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

13世紀70年代,隨著忽必烈大軍攻下南宋,中國自唐末10世紀以後,在經歷了200多年的長期分裂後,又一次完成了統一,只不過這次統一,相對來說是由漢族以外的蒙古人完成的。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原漢人已經歷經了多次由非漢人建立的王朝統治,但在歷史中,卻是第一次面臨非漢族統一整個中國的情況,特別是對於南方的士大夫而言,這是一千多年的歷史以來,第一次被外族統治。

"

13世紀70年代,隨著忽必烈大軍攻下南宋,中國自唐末10世紀以後,在經歷了200多年的長期分裂後,又一次完成了統一,只不過這次統一,相對來說是由漢族以外的蒙古人完成的。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原漢人已經歷經了多次由非漢人建立的王朝統治,但在歷史中,卻是第一次面臨非漢族統一整個中國的情況,特別是對於南方的士大夫而言,這是一千多年的歷史以來,第一次被外族統治。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種第一次夾雜著被征服者的抗拒,和對長久以來的統一的渴望,兩種心態相互排斥、相互矛盾,令當時天下的讀書人心如刀割。

一方面人們高興的歡呼著統一之後,各地的漢族文人能夠在長久的軍事分割之後,前往作為儒教勝地的山東孔廟參拜;能夠到達昔日漢唐盛世的長安,一睹當年古都的容顏;能夠放馬揚鞭在塞外的江南,吟唱一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

13世紀70年代,隨著忽必烈大軍攻下南宋,中國自唐末10世紀以後,在經歷了200多年的長期分裂後,又一次完成了統一,只不過這次統一,相對來說是由漢族以外的蒙古人完成的。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原漢人已經歷經了多次由非漢人建立的王朝統治,但在歷史中,卻是第一次面臨非漢族統一整個中國的情況,特別是對於南方的士大夫而言,這是一千多年的歷史以來,第一次被外族統治。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種第一次夾雜著被征服者的抗拒,和對長久以來的統一的渴望,兩種心態相互排斥、相互矛盾,令當時天下的讀書人心如刀割。

一方面人們高興的歡呼著統一之後,各地的漢族文人能夠在長久的軍事分割之後,前往作為儒教勝地的山東孔廟參拜;能夠到達昔日漢唐盛世的長安,一睹當年古都的容顏;能夠放馬揚鞭在塞外的江南,吟唱一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些美好的願景都是文人世子在長久以來,受命於天,天下一統的家國思想指引下,所形成的一種及其重要的,紮根於心底的心理誘因。

但這種家國思想,又以家在國之前,無數個完整的家組成一個共同的國為構造,這種構造的基本內涵是文化的鎖鏈。

"

13世紀70年代,隨著忽必烈大軍攻下南宋,中國自唐末10世紀以後,在經歷了200多年的長期分裂後,又一次完成了統一,只不過這次統一,相對來說是由漢族以外的蒙古人完成的。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原漢人已經歷經了多次由非漢人建立的王朝統治,但在歷史中,卻是第一次面臨非漢族統一整個中國的情況,特別是對於南方的士大夫而言,這是一千多年的歷史以來,第一次被外族統治。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種第一次夾雜著被征服者的抗拒,和對長久以來的統一的渴望,兩種心態相互排斥、相互矛盾,令當時天下的讀書人心如刀割。

一方面人們高興的歡呼著統一之後,各地的漢族文人能夠在長久的軍事分割之後,前往作為儒教勝地的山東孔廟參拜;能夠到達昔日漢唐盛世的長安,一睹當年古都的容顏;能夠放馬揚鞭在塞外的江南,吟唱一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些美好的願景都是文人世子在長久以來,受命於天,天下一統的家國思想指引下,所形成的一種及其重要的,紮根於心底的心理誘因。

但這種家國思想,又以家在國之前,無數個完整的家組成一個共同的國為構造,這種構造的基本內涵是文化的鎖鏈。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當蒙古鐵蹄由北向南,一路蹂躪不止時,無數城池被破壞,無數家庭在蒙古騎兵的彎刀下破碎,他們又進而認為蒙古鐵騎破壞了國家統一最重要的組成因素—“家”,他們認為與宋朝高度發達的文明和及其繁榮的文化相比,蒙古作為征服者只有武力上的威武,而缺乏文化的成就。

