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六旬夫婦相愛相隨 雙雙申請捐獻遺體回報社會

婚姻 正能量 社會 荊州日報客戶端 荊州日報客戶端 2017-09-07

“我們現在生活安定,是國家和社會給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我們覺得,捐獻遺體,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昨日,記者在與胡啟發夫婦談心時,他們說道。

今年8月初,家住沙市區綠化村的胡啟發、高志娟夫婦在遺體捐贈協議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胡啟發夫婦家庭並不富裕,兒子患有精神疾病,每月需要服用上百元的藥物,一日三餐也需要人幫忙打理。

荊州六旬夫婦相愛相隨 雙雙申請捐獻遺體回報社會

社區工作人員慰問關懷胡啟發(右)。

回報社會

夫婦申請捐獻遺體

“2012年,我在電視上看到有人捐獻遺體,瞭解到捐獻遺體可以幫助很多人,也可能促進科學發展,所以便萌生了捐獻遺體的念頭。我覺得,這也是對生命的延續。”胡啟發笑著跟記者說。

最初,胡啟發在和老伴高志娟商量捐獻遺體時,碰了個“軟釘子”。高志娟以談這件事還早為由,打斷了胡啟發的這個念頭,兩人最終沒能完成登記。

2016年,在公園散步時,高志娟突然暈倒,周圍的鄰居立馬行動起來,有的給胡啟發打電話,有的打電話叫救護車,有的前往附近藥店和診所求助。最終,在眾人的幫助下,高志娟被及時送往醫院治療,救回一條命。從醫院醒來,高志娟瞭解到自己被送到醫院的始末後,決定遂了老伴的意,並和他一同前往綠化村居委會申請捐獻遺體。綠化村居委會立即與荊州市紅十字會聯繫,商定登記遺體捐獻相關事宜。

拿著捐獻協議,高志娟眼中噙著淚花說: “一直以來,受老伴的影響,我也慢慢接受了捐獻遺體這件事。只是少來夫妻老來伴,還想多陪伴他幾年,不想太早談這件事。但是,經此一病,我擔心哪天事發突然,來不及申請耽誤了,所以立即做了決定。我們一家深受社會關懷,也想為社會盡一點力。“

鄰里情深

互幫互助似親人

“都說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一點沒錯。”高志娟感慨地說道,“2001年,我兒子患上了精神疾病,每天需要人照顧。近兩年,我們老兩口的身體也每況愈下。老伴去年住了3次院,住院時,兒子沒人照顧,又沒有錢請專人照顧,多虧了周圍鄰居和居委會幫我們照顧兒子,不然真是有心無力。“

社區和周圍居民一直將胡啟發一家當做親人來對待。 “兒子有時候犯病,不聽話,都是鄰居幫忙送到醫院。”高志娟說起這些有些哽咽,她說: “去年3月,因為兒子上廁所不方便,我們想在屋後建個廁所,但是靠夫妻兩個人能力不夠,兒子又幫不上忙。居委會知道情況後,很快便號召周圍鄰居來幫我們建化糞池。”

胡啟發對記者說, “我住院的那段時間,老伴來醫院照顧我,有時候下雨了,晾在外面的衣服,都是鄰居幫忙收的。有 一次,半夜3點,兒子不知道跑哪裡去了,我們十分著急,鄰居家的小夥子騎著摩托車幫我們把兒子找了回來……這些事,對他們來說或許是小事,但是卻幫了我們大忙。”

助人為樂

讓生命繼續延續

胡啟發夫婦一直把社區當成家,把周圍鄰里當做家人。 “從小,父親就教育我,人要常懷一顆感恩之心,他人投之以桃,我們報之以李。社會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給了溫暖,我們理所當然回報社會。”胡啟發說, “這也是我和老伴一直在踐行的。”

“他們60多歲了,卻仍然活躍在志願者這一崗位上,不求報酬,只為回報社會。”綠化村居委會工作人員鄧慧美回憶道, “去年,高志娟被確診為腦供血不足,但仍然踴躍報名參加‘五城同創’活動,參與社區巡邏、掃街,哪怕頭暈,她也堅持要繼續為社區服務,從不喊一聲苦,不叫一聲累。平時社區裡有維護交通、宣傳公益這類的志願活動,高志娟都積極參加。她做事很細心,又熱心,誰家有什麼事情都喜歡找她。”

胡啟發夫婦的鄰居賈姨媽跟記者說,有時候她出門沒時間給家裡老人做飯,就會找高志娟幫忙。她說,高志娟做的飯,老人很愛吃。老人吃飯之前半小時,高志娟還會給老人削個水果,給老人開胃。不僅是賈姨媽,其他鄰居有什麼事,比如照看孩子、幫忙搬東西,也喜歡找高志娟幫忙。高志娟認為,幫助他人,自己的生活也更有意義。

“社區是我家,維護靠大家”是胡啟發和高志娟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申請捐獻遺體,是我們真心想做的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捐獻遺體,可以讓我們的生命得到延續,這樣也很好。”胡啟發拉著老伴的手,看了眼老伴,他說: “我也許沒有辦法陪她到最後,但是遺體捐獻以後,這個世界上還會有我存在的痕跡,這算是另一種陪伴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