬥火熱開啟。

紅河人用鐵鍬一鍬鍬填平了支離破碎的道路;肩抗手挖地把千餘艘數百斤重的皮筏從齊腰深的淤泥裡挖了出來,把散落各處、埋在汙泥裡的救生衣收集起來,一件件仔細地清洗乾淨;幾臺挖掘機晝夜奮戰硬是將漂流航道重新從淤泥中挖了出來。 從8月17日起,歷時42天,110餘名紅河員工奮戰在搶險自救第一線,不顧同樣遭災的家園,不顧因為勞累復發的頑疾,不顧生病的家人、年幼的孩子,不顧一天的勞動量早已超出身體的負荷。靠著幾臺溝機和一把把鐵鍬,他們清理掉了38萬立方米的淤泥土石方。

清淤任務的順利完成,為之後的重建工作奠定了基礎。在災後的10個月時間裡,除去無法施工4個月寒冬期,紅河人加班加點進行恢復重建工作,讓一個全新的紅河在2014年6月27日重新與世人見面,讓曾經滿目瘡痍的紅河以更完美的姿態迎接八方遊客,讓激情與快樂重新在這裡“流淌”,書寫新的傳奇。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2010年景區全開始全面重建。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2010年景區全開始全面重建。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員工培訓現場。

不怕失敗、追求卓越

“泥腿子”樹起漂流行業標杆

2017年8月5日下午,紅河漂流景區尾點服務區內,剛剛結束12.8公里的漂流探險的遊客們開始一批批地登上岸來。問起漂流的感受如何,“太刺激了”成為每位被問到的遊客脫口而出的回答。

23處激流,遍佈12.8公里長的紅河漂流河道上,處處不同,各具特色,為每一名遊客都帶來絕對刺激的體驗。而一些曾經在早些年來過紅河漂流的遊客,有的心中還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麼刺激,怎麼漂流全程中再也沒有翻船的情況出現了呢”。

更刺激,也更安全,這是2013年"8•16"洪災後,紅河河道重建後取得的效果。當年全程負責河道改造重建工作的船運部部長、55歲的王立義告訴記者:“現在的紅河河道里的每一塊石頭都是我們精挑細選放進去的,每一處激流都是我們反覆設計試驗出來的!”

2013年的洪災將漂流河道全部沖毀後,紅河人選擇了重建一條全新的河道。當時,他們僱來13臺溝機,從河道起點開始一點點地清理淤泥亂石,喊出了“沙子上山,石頭下河”的口號,早上每天4點開幹,晚上9點多才收工,用700多天的時間,重新挖出了一條河道。

當時,楊德全領著王立義一起設計、建造新的激流。兩個人都不懂,靠的就是一點點摸索、一次次的試驗。白天,根據河面的寬度、水深,計算、設計激流的浪高、流速等,設計每塊石頭的擺放位置。晚上,就讓水庫放水做實驗,自己坐船下水,體驗白天擺好的激流效果,不行就拆掉重擺。就這樣,擺好了就試驗,不行了就拆掉重擺,反反覆覆,不厭其煩,最多時要反覆實驗20多次才行。兩個人天天琢磨著怎麼擺石頭才能不刮船同時浪還大,遊客漂起來既安全又刺激。紅河的23處激流全是這麼一次次擺、反反覆覆試出來的。

“看到沒,從起點到尾點,12.8公里河道中的每處激流、每一塊石頭,我都熟悉。”王立義告訴記者,“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現在家裡還種著地。”

紅河漂流的員工們多數都是來自紅河周邊地區,從普通員工到管理人員很少有科班出身的,用他們的話來說,都是一幫“泥腿子”,不懂漂流,更不瞭解一家旅遊企業應該如何經營、如何管理。可是,他們都有一股子鑽勁兒,願意學,敢於試,經過13年的發展、積累,他們早已成為了經驗豐富的“正規軍”,還創新創造出成為行業標杆的管理模式、經營理念。

