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新房與老宅和平共處 劉煥民攝


南沙東側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漲時,難免淹沒南沙農田並危及城牆。自從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後,遇洪水來襲,徐公公便拿出獨門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發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擋,只得轉頭衝向河東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帶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莊稼盡毀。從此,沙圪塔與南沙結下仇怨。後來,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內無人會使用神器,人們只得聽天由命,南沙與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動解除了。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新房與老宅和平共處 劉煥民攝


南沙東側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漲時,難免淹沒南沙農田並危及城牆。自從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後,遇洪水來襲,徐公公便拿出獨門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發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擋,只得轉頭衝向河東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帶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莊稼盡毀。從此,沙圪塔與南沙結下仇怨。後來,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內無人會使用神器,人們只得聽天由命,南沙與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動解除了。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 劉煥民攝


“進入南沙城,就是回回營。上了南沙坡,就是回回窩。”這是老輩人中曾流傳的一段順口溜。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境內發生了一場眾所周知的漢族與回族紛爭,民眾死傷無數。當回族攻至華州城西十餘里的南沙城下時,城內百姓惶恐萬分,不知所措。正在此時,有人將一位老太太扶上城牆與回族首領對話。稍許片刻,回族便收兵退去。原來,這位被扶上城牆的老太太在年輕時,曾認了一個回族乾兒子,此人正是這次攻打南沙城的頭目,南沙城因此免遭一劫。回族沒有攻打南沙城的消息傳開後,人們誤以為南沙城內以前就住有回民,就把南沙稱為“回回營”、“回回窩”。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新房與老宅和平共處 劉煥民攝


南沙東側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漲時,難免淹沒南沙農田並危及城牆。自從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後,遇洪水來襲,徐公公便拿出獨門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發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擋,只得轉頭衝向河東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帶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莊稼盡毀。從此,沙圪塔與南沙結下仇怨。後來,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內無人會使用神器,人們只得聽天由命,南沙與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動解除了。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 劉煥民攝


“進入南沙城,就是回回營。上了南沙坡,就是回回窩。”這是老輩人中曾流傳的一段順口溜。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境內發生了一場眾所周知的漢族與回族紛爭,民眾死傷無數。當回族攻至華州城西十餘里的南沙城下時,城內百姓惶恐萬分,不知所措。正在此時,有人將一位老太太扶上城牆與回族首領對話。稍許片刻,回族便收兵退去。原來,這位被扶上城牆的老太太在年輕時,曾認了一個回族乾兒子,此人正是這次攻打南沙城的頭目,南沙城因此免遭一劫。回族沒有攻打南沙城的消息傳開後,人們誤以為南沙城內以前就住有回民,就把南沙稱為“回回營”、“回回窩”。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巷道 劉煥民攝


南沙城牆四個方向中,東、西、北三面均開有城門,其中,紅白喜事均由西門和北門進出。南沙城為何沒有南門?據南沙村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分析:從陰陽五行上講,南屬火不吉利,不易出入;其二,從塬上下來運糧的車馬騾子,經常從南城牆下經過,偶爾遭到土匪搶劫,為防土匪伺機入城搶掠,便沒有開南門。種麗林生於1928年,14歲被國民黨拉壯丁,參加過抗日戰爭,在大荔朝邑隨國軍阻擊日軍。參加過解放戰爭。解放後在高塘炮兵連當兵,1955年復原回家。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新房與老宅和平共處 劉煥民攝


南沙東側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漲時,難免淹沒南沙農田並危及城牆。自從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後,遇洪水來襲,徐公公便拿出獨門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發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擋,只得轉頭衝向河東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帶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莊稼盡毀。從此,沙圪塔與南沙結下仇怨。後來,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內無人會使用神器,人們只得聽天由命,南沙與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動解除了。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 劉煥民攝


“進入南沙城,就是回回營。上了南沙坡,就是回回窩。”這是老輩人中曾流傳的一段順口溜。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境內發生了一場眾所周知的漢族與回族紛爭,民眾死傷無數。當回族攻至華州城西十餘里的南沙城下時,城內百姓惶恐萬分,不知所措。正在此時,有人將一位老太太扶上城牆與回族首領對話。稍許片刻,回族便收兵退去。原來,這位被扶上城牆的老太太在年輕時,曾認了一個回族乾兒子,此人正是這次攻打南沙城的頭目,南沙城因此免遭一劫。回族沒有攻打南沙城的消息傳開後,人們誤以為南沙城內以前就住有回民,就把南沙稱為“回回營”、“回回窩”。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巷道 劉煥民攝


南沙城牆四個方向中,東、西、北三面均開有城門,其中,紅白喜事均由西門和北門進出。南沙城為何沒有南門?據南沙村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分析:從陰陽五行上講,南屬火不吉利,不易出入;其二,從塬上下來運糧的車馬騾子,經常從南城牆下經過,偶爾遭到土匪搶劫,為防土匪伺機入城搶掠,便沒有開南門。種麗林生於1928年,14歲被國民黨拉壯丁,參加過抗日戰爭,在大荔朝邑隨國軍阻擊日軍。參加過解放戰爭。解放後在高塘炮兵連當兵,1955年復原回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 劉煥民攝


至民國時期,南沙城內住有200餘戶人家。從城北南望,整座南沙城像一條“船”,如站在城東看,卻似一隻“龜”。在城牆上走一圈,路程約二里有餘。城牆地基寬約2丈多,上寬近5尺。城牆上擺有4、5枚鐵鑄土炮,炮口直徑約一尺,炮身長一米多。另有供一人操作的細炮數臺。火藥是柳樹燒成灰與硫磺攪拌製成,炮彈是生鐵鑄成鐵蛋,城牆上擺放著許多瓦缸,用來存放火藥和鐵蛋。國共合作時期,張學良的部隊駐紮在南沙城內,為鼓舞士氣,曾在西門城牆上放過一炮,炮彈從西門口打到村外的老爺廟牆下。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新房與老宅和平共處 劉煥民攝


南沙東側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漲時,難免淹沒南沙農田並危及城牆。自從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後,遇洪水來襲,徐公公便拿出獨門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發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擋,只得轉頭衝向河東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帶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莊稼盡毀。從此,沙圪塔與南沙結下仇怨。後來,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內無人會使用神器,人們只得聽天由命,南沙與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動解除了。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 劉煥民攝


“進入南沙城,就是回回營。上了南沙坡,就是回回窩。”這是老輩人中曾流傳的一段順口溜。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境內發生了一場眾所周知的漢族與回族紛爭,民眾死傷無數。當回族攻至華州城西十餘里的南沙城下時,城內百姓惶恐萬分,不知所措。正在此時,有人將一位老太太扶上城牆與回族首領對話。稍許片刻,回族便收兵退去。原來,這位被扶上城牆的老太太在年輕時,曾認了一個回族乾兒子,此人正是這次攻打南沙城的頭目,南沙城因此免遭一劫。回族沒有攻打南沙城的消息傳開後,人們誤以為南沙城內以前就住有回民,就把南沙稱為“回回營”、“回回窩”。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巷道 劉煥民攝


南沙城牆四個方向中,東、西、北三面均開有城門,其中,紅白喜事均由西門和北門進出。南沙城為何沒有南門?據南沙村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分析:從陰陽五行上講,南屬火不吉利,不易出入;其二,從塬上下來運糧的車馬騾子,經常從南城牆下經過,偶爾遭到土匪搶劫,為防土匪伺機入城搶掠,便沒有開南門。種麗林生於1928年,14歲被國民黨拉壯丁,參加過抗日戰爭,在大荔朝邑隨國軍阻擊日軍。參加過解放戰爭。解放後在高塘炮兵連當兵,1955年復原回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 劉煥民攝