這種對“家”這個核心元素的破壞,和對最基本內涵“文化”的缺失,讓很多漢人,特別是南方的漢人不接受蒙元的統治,甚至是拒絕為蒙元這個新政權服務。

"

13世紀70年代,隨著忽必烈大軍攻下南宋,中國自唐末10世紀以後,在經歷了200多年的長期分裂後,又一次完成了統一,只不過這次統一,相對來說是由漢族以外的蒙古人完成的。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原漢人已經歷經了多次由非漢人建立的王朝統治,但在歷史中,卻是第一次面臨非漢族統一整個中國的情況,特別是對於南方的士大夫而言,這是一千多年的歷史以來,第一次被外族統治。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種第一次夾雜著被征服者的抗拒,和對長久以來的統一的渴望,兩種心態相互排斥、相互矛盾,令當時天下的讀書人心如刀割。

一方面人們高興的歡呼著統一之後,各地的漢族文人能夠在長久的軍事分割之後,前往作為儒教勝地的山東孔廟參拜;能夠到達昔日漢唐盛世的長安,一睹當年古都的容顏;能夠放馬揚鞭在塞外的江南,吟唱一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些美好的願景都是文人世子在長久以來,受命於天,天下一統的家國思想指引下,所形成的一種及其重要的,紮根於心底的心理誘因。

但這種家國思想,又以家在國之前,無數個完整的家組成一個共同的國為構造,這種構造的基本內涵是文化的鎖鏈。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當蒙古鐵蹄由北向南,一路蹂躪不止時,無數城池被破壞,無數家庭在蒙古騎兵的彎刀下破碎,他們又進而認為蒙古鐵騎破壞了國家統一最重要的組成因素—“家”,他們認為與宋朝高度發達的文明和及其繁榮的文化相比,蒙古作為征服者只有武力上的威武,而缺乏文化的成就。

這種對“家”這個核心元素的破壞,和對最基本內涵“文化”的缺失,讓很多漢人,特別是南方的漢人不接受蒙元的統治,甚至是拒絕為蒙元這個新政權服務。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在他們看來,已經垮臺的宋朝,是值得他們不惜性命執拗的忠誠的,他們雖然畏懼蒙元的軍事力量,但是又從心底認為這些草原上的鬥士不配統治這個當時被認為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地方。

但是長久以來所形成的中國文明的天命觀,又認為王朝更替是天命所歸的正常輪迴,在這個輪迴中,沒有一個價值體系規定了對於中國的統一,只能由漢人所為。

"

13世紀70年代,隨著忽必烈大軍攻下南宋,中國自唐末10世紀以後,在經歷了200多年的長期分裂後,又一次完成了統一,只不過這次統一,相對來說是由漢族以外的蒙古人完成的。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原漢人已經歷經了多次由非漢人建立的王朝統治,但在歷史中,卻是第一次面臨非漢族統一整個中國的情況,特別是對於南方的士大夫而言,這是一千多年的歷史以來,第一次被外族統治。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種第一次夾雜著被征服者的抗拒,和對長久以來的統一的渴望,兩種心態相互排斥、相互矛盾,令當時天下的讀書人心如刀割。

一方面人們高興的歡呼著統一之後,各地的漢族文人能夠在長久的軍事分割之後,前往作為儒教勝地的山東孔廟參拜;能夠到達昔日漢唐盛世的長安,一睹當年古都的容顏;能夠放馬揚鞭在塞外的江南,吟唱一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些美好的願景都是文人世子在長久以來,受命於天,天下一統的家國思想指引下,所形成的一種及其重要的,紮根於心底的心理誘因。

但這種家國思想,又以家在國之前,無數個完整的家組成一個共同的國為構造,這種構造的基本內涵是文化的鎖鏈。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當蒙古鐵蹄由北向南,一路蹂躪不止時,無數城池被破壞,無數家庭在蒙古騎兵的彎刀下破碎,他們又進而認為蒙古鐵騎破壞了國家統一最重要的組成因素—“家”,他們認為與宋朝高度發達的文明和及其繁榮的文化相比,蒙古作為征服者只有武力上的威武,而缺乏文化的成就。