比如,紅河人提出的“大數據支持透明,小數據支持運營”的運營原則,就被譽為漂流行業管理的典範之作。還有他們開發、設計出來的國內一流的質量服務跟蹤系統、景區電子通信系統、遊客動態安全監視系統,以及他們摸索建立起來的景區標準化管理模式。

經過13年的不斷創新、不斷探索,紅河人以不怕失敗、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培養出了一大批旅遊管理、運營人才,也讓紅河漂流景區成為全國自然水域漂流景區的一座標杆!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2016年,紅河漂流公司提出打造“旅遊扶貧發展聚合體”。(盧然攝影)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2017年7月,紅河漂流被中國旅遊扶貧開發協會確定為調研基地。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紅河漂流公司總經理楊德全在綜合服務區觀察車流。(盧然攝影)

不計得失、甘於奉獻

家園意識讓紅河人可敬可愛

記者在與紅河漂流的員工交談的過程中,聽到的最多的一個字就是--“家”。總有員工對記者說,他們對紅河有著很深的感情,把這裡當成是家一樣。

在尾點服務區餐飲部負責茶樓接待工作的孫海英是紅河漂流的老員工了,也曾參與過2013年的災後自救重建。“8月16日那天,我就在尾點。那天晚上雨很大,我正好看到河裡還有一個輸送帶和一個擋船的皮籠還沒收上來,就和廚師長單雲祥兩人一起給拽上了岸。那一個皮籠就值十多萬塊錢,可不能讓水沖走了。完事之後,我倆又去食堂那邊想把冰箱運出來,免得被水衝了。當時水都已經漲到膝蓋處了,俺倆嚇得直髮抖,但還是堅持著把冰箱推上了車,運到了安全的地方。完事後我倆衣服全都溼透了。回到宿舍,我剛換完衣服,自己的東西還沒來得及收拾,就得到通知進行人員疏散,剛跑到山上,水頭就下來了。”對於"8•16"水災那晚的經歷,孫海英記憶深刻。

孫海英是清原夏家堡人,2004年紅河漂流開業後,她就來這裡打工。按理說,作為本地人的孫海英,很清楚山洪的迅疾與危險,可是在河水猛漲、山洪隨時會到來的危急關頭,她首先想到的卻是搶救公司財產。面對記者提出的為什麼這麼做的問題,孫海英很自然地回答說:“哪有時間想那麼多,我是看著紅河一點點發展起來的,這裡就像我的家一樣,我們能不保護自己的家嗎!”

和孫海英一樣,車隊隊長隋海波也把紅河當作了自己的家。在建設時期,隋海波就開始在紅河工作了,他參與了在冰天雪地裡建起紅河的第一座橋,而在洪災發生後他更是沒早沒晚地清淤……哪有活兒哪上,多苦多累,都沒退縮過。

在2013年水災後的自救重建過程中,起初景區裡沒水沒電,連電話也打不通,可紅河的員工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仍然堅持工作,沒有一個打退堂鼓的。哪有活兒,大家都是爭著搶著幹。洪水給紅河漂流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讓公司背上了高額的債務,而在公司召集員工進行災後自救重建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提過工資的事兒。員工中很多都是當地人,家裡也受了災,可是沒有一個人因此請假。

用隋海波的話說,他們是看著紅河發展起來的,紅河就像他們的孩子一樣,公司就是自家一樣,感情特別深。所以,洪災發生後,他們想的都是快點讓紅河恢復原樣,錢什麼的,不重要。

這就是紅河人,這就是紅河精神。他們來自樸實的鄉野,有著最樸實、最淳厚的家園意識,創業時篳路藍縷、殫精竭慮,工作中敬業奉獻、不計得失,災難前百折不撓、一往無前。他們每個人只是一縷細流,可是匯聚起來就成為了激昂澎湃的巨大力量,足以創造出震驚世人的傳奇。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一個現代化的旅遊景區矗立在紅河大峽谷。(吳乾隆攝影)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2017年景區重新設計改造了漂流河道。(吳乾隆攝影)

紅河精神寫就傳奇——紅河峽谷漂流品牌塑造的幕後故事

12.8公里漂流河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