至民國時期,南沙城內住有200餘戶人家。從城北南望,整座南沙城像一條“船”,如站在城東看,卻似一隻“龜”。在城牆上走一圈,路程約二里有餘。城牆地基寬約2丈多,上寬近5尺。城牆上擺有4、5枚鐵鑄土炮,炮口直徑約一尺,炮身長一米多。另有供一人操作的細炮數臺。火藥是柳樹燒成灰與硫磺攪拌製成,炮彈是生鐵鑄成鐵蛋,城牆上擺放著許多瓦缸,用來存放火藥和鐵蛋。國共合作時期,張學良的部隊駐紮在南沙城內,為鼓舞士氣,曾在西門城牆上放過一炮,炮彈從西門口打到村外的老爺廟牆下。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老房子 劉煥民攝


老爺廟位於南沙城西門外約300米(現在的藍球場)。廟內端坐關公神像,兩側牆上繪有人物及山水壁畫,手法細緻,色彩斑斕。更為精巧的是廟內擺放的一座“取水樓”。“取水樓”為四方造型,四面開門,高 2米,直徑60公分,龍骨上刻有俠士手執長槍,飛簷走壁,人物栩栩如生,背景足可亂真。逢乾旱年份,南沙挑出四名壯漢,抬上“取水樓”,由幾十名村民隨行護樓,一路鑼鼓喧天,前往華州石堤峪取水。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新房與老宅和平共處 劉煥民攝


南沙東側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漲時,難免淹沒南沙農田並危及城牆。自從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後,遇洪水來襲,徐公公便拿出獨門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發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擋,只得轉頭衝向河東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帶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莊稼盡毀。從此,沙圪塔與南沙結下仇怨。後來,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內無人會使用神器,人們只得聽天由命,南沙與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動解除了。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 劉煥民攝


“進入南沙城,就是回回營。上了南沙坡,就是回回窩。”這是老輩人中曾流傳的一段順口溜。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境內發生了一場眾所周知的漢族與回族紛爭,民眾死傷無數。當回族攻至華州城西十餘里的南沙城下時,城內百姓惶恐萬分,不知所措。正在此時,有人將一位老太太扶上城牆與回族首領對話。稍許片刻,回族便收兵退去。原來,這位被扶上城牆的老太太在年輕時,曾認了一個回族乾兒子,此人正是這次攻打南沙城的頭目,南沙城因此免遭一劫。回族沒有攻打南沙城的消息傳開後,人們誤以為南沙城內以前就住有回民,就把南沙稱為“回回營”、“回回窩”。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巷道 劉煥民攝


南沙城牆四個方向中,東、西、北三面均開有城門,其中,紅白喜事均由西門和北門進出。南沙城為何沒有南門?據南沙村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分析:從陰陽五行上講,南屬火不吉利,不易出入;其二,從塬上下來運糧的車馬騾子,經常從南城牆下經過,偶爾遭到土匪搶劫,為防土匪伺機入城搶掠,便沒有開南門。種麗林生於1928年,14歲被國民黨拉壯丁,參加過抗日戰爭,在大荔朝邑隨國軍阻擊日軍。參加過解放戰爭。解放後在高塘炮兵連當兵,1955年復原回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 劉煥民攝


至民國時期,南沙城內住有200餘戶人家。從城北南望,整座南沙城像一條“船”,如站在城東看,卻似一隻“龜”。在城牆上走一圈,路程約二里有餘。城牆地基寬約2丈多,上寬近5尺。城牆上擺有4、5枚鐵鑄土炮,炮口直徑約一尺,炮身長一米多。另有供一人操作的細炮數臺。火藥是柳樹燒成灰與硫磺攪拌製成,炮彈是生鐵鑄成鐵蛋,城牆上擺放著許多瓦缸,用來存放火藥和鐵蛋。國共合作時期,張學良的部隊駐紮在南沙城內,為鼓舞士氣,曾在西門城牆上放過一炮,炮彈從西門口打到村外的老爺廟牆下。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老房子 劉煥民攝


老爺廟位於南沙城西門外約300米(現在的藍球場)。廟內端坐關公神像,兩側牆上繪有人物及山水壁畫,手法細緻,色彩斑斕。更為精巧的是廟內擺放的一座“取水樓”。“取水樓”為四方造型,四面開門,高 2米,直徑60公分,龍骨上刻有俠士手執長槍,飛簷走壁,人物栩栩如生,背景足可亂真。逢乾旱年份,南沙挑出四名壯漢,抬上“取水樓”,由幾十名村民隨行護樓,一路鑼鼓喧天,前往華州石堤峪取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上的南沙大橋 劉煥民攝


在石堤峪有個“良水泉”,此泉水質甘甜,常年不息。村民到此先行叩禮,取容器盛水放於“取水樓”中,一行人等小心趕路,以免樓歪水灑。回到老爺廟後,眾人放鞭上香,將水奉於關公神像前供桌上,再行叩禮敬拜,以水為引,求神降雨。1975年,老爺廟被拆除,廟內關公神像則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而“取水樓”也不知所蹤。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新房與老宅和平共處 劉煥民攝


南沙東側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漲時,難免淹沒南沙農田並危及城牆。自從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後,遇洪水來襲,徐公公便拿出獨門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發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擋,只得轉頭衝向河東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帶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莊稼盡毀。從此,沙圪塔與南沙結下仇怨。後來,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內無人會使用神器,人們只得聽天由命,南沙與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動解除了。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 劉煥民攝


“進入南沙城,就是回回營。上了南沙坡,就是回回窩。”這是老輩人中曾流傳的一段順口溜。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境內發生了一場眾所周知的漢族與回族紛爭,民眾死傷無數。當回族攻至華州城西十餘里的南沙城下時,城內百姓惶恐萬分,不知所措。正在此時,有人將一位老太太扶上城牆與回族首領對話。稍許片刻,回族便收兵退去。原來,這位被扶上城牆的老太太在年輕時,曾認了一個回族乾兒子,此人正是這次攻打南沙城的頭目,南沙城因此免遭一劫。回族沒有攻打南沙城的消息傳開後,人們誤以為南沙城內以前就住有回民,就把南沙稱為“回回營”、“回回窩”。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巷道 劉煥民攝


南沙城牆四個方向中,東、西、北三面均開有城門,其中,紅白喜事均由西門和北門進出。南沙城為何沒有南門?據南沙村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分析:從陰陽五行上講,南屬火不吉利,不易出入;其二,從塬上下來運糧的車馬騾子,經常從南城牆下經過,偶爾遭到土匪搶劫,為防土匪伺機入城搶掠,便沒有開南門。種麗林生於1928年,14歲被國民黨拉壯丁,參加過抗日戰爭,在大荔朝邑隨國軍阻擊日軍。參加過解放戰爭。解放後在高塘炮兵連當兵,1955年復原回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 劉煥民攝


至民國時期,南沙城內住有200餘戶人家。從城北南望,整座南沙城像一條“船”,如站在城東看,卻似一隻“龜”。在城牆上走一圈,路程約二里有餘。城牆地基寬約2丈多,上寬近5尺。城牆上擺有4、5枚鐵鑄土炮,炮口直徑約一尺,炮身長一米多。另有供一人操作的細炮數臺。火藥是柳樹燒成灰與硫磺攪拌製成,炮彈是生鐵鑄成鐵蛋,城牆上擺放著許多瓦缸,用來存放火藥和鐵蛋。國共合作時期,張學良的部隊駐紮在南沙城內,為鼓舞士氣,曾在西門城牆上放過一炮,炮彈從西門口打到村外的老爺廟牆下。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老房子 劉煥民攝


老爺廟位於南沙城西門外約300米(現在的藍球場)。廟內端坐關公神像,兩側牆上繪有人物及山水壁畫,手法細緻,色彩斑斕。更為精巧的是廟內擺放的一座“取水樓”。“取水樓”為四方造型,四面開門,高 2米,直徑60公分,龍骨上刻有俠士手執長槍,飛簷走壁,人物栩栩如生,背景足可亂真。逢乾旱年份,南沙挑出四名壯漢,抬上“取水樓”,由幾十名村民隨行護樓,一路鑼鼓喧天,前往華州石堤峪取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上的南沙大橋 劉煥民攝


