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瑪縣,隸屬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地處北緯50°49′20″至52°53′59″、東經125°03′20″至127°01′30″之間,位於大興安嶺東麓,黑龍江上游西南岸。西部和北部與新林區、塔河縣毗鄰,南部與黑河市愛輝區、嫩江縣接壤,東部與俄羅斯施馬諾夫斯克市、斯沃搏德內市和馬格達加奇區隔江相望。對俄邊境線長達371公里,佔到大興安嶺地區對俄邊境總長的近二分之一,也是黑龍江省對俄邊境線最長的縣份。呼瑪縣轄6鄉2鎮1個辦事處和54個行政村,總面積為14335平方公里,總人口5.3萬人(2012年)。縣政府駐地呼瑪鎮,是1993年5月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對外開放的國家一類口岸。

呼瑪縣是大興安嶺地區唯一以農為主的行政縣。著名特產有木耳、蘑菇、猴頭、藍莓。

歷史沿革

黑龍江呼瑪縣概況

呼瑪縣

呼瑪縣,因呼瑪河得名。“呼瑪”,又稱“呼瑪爾”、“庫瑪爾”,系達斡爾語,“高山峽谷不見陽光的急流”之意。漢晉屬鮮卑,唐屬室韋都督府,遼屬東京道室韋部,金屬上京蒲峪路,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屬奴兒干都司,清初,始屬寧古塔將軍管轄。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在黑龍江上游呼瑪爾河口附近,修建呼瑪爾木城,改隸黑龍江將軍管轄,屬黑龍江副都統轄區。1727年(清雍正五年),黑龍江將軍於呼瑪爾城設置呼瑪爾卡倫。

清末,1908年8月5日(清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清廷批准,擬設呼瑪直隸廳,駐西爾根卡倫。後因條件所限,緩設。1909年(清宣統元年),於呼瑪爾河口設置呼瑪爾河總卡官,節制呼瑪爾河、依西肯、倭西門、安幹、察哈彥、望哈達卡倫。隸屬璦琿兵備道。中華民國成立後,1912年7月1日,設置呼瑪廳設治局,駐呼瑪爾河口(又稱“金山口”,今金山鄉金山村)。1914年1月11日批准,將呼瑪廳設治局改為呼瑪縣,為二等縣。

同年7月11日,呼瑪縣知縣孫繩武啟用“呼瑪縣印”,隸屬黑河道;10月批准,呼瑪縣署遷至古站(今呼瑪鎮)。1915年1月,將倭西門卡倫改為呼瑪縣分駐倭西門縣佐。1916年4月,呼瑪縣署正式移駐古站。1929年2月1日,倭西門縣佐升改鷗浦設治局,旋即改設鷗浦縣。呼瑪縣由黑龍江省直轄,同年4月提升為一等縣。1930年呼瑪全縣1.4萬人。東北淪陷後,初由黑龍江省直轄,1934年12月劃歸黑河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隸屬黑龍江省管轄。1947年3月,撤銷鷗浦縣和漠河縣,併入呼瑪縣。呼瑪縣改隸黑河專區管轄。1964年8月,將西部林區劃歸大興安嶺特區管轄。1970年4月,將呼瑪縣劃歸大興安嶺地區管轄。1981年5月,將沿江漠河、興安、開庫康、依西肯公社和十八站公社分別劃歸新設置的漠河縣和塔河縣管轄。

1992年,呼瑪縣位於黑龍江省西北部,黑龍江上游右岸,是我國最北部的邊境縣之一。東與俄羅斯以江為界,國境線長377公里,南與黑河市、嫩江縣、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接壤,西與新林區毗連,北抵塔河縣。縣境南北長230公里,東西寬135公里,全縣總面積14335平方公里。全縣共轄11個鄉、鎮。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4.1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5萬人。全縣除漢族人口外,還有滿、鄂倫春、達斡爾、回、蒙古、朝鮮、鄂溫克等少數民族人口2547人,佔總人口的5.7%。縣政府駐地呼瑪鎮。

呼瑪,原名古站。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設的站之一。1912年(民國元年)建呼瑪設治局(駐地金山鎮),1914年改為呼瑪縣,1916年(民國五年)由金山鎮遷往古站,故稱其呼瑪。

呼瑪又稱呼瑪爾、庫瑪爾、古站。呼瑪地名是以黑龍江的一條較大支流,即呼瑪河而得名。又稱:呼瑪爾、庫馬爾,《呼瑪縣誌》(1982年版)記載;“呼瑪、呼瑪爾、庫瑪爾,均為蒙語,即行圍前列之人的意思。另有資料記載,“呼瑪爾為達呼爾語,‘高山峽谷不見日光的急流’之意”。又名古站,是齊齊哈爾通往漠河河的一站,稱為古站。

1682年,清政府派寧古塔副都統薩布李甘率1500名士兵駐呼瑪爾建木城,作為反擊沙俄入侵的前哨陣地。從此加速了呼瑪地區的建設開發。到清光緒15年(1889)派一協領專門管理呼瑪爾河流域一帶的鄂倫春人。至光緒32年(1906)在呼瑪境內設15卡。光緒34年(1908年)於金山鎮設黑河府署的呼瑪直隸廳,加強對採金業的管理,嚴防沙俄入侵掠奪。

