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活著 餘華 不完美媽媽 小說 善與惡 跑步 反褲衩陣地 2019-09-12
"

假日清晨,陪家人去醫院,電梯擁擠,等了好幾趟終於上去了。幾乎毫無迴轉餘地的空間裡,我面前是一個抱著孩子的爸爸,孩子被一條薄毯包得嚴嚴實實,看不見臉,應該在熟睡。為了不擠到他們,我儘量用手臂圍出一個空間,年輕的爸爸向我感激地點點頭,於是我們很自然地進入陌生人之間的寒暄狀態:

“睡著了?這麼包著會不會太熱了?”

“嗯,怕空調的風吹著。”

“真是好爸爸,這麼一直抱著肯定很沉。”

“不沉”,他微微笑著,“她兩歲多了,但因為病了,所以只長個子,體重還是半歲的體重。”

我心裡毫無預警地抽了一下,下意識看看周圍,電梯裡都是疲憊焦慮、木然放空的表情。也許人們都在想著自己的不幸,沒聽到我們的對話;也許聽到了,只不過,在匯聚人間苦難的醫院裡,這些故事都已經司空見慣。

出電梯的時候,我護著年輕的父親和熟睡的孩子走出人群,他始終溫和地笑著感謝。臨走時,他告訴我旁邊不遠處有家很好的粥店,他說:我每天都趕早帶著她來醫院做康復,吃了兩年的早飯,就這家最好了,真的,你去試試就知道了。

我點頭:好的,一定去試試。

粥的確很好喝,清清淡淡,溫溫柔柔。人生苦澀,這一碗粥的滋味,喝到最後卻竟然品出些微微的香甜。

"

假日清晨,陪家人去醫院,電梯擁擠,等了好幾趟終於上去了。幾乎毫無迴轉餘地的空間裡,我面前是一個抱著孩子的爸爸,孩子被一條薄毯包得嚴嚴實實,看不見臉,應該在熟睡。為了不擠到他們,我儘量用手臂圍出一個空間,年輕的爸爸向我感激地點點頭,於是我們很自然地進入陌生人之間的寒暄狀態:

“睡著了?這麼包著會不會太熱了?”

“嗯,怕空調的風吹著。”

“真是好爸爸,這麼一直抱著肯定很沉。”

“不沉”,他微微笑著,“她兩歲多了,但因為病了,所以只長個子,體重還是半歲的體重。”

我心裡毫無預警地抽了一下,下意識看看周圍,電梯裡都是疲憊焦慮、木然放空的表情。也許人們都在想著自己的不幸,沒聽到我們的對話;也許聽到了,只不過,在匯聚人間苦難的醫院裡,這些故事都已經司空見慣。

出電梯的時候,我護著年輕的父親和熟睡的孩子走出人群,他始終溫和地笑著感謝。臨走時,他告訴我旁邊不遠處有家很好的粥店,他說:我每天都趕早帶著她來醫院做康復,吃了兩年的早飯,就這家最好了,真的,你去試試就知道了。

我點頭:好的,一定去試試。

粥的確很好喝,清清淡淡,溫溫柔柔。人生苦澀,這一碗粥的滋味,喝到最後卻竟然品出些微微的香甜。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餘華說,人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的。

這是我年少第一次看《活著》時,特地抄在日記本上的句子。那時候,看不懂福貴一生的浮沉起落、大悲大慟,只是覺得這句看上去繞來繞去的話,充滿了超然與智慧。

後來,工作許多年以後,在一次長途飛行時,又讀了一遍,像是從未讀過一樣,一口氣讀完。眼眶脹得發酸,但並沒有落淚。合上書,窗外是雲海茫茫,心裡也空空落落。一個紈絝子弟的開始,一個滄桑老人的最後,父母妻兒一個一個離開人世,只剩一頭老牛陪著他在夕陽裡繼續走遠——用千慘百虐的死亡,講述溫和樂觀的活著。

這一次,我記下了福貴的一句話: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像是對自己的安慰,又像是對自己的誇獎,福貴用時間的長度平衡了活著的沉重。這是他在無數恐懼與絕望中,仍能不瘋不癲不痴不傻地活下來的原因。

當經歷得足夠多生死榮辱的暴擊,再看待那些命運的深坑,就像看待雨後的點點泥窪,不會痛哭、不會怒罵,只會接受,平平靜靜、淡淡然然地接受。

餘華在《活著》的序言中說,他是在聽了一首美國民歌后決定寫下這部小說的。歌中的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他說,《活著》是一個高尚的故事,“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

假日清晨,陪家人去醫院,電梯擁擠,等了好幾趟終於上去了。幾乎毫無迴轉餘地的空間裡,我面前是一個抱著孩子的爸爸,孩子被一條薄毯包得嚴嚴實實,看不見臉,應該在熟睡。為了不擠到他們,我儘量用手臂圍出一個空間,年輕的爸爸向我感激地點點頭,於是我們很自然地進入陌生人之間的寒暄狀態:

“睡著了?這麼包著會不會太熱了?”