在石堤峪有個“良水泉”,此泉水質甘甜,常年不息。村民到此先行叩禮,取容器盛水放於“取水樓”中,一行人等小心趕路,以免樓歪水灑。回到老爺廟後,眾人放鞭上香,將水奉於關公神像前供桌上,再行叩禮敬拜,以水為引,求神降雨。1975年,老爺廟被拆除,廟內關公神像則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而“取水樓”也不知所蹤。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靠牆位置為老爺廟遺址 劉煥民攝


南沙村中心位置有座戲樓,始建於民國初期。最初的戲樓並非一般的木架結構,只是堆積在“土貼廟”( 即土地廟)前一個高2米的土臺臺,逢有演出時才臨時搭建戲棚。1978年在原土臺上蓋了木架房,正式稱為戲樓。1993年戲樓再次改建,並使用至今。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新房與老宅和平共處 劉煥民攝


南沙東側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漲時,難免淹沒南沙農田並危及城牆。自從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後,遇洪水來襲,徐公公便拿出獨門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發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擋,只得轉頭衝向河東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帶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莊稼盡毀。從此,沙圪塔與南沙結下仇怨。後來,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內無人會使用神器,人們只得聽天由命,南沙與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動解除了。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 劉煥民攝


“進入南沙城,就是回回營。上了南沙坡,就是回回窩。”這是老輩人中曾流傳的一段順口溜。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境內發生了一場眾所周知的漢族與回族紛爭,民眾死傷無數。當回族攻至華州城西十餘里的南沙城下時,城內百姓惶恐萬分,不知所措。正在此時,有人將一位老太太扶上城牆與回族首領對話。稍許片刻,回族便收兵退去。原來,這位被扶上城牆的老太太在年輕時,曾認了一個回族乾兒子,此人正是這次攻打南沙城的頭目,南沙城因此免遭一劫。回族沒有攻打南沙城的消息傳開後,人們誤以為南沙城內以前就住有回民,就把南沙稱為“回回營”、“回回窩”。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巷道 劉煥民攝


南沙城牆四個方向中,東、西、北三面均開有城門,其中,紅白喜事均由西門和北門進出。南沙城為何沒有南門?據南沙村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分析:從陰陽五行上講,南屬火不吉利,不易出入;其二,從塬上下來運糧的車馬騾子,經常從南城牆下經過,偶爾遭到土匪搶劫,為防土匪伺機入城搶掠,便沒有開南門。種麗林生於1928年,14歲被國民黨拉壯丁,參加過抗日戰爭,在大荔朝邑隨國軍阻擊日軍。參加過解放戰爭。解放後在高塘炮兵連當兵,1955年復原回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 劉煥民攝


至民國時期,南沙城內住有200餘戶人家。從城北南望,整座南沙城像一條“船”,如站在城東看,卻似一隻“龜”。在城牆上走一圈,路程約二里有餘。城牆地基寬約2丈多,上寬近5尺。城牆上擺有4、5枚鐵鑄土炮,炮口直徑約一尺,炮身長一米多。另有供一人操作的細炮數臺。火藥是柳樹燒成灰與硫磺攪拌製成,炮彈是生鐵鑄成鐵蛋,城牆上擺放著許多瓦缸,用來存放火藥和鐵蛋。國共合作時期,張學良的部隊駐紮在南沙城內,為鼓舞士氣,曾在西門城牆上放過一炮,炮彈從西門口打到村外的老爺廟牆下。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老房子 劉煥民攝


老爺廟位於南沙城西門外約300米(現在的藍球場)。廟內端坐關公神像,兩側牆上繪有人物及山水壁畫,手法細緻,色彩斑斕。更為精巧的是廟內擺放的一座“取水樓”。“取水樓”為四方造型,四面開門,高 2米,直徑60公分,龍骨上刻有俠士手執長槍,飛簷走壁,人物栩栩如生,背景足可亂真。逢乾旱年份,南沙挑出四名壯漢,抬上“取水樓”,由幾十名村民隨行護樓,一路鑼鼓喧天,前往華州石堤峪取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上的南沙大橋 劉煥民攝


在石堤峪有個“良水泉”,此泉水質甘甜,常年不息。村民到此先行叩禮,取容器盛水放於“取水樓”中,一行人等小心趕路,以免樓歪水灑。回到老爺廟後,眾人放鞭上香,將水奉於關公神像前供桌上,再行叩禮敬拜,以水為引,求神降雨。1975年,老爺廟被拆除,廟內關公神像則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而“取水樓”也不知所蹤。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靠牆位置為老爺廟遺址 劉煥民攝


南沙村中心位置有座戲樓,始建於民國初期。最初的戲樓並非一般的木架結構,只是堆積在“土貼廟”( 即土地廟)前一個高2米的土臺臺,逢有演出時才臨時搭建戲棚。1978年在原土臺上蓋了木架房,正式稱為戲樓。1993年戲樓再次改建,並使用至今。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戲樓 劉煥民攝


說完南沙的戲樓,不得不提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南沙迷糊老藝人。上世紀的南沙村,是個名副其實的“戲窩窩”。南沙村的迷糊老藝人人數眾多,曾以鮮明的表演風格而大放異彩,常被華縣及周邊各縣邀請演出。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新房與老宅和平共處 劉煥民攝


南沙東側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漲時,難免淹沒南沙農田並危及城牆。自從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後,遇洪水來襲,徐公公便拿出獨門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發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擋,只得轉頭衝向河東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帶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莊稼盡毀。從此,沙圪塔與南沙結下仇怨。後來,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內無人會使用神器,人們只得聽天由命,南沙與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動解除了。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 劉煥民攝


“進入南沙城,就是回回營。上了南沙坡,就是回回窩。”這是老輩人中曾流傳的一段順口溜。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境內發生了一場眾所周知的漢族與回族紛爭,民眾死傷無數。當回族攻至華州城西十餘里的南沙城下時,城內百姓惶恐萬分,不知所措。正在此時,有人將一位老太太扶上城牆與回族首領對話。稍許片刻,回族便收兵退去。原來,這位被扶上城牆的老太太在年輕時,曾認了一個回族乾兒子,此人正是這次攻打南沙城的頭目,南沙城因此免遭一劫。回族沒有攻打南沙城的消息傳開後,人們誤以為南沙城內以前就住有回民,就把南沙稱為“回回營”、“回回窩”。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巷道 劉煥民攝


南沙城牆四個方向中,東、西、北三面均開有城門,其中,紅白喜事均由西門和北門進出。南沙城為何沒有南門?據南沙村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分析:從陰陽五行上講,南屬火不吉利,不易出入;其二,從塬上下來運糧的車馬騾子,經常從南城牆下經過,偶爾遭到土匪搶劫,為防土匪伺機入城搶掠,便沒有開南門。種麗林生於1928年,14歲被國民黨拉壯丁,參加過抗日戰爭,在大荔朝邑隨國軍阻擊日軍。參加過解放戰爭。解放後在高塘炮兵連當兵,1955年復原回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 劉煥民攝


至民國時期,南沙城內住有200餘戶人家。從城北南望,整座南沙城像一條“船”,如站在城東看,卻似一隻“龜”。在城牆上走一圈,路程約二里有餘。城牆地基寬約2丈多,上寬近5尺。城牆上擺有4、5枚鐵鑄土炮,炮口直徑約一尺,炮身長一米多。另有供一人操作的細炮數臺。火藥是柳樹燒成灰與硫磺攪拌製成,炮彈是生鐵鑄成鐵蛋,城牆上擺放著許多瓦缸,用來存放火藥和鐵蛋。國共合作時期,張學良的部隊駐紮在南沙城內,為鼓舞士氣,曾在西門城牆上放過一炮,炮彈從西門口打到村外的老爺廟牆下。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老房子 劉煥民攝