中華民國元年(1912)在呼瑪之金山鎮建設治局,1914年改丁等設治縣——呼瑪縣,管理區域達漠河、歐浦之遠。1917年4月呼瑪縣公署由金山鎮遷至古站,同時漠河升為丙等縣,1929年4月16日鷗浦升為丁等縣。1934年1月日本侵略軍進入了呼瑪縣,縣實行參事官制度,基層政權實行保甲制,到偽康德9年(1942)改為村屯制。1945年8月8日3時蘇聯紅軍解放了呼瑪縣。

1946年8月13日建立了呼瑪縣人民政府,為黑河地區領導。1947年漠河、鷗浦為呼瑪縣的兩上行政區。1955年國家對大興安嶺林區進行大規模開發,先後在縣內建4個國營林業局。1967年4月15日成立呼瑪縣革命委員會,取代縣政府。1969年呼瑪縣轉劃大興安嶺地區領導。1980年9月恢復呼瑪縣人民政府名稱。1981年11月,呼瑪縣一分為三,增設漠河縣、塔河縣。直至1945年東北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佈東北新省區方案,將偽省合併為九省,呼瑪縣劃屬黑龍江省,沿續至今。

人口狀況

韓家園鎮。原名東方紅公社。面積2253平方公里,轄三個自然村,三個村民委員會。即韓家園、達拉罕、東興。韓家園是鎮政府所在地,冶金工業部韓家園金礦和韓家園林業局也駐韓家園鎮。全鎮人口5790人。

椅子圈煤礦,原名古龍鎮,面積723平方公里,從1984年開始一直是一個獨立的,距離呼瑪縣36公里處,隸屬呼瑪縣不受任何鄉管理,全礦483戶,是一個豐富的煤炭資源的地方,從2007年國家煤炭局就開始派有關的部門來探礦。

興華鄉,面積761平方公里,轄7個自然村,8個村民委員會,即興華、新立、新生、東山、三合屯、新民、宋家店、日勝利。興華村為鄉政府所在地,全鄉人口1772人。

興隆鎮,面積2286平方公里,轄三個自然屯,三個村民委員會。即二道盤查、大砬子、興隆。冶金部興隆金礦駐興隆鎮,興隆是鎮政府所在地,全鎮人口2242人。

金山鄉,面積806平方公里,轄8個自然村,8個村民委員會,即金山、三間房、翻身屯、前進、興盛、新街基、查哈彥、友誼。金山林場屬該鄉轄區。新街基村為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全鄉人口2270人。

榮邊鄉,面積2020平方公里,轄7個自然村,8個村民委員會。即榮邊、紅邊、紅星、湖通鎮、河南、紅衛、西山口、河口。鄉轄區內有4個經營所(七棵樹森林經營所、三分處森林經營所、椅子圈和古龍河森林經營所)。榮邊鄉為鄉政府所在地。全鄉人口3500人。

北疆鄉,面積1652平方公里,轄7個自然村,5個村民委員會,即北疆、嘎拉河、鐵帽山、加格達河、長山。十二站林場、嘎拉河林場在鄉轄區內,北疆村為鄉政府所在地,全鄉人口2804人。

三卡鄉,面積1790平方公里,轄10個自然村,10個村民委員會,即三卡、沿江、繁榮、黑山頭、寬河、團結、青松、腰卡、老道店、星山。鄉人民政府所在地三卡村。三卡林場、寶盈金礦、寬河水電站、團結水電站(建設中),江灣農場在三卡鄉轄區內。全鄉人口4213人。

白銀納民族鄉,面積436平方公里,管轄紅光、新河、新山、新村、勝利、玻璃溝、更新、白銀納8個自然村,8人村民委員會。白銀納村是鄉政府所在地,全鄉人口1898人。

鷗浦鄉,面積1408平方公里,管轄鷗浦、黎明,老卡、曙光、三合、正棋、懷柔、李花站8個自然村、8個村民委員會。鷗浦村是鄉政府所在地。全鄉人口1481人。

呼瑪縣總人口44900人,男性佔51.33%,女性佔48.67%;有漢、滿、鄂倫春、回、達翰爾、蒙古、朝鮮、俄羅斯、鄂溫克、哈薩克等10個民族,少數民族占人口總數的5.4%。鄂倫春、達翰爾、滿等少數民族屬遠古籍於此遊獵民族後裔。十七世紀出現了達斡爾村屯城塞,清朝建制以後,除鄂倫春民族外,各少數民族均已定居。清代後期,由於採金業的興起,漢民族和其它民族大量進入,形成了多民族混居的現象。和平相處,民族融和,相互通婚。民族交往通用漢語,而漢語詞彙中也增加融匯了不少其它民族語言、詞彙。

地理

黑龍江呼瑪縣概況

呼瑪縣

呼瑪縣位於黑龍江省北部的黑龍江之濱。南接黑河、北連漠河,東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國境線長377.5公里。總面積14,335平方公里,南北長230公里、東西寬13公里。

地處大興安嶺東麓黑龍江之濱,北緯50゜49′20″至52゜53′59″,東經125゜03′20″至127゜01′30″,東部和北部為黑龍江環繞,黑龍江主航道為國境線,北與塔河縣相連,西為新林區、松嶺區接壤,南與黑河市、嫩江縣毗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