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1


1943年5月30日,湖北長江邊的石牌要塞,附近的高家嶺上,一場抗戰史上,最大規模的白刃戰在此展開。

此前,日寇已經先行佔領長江要點宜昌,為了溯江直上攻佔重慶,徹底消滅中華民族的抗戰意志,日軍以海陸空三軍強攻宜昌上游的石牌要塞,試圖將駐守在此的中國軍隊全部殲滅。

戰士們已經退無可退,因為他們身後,就是中華民族最後的陣地:重慶。

為了捍衛石牌這座進入四川的長江門戶,數千中國守軍從戰壕裡驚天動地衝鋒而出,用盡生命的所有氣力、吶喊著,端著軍槍刺刀,與逼近陣地的幾千日軍一起,展開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近身肉搏戰,戰士們與敵寇,逼得如此之近,彼此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重慶的長江門戶:石牌要塞

戰鬥進行到最激烈處,負責國軍湖北戰事的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給負責守衛石牌要塞的第十八軍十一師師長胡璉打來電話,詢問他“守住要塞到底有無把握?”


胡璉對此斬釘截鐵地回答說:“成功雖無把握,成仁確有決心!”

胡璉的軍隊,確實做到了。

幾個小時後,以血肉之軀與日寇近身肉搏的第十一師官兵,將2000多來犯敵寇,殲滅於石牌要塞跟前,剩餘日軍則倉惶而逃,他們那裡會想到,從來都是自己拿手好戲的刺刀肉搏戰,竟然是以這樣的慘敗告終。

中國守軍,也傷亡慘重,對此中央社向全國播放消息稱:“宜昌西岸全線戰鬥已達激烈.每一據點均必拼死爭奪。”

是的,自從1940年6月長江要地宜昌失守以來,日本人已經連續三年,都攻不破石牌,這座位處宜昌上游的小小要塞。

對於日本人來說,想要攻佔重慶,最方便快捷的道路就是溯長江直上。他們不得不強行進攻石牌要塞。


在日本人看來,他們奪武漢、陷宜昌,勢必要攻佔陪都重慶,消滅中國守軍,但他們怎麼都沒想到,為了長江三峽邊的小小要塞石牌,他們前後耗時數年,犧牲鉅萬,1943年這次進攻,更是集結了號稱日本“鋼鐵猛獸”的第十一軍等10萬大軍,可就是怎麼,都啃不下來石牌這根“硬骨頭”。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石牌保衛戰形勢圖


就在這場血腥白刃戰前三天,1943年5月27日,石牌要塞守將、國軍第十一師師長鬍璉就對屬下的團長們下令說:

“從明天起,我們將與敵人短兵相接……戰至最後一個,將敵人枯骨埋葬於此,將我們的英名與血肉,塗寫在石牌的岩石上。”

為此,當時年僅36歲的胡璉,在戰前特地在石牌要塞附近的鳳凰山上,帶領師部人員設案焚香祭天,這位誓死捍衛石牌、保衛重慶的年輕師長,喊出了這樣的祭天誓言:

“陸軍第十一師師長鬍璉,謹以至誠昭告山川神靈:

我今率堂堂之師,保衛我祖宗艱苦經營遺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順,鬼伏神欽,決心至堅,誓死不渝。漢賊不兩立,古有明訓。華夷須嚴辨,春秋存義。生為軍人,死為軍魂。後人視今,亦尤今人之視昔,吾何惴焉!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然吾堅信蒼蒼者天必佑忠誠,吾人於血戰之際勝利即在握。

此誓

大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胡璉將軍

戰鬥前,已經抱定必死決心的胡璉,為此給父親寫了一封家信,勸父親不要為兒子可能的犧牲悲傷:

“父親大人:兒今奉令擔任石牌要塞防守,孤軍奮鬥,前途莫測,然成功成仁之外,並無他途···有子能死國,大人情也足慰···懇大人依時加衣強飯,即所以超拔頑兒靈魂也···”

在留給妻子的遺書中,他寫道:

“我今奉命擔任石牌要塞守備,軍人以死報國,原屬本分,故我毫無牽掛。僅親老家貧,妻少子幼,鄉關萬里,孤寡無依,稍感慼慼,然亦無可奈何,只好付之命運。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當軍人為父報仇,為國效忠為宜·····十餘年戎馬生涯,負你之處良多,今當訣別,感念至深。茲留金錶一隻,自來水筆一枝,日記本一冊,聊作紀念。接讀此信,毋悲亦毋痛,人生百年,終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歡樂。匆匆謹祝珍重。”