這種對“家”這個核心元素的破壞,和對最基本內涵“文化”的缺失,讓很多漢人,特別是南方的漢人不接受蒙元的統治,甚至是拒絕為蒙元這個新政權服務。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在他們看來,已經垮臺的宋朝,是值得他們不惜性命執拗的忠誠的,他們雖然畏懼蒙元的軍事力量,但是又從心底認為這些草原上的鬥士不配統治這個當時被認為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地方。

但是長久以來所形成的中國文明的天命觀,又認為王朝更替是天命所歸的正常輪迴,在這個輪迴中,沒有一個價值體系規定了對於中國的統一,只能由漢人所為。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相反這種融合了儒教、道教、佛教、法家思想的觀念,卻暗示只要新的王朝依附於自商周秦漢以來的禮儀觀念,遵守延續下來的儒教倫理與社會價值的共同基礎,接受中國封建王朝所依賴的符合儒家標準的運行有效的文官統治方式,它都可以被認為是天道輪迴中密不可分的一環。

這種天道輪迴,被演繹成五行相剋,漢代秦如此、魏代漢如此,唐代隋如此,宋代周如此,而只要蒙元符合上述的天命輪迴觀念,元代宋將依舊如此。

"

13世紀70年代,隨著忽必烈大軍攻下南宋,中國自唐末10世紀以後,在經歷了200多年的長期分裂後,又一次完成了統一,只不過這次統一,相對來說是由漢族以外的蒙古人完成的。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原漢人已經歷經了多次由非漢人建立的王朝統治,但在歷史中,卻是第一次面臨非漢族統一整個中國的情況,特別是對於南方的士大夫而言,這是一千多年的歷史以來,第一次被外族統治。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種第一次夾雜著被征服者的抗拒,和對長久以來的統一的渴望,兩種心態相互排斥、相互矛盾,令當時天下的讀書人心如刀割。

一方面人們高興的歡呼著統一之後,各地的漢族文人能夠在長久的軍事分割之後,前往作為儒教勝地的山東孔廟參拜;能夠到達昔日漢唐盛世的長安,一睹當年古都的容顏;能夠放馬揚鞭在塞外的江南,吟唱一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些美好的願景都是文人世子在長久以來,受命於天,天下一統的家國思想指引下,所形成的一種及其重要的,紮根於心底的心理誘因。

但這種家國思想,又以家在國之前,無數個完整的家組成一個共同的國為構造,這種構造的基本內涵是文化的鎖鏈。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當蒙古鐵蹄由北向南,一路蹂躪不止時,無數城池被破壞,無數家庭在蒙古騎兵的彎刀下破碎,他們又進而認為蒙古鐵騎破壞了國家統一最重要的組成因素—“家”,他們認為與宋朝高度發達的文明和及其繁榮的文化相比,蒙古作為征服者只有武力上的威武,而缺乏文化的成就。

這種對“家”這個核心元素的破壞,和對最基本內涵“文化”的缺失,讓很多漢人,特別是南方的漢人不接受蒙元的統治,甚至是拒絕為蒙元這個新政權服務。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在他們看來,已經垮臺的宋朝,是值得他們不惜性命執拗的忠誠的,他們雖然畏懼蒙元的軍事力量,但是又從心底認為這些草原上的鬥士不配統治這個當時被認為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地方。

但是長久以來所形成的中國文明的天命觀,又認為王朝更替是天命所歸的正常輪迴,在這個輪迴中,沒有一個價值體系規定了對於中國的統一,只能由漢人所為。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相反這種融合了儒教、道教、佛教、法家思想的觀念,卻暗示只要新的王朝依附於自商周秦漢以來的禮儀觀念,遵守延續下來的儒教倫理與社會價值的共同基礎,接受中國封建王朝所依賴的符合儒家標準的運行有效的文官統治方式,它都可以被認為是天道輪迴中密不可分的一環。

這種天道輪迴,被演繹成五行相剋,漢代秦如此、魏代漢如此,唐代隋如此,宋代周如此,而只要蒙元符合上述的天命輪迴觀念,元代宋將依舊如此。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事實上,忽必烈所領導下的蒙元帝國確實迎合著這樣的天命觀,從1272年宣佈以漢人方式,取“元”為國號,到後來在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小心謹慎的融入這個新徵服之地的文化,他們把自己塑造成了中國王朝天道輪迴之中的一環。

這種刻意的塑造,有時候可能並不能說明他們真的認同,或許只是出於對更穩定統治的需要,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政策最終確定了下來,甚至他們一度認為被俘的宋統治者如果能夠公開宣佈天命的轉移,他們對於漢人的統治將會更加平穩。

