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有3次“差點兒”結婚,到37歲突然嫁給了66歲的民國總理

婚姻 吳宓 熊希齡 婚禮 老鷹ly 2017-06-03

大膽逃婚

毛彥文,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一日出生浙江省江山市一個普通的鄉紳之家,但家庭並不完美,因為她的母親生了姐妹五個,唯獨沒有生男孩,這在舊社會是無法容忍的,所以,她的父親很快就納妾了。

毛彥文小時候的她常在外婆家,她從小屬於那種性格剛烈學習成績好的女生,從念私塾到後來保送入杭州女子師範,再到後來的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毛彥文一直都是積極活躍的出現在各種場合。

毛彥文的父親在女兒幼年時就將她許配給了生意場上的朋友方耀堂之子。她母親不同意,但父親以家長的專橫使這場婚配成定局。

十六歲那年,毛彥文考取杭州女子師範學校講習科,男方家庭害怕她遠走高飛,要求正式迎娶。毛彥文就讀的西河女校是由浙江江山籍外地進步學生回鄉辦的,發起人有北京大學學生毛子水、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學生朱君毅等,校長毛鹹思想開明,鼓勵她搞“家庭革命”,並要表哥朱君毅幫助她成功逃婚。

據說消息傳遍全省,還有好事者寫成小說《毛女逃婚記》。朱君毅只比毛彥文年長四歲,年少時,毛彥文就對錶哥異常崇拜,視他為“世界上唯一的偉大人物”。 況且他是清華高材生,才高八斗,瀟灑英俊,得到毛家父母的同意,兩人便山盟海誓,定下親事。這出沸沸揚揚的逃婚記遂以喜劇收場。

遭遇退婚

朱君毅和吳宓,陳烈勳是同學,當時吳宓還沒有對象,同學陳烈勳,想把妹妹陳心一介紹給了吳宓。而且陳心一與毛彥文是同學,吳宓曾託毛彥文了解陳心一的情況,毛彥文曾告訴吳宓,陳心一是一個非常傳統愛家的好女人,吳宓聽到毛彥文如此誇讚陳心一,便與其解除,隨後結婚,可以說毛彥文是吳宓和陳心一婚約上的媒人。

她曾有3次“差點兒”結婚,到37歲突然嫁給了66歲的民國總理

“ 我自幼至青年,二十餘年來只愛你一人,不,只認識一個男人,這個人是我的上帝,我的生命,我的一切,現在你竟如此無情,所有對你美麗的幻想,完全毀滅, 我感到自身已無存在的必要,我全部身心崩潰了。”

當年,朱君毅曾以家鄉的江郎山和須水對她盟誓:“郎山須水,亙古不變”。後來,當朱君毅與成言真在蘇州結婚時,毛彥文發去賀電“須水永清,郎山安在?”還在按捺不住地表露憤懣併發出質問——感情如此易碎,誓言如此飄忽,她真是不能釋懷。

戀愛無果

吳宓看著每天以淚洗面的毛彥文,內心極度想要安慰她,他知道她是一個好女人,吳宓從以前就非常喜歡毛彥文,只不過當時她是朱君毅的妻子,朋友妻不可欺。他不敢越雷池半步,此時他們已經離婚,解除了婚約,而且吳宓當時已經看不上鄉下的妻子陳心一,他要與魂牽夢縈的“海倫”在一起,

為了追她,吳宓不惜和原配妻子陳心一離婚,如此執著,如此熱烈,身為一個女人,被人這麼強烈的愛著,不可能不動心,毛彥文也知道,此時接受吳宓必將受到世人的唾棄。

她曾有3次“差點兒”結婚,到37歲突然嫁給了66歲的民國總理

吳宓

他們相愛了幾年,吳宓當時在歐洲,要毛彥文立刻前來,他要與她結婚。毛彥文聽到這個消息,開心不已,她告訴親戚朋友,老師同學後便獨自一個人買票到達了歐洲,可能是第一段婚約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也或許得到一個人在真正瞭解後便沒有以前那樣愛她,吳宓反悔了,他不想結婚了,他告訴毛彥文他們還是先訂婚比較好,毛彥文覺得自己被戲弄了,非常生氣。當時便與吳宓一刀兩斷,不再聯繫。