正是在眾多像胡璉一樣,捨身衛國的戰士們的浴血奮戰下,1943年,這場以石牌保衛戰為核心,粉碎日軍沿長江進犯重慶,歷時達4個月之久的鄂西會戰,最終以日軍總共傷亡25000多人、倉惶敗退告終,而1萬多中國守軍,則將年輕的生命,永遠遺留在了長江兩岸的這片土地上。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營養不良、瘦骨嶙峋的國軍士兵們,為了我們後代子孫的自由,血灑疆場

那時候,由於戰局艱難,中國的士兵普遍營養不良,對此,有一篇文章曾經這麼描述,在石牌保衛戰中浴血犧牲的士兵和少年:

“那時候,中國農民家的孩子,營養普遍不好,十六七歲的小兵,大多還沒有上了刺刀的步槍高。他們就端著比自己還長的槍上陣拼命。如果他們活著,都已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他們也會在自家的橘園裡吸著小口的香茶,悠閒地看著兒孫,溫暖地頤養天年。可他們為了別的中國人能有這一切,死掉了。”

70多年前,這些貧苦卻意志堅定的中國男兒,以自己的死,最終換來了我們民族的浴血重生。

2


這些年來,網上經常有輿論說,當年的國軍將士如何貪汙腐敗,可是看看上面這些瘦骨嶙峋、血灑疆場的士兵,士兵們不答應這種汙衊,將軍們也不答應。

1937年10月,當時,山西雁門關已被日軍攻陷,為了拱衛華北要塞太原,死守太原的最後一道防線忻口。


忻口保衛戰正式打響。

當年10月,國軍第九軍軍長郝夢齡在保衛忻口作戰中,在親自帶隊反攻日軍第五師團時壯烈犧牲,臨死前,面對日軍的猛烈火力,部屬們想勸他退下第一線,他卻大聲吶喊說:

“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難免陣前亡!”

“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現在我同你們一起堅守此陣地,決不後退。我若先退,你們不管是誰,都可以槍斃我;你們不管是誰,只要後退一步,我立即槍斃他!”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郝夢齡將軍(1898-1937)

1937年10月16日,郝夢齡在前線督戰中被日軍機槍掃射中彈,壯烈犧牲,而他也成了抗戰史上犧牲的第一位軍長。


由於生前廉潔不治產業,郝夢齡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郝蔭槐郝蔭楠,不得不淪落在重慶街頭叫賣茶葉蛋和茶水為生。

1939年,兄弟倆沿著重慶街頭到處行走叫賣茶水,竟然無意中碰到了郝夢齡的老上司馮玉祥,馮玉祥在街頭看兩個孩子可憐,便隨口問了句你們是哪裡人:兄弟倆回答說是“河北藁城縣”,馮玉祥便說,“哦,你們那裡,出了位偉大的將軍,叫郝夢齡,你們知道嗎?”

兄弟倆淡淡地回答說:“知道,他是我們爹爹!”

馮玉祥聽後極其震撼,趕緊帶著兩個孩子去確認情況,在重慶街頭、馮玉祥緊緊抱著兩個孩子淚流滿面,隨後,由馮玉祥出面向國民政府打了報告,申請到了2萬塊錢補助郝夢齡的遺孀和4個子女,最終在國民政府的資助下,郝夢齡的孩子們才得以繼續上學。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1937年10月,武漢各界人士護送郝夢齡將軍的靈柩

3


事實上,在那場關係民族危亡的抗戰中,我們的將軍和士兵們無論出身高低、貴賤與否,全部投身到了抗戰的洪流之中,

與家境貧寒的郝夢齡不同,在抗戰中犧牲的國軍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他的父親原本是清朝江蘇省贛榆縣正堂(縣令)。


這位公子哥本可以選擇優渥的生活,然而張自忠在民國初年的亂世中,卻毅然選擇了投筆從戎、從軍報國。

他從最底層的士兵開始做起,一步步升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軍長、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在襄陽和宜昌保衛戰中,每次大戰必上前線的張自忠決定,親自領軍迎擊日寇,5月1日,張自忠親筆給三十三集團軍的各部隊將領寫信說: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張自忠將軍(1891-1940)

隨後,他親自帶兵出擊、主動進攻日寇,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所率部隊被日軍重重包圍,當時,部下問他是否可以先退下躲避,沒想到張自忠隨即回答道:

“現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際,正是軍人殺敵報國之時,子彈打完了,要用刺刀殺,刺刀斷了,要用拳頭打,用牙齒咬。”

張自忠犧牲後,連日本人都非常敬佩將軍的英勇,甚至為他立墓碑下葬,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

噩耗傳開後,蔣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搶回將軍的屍體,最終經增援的國軍38師官兵浴血奮戰,將張自忠的遺體搶運回到後方。

事後經檢視,張自忠將軍全身傷口竟達8處之多、可見生前戰鬥之慘烈:其中炮彈傷2處,刺刀傷1處,槍彈傷5處。

犧牲前,他傷痕累累,卻始終不肯退卻、不下火線。最終用生命譜寫了對祖國的赤血和忠誠。

4


在那場事關全民族的史詩級抗戰中,來自空軍的勇士們也不甘人後,就在九一八事變後第二年,1932年,在杭州筧橋新成立的中央航空學校,也為學生們樹立了這樣一座“校訓”:

“我們的身體、飛機與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中央航校的學生們,在校訓碑前合影:誓死報效祖國

為了捍衛祖國,奪回淪陷的國土,無數進入這座學校的航空學子們,每日進出校園的第一眼,就是耳濡目染這個神聖的誓言。

為了實現迴歸故鄉的夢想,從東北流亡來到杭州,入讀筧橋中央航校第六期的空軍飛行員閻海文,在日記裡寫道:

“東北淪亡,國將不國。堂堂的中華民族,竟受倭奴之摧殘與蹂躪,令人痛心,所以我常為之悲,為之泣。”

在和戰友們的聊天中,閻海文說:

“我是一個流亡者,我要打回老家去,要為東北3000萬同胞復仇!”

他的機會,終於到來。

淞滬會戰爆發第二天,1937年8月14日,中國空軍受命出擊盤踞上海的日軍,作為第五大隊第25中隊飛行員的閻海文,駕駛著自己的霍克III型飛機,對在上海羅店登陸的日軍進行投彈攻擊,接著又進行俯衝掃射,在被日軍高射炮擊中後,閻海文的飛機不幸墜落於日軍的陣地之中,

閻海文跳傘而下,被日軍層層圍住,當時,日寇叫嚷著要活捉這位中國空軍飛行員,步步向他緊逼過來,在用手槍射殺幾名圍攻的日寇後,誓死不降的閻海文將最後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臨死前,他慷慨激昂高聲叫喊道:

“中國無投降之空軍!”

然後引槍自盡,年僅21歲。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閻海文(1916-1937)誓死不降,舉槍自盡

對此,日軍戰地記者木村毅,在1937年9月1日的《每日新聞》中寫道:

“我將士本擬生擒(閻海文),但對此悲壯之最後,不能不深表敬意而厚加葬殮···此少年空軍勇士之死,雖如苞蕾摧殘,遺香不殞···雖為敵軍,亦不能不令我全軍將士一掬同情之淚也。”

日本人在閻海文所戴的飛行帽上搜出了一張閻海文珍藏的紙片:

“內容為鉛筆所書秀麗之女子手跡,署名為南通州安東巷三號劉月蘭女士”。

日本人猜測,這個署名為“劉月蘭”的女孩子,應該是閻海文所珍愛的女孩子:

“於鵬程萬里,千犯百死,深入敵陣之時,對此紙片愛惜珍藏,則芳名劉月蘭之為閻之愛友,殆無疑義。”

可至今82年過去了,那位閻海文至死珍藏的紙條上的名叫“劉月蘭”的女孩子,可曾知道,這位空軍勇士,對她的至死情深和愛戀?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民國中國空軍將士影像:他們也有自己的愛恨情仇


5


很多空軍飛行員後來回憶說,從進入中央航校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時時刻刻,做好了按照校訓的指示,為祖國的自由與解放,而奉獻自己的準備。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1935年,筧橋中央航校學生們在吶喊求戰。

對此,從山東齊魯大學棄筆從戎。考入中央航校的樂以琴(1914-1937),就在寫給父親的信中寫道:

“河山變色了,民族快淪亡了,敵人的凶焰像潮水般湧來,我眼看著日寇這樣橫行,心中的憤恨如烈火燃燒。我不忍看著同胞們被慘殺,我不願再坐在課堂讀書了,我決意從軍。為爭取民族生存,寧可讓我的身和心永遠戰鬥,戰鬥,直到最後一息!”