“嗯,怕空調的風吹著。”

“真是好爸爸,這麼一直抱著肯定很沉。”

“不沉”,他微微笑著,“她兩歲多了,但因為病了,所以只長個子,體重還是半歲的體重。”

我心裡毫無預警地抽了一下,下意識看看周圍,電梯裡都是疲憊焦慮、木然放空的表情。也許人們都在想著自己的不幸,沒聽到我們的對話;也許聽到了,只不過,在匯聚人間苦難的醫院裡,這些故事都已經司空見慣。

出電梯的時候,我護著年輕的父親和熟睡的孩子走出人群,他始終溫和地笑著感謝。臨走時,他告訴我旁邊不遠處有家很好的粥店,他說:我每天都趕早帶著她來醫院做康復,吃了兩年的早飯,就這家最好了,真的,你去試試就知道了。

我點頭:好的,一定去試試。

粥的確很好喝,清清淡淡,溫溫柔柔。人生苦澀,這一碗粥的滋味,喝到最後卻竟然品出些微微的香甜。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餘華說,人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的。

這是我年少第一次看《活著》時,特地抄在日記本上的句子。那時候,看不懂福貴一生的浮沉起落、大悲大慟,只是覺得這句看上去繞來繞去的話,充滿了超然與智慧。

後來,工作許多年以後,在一次長途飛行時,又讀了一遍,像是從未讀過一樣,一口氣讀完。眼眶脹得發酸,但並沒有落淚。合上書,窗外是雲海茫茫,心裡也空空落落。一個紈絝子弟的開始,一個滄桑老人的最後,父母妻兒一個一個離開人世,只剩一頭老牛陪著他在夕陽裡繼續走遠——用千慘百虐的死亡,講述溫和樂觀的活著。

這一次,我記下了福貴的一句話: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像是對自己的安慰,又像是對自己的誇獎,福貴用時間的長度平衡了活著的沉重。這是他在無數恐懼與絕望中,仍能不瘋不癲不痴不傻地活下來的原因。

當經歷得足夠多生死榮辱的暴擊,再看待那些命運的深坑,就像看待雨後的點點泥窪,不會痛哭、不會怒罵,只會接受,平平靜靜、淡淡然然地接受。

餘華在《活著》的序言中說,他是在聽了一首美國民歌后決定寫下這部小說的。歌中的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他說,《活著》是一個高尚的故事,“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不止是《活著》,餘華的許多作品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都深刻影響過我——

記得非典肆虐的夏天,校園裡是一片懶洋洋的光景,我每天帶著《許三觀賣血記》去操場上讀,花了七天的時間才讀完,那七天裡,我坐在看臺上,總能看見跑道上有一個老人拄著柺杖在慢慢走,一圈又一圈,身邊跑步的年輕人匆匆而過,對比出他像散步一樣的速度。我看到書的結尾時,他的影子已經和老年的許三觀重疊到了一起。

我一直以為他是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後來才知道,他兒孫滿堂,家庭幸福,並不是我“文藝想象”出來的那樣晚景淒涼。他和幾個每天跑步鍛鍊的年輕人很熟,喜歡聽他們誇他“心態年輕”——事實上,他心態也的確年輕,但凡自認衰老的人,誰會願意、誰又敢拄著柺杖在一群奔跑的年輕人中,悠閒自在地慢慢走呢?

我很慶幸在看《許三觀賣血記》的時候,面前是這樣一個熱鬧的操場,熱鬧中有這樣一個樂觀的老人,讓我沒有沉溺在書裡的人生苦難中哀哀感嘆,而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蒼涼命運下仍在努力彼此溫暖的人。

一樂看到勝利飯店光明的燈光,小心翼翼地問許三觀:“爹,你是不是要帶我去吃麵條?”許三觀不再罵一樂,他突然溫和地說道:“是的。”

這是全書最打動我的溫情場景,一個男人、一個父親,從愛到憎惡,再由憎惡回到愛,對兒子的心疼與溫柔,在“是的”兩字回答裡,潑洩而出。

類似的場景也曾出現在《兄弟》裡——

這是兩個孩子第一次在夜晚看到大海,夜晚的大海神祕莫測、變化多端,讓他們一陣激動,忍不住尖聲喊叫起來,這次宋凡平沒有捂住他們的嘴,他的大手摸著他們的頭髮,讓他們叫個不停,他自己也出神地看著黑暗中的大海。

我為這樣的段落著迷,以至於書中那些跌宕慘烈的命運,撕心裂肺的哭喊都變得遙遠而模糊。平凡的、自私的、膽小的、刻薄的、狡猾的、愚昧的、不完美的人們,就在這些閃閃發光的段落裡,變得溫柔、善良、動人而偉大。


"

假日清晨,陪家人去醫院,電梯擁擠,等了好幾趟終於上去了。幾乎毫無迴轉餘地的空間裡,我面前是一個抱著孩子的爸爸,孩子被一條薄毯包得嚴嚴實實,看不見臉,應該在熟睡。為了不擠到他們,我儘量用手臂圍出一個空間,年輕的爸爸向我感激地點點頭,於是我們很自然地進入陌生人之間的寒暄狀態:

“睡著了?這麼包著會不會太熱了?”