老爺廟位於南沙城西門外約300米(現在的藍球場)。廟內端坐關公神像,兩側牆上繪有人物及山水壁畫,手法細緻,色彩斑斕。更為精巧的是廟內擺放的一座“取水樓”。“取水樓”為四方造型,四面開門,高 2米,直徑60公分,龍骨上刻有俠士手執長槍,飛簷走壁,人物栩栩如生,背景足可亂真。逢乾旱年份,南沙挑出四名壯漢,抬上“取水樓”,由幾十名村民隨行護樓,一路鑼鼓喧天,前往華州石堤峪取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上的南沙大橋 劉煥民攝


在石堤峪有個“良水泉”,此泉水質甘甜,常年不息。村民到此先行叩禮,取容器盛水放於“取水樓”中,一行人等小心趕路,以免樓歪水灑。回到老爺廟後,眾人放鞭上香,將水奉於關公神像前供桌上,再行叩禮敬拜,以水為引,求神降雨。1975年,老爺廟被拆除,廟內關公神像則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而“取水樓”也不知所蹤。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靠牆位置為老爺廟遺址 劉煥民攝


南沙村中心位置有座戲樓,始建於民國初期。最初的戲樓並非一般的木架結構,只是堆積在“土貼廟”( 即土地廟)前一個高2米的土臺臺,逢有演出時才臨時搭建戲棚。1978年在原土臺上蓋了木架房,正式稱為戲樓。1993年戲樓再次改建,並使用至今。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戲樓 劉煥民攝


說完南沙的戲樓,不得不提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南沙迷糊老藝人。上世紀的南沙村,是個名副其實的“戲窩窩”。南沙村的迷糊老藝人人數眾多,曾以鮮明的表演風格而大放異彩,常被華縣及周邊各縣邀請演出。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留的戲箱 劉煥民攝


南沙東門的種長友為南沙最早的迷糊老藝人,以演小丑出名。據傳,種長友為其時陝西四大丑角之一;南沙北門的老藝人種志文,生於1943年,小名“種捉住”, 擅長旦角,20歲即上臺演戲,此後一唱就是60年;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新房與老宅和平共處 劉煥民攝


南沙東側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漲時,難免淹沒南沙農田並危及城牆。自從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後,遇洪水來襲,徐公公便拿出獨門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發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擋,只得轉頭衝向河東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帶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莊稼盡毀。從此,沙圪塔與南沙結下仇怨。後來,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內無人會使用神器,人們只得聽天由命,南沙與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動解除了。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 劉煥民攝


“進入南沙城,就是回回營。上了南沙坡,就是回回窩。”這是老輩人中曾流傳的一段順口溜。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境內發生了一場眾所周知的漢族與回族紛爭,民眾死傷無數。當回族攻至華州城西十餘里的南沙城下時,城內百姓惶恐萬分,不知所措。正在此時,有人將一位老太太扶上城牆與回族首領對話。稍許片刻,回族便收兵退去。原來,這位被扶上城牆的老太太在年輕時,曾認了一個回族乾兒子,此人正是這次攻打南沙城的頭目,南沙城因此免遭一劫。回族沒有攻打南沙城的消息傳開後,人們誤以為南沙城內以前就住有回民,就把南沙稱為“回回營”、“回回窩”。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巷道 劉煥民攝


南沙城牆四個方向中,東、西、北三面均開有城門,其中,紅白喜事均由西門和北門進出。南沙城為何沒有南門?據南沙村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分析:從陰陽五行上講,南屬火不吉利,不易出入;其二,從塬上下來運糧的車馬騾子,經常從南城牆下經過,偶爾遭到土匪搶劫,為防土匪伺機入城搶掠,便沒有開南門。種麗林生於1928年,14歲被國民黨拉壯丁,參加過抗日戰爭,在大荔朝邑隨國軍阻擊日軍。參加過解放戰爭。解放後在高塘炮兵連當兵,1955年復原回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 劉煥民攝


至民國時期,南沙城內住有200餘戶人家。從城北南望,整座南沙城像一條“船”,如站在城東看,卻似一隻“龜”。在城牆上走一圈,路程約二里有餘。城牆地基寬約2丈多,上寬近5尺。城牆上擺有4、5枚鐵鑄土炮,炮口直徑約一尺,炮身長一米多。另有供一人操作的細炮數臺。火藥是柳樹燒成灰與硫磺攪拌製成,炮彈是生鐵鑄成鐵蛋,城牆上擺放著許多瓦缸,用來存放火藥和鐵蛋。國共合作時期,張學良的部隊駐紮在南沙城內,為鼓舞士氣,曾在西門城牆上放過一炮,炮彈從西門口打到村外的老爺廟牆下。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老房子 劉煥民攝


老爺廟位於南沙城西門外約300米(現在的藍球場)。廟內端坐關公神像,兩側牆上繪有人物及山水壁畫,手法細緻,色彩斑斕。更為精巧的是廟內擺放的一座“取水樓”。“取水樓”為四方造型,四面開門,高 2米,直徑60公分,龍骨上刻有俠士手執長槍,飛簷走壁,人物栩栩如生,背景足可亂真。逢乾旱年份,南沙挑出四名壯漢,抬上“取水樓”,由幾十名村民隨行護樓,一路鑼鼓喧天,前往華州石堤峪取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上的南沙大橋 劉煥民攝


在石堤峪有個“良水泉”,此泉水質甘甜,常年不息。村民到此先行叩禮,取容器盛水放於“取水樓”中,一行人等小心趕路,以免樓歪水灑。回到老爺廟後,眾人放鞭上香,將水奉於關公神像前供桌上,再行叩禮敬拜,以水為引,求神降雨。1975年,老爺廟被拆除,廟內關公神像則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而“取水樓”也不知所蹤。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靠牆位置為老爺廟遺址 劉煥民攝


南沙村中心位置有座戲樓,始建於民國初期。最初的戲樓並非一般的木架結構,只是堆積在“土貼廟”( 即土地廟)前一個高2米的土臺臺,逢有演出時才臨時搭建戲棚。1978年在原土臺上蓋了木架房,正式稱為戲樓。1993年戲樓再次改建,並使用至今。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戲樓 劉煥民攝


說完南沙的戲樓,不得不提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南沙迷糊老藝人。上世紀的南沙村,是個名副其實的“戲窩窩”。南沙村的迷糊老藝人人數眾多,曾以鮮明的表演風格而大放異彩,常被華縣及周邊各縣邀請演出。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留的戲箱 劉煥民攝


南沙東門的種長友為南沙最早的迷糊老藝人,以演小丑出名。據傳,種長友為其時陝西四大丑角之一;南沙北門的老藝人種志文,生於1943年,小名“種捉住”, 擅長旦角,20歲即上臺演戲,此後一唱就是60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老藝人種志文在整理戲服 劉煥民攝


西門的徐福錄,老旦,以主演老年婦女,素顏不化妝,唱扮俱佳而揚名鄉里。解放前,徐福錄曾多次到渭北走戲,人未到場,只要把他的皮襖掛在戲臺上,看戲的人便蜂擁而至;藺廣義,專攻旦角。因獨眼、臉上有麻子,演出時觀眾喜聞其聲,無睹其貌,人稱“隔牆紅”。其唱腔悅耳動聽,聞名鄉里。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新房與老宅和平共處 劉煥民攝


南沙東側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漲時,難免淹沒南沙農田並危及城牆。自從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後,遇洪水來襲,徐公公便拿出獨門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發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擋,只得轉頭衝向河東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帶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莊稼盡毀。從此,沙圪塔與南沙結下仇怨。後來,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內無人會使用神器,人們只得聽天由命,南沙與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動解除了。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 劉煥民攝