“父母生我,祖國養我,此時此刻,我唯有投筆從戎!”

抗戰爆發後,樂以琴一舉擊落了八架日軍飛機,也因此名列中國空軍“四大金剛”之一,後來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衛戰中,樂以琴最終在日軍十幾架飛機的圍攻中寡不敵眾、以身殉國,踐行了自己以死報國的誓言。

樂以琴殉國前後,中國空軍的另外三名王牌飛行員,“四大金剛”中的另外三人:劉粹剛、高志航、李桂丹也相繼戰死殉國。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中國空軍“四大金剛”王牌飛行員,最終全部以身殉國

對於當時空軍將士們的心境,中央航校二期的飛行員湯卜生,曾經在1937年所寫的《航空生活的感想:一個飛行員的自述》中寫道:

“我們是孤單的、遼遠的。在離人群極遠的空中,我們的痛苦與喜悅,只有我們孤單地承受···我們如果有可以稱為計劃的東西的話,那大概就是為國犧牲吧。代表我們諾言的,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存有一張遺囑。”

6


而在美國國家檔案館中,也珍藏著這樣一張珍貴的照片,那是一張杭州筧橋中央航校第12期的47名畢業飛行員合影,這47人中,最終有44人在抗戰中以身殉國(下圖標註十字架的學員),計算當期飛行員們的陣亡率,高達93.6%!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中央航校第12期飛行員合影,47人中有44人在抗戰中血灑長空、以身殉國

在為期八年的抗戰中,中國空軍前後共擊落、擊毀1200多架日軍飛機,但中國空軍自身也損毀1000多架飛機,並有4000多位空軍將士犧牲,而他們殉國的平均年齡,只有23歲。

這些翱翔在祖國的藍天之上的空軍將士們,與陸軍的將士們大多出身低微不同的是,空軍飛行員由於招飛嚴格,要求高中以上畢業,因此很多從軍和殉國的飛行員,都是出身優越的貴家子弟,他們當中:

有蔣介石的遠親毛邦初,有後來的“國防部長”俞大維的兒子俞揚和,有建築學者、詩人林徽因的弟弟林恆,也有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的兒子張錫怙,王光美的哥哥王光復,以及出身合肥鉅富人家的金英。

在那個國難當頭的年代,他們沒有因為自己優越的家境和出身,而忘記奔赴國難,很多人最終,將他們的生命,永遠揮灑在了祖國的藍天沃土之上。

7


與中國空軍精銳以身殉國相似,中華民國的海軍部隊、也以全軍覆沒的代價,譜寫了對祖國的忠誠。

抗戰時期,民國海軍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艦隊全部以集體自沉攔江,或是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方式,與日寇進行了頑強不屈的血戰。

1938年10月,晚清、民國傳奇戰艦“中山”艦,也在武漢會戰中走到“生命”的最後時刻。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中山艦舊照

1938年10月24日,經歷過“護法運動”、“東征平叛”、“孫中山蒙難”、“中山艦事件”等重大歷史事件的中山艦,在保衛長江、保衛武漢的戰鬥中,被日軍飛機狂轟濫炸、幾分鐘內進水達1米多深,

當時,中山艦的第十三任艦長薩師俊雙腿被炸斷、血流如注,但他仍然忍住劇痛,堅持指揮官兵在中山艦即將沉沒的最後時刻,仍然開炮轟擊日軍。

官兵們看到艦長薩師俊已身受重傷,就想用舢板帶他上岸醫治,沒想到薩師俊卻說:

“諸人員可離艦就醫,但我身為艦長,職責所在,應與艦共存亡,萬難離此一步。”

後來,薩師俊和受傷官兵們,被日軍飛機瘋狂掃射,最終集體壯烈犧牲,屍體全部沉入長江,不知所蹤。

就在武漢會戰前,薩師俊曾經對部隊官兵們說:

“吾任之所在,生死以之,但願以身殉國!”