“嗯,怕空調的風吹著。”

“真是好爸爸,這麼一直抱著肯定很沉。”

“不沉”,他微微笑著,“她兩歲多了,但因為病了,所以只長個子,體重還是半歲的體重。”

我心裡毫無預警地抽了一下,下意識看看周圍,電梯裡都是疲憊焦慮、木然放空的表情。也許人們都在想著自己的不幸,沒聽到我們的對話;也許聽到了,只不過,在匯聚人間苦難的醫院裡,這些故事都已經司空見慣。

出電梯的時候,我護著年輕的父親和熟睡的孩子走出人群,他始終溫和地笑著感謝。臨走時,他告訴我旁邊不遠處有家很好的粥店,他說:我每天都趕早帶著她來醫院做康復,吃了兩年的早飯,就這家最好了,真的,你去試試就知道了。

我點頭:好的,一定去試試。

粥的確很好喝,清清淡淡,溫溫柔柔。人生苦澀,這一碗粥的滋味,喝到最後卻竟然品出些微微的香甜。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餘華說,人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的。

這是我年少第一次看《活著》時,特地抄在日記本上的句子。那時候,看不懂福貴一生的浮沉起落、大悲大慟,只是覺得這句看上去繞來繞去的話,充滿了超然與智慧。

後來,工作許多年以後,在一次長途飛行時,又讀了一遍,像是從未讀過一樣,一口氣讀完。眼眶脹得發酸,但並沒有落淚。合上書,窗外是雲海茫茫,心裡也空空落落。一個紈絝子弟的開始,一個滄桑老人的最後,父母妻兒一個一個離開人世,只剩一頭老牛陪著他在夕陽裡繼續走遠——用千慘百虐的死亡,講述溫和樂觀的活著。

這一次,我記下了福貴的一句話: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像是對自己的安慰,又像是對自己的誇獎,福貴用時間的長度平衡了活著的沉重。這是他在無數恐懼與絕望中,仍能不瘋不癲不痴不傻地活下來的原因。

當經歷得足夠多生死榮辱的暴擊,再看待那些命運的深坑,就像看待雨後的點點泥窪,不會痛哭、不會怒罵,只會接受,平平靜靜、淡淡然然地接受。

餘華在《活著》的序言中說,他是在聽了一首美國民歌后決定寫下這部小說的。歌中的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他說,《活著》是一個高尚的故事,“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不止是《活著》,餘華的許多作品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都深刻影響過我——

記得非典肆虐的夏天,校園裡是一片懶洋洋的光景,我每天帶著《許三觀賣血記》去操場上讀,花了七天的時間才讀完,那七天裡,我坐在看臺上,總能看見跑道上有一個老人拄著柺杖在慢慢走,一圈又一圈,身邊跑步的年輕人匆匆而過,對比出他像散步一樣的速度。我看到書的結尾時,他的影子已經和老年的許三觀重疊到了一起。

我一直以為他是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後來才知道,他兒孫滿堂,家庭幸福,並不是我“文藝想象”出來的那樣晚景淒涼。他和幾個每天跑步鍛鍊的年輕人很熟,喜歡聽他們誇他“心態年輕”——事實上,他心態也的確年輕,但凡自認衰老的人,誰會願意、誰又敢拄著柺杖在一群奔跑的年輕人中,悠閒自在地慢慢走呢?

我很慶幸在看《許三觀賣血記》的時候,面前是這樣一個熱鬧的操場,熱鬧中有這樣一個樂觀的老人,讓我沒有沉溺在書裡的人生苦難中哀哀感嘆,而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蒼涼命運下仍在努力彼此溫暖的人。

一樂看到勝利飯店光明的燈光,小心翼翼地問許三觀:“爹,你是不是要帶我去吃麵條?”許三觀不再罵一樂,他突然溫和地說道:“是的。”

這是全書最打動我的溫情場景,一個男人、一個父親,從愛到憎惡,再由憎惡回到愛,對兒子的心疼與溫柔,在“是的”兩字回答裡,潑洩而出。

類似的場景也曾出現在《兄弟》裡——

這是兩個孩子第一次在夜晚看到大海,夜晚的大海神祕莫測、變化多端,讓他們一陣激動,忍不住尖聲喊叫起來,這次宋凡平沒有捂住他們的嘴,他的大手摸著他們的頭髮,讓他們叫個不停,他自己也出神地看著黑暗中的大海。