“進入南沙城,就是回回營。上了南沙坡,就是回回窩。”這是老輩人中曾流傳的一段順口溜。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境內發生了一場眾所周知的漢族與回族紛爭,民眾死傷無數。當回族攻至華州城西十餘里的南沙城下時,城內百姓惶恐萬分,不知所措。正在此時,有人將一位老太太扶上城牆與回族首領對話。稍許片刻,回族便收兵退去。原來,這位被扶上城牆的老太太在年輕時,曾認了一個回族乾兒子,此人正是這次攻打南沙城的頭目,南沙城因此免遭一劫。回族沒有攻打南沙城的消息傳開後,人們誤以為南沙城內以前就住有回民,就把南沙稱為“回回營”、“回回窩”。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巷道 劉煥民攝


南沙城牆四個方向中,東、西、北三面均開有城門,其中,紅白喜事均由西門和北門進出。南沙城為何沒有南門?據南沙村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分析:從陰陽五行上講,南屬火不吉利,不易出入;其二,從塬上下來運糧的車馬騾子,經常從南城牆下經過,偶爾遭到土匪搶劫,為防土匪伺機入城搶掠,便沒有開南門。種麗林生於1928年,14歲被國民黨拉壯丁,參加過抗日戰爭,在大荔朝邑隨國軍阻擊日軍。參加過解放戰爭。解放後在高塘炮兵連當兵,1955年復原回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 劉煥民攝


至民國時期,南沙城內住有200餘戶人家。從城北南望,整座南沙城像一條“船”,如站在城東看,卻似一隻“龜”。在城牆上走一圈,路程約二里有餘。城牆地基寬約2丈多,上寬近5尺。城牆上擺有4、5枚鐵鑄土炮,炮口直徑約一尺,炮身長一米多。另有供一人操作的細炮數臺。火藥是柳樹燒成灰與硫磺攪拌製成,炮彈是生鐵鑄成鐵蛋,城牆上擺放著許多瓦缸,用來存放火藥和鐵蛋。國共合作時期,張學良的部隊駐紮在南沙城內,為鼓舞士氣,曾在西門城牆上放過一炮,炮彈從西門口打到村外的老爺廟牆下。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老房子 劉煥民攝


老爺廟位於南沙城西門外約300米(現在的藍球場)。廟內端坐關公神像,兩側牆上繪有人物及山水壁畫,手法細緻,色彩斑斕。更為精巧的是廟內擺放的一座“取水樓”。“取水樓”為四方造型,四面開門,高 2米,直徑60公分,龍骨上刻有俠士手執長槍,飛簷走壁,人物栩栩如生,背景足可亂真。逢乾旱年份,南沙挑出四名壯漢,抬上“取水樓”,由幾十名村民隨行護樓,一路鑼鼓喧天,前往華州石堤峪取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上的南沙大橋 劉煥民攝


在石堤峪有個“良水泉”,此泉水質甘甜,常年不息。村民到此先行叩禮,取容器盛水放於“取水樓”中,一行人等小心趕路,以免樓歪水灑。回到老爺廟後,眾人放鞭上香,將水奉於關公神像前供桌上,再行叩禮敬拜,以水為引,求神降雨。1975年,老爺廟被拆除,廟內關公神像則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而“取水樓”也不知所蹤。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靠牆位置為老爺廟遺址 劉煥民攝


南沙村中心位置有座戲樓,始建於民國初期。最初的戲樓並非一般的木架結構,只是堆積在“土貼廟”( 即土地廟)前一個高2米的土臺臺,逢有演出時才臨時搭建戲棚。1978年在原土臺上蓋了木架房,正式稱為戲樓。1993年戲樓再次改建,並使用至今。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戲樓 劉煥民攝


說完南沙的戲樓,不得不提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南沙迷糊老藝人。上世紀的南沙村,是個名副其實的“戲窩窩”。南沙村的迷糊老藝人人數眾多,曾以鮮明的表演風格而大放異彩,常被華縣及周邊各縣邀請演出。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留的戲箱 劉煥民攝


南沙東門的種長友為南沙最早的迷糊老藝人,以演小丑出名。據傳,種長友為其時陝西四大丑角之一;南沙北門的老藝人種志文,生於1943年,小名“種捉住”, 擅長旦角,20歲即上臺演戲,此後一唱就是60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老藝人種志文在整理戲服 劉煥民攝


西門的徐福錄,老旦,以主演老年婦女,素顏不化妝,唱扮俱佳而揚名鄉里。解放前,徐福錄曾多次到渭北走戲,人未到場,只要把他的皮襖掛在戲臺上,看戲的人便蜂擁而至;藺廣義,專攻旦角。因獨眼、臉上有麻子,演出時觀眾喜聞其聲,無睹其貌,人稱“隔牆紅”。其唱腔悅耳動聽,聞名鄉里。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存的戲服 劉煥民攝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新房與老宅和平共處 劉煥民攝


南沙東側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漲時,難免淹沒南沙農田並危及城牆。自從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後,遇洪水來襲,徐公公便拿出獨門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發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擋,只得轉頭衝向河東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帶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莊稼盡毀。從此,沙圪塔與南沙結下仇怨。後來,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內無人會使用神器,人們只得聽天由命,南沙與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動解除了。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 劉煥民攝


“進入南沙城,就是回回營。上了南沙坡,就是回回窩。”這是老輩人中曾流傳的一段順口溜。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境內發生了一場眾所周知的漢族與回族紛爭,民眾死傷無數。當回族攻至華州城西十餘里的南沙城下時,城內百姓惶恐萬分,不知所措。正在此時,有人將一位老太太扶上城牆與回族首領對話。稍許片刻,回族便收兵退去。原來,這位被扶上城牆的老太太在年輕時,曾認了一個回族乾兒子,此人正是這次攻打南沙城的頭目,南沙城因此免遭一劫。回族沒有攻打南沙城的消息傳開後,人們誤以為南沙城內以前就住有回民,就把南沙稱為“回回營”、“回回窩”。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巷道 劉煥民攝


南沙城牆四個方向中,東、西、北三面均開有城門,其中,紅白喜事均由西門和北門進出。南沙城為何沒有南門?據南沙村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分析:從陰陽五行上講,南屬火不吉利,不易出入;其二,從塬上下來運糧的車馬騾子,經常從南城牆下經過,偶爾遭到土匪搶劫,為防土匪伺機入城搶掠,便沒有開南門。種麗林生於1928年,14歲被國民黨拉壯丁,參加過抗日戰爭,在大荔朝邑隨國軍阻擊日軍。參加過解放戰爭。解放後在高塘炮兵連當兵,1955年復原回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 劉煥民攝


至民國時期,南沙城內住有200餘戶人家。從城北南望,整座南沙城像一條“船”,如站在城東看,卻似一隻“龜”。在城牆上走一圈,路程約二里有餘。城牆地基寬約2丈多,上寬近5尺。城牆上擺有4、5枚鐵鑄土炮,炮口直徑約一尺,炮身長一米多。另有供一人操作的細炮數臺。火藥是柳樹燒成灰與硫磺攪拌製成,炮彈是生鐵鑄成鐵蛋,城牆上擺放著許多瓦缸,用來存放火藥和鐵蛋。國共合作時期,張學良的部隊駐紮在南沙城內,為鼓舞士氣,曾在西門城牆上放過一炮,炮彈從西門口打到村外的老爺廟牆下。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老房子 劉煥民攝


老爺廟位於南沙城西門外約300米(現在的藍球場)。廟內端坐關公神像,兩側牆上繪有人物及山水壁畫,手法細緻,色彩斑斕。更為精巧的是廟內擺放的一座“取水樓”。“取水樓”為四方造型,四面開門,高 2米,直徑60公分,龍骨上刻有俠士手執長槍,飛簷走壁,人物栩栩如生,背景足可亂真。逢乾旱年份,南沙挑出四名壯漢,抬上“取水樓”,由幾十名村民隨行護樓,一路鑼鼓喧天,前往華州石堤峪取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上的南沙大橋 劉煥民攝


