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腦片正在中國電影市場迎來新的尖峰時刻,但主角暫時還沒輪到國產燒腦片。

印度燒腦電影《調音師》上映12天后票房逆襲DC大片《雷霆沙贊》來到票房第二位,總票房已經達到1.9億。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看不見的客人》導演奧利奧爾·保羅的最新燒腦電影《海市蜃樓》在國內上映18天后票房達到了1.07億。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而阿部寬和女神鬆島菜菜子合演的東野圭吾新參者完結篇《祈禱落幕時》3日票房也到到了近3000萬。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但反觀國內市場,由郭濤自導自演的國產燒腦科幻《慾念遊戲》目前豆瓣3.2分,3日累計票房也僅為不到700萬。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接下來還會有《秦明·生死語者》,以及5月的《雪暴》、《雙生》等不同元素組合的國產燒腦片持續完成對市場的衝擊。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2014年陳正道的《催眠大師》出來,國產燒腦片就在市場和觀眾心中點燃了星星之火,但就像一部燒腦片的故事發展一樣,從故事的設定、敘事推進,到最後的反轉,這是一個婉轉曲折的過程。

國產燒腦片要如何升級,才會真正將“燒腦風暴”燒到觀眾心裡?國產燒腦片何時才能燒出個未來?

除了諾蘭,全世界還有哪些燒腦片高手?

何為燒腦片?燒腦片並不是一個正式的電影類型,但卻漸漸在市場和影迷心目中形成了較為統一的認知:凡是敘事結構複雜精妙、在敘事上採用較多反轉,帶給觀眾頭腦風暴和解謎快感的電影,都可以稱為燒腦片。

常見的燒腦片是懸疑、科幻類電影,其中的代表導演,正是早期的諾蘭。

燒腦片由於故事複雜多變,反轉出人意料,映後經常會引起一大波討論。這類影片經常是主創和觀眾之間互相博弈的過程,而按照燒腦手法的不同,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幾類:

一是“旋轉的陀螺”類。

“旋轉的陀螺”取自諾蘭經典作品《盜夢空間》,這部經典好萊塢科幻燒腦片中,萊昂納多扮演的造夢師,帶領約瑟夫·高登-萊維特、艾倫·佩吉扮演的特工團隊,進入他人夢境,從他人的潛意識中盜取機密,並重塑他人夢境。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該片體現了此類燒腦片的特點:燒腦劇情搭配嚴謹邏輯,還有精心編制重疊交叉的細節、抽絲剝繭的解謎過程、多重反轉所營造的開放式、不到最後一刻不知道陀螺是否停下的開放式結局。而即使故事結束,圍繞結局的不同解讀依然能引發廣泛討論。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與該類型非常接近的則是“羅生門”類。

2017年的《看不見的客人》是該類型的經典之作,隨著一場車禍引發的故事發展,敘事進入了“羅生門”,真相逐步浮出水面,但在男主和律師的溝通中,車禍事件的樣貌幾次發生反轉,觀眾和主人公一樣完全不知道到底該相信誰。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而在故事最後十分鐘,導演又親手顛覆了之間構建的劇情大廈,留下目瞪口呆的觀眾呆坐在座位上發朋友圈,從而構成新一波自來水引發的社交媒體討論。

二是腦洞科幻片。

科幻燒腦類影片,最常見的就是以“蝴蝶效應”為核心進行的劇情開展,而以蝴蝶效應原理作為內核的燒腦電影也一直是國內觀眾的心頭好。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在該類型的代表作《蝴蝶效應》系列中,主人公偶然發現通過記事本回到過去,但每當他試圖回到過改變某一個事實的時候,生活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這類腦洞科幻片中,編導往往會將科幻穿越或者記憶遷移等輕科幻元素作為次要的類型設定,並以此配合懸疑的主類型,帶來開腦洞的趣味。

隨著這種類型的成熟,又不斷有新的創作人繼續完成對這一模式的拓展。

例如在《海市蜃樓》中,不僅有著《蝴蝶效應》的經典模式,更出現了兩個時空,兩個時空之間還有著盤根錯節的關聯,相對應的,其燒腦程度則也有全面升級。這些對科幻概念的巧妙運用讓整個故事的發展再度超越了觀眾的想象,從而讓故事出現了無限延展的可能性。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三是細思極恐類。

在反轉中體現人性或更復雜的社會現象是相對更難的燒腦片創作層面,也構成了更高級的燒腦片。

由大衛·芬奇導演的根據吉莉安·弗琳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的好萊塢懸疑驚悚片《消失的愛人》中。一對眾人眼中的恩愛夫妻,妻子在某一天突然失蹤了,留下的種種跡象表明,丈夫就是殺人凶手,而故事的結局超乎想象。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這部電影正是對細思極恐最生動的演繹。