其實,沒有誰離開誰是過不下去的,不要以為別人離不開你,也不要覺得自己不能離開誰。

短暫婚姻

就在吳宓搖擺不定,毛彥文喪失等待信心的時候,毛彥文的同學熊芷就邀請毛彥文去她們家玩,順便散散心。

她曾有3次“差點兒”結婚,到37歲突然嫁給了66歲的民國總理

在熊芷家,毛彥文又碰到了另一個女人,那就是朱曦,這個朱曦就是熊希齡第二任妻子朱其慧的侄女,她和毛彥文的關係也很好。

熊芷的父親是熊希齡,前清翰林,曾任奉天鹽運使,民國後,又做過財政總長、國務總理。毛彥文到北平後,在熊芷的陪同下,參觀了熊希齡主辦的香山慈幼院。

毛彥文在與熊家人交往的過程中,發現這一家人都非常正直有才情,在去過香山慈幼院參觀之後,對擔任過民國政府總理的熊希齡的人格和事業頗為欽佩,也對他目前的婚姻遭遇表示同情,這時候熊希齡正致力辦他的慈善教育事業,對婚姻這事已經是看得淡了許多。

但朱曦在一旁看著毛彥文,心裡開始有了一個念頭,就是希望姑父熊希齡能與毛彥文結秦晉之好,一是老來生活有人照料,而是慈善教育事業也需要有人幫助,眼前的毛彥文正好是一個合適的人選,說著朱曦就開始行動,一方面說服熊希齡續絃再娶。

熊希齡自從見過毛彥文之後,對這位女子倒也甚是喜歡,難免也心動了起來,最後,鼓起勇氣想毛彥文寫了一封求婚信。朱曦也同時採取行動,去找到毛彥文說了這件事,嚇得毛彥文直呼不可:

“ 這怎麼可以?輩分不同,你的姑父我稱老伯,再說年齡也相差太多。”

一方面當然是年齡懸珠,輩分也不同,另一方面,兩人的社會地位更無法相比。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自朱曦提親那天起,熊希齡就由北平南下上海,坐鎮滄州飯店,彷彿發了誓似的不娶毛彥文不返北平。他不但每日派人給毛彥文送信,信中常附有他自己即時創作和手抄的詩詞,情意之濃厚,措詞之懇切,既有少年的輕狂和激情,亦有老人的持重和柔情。

後來熊希齡的女兒也是毛彥文的好友熊芷從北京趕到上海,這時候熊芷懷五六個月的身孕,實屬不易,熊芷深情的對毛彥文說:

“ 您可憐可憐我吧,看我這樣大肚子由北平趕來上海,多麼辛苦。我是來歡迎您加入我們的家庭的。”

這下弄得毛彥文手足無措,左右為難,她想起了表哥朱君毅的絕情,對婚姻有了極度的恐懼:

“ 有了這個慘酷的經驗,我對於婚事具有極大戒心,遺志久延不決。青春逝去,年越三十許,不能不找一歸宿。”

毛彥文算是愛怕了,從表哥朱君毅的絕情到吳宓的浪蕩,她發現男人縱有才華一身家纏萬貫心不在你這裡都是白搭,婚姻過日子要找的人必須是能給自己安穩生活,對自己負責的男人,不會變心,這是毛彥文最大的期盼。

“ 當時反常心理告訴我,長我幾乎一倍的長者,將永不變心,也不會考慮年齡,況且熊氏慈祥體貼,託以終身,不致有中途仳離的危險。”

毛彥文很認同熊希齡在慈善教育事業上做得努力,她覺得這件事情很偉大,她願意和熊希齡一起做好,這是打動毛彥文的很大一點,就連熊希齡自己也說:“ 新娘本叫我老伯的,這回我向她求婚,她還以輩分不同為推託,我們的結合,完全為事業。”