在石堤峪有個“良水泉”,此泉水質甘甜,常年不息。村民到此先行叩禮,取容器盛水放於“取水樓”中,一行人等小心趕路,以免樓歪水灑。回到老爺廟後,眾人放鞭上香,將水奉於關公神像前供桌上,再行叩禮敬拜,以水為引,求神降雨。1975年,老爺廟被拆除,廟內關公神像則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而“取水樓”也不知所蹤。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靠牆位置為老爺廟遺址 劉煥民攝


南沙村中心位置有座戲樓,始建於民國初期。最初的戲樓並非一般的木架結構,只是堆積在“土貼廟”( 即土地廟)前一個高2米的土臺臺,逢有演出時才臨時搭建戲棚。1978年在原土臺上蓋了木架房,正式稱為戲樓。1993年戲樓再次改建,並使用至今。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戲樓 劉煥民攝


說完南沙的戲樓,不得不提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南沙迷糊老藝人。上世紀的南沙村,是個名副其實的“戲窩窩”。南沙村的迷糊老藝人人數眾多,曾以鮮明的表演風格而大放異彩,常被華縣及周邊各縣邀請演出。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留的戲箱 劉煥民攝


南沙東門的種長友為南沙最早的迷糊老藝人,以演小丑出名。據傳,種長友為其時陝西四大丑角之一;南沙北門的老藝人種志文,生於1943年,小名“種捉住”, 擅長旦角,20歲即上臺演戲,此後一唱就是60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老藝人種志文在整理戲服 劉煥民攝


西門的徐福錄,老旦,以主演老年婦女,素顏不化妝,唱扮俱佳而揚名鄉里。解放前,徐福錄曾多次到渭北走戲,人未到場,只要把他的皮襖掛在戲臺上,看戲的人便蜂擁而至;藺廣義,專攻旦角。因獨眼、臉上有麻子,演出時觀眾喜聞其聲,無睹其貌,人稱“隔牆紅”。其唱腔悅耳動聽,聞名鄉里。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存的戲服 劉煥民攝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存的戲服 劉煥民攝


南沙的出土文物在考古界也佔有一席之地。1958年和1983年,考古學家曾在南沙村南側發掘出我國古文字中罕見的珍品——商代前期的刻劃陶紋,及兩付龍山文化時期完整的馬骨。2013年,南沙遺址被劃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新房與老宅和平共處 劉煥民攝


南沙東側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漲時,難免淹沒南沙農田並危及城牆。自從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後,遇洪水來襲,徐公公便拿出獨門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發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擋,只得轉頭衝向河東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帶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莊稼盡毀。從此,沙圪塔與南沙結下仇怨。後來,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內無人會使用神器,人們只得聽天由命,南沙與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動解除了。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 劉煥民攝


“進入南沙城,就是回回營。上了南沙坡,就是回回窩。”這是老輩人中曾流傳的一段順口溜。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境內發生了一場眾所周知的漢族與回族紛爭,民眾死傷無數。當回族攻至華州城西十餘里的南沙城下時,城內百姓惶恐萬分,不知所措。正在此時,有人將一位老太太扶上城牆與回族首領對話。稍許片刻,回族便收兵退去。原來,這位被扶上城牆的老太太在年輕時,曾認了一個回族乾兒子,此人正是這次攻打南沙城的頭目,南沙城因此免遭一劫。回族沒有攻打南沙城的消息傳開後,人們誤以為南沙城內以前就住有回民,就把南沙稱為“回回營”、“回回窩”。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巷道 劉煥民攝


南沙城牆四個方向中,東、西、北三面均開有城門,其中,紅白喜事均由西門和北門進出。南沙城為何沒有南門?據南沙村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分析:從陰陽五行上講,南屬火不吉利,不易出入;其二,從塬上下來運糧的車馬騾子,經常從南城牆下經過,偶爾遭到土匪搶劫,為防土匪伺機入城搶掠,便沒有開南門。種麗林生於1928年,14歲被國民黨拉壯丁,參加過抗日戰爭,在大荔朝邑隨國軍阻擊日軍。參加過解放戰爭。解放後在高塘炮兵連當兵,1955年復原回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 劉煥民攝


至民國時期,南沙城內住有200餘戶人家。從城北南望,整座南沙城像一條“船”,如站在城東看,卻似一隻“龜”。在城牆上走一圈,路程約二里有餘。城牆地基寬約2丈多,上寬近5尺。城牆上擺有4、5枚鐵鑄土炮,炮口直徑約一尺,炮身長一米多。另有供一人操作的細炮數臺。火藥是柳樹燒成灰與硫磺攪拌製成,炮彈是生鐵鑄成鐵蛋,城牆上擺放著許多瓦缸,用來存放火藥和鐵蛋。國共合作時期,張學良的部隊駐紮在南沙城內,為鼓舞士氣,曾在西門城牆上放過一炮,炮彈從西門口打到村外的老爺廟牆下。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老房子 劉煥民攝


老爺廟位於南沙城西門外約300米(現在的藍球場)。廟內端坐關公神像,兩側牆上繪有人物及山水壁畫,手法細緻,色彩斑斕。更為精巧的是廟內擺放的一座“取水樓”。“取水樓”為四方造型,四面開門,高 2米,直徑60公分,龍骨上刻有俠士手執長槍,飛簷走壁,人物栩栩如生,背景足可亂真。逢乾旱年份,南沙挑出四名壯漢,抬上“取水樓”,由幾十名村民隨行護樓,一路鑼鼓喧天,前往華州石堤峪取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上的南沙大橋 劉煥民攝


在石堤峪有個“良水泉”,此泉水質甘甜,常年不息。村民到此先行叩禮,取容器盛水放於“取水樓”中,一行人等小心趕路,以免樓歪水灑。回到老爺廟後,眾人放鞭上香,將水奉於關公神像前供桌上,再行叩禮敬拜,以水為引,求神降雨。1975年,老爺廟被拆除,廟內關公神像則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而“取水樓”也不知所蹤。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靠牆位置為老爺廟遺址 劉煥民攝


南沙村中心位置有座戲樓,始建於民國初期。最初的戲樓並非一般的木架結構,只是堆積在“土貼廟”( 即土地廟)前一個高2米的土臺臺,逢有演出時才臨時搭建戲棚。1978年在原土臺上蓋了木架房,正式稱為戲樓。1993年戲樓再次改建,並使用至今。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戲樓 劉煥民攝


說完南沙的戲樓,不得不提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南沙迷糊老藝人。上世紀的南沙村,是個名副其實的“戲窩窩”。南沙村的迷糊老藝人人數眾多,曾以鮮明的表演風格而大放異彩,常被華縣及周邊各縣邀請演出。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留的戲箱 劉煥民攝


南沙東門的種長友為南沙最早的迷糊老藝人,以演小丑出名。據傳,種長友為其時陝西四大丑角之一;南沙北門的老藝人種志文,生於1943年,小名“種捉住”, 擅長旦角,20歲即上臺演戲,此後一唱就是60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老藝人種志文在整理戲服 劉煥民攝


西門的徐福錄,老旦,以主演老年婦女,素顏不化妝,唱扮俱佳而揚名鄉里。解放前,徐福錄曾多次到渭北走戲,人未到場,只要把他的皮襖掛在戲臺上,看戲的人便蜂擁而至;藺廣義,專攻旦角。因獨眼、臉上有麻子,演出時觀眾喜聞其聲,無睹其貌,人稱“隔牆紅”。其唱腔悅耳動聽,聞名鄉里。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存的戲服 劉煥民攝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存的戲服 劉煥民攝


南沙的出土文物在考古界也佔有一席之地。1958年和1983年,考古學家曾在南沙村南側發掘出我國古文字中罕見的珍品——商代前期的刻劃陶紋,及兩付龍山文化時期完整的馬骨。2013年,南沙遺址被劃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遺址”劉煥民攝