我為這樣的段落著迷,以至於書中那些跌宕慘烈的命運,撕心裂肺的哭喊都變得遙遠而模糊。平凡的、自私的、膽小的、刻薄的、狡猾的、愚昧的、不完美的人們,就在這些閃閃發光的段落裡,變得溫柔、善良、動人而偉大。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這本書,深刻地影響了我的生活和寫作。那個當年坐在廉租屋水泥地上、怎麼也找不到合適工作、痛苦得靠一遍一遍閱讀《活著》尋找活著勇氣的年輕人,如今,不但找到了活著的勇氣,也找到了活著的樂趣。甚至,他現在還分得出溫柔去治癒別人的不安。

這些年,我早已把我從《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中領悟到的感受,用我的文字、我的堅持,以及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源源不斷地分享給你。

在我的小說、我的微信文章裡,我一直在告訴你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經歷過什麼、我在追求什麼、我的愛與怕、我的卑微與勇敢……不粉飾、不遮掩、不扭捏,更不在意無聊的誹議和詆譭。因為,我想讓你知道,我們應當一樣:只為活著,更好的活著。

我所理解的餘華,就是一個把人間冷酷寫給你看,又帶著火種溫暖你的講述者。

我所理解的好故事,就是在最深的絕望裡讓你看見在世間行走的意義。

我所理解的好時光,就是在讀這些故事時,被不知不覺消耗掉的寸寸光陰。

《活著》的韓文版自序中寫道: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現在,《活著》我讀完了第八遍,這句話是我此時此刻最想送給你的句子。

另一些能同樣治癒你的好書

《島上書店》

加布瑞埃拉·澤文

"

假日清晨,陪家人去醫院,電梯擁擠,等了好幾趟終於上去了。幾乎毫無迴轉餘地的空間裡,我面前是一個抱著孩子的爸爸,孩子被一條薄毯包得嚴嚴實實,看不見臉,應該在熟睡。為了不擠到他們,我儘量用手臂圍出一個空間,年輕的爸爸向我感激地點點頭,於是我們很自然地進入陌生人之間的寒暄狀態:

“睡著了?這麼包著會不會太熱了?”

“嗯,怕空調的風吹著。”

“真是好爸爸,這麼一直抱著肯定很沉。”

“不沉”,他微微笑著,“她兩歲多了,但因為病了,所以只長個子,體重還是半歲的體重。”

我心裡毫無預警地抽了一下,下意識看看周圍,電梯裡都是疲憊焦慮、木然放空的表情。也許人們都在想著自己的不幸,沒聽到我們的對話;也許聽到了,只不過,在匯聚人間苦難的醫院裡,這些故事都已經司空見慣。

出電梯的時候,我護著年輕的父親和熟睡的孩子走出人群,他始終溫和地笑著感謝。臨走時,他告訴我旁邊不遠處有家很好的粥店,他說:我每天都趕早帶著她來醫院做康復,吃了兩年的早飯,就這家最好了,真的,你去試試就知道了。

我點頭:好的,一定去試試。

粥的確很好喝,清清淡淡,溫溫柔柔。人生苦澀,這一碗粥的滋味,喝到最後卻竟然品出些微微的香甜。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餘華說,人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的。

這是我年少第一次看《活著》時,特地抄在日記本上的句子。那時候,看不懂福貴一生的浮沉起落、大悲大慟,只是覺得這句看上去繞來繞去的話,充滿了超然與智慧。

後來,工作許多年以後,在一次長途飛行時,又讀了一遍,像是從未讀過一樣,一口氣讀完。眼眶脹得發酸,但並沒有落淚。合上書,窗外是雲海茫茫,心裡也空空落落。一個紈絝子弟的開始,一個滄桑老人的最後,父母妻兒一個一個離開人世,只剩一頭老牛陪著他在夕陽裡繼續走遠——用千慘百虐的死亡,講述溫和樂觀的活著。

這一次,我記下了福貴的一句話: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像是對自己的安慰,又像是對自己的誇獎,福貴用時間的長度平衡了活著的沉重。這是他在無數恐懼與絕望中,仍能不瘋不癲不痴不傻地活下來的原因。

當經歷得足夠多生死榮辱的暴擊,再看待那些命運的深坑,就像看待雨後的點點泥窪,不會痛哭、不會怒罵,只會接受,平平靜靜、淡淡然然地接受。

餘華在《活著》的序言中說,他是在聽了一首美國民歌后決定寫下這部小說的。歌中的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他說,《活著》是一個高尚的故事,“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不止是《活著》,餘華的許多作品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都深刻影響過我——