毛彥文在結婚的時候對熊希齡只提了一個要求,就是必須剃去他蓄留了20年的鬍鬚,熊希齡很開心的接受了。

她曾有3次“差點兒”結婚,到37歲突然嫁給了66歲的民國總理

毛彥文與熊希齡的婚禮於1935年2月9日在上海西藏路慕爾堂舉行(因熊為基督教徒),來賓五百餘人,把慕爾堂擠得水洩不通。熊希齡與毛彥文在上海舉行婚禮,賓朋滿座,章士釗、杜月笙、吳鐵成、梅蘭芳等各界大腕紛紛到場祝賀,可謂是風光。

一個是66歲高齡的前民國政府國務總理,一個是37歲正當年華的社會名嬡。這樣的反差,為媒體提供了足夠的噱頭,為街坊提供了足夠的談資。熊希齡在婚禮上十分高興,也對毛彥文甚是感激,於是他忍不住賦詩一首:

“ 世事蹉回首,覺年年飽經憂患,病容消瘦。

我欲尋求新生命,惟有精神奮鬥。

漸轉運,春回枯柳。

樓外江山如此好,有神針細把鴛鴦繡。

黃歇浦,共攜手。”

除了熊希齡自己興致很高,在場的文人雅士也爭相毛彥文風采,也有人送對聯。

“ 以近古稀之年,奏鳳求凰之曲,九九月成,恰好三三行滿;

探朱其慧之慧,睹毛彥文之文,雙雙如願,誰雲六六無能。”

連當時的《申報》有這樣的報道:

“ 前國務總理熊希齡氏,現年六十六歲,悼亡四載,昨日下午三時,借慕爾堂與毛彥文女士行婚禮。毛女士為留美女學生,任大學教授,芳齡三十有八,紅顏白髮,韻事流傳,滬上聞人鹹往道賀,汽車塞途,極一時之盛。”

婚後兩人相親相愛,毛彥文辭去了教職,遷居北平,專心輔助熊氏經營香山慈幼院。據說兩個人形影不離,熊希齡極度依賴毛彥文,一分鐘看不見毛彥文,就要著急,關於這點毛彥文也回憶道:

“ 我們整天廝守在一起,要是沒有看見我,便要呼喚,非要我在他身旁不可,終日繾綣不膩,彼此有說不完的話,此種濃情蜜意少年夫妻亦不過如此。”

她曾有3次“差點兒”結婚,到37歲突然嫁給了66歲的民國總理

無論在生活上還是事業上,毛彥文都給了熊希齡相當大的幫助,熊希齡眼裡的毛彥文,不好虛榮,不尚形式,性情溫和純厚,料理家事,井然有條。

但好景不長,兩年後的一九三七年,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熊希齡只能舉家南下,從香港繞廣州到湖南,同時還要負責香山慈幼院遷址並設立湖南芷江和廣西柳州兩個分院,這些事情已經耗盡了熊希齡最後的力氣,中十二月十八日抵達香港時,熊希齡突發腦病,於二十五日病逝於香港。

這段以爭議開始卻頗為美滿的“奇緣”,以如此刻骨銘心的方式結束了。

熊氏去世時,毛彥文未滿40歲。此後,她繼承熊氏事業,在戰爭動亂年代四處奔走,艱難維持香山慈幼院運作,成為這個著名慈善機構的精神支柱。而她對熊氏的感情,不但沒有因為熊氏的離去而消逝,反而愈加熾烈。

1963年,聽到朱君毅去世的消息,毛彥文“老淚縱橫”,寫下長文《悼君毅》:

你是我一生遭遇的創造者,是功是過,無從說起。倘我不自幼年即墜入你的情網,方氏婚事定成事實。我也許會兒女成行若無事,渾渾噩噩過一生平凡而自視為幸福的生活。倘沒有你的影響,我也許不會受高等教育,更無論留學。倘不認識你,我也許不會孤零終身,坎坷一世。

1986年,毛彥文將朱君毅清華畢業時送她的班級紀念別針,交給表侄女保存。那是他倆相戀的信物,她大半輩子東跑西顛,一直隨身攜帶,已經珍藏了六十九年。

抗戰勝利後,毛先後當選國~民~黨北平市參議員和“國~大”代表,1949年去臺灣,1950年赴美國,先後在加州大學和華盛頓大學任教;1959年返臺定居,1999年去世,享年102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