在這座古老的城堡中,還有很多被遺忘或漸去的南沙風物失去了或正在失去原本的色彩,如南沙幾大姓氏的來源出處及“轉芯子”等等。我們試圖還原某段歷史真相,可惜並沒有找到更多有價值的文字資料,口口相傳的民間記憶融入了傳說的成分,因此此文顯得並不嚴謹,但這些記憶仍彌足珍貴。感謝南沙村種麗林、種志文兩位老人的熱心協助,使得這些不為人們熟知的南沙往事最終揭開了神祕的面紗。

作者簡介:雷梅,女 ,生於1974年3月,華州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喜愛攝影、寫作及戶外騎行。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新房與老宅和平共處 劉煥民攝


南沙東側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漲時,難免淹沒南沙農田並危及城牆。自從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後,遇洪水來襲,徐公公便拿出獨門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發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擋,只得轉頭衝向河東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帶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莊稼盡毀。從此,沙圪塔與南沙結下仇怨。後來,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內無人會使用神器,人們只得聽天由命,南沙與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動解除了。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 劉煥民攝


“進入南沙城,就是回回營。上了南沙坡,就是回回窩。”這是老輩人中曾流傳的一段順口溜。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境內發生了一場眾所周知的漢族與回族紛爭,民眾死傷無數。當回族攻至華州城西十餘里的南沙城下時,城內百姓惶恐萬分,不知所措。正在此時,有人將一位老太太扶上城牆與回族首領對話。稍許片刻,回族便收兵退去。原來,這位被扶上城牆的老太太在年輕時,曾認了一個回族乾兒子,此人正是這次攻打南沙城的頭目,南沙城因此免遭一劫。回族沒有攻打南沙城的消息傳開後,人們誤以為南沙城內以前就住有回民,就把南沙稱為“回回營”、“回回窩”。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巷道 劉煥民攝


南沙城牆四個方向中,東、西、北三面均開有城門,其中,紅白喜事均由西門和北門進出。南沙城為何沒有南門?據南沙村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分析:從陰陽五行上講,南屬火不吉利,不易出入;其二,從塬上下來運糧的車馬騾子,經常從南城牆下經過,偶爾遭到土匪搶劫,為防土匪伺機入城搶掠,便沒有開南門。種麗林生於1928年,14歲被國民黨拉壯丁,參加過抗日戰爭,在大荔朝邑隨國軍阻擊日軍。參加過解放戰爭。解放後在高塘炮兵連當兵,1955年復原回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 劉煥民攝


至民國時期,南沙城內住有200餘戶人家。從城北南望,整座南沙城像一條“船”,如站在城東看,卻似一隻“龜”。在城牆上走一圈,路程約二里有餘。城牆地基寬約2丈多,上寬近5尺。城牆上擺有4、5枚鐵鑄土炮,炮口直徑約一尺,炮身長一米多。另有供一人操作的細炮數臺。火藥是柳樹燒成灰與硫磺攪拌製成,炮彈是生鐵鑄成鐵蛋,城牆上擺放著許多瓦缸,用來存放火藥和鐵蛋。國共合作時期,張學良的部隊駐紮在南沙城內,為鼓舞士氣,曾在西門城牆上放過一炮,炮彈從西門口打到村外的老爺廟牆下。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老房子 劉煥民攝


老爺廟位於南沙城西門外約300米(現在的藍球場)。廟內端坐關公神像,兩側牆上繪有人物及山水壁畫,手法細緻,色彩斑斕。更為精巧的是廟內擺放的一座“取水樓”。“取水樓”為四方造型,四面開門,高 2米,直徑60公分,龍骨上刻有俠士手執長槍,飛簷走壁,人物栩栩如生,背景足可亂真。逢乾旱年份,南沙挑出四名壯漢,抬上“取水樓”,由幾十名村民隨行護樓,一路鑼鼓喧天,前往華州石堤峪取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上的南沙大橋 劉煥民攝


在石堤峪有個“良水泉”,此泉水質甘甜,常年不息。村民到此先行叩禮,取容器盛水放於“取水樓”中,一行人等小心趕路,以免樓歪水灑。回到老爺廟後,眾人放鞭上香,將水奉於關公神像前供桌上,再行叩禮敬拜,以水為引,求神降雨。1975年,老爺廟被拆除,廟內關公神像則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而“取水樓”也不知所蹤。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靠牆位置為老爺廟遺址 劉煥民攝


南沙村中心位置有座戲樓,始建於民國初期。最初的戲樓並非一般的木架結構,只是堆積在“土貼廟”( 即土地廟)前一個高2米的土臺臺,逢有演出時才臨時搭建戲棚。1978年在原土臺上蓋了木架房,正式稱為戲樓。1993年戲樓再次改建,並使用至今。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戲樓 劉煥民攝


說完南沙的戲樓,不得不提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南沙迷糊老藝人。上世紀的南沙村,是個名副其實的“戲窩窩”。南沙村的迷糊老藝人人數眾多,曾以鮮明的表演風格而大放異彩,常被華縣及周邊各縣邀請演出。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留的戲箱 劉煥民攝


南沙東門的種長友為南沙最早的迷糊老藝人,以演小丑出名。據傳,種長友為其時陝西四大丑角之一;南沙北門的老藝人種志文,生於1943年,小名“種捉住”, 擅長旦角,20歲即上臺演戲,此後一唱就是60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老藝人種志文在整理戲服 劉煥民攝


西門的徐福錄,老旦,以主演老年婦女,素顏不化妝,唱扮俱佳而揚名鄉里。解放前,徐福錄曾多次到渭北走戲,人未到場,只要把他的皮襖掛在戲臺上,看戲的人便蜂擁而至;藺廣義,專攻旦角。因獨眼、臉上有麻子,演出時觀眾喜聞其聲,無睹其貌,人稱“隔牆紅”。其唱腔悅耳動聽,聞名鄉里。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存的戲服 劉煥民攝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存的戲服 劉煥民攝


南沙的出土文物在考古界也佔有一席之地。1958年和1983年,考古學家曾在南沙村南側發掘出我國古文字中罕見的珍品——商代前期的刻劃陶紋,及兩付龍山文化時期完整的馬骨。2013年,南沙遺址被劃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遺址”劉煥民攝


在這座古老的城堡中,還有很多被遺忘或漸去的南沙風物失去了或正在失去原本的色彩,如南沙幾大姓氏的來源出處及“轉芯子”等等。我們試圖還原某段歷史真相,可惜並沒有找到更多有價值的文字資料,口口相傳的民間記憶融入了傳說的成分,因此此文顯得並不嚴謹,但這些記憶仍彌足珍貴。感謝南沙村種麗林、種志文兩位老人的熱心協助,使得這些不為人們熟知的南沙往事最終揭開了神祕的面紗。

作者簡介:雷梅,女 ,生於1974年3月,華州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喜愛攝影、寫作及戶外騎行。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攝影師簡介:劉煥民,渭南市華州區人。陝西省民俗攝影協會會員、渭南市華州區攝影家協會會員、渭南市華州區影視藝術會常務副會長。上世紀七十年代從事攝影攝像事業,現任華州區智霖影視製作公司總經理,以記錄民俗藝術,展現百姓風采而被民間譽為攝影攝像大師。


"

話 說 南 沙

作者 雷 梅 宋朝峰

瓜坡鎮南沙村位於華州城西五公里處,石堤河西岸,東與杏林鎮沙圪塔村隔河相望,北鄰“古村落保護區”瓜坡鎮北沙村。這三座以“沙”為名的村莊呈三角形臨河而建,歷史上曾互動頻繁,交割不斷,是華州區石堤河流域文化及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以“戲窩窩”著稱的南沙村,城堡奇特,民俗巨豐。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外景 劉煥民攝