作為福建福州望族、海軍名將薩鎮冰的侄孫,這位海軍世家出身的中山艦艦長,最終將生命和熱血,拋灑在了長江之上。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薩師俊(1895-1938)

就在薩師俊陣亡的同一個月,1938年10月,民國最後的海軍、中國海軍第四艦隊也在廣東踏上了最後的征途。

1938年10月,日軍攻陷廣州後,又繼續沿西江溯江直上進攻國軍陣地,為了護衛兩廣地區,民國最後殘存的6艘精銳戰艦“執信”、“堅如”、“仲愷”、“仲元”、“飛鵬”、“湖山”號,在少校艦長李錫熙率領下,也向西江下游日軍佔領區佛山三水進發,並沿江攻打日軍炮臺。

1938年10月29日,李錫熙領駐的“執信”艦被日軍13架飛機輪番攻擊,艦長李錫熙的右腿也被炸斷,危急之中,官兵們想將李錫熙抬下去治療,沒想到李錫熙卻堅決拒絕。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李錫熙命人當場抬來一把椅子,他用自己殘存的左腳在椅子上支撐住身體,用盡生命中最後的氣力,繼續堅持坐在指揮台上指揮作戰,在血流如注中,他向船員們下達了最後的指令:

“駛至敵炮臺500碼處,進入敵射擊死角,用我們的艦炮抵近射擊!”

就在這個當口上,日軍兩發炮彈直接命中了“執信”艦鍋爐和輪機艙,“執信”艦艦身幾乎被炸斷,並突然上翹,幾分鐘後,“執信”艦沉沒墜入西江,李錫熙也隨之墜江犧牲,年僅38歲。

而與李錫熙一起共同作戰的中國海軍第四艦隊其他艦艇。也在日軍飛機的狂轟亂炸下或負傷、或沉沒,至此,民國海軍全部四支艦隊,最終以全軍覆沒的慘烈代價、集體殉國就義。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1940年,國軍在廣東馬口遺址豎碑紀念李錫熙等陣亡將士

8

根據抗戰後民國國防部統計,從1937至1945年的八年抗戰中,中國軍隊作戰傷亡達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國軍總計傷亡人數高達365萬0465人。

而中國從西到東的國土面積跨度是5200多公里,合計5200000米,我們在八年抗戰中傷亡的3650465位將士,如果以他們平均身高1.65米計算,他們平躺下來,長度將達到6023267米,他們的身體,將足以覆蓋我們的祖國從西向東的長度。


什麼叫寸土必爭,什麼叫“一寸山河一寸血”,這就是最好的註腳。

而這些犧牲的將士,他們不是一些冷血簡單的數字,他們都曾經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都曾經是別人的父親、丈夫、兄弟、兒子和戀人。

就在抗戰結束後69年,2014年,一位93歲的老人張淑英,最終在志願者的幫助下,跨越千山萬水,從重慶飛到了臺北,來到了臺灣的忠烈祠。

她是去尋找,她那自從1937年後、失蹤了整整77年的丈夫,國軍第71軍87師259旅中校參謀主任鍾崇鑫(1905-1937)。

1935年,福建福州女孩張淑英經人介紹,認識了自己的丈夫、來自重慶榮昌、時年30歲的鐘崇鑫。

張淑英,是小生意人的女兒。鍾崇鑫,則是黃埔軍校六期畢業的高材生。

張淑英永遠記得,見到鍾崇鑫的樣子:

“他1米75左右的個子,長得高大,卻很溫柔,一說一個笑。”

她對這個年輕的國軍軍官印象很好:

“後來回家,媽媽問我喜歡他不?我羞紅了臉點點頭,我們就算訂婚了。”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少女張淑英,與國軍軍官丈夫鍾崇鑫

在那個亂世,婚姻和愛情,來得如此迅速、簡單而又淳樸,相親後不久,張淑英就和鍾崇鑫辦酒結了婚:


“姐妹們都笑話我好福氣,找了一個如意郎君。”

此後,張淑英跟隨著鍾崇鑫,一起隨部隊調往南京,從1935年到1937年,他們一起度過了兩年簡單而又幸福的生活:

“他按照福州的習俗,叫我‘阿妹’,還把每個月的軍餉都交給我,鼓勵我多學文化,他總是說:‘阿妹不化妝都很美’。”

但這種短暫的幸福,隨著抗戰的全面爆發,最終徹底消失了。

1937年7月,鍾崇鑫隨部隊前往上海抗擊日寇,臨行前,他們在汽車站見了此生的最後一面:

“分別時,他突然從背後跑上來抱住了我。他流淚了,說,阿妹,我會回來的。”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畢業於黃埔軍校六期的鐘崇鑫

此後,日軍兵臨南京,無奈下,張淑英跟著婆婆一起,從南京一路輾轉上千裡,回到了丈夫的老家:重慶榮昌。

她始終堅信,只要他活著,就一定會回來找她的。

此後的7年、2000多個日日夜夜裡,鍾崇鑫音訊全無。

一直到1944年,張淑英才終於在重慶街頭,無意中碰到了丈夫的老戰友,但她聽到的是晴天霹靂:

她那作為國軍71軍87師259旅中校參謀主任的丈夫、鍾崇鑫,原來早已在1937年12月保衛南京的雨花臺之戰中,戰死殉國了!