記得非典肆虐的夏天,校園裡是一片懶洋洋的光景,我每天帶著《許三觀賣血記》去操場上讀,花了七天的時間才讀完,那七天裡,我坐在看臺上,總能看見跑道上有一個老人拄著柺杖在慢慢走,一圈又一圈,身邊跑步的年輕人匆匆而過,對比出他像散步一樣的速度。我看到書的結尾時,他的影子已經和老年的許三觀重疊到了一起。

我一直以為他是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後來才知道,他兒孫滿堂,家庭幸福,並不是我“文藝想象”出來的那樣晚景淒涼。他和幾個每天跑步鍛鍊的年輕人很熟,喜歡聽他們誇他“心態年輕”——事實上,他心態也的確年輕,但凡自認衰老的人,誰會願意、誰又敢拄著柺杖在一群奔跑的年輕人中,悠閒自在地慢慢走呢?

我很慶幸在看《許三觀賣血記》的時候,面前是這樣一個熱鬧的操場,熱鬧中有這樣一個樂觀的老人,讓我沒有沉溺在書裡的人生苦難中哀哀感嘆,而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蒼涼命運下仍在努力彼此溫暖的人。

一樂看到勝利飯店光明的燈光,小心翼翼地問許三觀:“爹,你是不是要帶我去吃麵條?”許三觀不再罵一樂,他突然溫和地說道:“是的。”

這是全書最打動我的溫情場景,一個男人、一個父親,從愛到憎惡,再由憎惡回到愛,對兒子的心疼與溫柔,在“是的”兩字回答裡,潑洩而出。

類似的場景也曾出現在《兄弟》裡——

這是兩個孩子第一次在夜晚看到大海,夜晚的大海神祕莫測、變化多端,讓他們一陣激動,忍不住尖聲喊叫起來,這次宋凡平沒有捂住他們的嘴,他的大手摸著他們的頭髮,讓他們叫個不停,他自己也出神地看著黑暗中的大海。

我為這樣的段落著迷,以至於書中那些跌宕慘烈的命運,撕心裂肺的哭喊都變得遙遠而模糊。平凡的、自私的、膽小的、刻薄的、狡猾的、愚昧的、不完美的人們,就在這些閃閃發光的段落裡,變得溫柔、善良、動人而偉大。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這本書,深刻地影響了我的生活和寫作。那個當年坐在廉租屋水泥地上、怎麼也找不到合適工作、痛苦得靠一遍一遍閱讀《活著》尋找活著勇氣的年輕人,如今,不但找到了活著的勇氣,也找到了活著的樂趣。甚至,他現在還分得出溫柔去治癒別人的不安。

這些年,我早已把我從《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中領悟到的感受,用我的文字、我的堅持,以及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源源不斷地分享給你。

在我的小說、我的微信文章裡,我一直在告訴你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經歷過什麼、我在追求什麼、我的愛與怕、我的卑微與勇敢……不粉飾、不遮掩、不扭捏,更不在意無聊的誹議和詆譭。因為,我想讓你知道,我們應當一樣:只為活著,更好的活著。

我所理解的餘華,就是一個把人間冷酷寫給你看,又帶著火種溫暖你的講述者。

我所理解的好故事,就是在最深的絕望裡讓你看見在世間行走的意義。

我所理解的好時光,就是在讀這些故事時,被不知不覺消耗掉的寸寸光陰。

《活著》的韓文版自序中寫道: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現在,《活著》我讀完了第八遍,這句話是我此時此刻最想送給你的句子。

另一些能同樣治癒你的好書

《島上書店》

加布瑞埃拉·澤文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一個失意的中年男人,在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上,經營一家書店。

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就像每本書都有自己的世界。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最艱難的那幾年”。越過去,記憶會因此有溫度,生命也會因此更遼闊。

“我們不全是長篇小說,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後的最後,我們成為一部人生作品集。“

《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

"

假日清晨,陪家人去醫院,電梯擁擠,等了好幾趟終於上去了。幾乎毫無迴轉餘地的空間裡,我面前是一個抱著孩子的爸爸,孩子被一條薄毯包得嚴嚴實實,看不見臉,應該在熟睡。為了不擠到他們,我儘量用手臂圍出一個空間,年輕的爸爸向我感激地點點頭,於是我們很自然地進入陌生人之間的寒暄狀態:

“睡著了?這麼包著會不會太熱了?”