"

13世紀70年代,隨著忽必烈大軍攻下南宋,中國自唐末10世紀以後,在經歷了200多年的長期分裂後,又一次完成了統一,只不過這次統一,相對來說是由漢族以外的蒙古人完成的。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原漢人已經歷經了多次由非漢人建立的王朝統治,但在歷史中,卻是第一次面臨非漢族統一整個中國的情況,特別是對於南方的士大夫而言,這是一千多年的歷史以來,第一次被外族統治。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種第一次夾雜著被征服者的抗拒,和對長久以來的統一的渴望,兩種心態相互排斥、相互矛盾,令當時天下的讀書人心如刀割。

一方面人們高興的歡呼著統一之後,各地的漢族文人能夠在長久的軍事分割之後,前往作為儒教勝地的山東孔廟參拜;能夠到達昔日漢唐盛世的長安,一睹當年古都的容顏;能夠放馬揚鞭在塞外的江南,吟唱一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些美好的願景都是文人世子在長久以來,受命於天,天下一統的家國思想指引下,所形成的一種及其重要的,紮根於心底的心理誘因。

但這種家國思想,又以家在國之前,無數個完整的家組成一個共同的國為構造,這種構造的基本內涵是文化的鎖鏈。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當蒙古鐵蹄由北向南,一路蹂躪不止時,無數城池被破壞,無數家庭在蒙古騎兵的彎刀下破碎,他們又進而認為蒙古鐵騎破壞了國家統一最重要的組成因素—“家”,他們認為與宋朝高度發達的文明和及其繁榮的文化相比,蒙古作為征服者只有武力上的威武,而缺乏文化的成就。

這種對“家”這個核心元素的破壞,和對最基本內涵“文化”的缺失,讓很多漢人,特別是南方的漢人不接受蒙元的統治,甚至是拒絕為蒙元這個新政權服務。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在他們看來,已經垮臺的宋朝,是值得他們不惜性命執拗的忠誠的,他們雖然畏懼蒙元的軍事力量,但是又從心底認為這些草原上的鬥士不配統治這個當時被認為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地方。

但是長久以來所形成的中國文明的天命觀,又認為王朝更替是天命所歸的正常輪迴,在這個輪迴中,沒有一個價值體系規定了對於中國的統一,只能由漢人所為。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相反這種融合了儒教、道教、佛教、法家思想的觀念,卻暗示只要新的王朝依附於自商周秦漢以來的禮儀觀念,遵守延續下來的儒教倫理與社會價值的共同基礎,接受中國封建王朝所依賴的符合儒家標準的運行有效的文官統治方式,它都可以被認為是天道輪迴中密不可分的一環。

這種天道輪迴,被演繹成五行相剋,漢代秦如此、魏代漢如此,唐代隋如此,宋代周如此,而只要蒙元符合上述的天命輪迴觀念,元代宋將依舊如此。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事實上,忽必烈所領導下的蒙元帝國確實迎合著這樣的天命觀,從1272年宣佈以漢人方式,取“元”為國號,到後來在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小心謹慎的融入這個新徵服之地的文化,他們把自己塑造成了中國王朝天道輪迴之中的一環。

這種刻意的塑造,有時候可能並不能說明他們真的認同,或許只是出於對更穩定統治的需要,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政策最終確定了下來,甚至他們一度認為被俘的宋統治者如果能夠公開宣佈天命的轉移,他們對於漢人的統治將會更加平穩。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而越來越多的儒家世子也在蒙元的這一政策誘惑下,認可了蒙元是天命論中天道輪迴的一個環節,從而認可了蒙元的正統與統一,這也就讓那矛盾的心裡疙瘩就此解開。

雖然我們不知道忽必烈一朝時是如何看待這種天命觀和正統的地位的,但我們可以從元末明初的記載中得知,至少他的後世是已經深深的認可這種觀念的。

"

13世紀70年代,隨著忽必烈大軍攻下南宋,中國自唐末10世紀以後,在經歷了200多年的長期分裂後,又一次完成了統一,只不過這次統一,相對來說是由漢族以外的蒙古人完成的。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原漢人已經歷經了多次由非漢人建立的王朝統治,但在歷史中,卻是第一次面臨非漢族統一整個中國的情況,特別是對於南方的士大夫而言,這是一千多年的歷史以來,第一次被外族統治。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種第一次夾雜著被征服者的抗拒,和對長久以來的統一的渴望,兩種心態相互排斥、相互矛盾,令當時天下的讀書人心如刀割。