她心中殘存的最後一絲希望突然破滅,那一刻,張淑英嚎啕大哭、淚如雨下。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2014年,張淑英手捧著志願者為她PS合成的她與鍾崇鑫的“合影”

此後,她和婆婆相依為命,一直到婆婆病逝後,1949年,張淑英才再婚,嫁給了第二任丈夫李自清,婚後,她生了兩兒一女:

“自清對我很好,但崇鑫是我的初戀,這輩子我都不會忘記他,他就刻在我的腦子裡。”

此後,生活的重擔和複雜的政治運動,讓她難以再去追憶那個她日思夜想的人兒,一直到1988年第二任丈夫李自清去世後,張淑英才第一次跟子女提起了,自己在民國時候的這段愛戀往事。

儘管已塵封多年,但張淑英卻一直希望,能找到鍾崇鑫的屍骨,為他敬上一炷香。

但她不知道的是,在那場南京保衛戰和後來的南京大屠殺中,要在30萬慘死的軍民中,找到鍾崇鑫的遺骸,已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為了實現母親的心願,大兒子在1988年當年就前往南京打探消息,但沒有任何結果,此後多年,這似乎已成了無法實現的心願,一直到2013年,已經92歲的張淑英的身體越來越差,她緊緊拉著小兒子李長貴的手說:

“兒子,我不甘心!”

最終在2014年,張淑英的小兒子李長貴,通過重慶一個關愛抗戰老兵的志願者組織,終於聯繫到了臺灣方面,他們得知,鍾崇鑫儘管遺骨沒有下落,但在臺灣的忠烈祠中,有供奉著鍾崇鑫的靈位。

瞭解到老人的心願後,志願者們為張淑英買了前往臺灣的機票,最終由志願者和張淑英的兒子李長貴一起,陪著當時已經93歲的張淑英,飛到了位處臺北的國民革命忠烈祠。

往事如白雲蒼狗,在整整分離77年後,2014年11月,93歲的張淑英終於來到臺北忠烈祠,看到了自己的丈夫鍾崇鑫,在靈牌上那小小的三個字。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2014年11月,93歲的張淑英,在臺灣忠烈祠內,撫摸丈夫鍾崇鑫的靈位

她為他獻上了一束花,上面寫著:

“鍾崇鑫 烈士,妻 張淑英”

這是一場遲來的祭奠。

93歲的張淑英,像少女一樣,用手輕輕撫摸著,刻著鍾崇鑫名字的靈位,忍不住潸然淚下:

“崇鑫啊,我來看你了,我終於找到你了,從此我們再也不分離了。”

300萬人的犧牲,換來了中國的重生

▲2014年,93歲的張淑英在臺灣忠烈祠,與供奉前夫鍾崇鑫的靈牌位合影

此後在臺灣的六天日子裡,她每天都要來忠烈祠,站在丈夫的靈位前,安安靜靜的,陪伴那位,她朝思暮想了整整77年的愛人。

臨近返回重慶前的最後一日,張淑英最後一次去“看”鍾崇鑫,她喃喃地說:

“我93歲了,可能是最後一次和你說話了;假如有來生,就讓我們來世再見!”

“是的,假如有來生,就讓我們再結為夫妻,生生世世,永不分離!”

而就在這樣的清明、這樣的節日,無數曾經如張淑英和鍾崇鑫一般的愛情,無數如胡璉、郝夢齡、張自忠一般的鐵血往事,無言隨風飄逝。

人世間有許多往事早已歸於塵土,但至少他們,不應該被遺忘,他們值得被千古傳誦,永永遠遠、刻在我們民族的心坎上!




參考文獻:

  1. 劉傳標:《民國海魂:抗戰海軍英豪肖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2. 陸儒德:《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海軍》,海洋出版社2015年版
  3. 陳悅:《清末海軍艦船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版
  4. 薩蘇:《矢盡弓折——日本照片中長江上的中國海軍》
  5. 朱力揚:《中國空軍抗戰記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6. 張釗維:《沖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