“嗯,怕空調的風吹著。”

“真是好爸爸,這麼一直抱著肯定很沉。”

“不沉”,他微微笑著,“她兩歲多了,但因為病了,所以只長個子,體重還是半歲的體重。”

我心裡毫無預警地抽了一下,下意識看看周圍,電梯裡都是疲憊焦慮、木然放空的表情。也許人們都在想著自己的不幸,沒聽到我們的對話;也許聽到了,只不過,在匯聚人間苦難的醫院裡,這些故事都已經司空見慣。

出電梯的時候,我護著年輕的父親和熟睡的孩子走出人群,他始終溫和地笑著感謝。臨走時,他告訴我旁邊不遠處有家很好的粥店,他說:我每天都趕早帶著她來醫院做康復,吃了兩年的早飯,就這家最好了,真的,你去試試就知道了。

我點頭:好的,一定去試試。

粥的確很好喝,清清淡淡,溫溫柔柔。人生苦澀,這一碗粥的滋味,喝到最後卻竟然品出些微微的香甜。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餘華說,人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的。

這是我年少第一次看《活著》時,特地抄在日記本上的句子。那時候,看不懂福貴一生的浮沉起落、大悲大慟,只是覺得這句看上去繞來繞去的話,充滿了超然與智慧。

後來,工作許多年以後,在一次長途飛行時,又讀了一遍,像是從未讀過一樣,一口氣讀完。眼眶脹得發酸,但並沒有落淚。合上書,窗外是雲海茫茫,心裡也空空落落。一個紈絝子弟的開始,一個滄桑老人的最後,父母妻兒一個一個離開人世,只剩一頭老牛陪著他在夕陽裡繼續走遠——用千慘百虐的死亡,講述溫和樂觀的活著。

這一次,我記下了福貴的一句話: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像是對自己的安慰,又像是對自己的誇獎,福貴用時間的長度平衡了活著的沉重。這是他在無數恐懼與絕望中,仍能不瘋不癲不痴不傻地活下來的原因。

當經歷得足夠多生死榮辱的暴擊,再看待那些命運的深坑,就像看待雨後的點點泥窪,不會痛哭、不會怒罵,只會接受,平平靜靜、淡淡然然地接受。

餘華在《活著》的序言中說,他是在聽了一首美國民歌后決定寫下這部小說的。歌中的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他說,《活著》是一個高尚的故事,“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不止是《活著》,餘華的許多作品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都深刻影響過我——

記得非典肆虐的夏天,校園裡是一片懶洋洋的光景,我每天帶著《許三觀賣血記》去操場上讀,花了七天的時間才讀完,那七天裡,我坐在看臺上,總能看見跑道上有一個老人拄著柺杖在慢慢走,一圈又一圈,身邊跑步的年輕人匆匆而過,對比出他像散步一樣的速度。我看到書的結尾時,他的影子已經和老年的許三觀重疊到了一起。

我一直以為他是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後來才知道,他兒孫滿堂,家庭幸福,並不是我“文藝想象”出來的那樣晚景淒涼。他和幾個每天跑步鍛鍊的年輕人很熟,喜歡聽他們誇他“心態年輕”——事實上,他心態也的確年輕,但凡自認衰老的人,誰會願意、誰又敢拄著柺杖在一群奔跑的年輕人中,悠閒自在地慢慢走呢?

我很慶幸在看《許三觀賣血記》的時候,面前是這樣一個熱鬧的操場,熱鬧中有這樣一個樂觀的老人,讓我沒有沉溺在書裡的人生苦難中哀哀感嘆,而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蒼涼命運下仍在努力彼此溫暖的人。

一樂看到勝利飯店光明的燈光,小心翼翼地問許三觀:“爹,你是不是要帶我去吃麵條?”許三觀不再罵一樂,他突然溫和地說道:“是的。”

這是全書最打動我的溫情場景,一個男人、一個父親,從愛到憎惡,再由憎惡回到愛,對兒子的心疼與溫柔,在“是的”兩字回答裡,潑洩而出。

類似的場景也曾出現在《兄弟》裡——

這是兩個孩子第一次在夜晚看到大海,夜晚的大海神祕莫測、變化多端,讓他們一陣激動,忍不住尖聲喊叫起來,這次宋凡平沒有捂住他們的嘴,他的大手摸著他們的頭髮,讓他們叫個不停,他自己也出神地看著黑暗中的大海。

我為這樣的段落著迷,以至於書中那些跌宕慘烈的命運,撕心裂肺的哭喊都變得遙遠而模糊。平凡的、自私的、膽小的、刻薄的、狡猾的、愚昧的、不完美的人們,就在這些閃閃發光的段落裡,變得溫柔、善良、動人而偉大。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這本書,深刻地影響了我的生活和寫作。那個當年坐在廉租屋水泥地上、怎麼也找不到合適工作、痛苦得靠一遍一遍閱讀《活著》尋找活著勇氣的年輕人,如今,不但找到了活著的勇氣,也找到了活著的樂趣。甚至,他現在還分得出溫柔去治癒別人的不安。

這些年,我早已把我從《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中領悟到的感受,用我的文字、我的堅持,以及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源源不斷地分享給你。