一方面人們高興的歡呼著統一之後,各地的漢族文人能夠在長久的軍事分割之後,前往作為儒教勝地的山東孔廟參拜;能夠到達昔日漢唐盛世的長安,一睹當年古都的容顏;能夠放馬揚鞭在塞外的江南,吟唱一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些美好的願景都是文人世子在長久以來,受命於天,天下一統的家國思想指引下,所形成的一種及其重要的,紮根於心底的心理誘因。

但這種家國思想,又以家在國之前,無數個完整的家組成一個共同的國為構造,這種構造的基本內涵是文化的鎖鏈。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當蒙古鐵蹄由北向南,一路蹂躪不止時,無數城池被破壞,無數家庭在蒙古騎兵的彎刀下破碎,他們又進而認為蒙古鐵騎破壞了國家統一最重要的組成因素—“家”,他們認為與宋朝高度發達的文明和及其繁榮的文化相比,蒙古作為征服者只有武力上的威武,而缺乏文化的成就。

這種對“家”這個核心元素的破壞,和對最基本內涵“文化”的缺失,讓很多漢人,特別是南方的漢人不接受蒙元的統治,甚至是拒絕為蒙元這個新政權服務。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在他們看來,已經垮臺的宋朝,是值得他們不惜性命執拗的忠誠的,他們雖然畏懼蒙元的軍事力量,但是又從心底認為這些草原上的鬥士不配統治這個當時被認為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地方。

但是長久以來所形成的中國文明的天命觀,又認為王朝更替是天命所歸的正常輪迴,在這個輪迴中,沒有一個價值體系規定了對於中國的統一,只能由漢人所為。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相反這種融合了儒教、道教、佛教、法家思想的觀念,卻暗示只要新的王朝依附於自商周秦漢以來的禮儀觀念,遵守延續下來的儒教倫理與社會價值的共同基礎,接受中國封建王朝所依賴的符合儒家標準的運行有效的文官統治方式,它都可以被認為是天道輪迴中密不可分的一環。

這種天道輪迴,被演繹成五行相剋,漢代秦如此、魏代漢如此,唐代隋如此,宋代周如此,而只要蒙元符合上述的天命輪迴觀念,元代宋將依舊如此。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事實上,忽必烈所領導下的蒙元帝國確實迎合著這樣的天命觀,從1272年宣佈以漢人方式,取“元”為國號,到後來在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小心謹慎的融入這個新徵服之地的文化,他們把自己塑造成了中國王朝天道輪迴之中的一環。

這種刻意的塑造,有時候可能並不能說明他們真的認同,或許只是出於對更穩定統治的需要,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政策最終確定了下來,甚至他們一度認為被俘的宋統治者如果能夠公開宣佈天命的轉移,他們對於漢人的統治將會更加平穩。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而越來越多的儒家世子也在蒙元的這一政策誘惑下,認可了蒙元是天命論中天道輪迴的一個環節,從而認可了蒙元的正統與統一,這也就讓那矛盾的心裡疙瘩就此解開。

雖然我們不知道忽必烈一朝時是如何看待這種天命觀和正統的地位的,但我們可以從元末明初的記載中得知,至少他的後世是已經深深的認可這種觀念的。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當蒙古被朱元璋所率領的起義軍趕回漠北故鄉時,他們的統治者仍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稱自己是中國的正統,而將明朝稱為叛亂割據。

如果歷史可以如果,當忽必烈的繼任者能夠完全繼承並落實他的政策,讓蒙古人、色目人、漢人都能竭盡所能為這個王朝服務,那麼忽必烈所設計的這個既符合蒙古帝國需要,又符合漢人統治的模式就不會僅僅只是一個閃亮的起點而已。

"

13世紀70年代,隨著忽必烈大軍攻下南宋,中國自唐末10世紀以後,在經歷了200多年的長期分裂後,又一次完成了統一,只不過這次統一,相對來說是由漢族以外的蒙古人完成的。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原漢人已經歷經了多次由非漢人建立的王朝統治,但在歷史中,卻是第一次面臨非漢族統一整個中國的情況,特別是對於南方的士大夫而言,這是一千多年的歷史以來,第一次被外族統治。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種第一次夾雜著被征服者的抗拒,和對長久以來的統一的渴望,兩種心態相互排斥、相互矛盾,令當時天下的讀書人心如刀割。