南沙村的得名與其北部的北沙村同出一源:早年間,石堤河水勢湍急,流至南沙村北一處土臺後,折向東北,而後緩流向北。河水激岸累沙,在轉彎處形成一個大沙堆,人們把沙堆南的村莊稱為南沙澗,沙堆北則稱為北沙澗,後簡稱南沙、北沙。明《華州志》“地理志”記載古華州西溪時提到:“東為西溪水……初分流灌田,至故縣、沙澗諸村。”這裡所說的“沙澗諸村”,即意指如今的南沙村一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河堤 劉煥民攝


故老相傳,明熹宗年間,南沙村有個姓徐的公公,在大太監魏忠賢身邊當差,盡享富貴榮華,有花不完的錢財。為了光宗耀祖,日後老有所居,便命人回華州修建南沙城。後來由於宮廷明爭暗鬥,魏忠賢一黨失寵落敗,徐公公被貶回華州,定居南沙城內。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新房與老宅和平共處 劉煥民攝


南沙東側為石堤河,石堤河逢洪水暴漲時,難免淹沒南沙農田並危及城牆。自從徐公公回到南沙城後,遇洪水來襲,徐公公便拿出獨門神器指向石堤河,以借神器所發的威力阻止洪水侵犯南沙境域。洪水西流被神器威力所擋,只得轉頭衝向河東的沙圪塔村,沙圪塔村西南一帶遭洪水入侵,汪洋一片,莊稼盡毀。從此,沙圪塔與南沙結下仇怨。後來,徐公公去世了,南沙城內無人會使用神器,人們只得聽天由命,南沙與沙圪塔的仇怨也就自動解除了。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南沙段 劉煥民攝


“進入南沙城,就是回回營。上了南沙坡,就是回回窩。”這是老輩人中曾流傳的一段順口溜。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陝西境內發生了一場眾所周知的漢族與回族紛爭,民眾死傷無數。當回族攻至華州城西十餘里的南沙城下時,城內百姓惶恐萬分,不知所措。正在此時,有人將一位老太太扶上城牆與回族首領對話。稍許片刻,回族便收兵退去。原來,這位被扶上城牆的老太太在年輕時,曾認了一個回族乾兒子,此人正是這次攻打南沙城的頭目,南沙城因此免遭一劫。回族沒有攻打南沙城的消息傳開後,人們誤以為南沙城內以前就住有回民,就把南沙稱為“回回營”、“回回窩”。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巷道 劉煥民攝


南沙城牆四個方向中,東、西、北三面均開有城門,其中,紅白喜事均由西門和北門進出。南沙城為何沒有南門?據南沙村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分析:從陰陽五行上講,南屬火不吉利,不易出入;其二,從塬上下來運糧的車馬騾子,經常從南城牆下經過,偶爾遭到土匪搶劫,為防土匪伺機入城搶掠,便沒有開南門。種麗林生於1928年,14歲被國民黨拉壯丁,參加過抗日戰爭,在大荔朝邑隨國軍阻擊日軍。參加過解放戰爭。解放後在高塘炮兵連當兵,1955年復原回家。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91歲高齡的種麗林老人 劉煥民攝


至民國時期,南沙城內住有200餘戶人家。從城北南望,整座南沙城像一條“船”,如站在城東看,卻似一隻“龜”。在城牆上走一圈,路程約二里有餘。城牆地基寬約2丈多,上寬近5尺。城牆上擺有4、5枚鐵鑄土炮,炮口直徑約一尺,炮身長一米多。另有供一人操作的細炮數臺。火藥是柳樹燒成灰與硫磺攪拌製成,炮彈是生鐵鑄成鐵蛋,城牆上擺放著許多瓦缸,用來存放火藥和鐵蛋。國共合作時期,張學良的部隊駐紮在南沙城內,為鼓舞士氣,曾在西門城牆上放過一炮,炮彈從西門口打到村外的老爺廟牆下。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的老房子 劉煥民攝


老爺廟位於南沙城西門外約300米(現在的藍球場)。廟內端坐關公神像,兩側牆上繪有人物及山水壁畫,手法細緻,色彩斑斕。更為精巧的是廟內擺放的一座“取水樓”。“取水樓”為四方造型,四面開門,高 2米,直徑60公分,龍骨上刻有俠士手執長槍,飛簷走壁,人物栩栩如生,背景足可亂真。逢乾旱年份,南沙挑出四名壯漢,抬上“取水樓”,由幾十名村民隨行護樓,一路鑼鼓喧天,前往華州石堤峪取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石堤河上的南沙大橋 劉煥民攝


在石堤峪有個“良水泉”,此泉水質甘甜,常年不息。村民到此先行叩禮,取容器盛水放於“取水樓”中,一行人等小心趕路,以免樓歪水灑。回到老爺廟後,眾人放鞭上香,將水奉於關公神像前供桌上,再行叩禮敬拜,以水為引,求神降雨。1975年,老爺廟被拆除,廟內關公神像則毀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而“取水樓”也不知所蹤。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靠牆位置為老爺廟遺址 劉煥民攝


南沙村中心位置有座戲樓,始建於民國初期。最初的戲樓並非一般的木架結構,只是堆積在“土貼廟”( 即土地廟)前一個高2米的土臺臺,逢有演出時才臨時搭建戲棚。1978年在原土臺上蓋了木架房,正式稱為戲樓。1993年戲樓再次改建,並使用至今。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戲樓 劉煥民攝


說完南沙的戲樓,不得不提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南沙迷糊老藝人。上世紀的南沙村,是個名副其實的“戲窩窩”。南沙村的迷糊老藝人人數眾多,曾以鮮明的表演風格而大放異彩,常被華縣及周邊各縣邀請演出。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留的戲箱 劉煥民攝


南沙東門的種長友為南沙最早的迷糊老藝人,以演小丑出名。據傳,種長友為其時陝西四大丑角之一;南沙北門的老藝人種志文,生於1943年,小名“種捉住”, 擅長旦角,20歲即上臺演戲,此後一唱就是60年;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老藝人種志文在整理戲服 劉煥民攝


西門的徐福錄,老旦,以主演老年婦女,素顏不化妝,唱扮俱佳而揚名鄉里。解放前,徐福錄曾多次到渭北走戲,人未到場,只要把他的皮襖掛在戲臺上,看戲的人便蜂擁而至;藺廣義,專攻旦角。因獨眼、臉上有麻子,演出時觀眾喜聞其聲,無睹其貌,人稱“隔牆紅”。其唱腔悅耳動聽,聞名鄉里。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存的戲服 劉煥民攝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村民保存的戲服 劉煥民攝


南沙的出土文物在考古界也佔有一席之地。1958年和1983年,考古學家曾在南沙村南側發掘出我國古文字中罕見的珍品——商代前期的刻劃陶紋,及兩付龍山文化時期完整的馬骨。2013年,南沙遺址被劃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南沙遺址”劉煥民攝


在這座古老的城堡中,還有很多被遺忘或漸去的南沙風物失去了或正在失去原本的色彩,如南沙幾大姓氏的來源出處及“轉芯子”等等。我們試圖還原某段歷史真相,可惜並沒有找到更多有價值的文字資料,口口相傳的民間記憶融入了傳說的成分,因此此文顯得並不嚴謹,但這些記憶仍彌足珍貴。感謝南沙村種麗林、種志文兩位老人的熱心協助,使得這些不為人們熟知的南沙往事最終揭開了神祕的面紗。

作者簡介:雷梅,女 ,生於1974年3月,華州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喜愛攝影、寫作及戶外騎行。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攝影師簡介:劉煥民,渭南市華州區人。陝西省民俗攝影協會會員、渭南市華州區攝影家協會會員、渭南市華州區影視藝術會常務副會長。上世紀七十年代從事攝影攝像事業,現任華州區智霖影視製作公司總經理,以記錄民俗藝術,展現百姓風采而被民間譽為攝影攝像大師。


以“戲窩窩”著稱的華州古村落——瓜坡鎮南沙村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雷 梅 宋朝峰

圖片拍攝:劉煥民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