在我的小說、我的微信文章裡,我一直在告訴你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經歷過什麼、我在追求什麼、我的愛與怕、我的卑微與勇敢……不粉飾、不遮掩、不扭捏,更不在意無聊的誹議和詆譭。因為,我想讓你知道,我們應當一樣:只為活著,更好的活著。

我所理解的餘華,就是一個把人間冷酷寫給你看,又帶著火種溫暖你的講述者。

我所理解的好故事,就是在最深的絕望裡讓你看見在世間行走的意義。

我所理解的好時光,就是在讀這些故事時,被不知不覺消耗掉的寸寸光陰。

《活著》的韓文版自序中寫道: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現在,《活著》我讀完了第八遍,這句話是我此時此刻最想送給你的句子。

另一些能同樣治癒你的好書

《島上書店》

加布瑞埃拉·澤文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一個失意的中年男人,在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上,經營一家書店。

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就像每本書都有自己的世界。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最艱難的那幾年”。越過去,記憶會因此有溫度,生命也會因此更遼闊。

“我們不全是長篇小說,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後的最後,我們成為一部人生作品集。“

《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世界是無情的,殘酷的。我們生到人世間沒有人知道為了什麼,我們死後沒有人知道到何處去。

理想和現實,頭上的月亮和腳下的六便士,你該如何選擇,決定了你會如何生活,如何活著。

我想說的是,不是選擇了月亮就一定偉大,或者選擇了六便士就一定庸俗。大多數人最美好的生活,也許就是,在低頭辛苦尋找六便士的時候,能常常仰起臉,看一看頭頂的月亮。

《蓋普眼中的世界》

約翰·歐文

"

假日清晨,陪家人去醫院,電梯擁擠,等了好幾趟終於上去了。幾乎毫無迴轉餘地的空間裡,我面前是一個抱著孩子的爸爸,孩子被一條薄毯包得嚴嚴實實,看不見臉,應該在熟睡。為了不擠到他們,我儘量用手臂圍出一個空間,年輕的爸爸向我感激地點點頭,於是我們很自然地進入陌生人之間的寒暄狀態:

“睡著了?這麼包著會不會太熱了?”

“嗯,怕空調的風吹著。”

“真是好爸爸,這麼一直抱著肯定很沉。”

“不沉”,他微微笑著,“她兩歲多了,但因為病了,所以只長個子,體重還是半歲的體重。”

我心裡毫無預警地抽了一下,下意識看看周圍,電梯裡都是疲憊焦慮、木然放空的表情。也許人們都在想著自己的不幸,沒聽到我們的對話;也許聽到了,只不過,在匯聚人間苦難的醫院裡,這些故事都已經司空見慣。

出電梯的時候,我護著年輕的父親和熟睡的孩子走出人群,他始終溫和地笑著感謝。臨走時,他告訴我旁邊不遠處有家很好的粥店,他說:我每天都趕早帶著她來醫院做康復,吃了兩年的早飯,就這家最好了,真的,你去試試就知道了。

我點頭:好的,一定去試試。

粥的確很好喝,清清淡淡,溫溫柔柔。人生苦澀,這一碗粥的滋味,喝到最後卻竟然品出些微微的香甜。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餘華說,人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的。

這是我年少第一次看《活著》時,特地抄在日記本上的句子。那時候,看不懂福貴一生的浮沉起落、大悲大慟,只是覺得這句看上去繞來繞去的話,充滿了超然與智慧。

後來,工作許多年以後,在一次長途飛行時,又讀了一遍,像是從未讀過一樣,一口氣讀完。眼眶脹得發酸,但並沒有落淚。合上書,窗外是雲海茫茫,心裡也空空落落。一個紈絝子弟的開始,一個滄桑老人的最後,父母妻兒一個一個離開人世,只剩一頭老牛陪著他在夕陽裡繼續走遠——用千慘百虐的死亡,講述溫和樂觀的活著。

這一次,我記下了福貴的一句話: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像是對自己的安慰,又像是對自己的誇獎,福貴用時間的長度平衡了活著的沉重。這是他在無數恐懼與絕望中,仍能不瘋不癲不痴不傻地活下來的原因。

當經歷得足夠多生死榮辱的暴擊,再看待那些命運的深坑,就像看待雨後的點點泥窪,不會痛哭、不會怒罵,只會接受,平平靜靜、淡淡然然地接受。

餘華在《活著》的序言中說,他是在聽了一首美國民歌后決定寫下這部小說的。歌中的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他說,《活著》是一個高尚的故事,“這裡所說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不止是《活著》,餘華的許多作品在我的成長過程中都深刻影響過我——

記得非典肆虐的夏天,校園裡是一片懶洋洋的光景,我每天帶著《許三觀賣血記》去操場上讀,花了七天的時間才讀完,那七天裡,我坐在看臺上,總能看見跑道上有一個老人拄著柺杖在慢慢走,一圈又一圈,身邊跑步的年輕人匆匆而過,對比出他像散步一樣的速度。我看到書的結尾時,他的影子已經和老年的許三觀重疊到了一起。

我一直以為他是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後來才知道,他兒孫滿堂,家庭幸福,並不是我“文藝想象”出來的那樣晚景淒涼。他和幾個每天跑步鍛鍊的年輕人很熟,喜歡聽他們誇他“心態年輕”——事實上,他心態也的確年輕,但凡自認衰老的人,誰會願意、誰又敢拄著柺杖在一群奔跑的年輕人中,悠閒自在地慢慢走呢?