一方面人們高興的歡呼著統一之後,各地的漢族文人能夠在長久的軍事分割之後,前往作為儒教勝地的山東孔廟參拜;能夠到達昔日漢唐盛世的長安,一睹當年古都的容顏;能夠放馬揚鞭在塞外的江南,吟唱一曲“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這些美好的願景都是文人世子在長久以來,受命於天,天下一統的家國思想指引下,所形成的一種及其重要的,紮根於心底的心理誘因。

但這種家國思想,又以家在國之前,無數個完整的家組成一個共同的國為構造,這種構造的基本內涵是文化的鎖鏈。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當蒙古鐵蹄由北向南,一路蹂躪不止時,無數城池被破壞,無數家庭在蒙古騎兵的彎刀下破碎,他們又進而認為蒙古鐵騎破壞了國家統一最重要的組成因素—“家”,他們認為與宋朝高度發達的文明和及其繁榮的文化相比,蒙古作為征服者只有武力上的威武,而缺乏文化的成就。

這種對“家”這個核心元素的破壞,和對最基本內涵“文化”的缺失,讓很多漢人,特別是南方的漢人不接受蒙元的統治,甚至是拒絕為蒙元這個新政權服務。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在他們看來,已經垮臺的宋朝,是值得他們不惜性命執拗的忠誠的,他們雖然畏懼蒙元的軍事力量,但是又從心底認為這些草原上的鬥士不配統治這個當時被認為是世界文明中心的地方。

但是長久以來所形成的中國文明的天命觀,又認為王朝更替是天命所歸的正常輪迴,在這個輪迴中,沒有一個價值體系規定了對於中國的統一,只能由漢人所為。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相反這種融合了儒教、道教、佛教、法家思想的觀念,卻暗示只要新的王朝依附於自商周秦漢以來的禮儀觀念,遵守延續下來的儒教倫理與社會價值的共同基礎,接受中國封建王朝所依賴的符合儒家標準的運行有效的文官統治方式,它都可以被認為是天道輪迴中密不可分的一環。

這種天道輪迴,被演繹成五行相剋,漢代秦如此、魏代漢如此,唐代隋如此,宋代周如此,而只要蒙元符合上述的天命輪迴觀念,元代宋將依舊如此。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事實上,忽必烈所領導下的蒙元帝國確實迎合著這樣的天命觀,從1272年宣佈以漢人方式,取“元”為國號,到後來在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小心謹慎的融入這個新徵服之地的文化,他們把自己塑造成了中國王朝天道輪迴之中的一環。

這種刻意的塑造,有時候可能並不能說明他們真的認同,或許只是出於對更穩定統治的需要,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政策最終確定了下來,甚至他們一度認為被俘的宋統治者如果能夠公開宣佈天命的轉移,他們對於漢人的統治將會更加平穩。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而越來越多的儒家世子也在蒙元的這一政策誘惑下,認可了蒙元是天命論中天道輪迴的一個環節,從而認可了蒙元的正統與統一,這也就讓那矛盾的心裡疙瘩就此解開。

雖然我們不知道忽必烈一朝時是如何看待這種天命觀和正統的地位的,但我們可以從元末明初的記載中得知,至少他的後世是已經深深的認可這種觀念的。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當蒙古被朱元璋所率領的起義軍趕回漠北故鄉時,他們的統治者仍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稱自己是中國的正統,而將明朝稱為叛亂割據。

如果歷史可以如果,當忽必烈的繼任者能夠完全繼承並落實他的政策,讓蒙古人、色目人、漢人都能竭盡所能為這個王朝服務,那麼忽必烈所設計的這個既符合蒙古帝國需要,又符合漢人統治的模式就不會僅僅只是一個閃亮的起點而已。

宋元正統之爭,最終在天命論的影響下,畫上了令所有人滿意的句號

300多年後的滿清,重新以非漢族面貌統一中國,而他們則大量吸取了蒙元帝國失敗的教訓,建立了一個既符合八旗子弟,又符合漢儒大家禮儀,並深藏罵與名的持久的中華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帝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