我很慶幸在看《許三觀賣血記》的時候,面前是這樣一個熱鬧的操場,熱鬧中有這樣一個樂觀的老人,讓我沒有沉溺在書裡的人生苦難中哀哀感嘆,而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蒼涼命運下仍在努力彼此溫暖的人。

一樂看到勝利飯店光明的燈光,小心翼翼地問許三觀:“爹,你是不是要帶我去吃麵條?”許三觀不再罵一樂,他突然溫和地說道:“是的。”

這是全書最打動我的溫情場景,一個男人、一個父親,從愛到憎惡,再由憎惡回到愛,對兒子的心疼與溫柔,在“是的”兩字回答裡,潑洩而出。

類似的場景也曾出現在《兄弟》裡——

這是兩個孩子第一次在夜晚看到大海,夜晚的大海神祕莫測、變化多端,讓他們一陣激動,忍不住尖聲喊叫起來,這次宋凡平沒有捂住他們的嘴,他的大手摸著他們的頭髮,讓他們叫個不停,他自己也出神地看著黑暗中的大海。

我為這樣的段落著迷,以至於書中那些跌宕慘烈的命運,撕心裂肺的哭喊都變得遙遠而模糊。平凡的、自私的、膽小的、刻薄的、狡猾的、愚昧的、不完美的人們,就在這些閃閃發光的段落裡,變得溫柔、善良、動人而偉大。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這本書,深刻地影響了我的生活和寫作。那個當年坐在廉租屋水泥地上、怎麼也找不到合適工作、痛苦得靠一遍一遍閱讀《活著》尋找活著勇氣的年輕人,如今,不但找到了活著的勇氣,也找到了活著的樂趣。甚至,他現在還分得出溫柔去治癒別人的不安。

這些年,我早已把我從《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中領悟到的感受,用我的文字、我的堅持,以及我們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源源不斷地分享給你。

在我的小說、我的微信文章裡,我一直在告訴你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經歷過什麼、我在追求什麼、我的愛與怕、我的卑微與勇敢……不粉飾、不遮掩、不扭捏,更不在意無聊的誹議和詆譭。因為,我想讓你知道,我們應當一樣:只為活著,更好的活著。

我所理解的餘華,就是一個把人間冷酷寫給你看,又帶著火種溫暖你的講述者。

我所理解的好故事,就是在最深的絕望裡讓你看見在世間行走的意義。

我所理解的好時光,就是在讀這些故事時,被不知不覺消耗掉的寸寸光陰。

《活著》的韓文版自序中寫道: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現在,《活著》我讀完了第八遍,這句話是我此時此刻最想送給你的句子。

另一些能同樣治癒你的好書

《島上書店》

加布瑞埃拉·澤文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一個失意的中年男人,在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上,經營一家書店。

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就像每本書都有自己的世界。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到“最艱難的那幾年”。越過去,記憶會因此有溫度,生命也會因此更遼闊。

“我們不全是長篇小說,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後的最後,我們成為一部人生作品集。“

《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世界是無情的,殘酷的。我們生到人世間沒有人知道為了什麼,我們死後沒有人知道到何處去。

理想和現實,頭上的月亮和腳下的六便士,你該如何選擇,決定了你會如何生活,如何活著。

我想說的是,不是選擇了月亮就一定偉大,或者選擇了六便士就一定庸俗。大多數人最美好的生活,也許就是,在低頭辛苦尋找六便士的時候,能常常仰起臉,看一看頭頂的月亮。

《蓋普眼中的世界》

約翰·歐文

是這本書,教會我無論單身貧窮,都要好好活著

一個想象中的世界,一個故事中的故事。

你看到命運的無常,你看到消極的靈魂,你看到人事無情,你看到結局殘酷。

但最後的最後,它還有一個結局外的結局。這是對所有憤怒傷害冷漠的回顧,是放下之後,命運站在遠處的一段瑣碎旁白,更是這殘酷世界裡堅韌柔軟的縷縷溫情。


除了以上我推薦的這些,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可以拯救絕望、平復情緒、找到力量的好書,能推薦給我?請留言告訴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