而在2017年好萊塢熱門恐怖片《逃出絕命鎮》中,黑人小夥克里斯和白人女孩露絲相戀,結果在相約前往露絲家做客時,卻發生了一系列令人感到詭異的事情。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整部影片猶如一個不斷被打開的糖果,故事剛開始好像一部輕鬆的愛情片,隨後又從中發現了軟科幻元素,最後發現故事還是回到了主題。這種燒腦片的特別之處在於:所有深刻的內容都藏在高度類型化的燒腦敘事之中。

四是哲學奧義類。

在燒腦片經典《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僅僅只是幾個角色的圍爐夜話,就巧妙地將幾千年的人類歷史娓娓道來來。這部電影和後來的《月球》《彗星來的那一夜》一起將燒腦片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影片從商業類型片娛樂大眾的層面上升為對人類經典三問的思考: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何處去?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這類燒腦片的經典作品包括諾蘭早期電影《記憶碎片》。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影評人認為,電影雖然是憑藉獨特敘事結構和懸念設計享譽影壇,但剝開這些外殼之後,內裡其實是一個關於記憶和自我認知的內核。

五是類型混搭類。

隨著燒腦片的發展,電影人也開始在類型組合上做出更多的探索與設計,從而進一步滿足新一代觀眾的需求。

在2017年好萊塢恐怖片《忌日快樂》中,一個高校女孩遭到蒙面男的殺害。可當她再度醒來時,發現自己又回到了被殺當日的早上,然後一切又不斷重複,觀眾一次次看著故事重演。雖然影片包裹著恐怖片的外衣,同時又感受到喜劇片的氛圍,而核心還是懸疑燒腦。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影評人指出,純燒腦類電影,礙於較為複雜的推理情節,往往會有一定的票房天花板,類型混合便成為打破票房天花板最快捷的方法。

在泰國影片《天才槍手》中,影片最精彩的段落就是作弊者和監考者的鬥智鬥勇,通過獨特的情節設置和拍攝機位、角度、視角的遠近不同,營造出緊張到窒息的節奏來。特別是監考老師追逐琳的那場戲,充滿了諜戰片的氛圍。觀眾在欣賞一部燒腦懸疑片的同時,又獲得了一部動作諜戰片的審美體驗。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由多重類型包裹的燒腦類電影,成功打破了該類電影“高冷不接地氣”的外殼,不僅僅是燒腦片影迷,也獲得了大量路人觀眾的喜愛。

國產燒腦片怎麼“燒”出個未來?

“燒腦片一直是國內商業片中較為薄弱的一部分,推理邏輯不夠嚴謹,BUG叢生都成為這一類影片的大坑,加上國內觀眾形成了對國內燒腦電影的刻板印象,燒腦片在很長時間並不是受歡迎的市場類型。”

影評人介紹,最初點燃國產燒腦片星星之火的,是2006年甯浩導演的《瘋狂的石頭》,這部充滿黑色荒誕喜劇風格的影片,在各方圍繞一塊價值連城的翡翠的連番鬥法中,將國產片的“智力對決”推上一個高峰。但星星之火併沒有燎原,隨後的幾年裡,燒腦類型片沒有得到大的發展。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打破國產燒腦片僵局的,是2014年陳正道導演的《催眠大師》,這部徐崢莫文蔚出演的影片在當年五一檔斬獲了2.7億票房,以超乎市場預期的表現讓中國電影意識到燒腦片巨大的市場潛力。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院線人士介紹,回看近幾年的電影市場發展軌跡,隨著創作活躍、市場發展、觀眾成長,燒腦片也日漸呈現出崛起的態勢,優質作品逐年增加,國產電影和引進片全面開花。

在創作方面,由陳正道主導的“大師”系列、陳思誠開創的“唐探”系列,均是近年來燒腦片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典型代表,其中《唐人街探案2》更是以33.97億高票房位列2018年電影票房總榜第二。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而在引進片方面,2017年的《看不見的客人》可謂開創了近年來小語種類型片引進的成功先河,並激發了市場陸續引進《天才槍手》《網絡迷蹤》等海外燒腦片。

“雖然國內燒腦片市場規模遠不及北美等海外市場,但已經呈現出藍海市場的趨勢,更重要是培育了一批愛好燒腦類影片的類型觀眾。”院線人士介紹。

與此同時,國產燒腦片在創作上也不斷進化, 2015年的《心迷宮》儘管外觀上是一部透著一股濃郁城鄉結合部風景紀錄片,沒有大牌演員,沒有大牌導演, 170萬元製作費,26天完成拍攝。但影片卻像剝洋蔥一樣講述了一個案情撲朔迷離的故事,在燒腦片敘事上達到了國產片的新高度。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陳正道2017年推出的《記憶大師》已經不僅僅只是懸疑片,而是融入了大量的軟科幻元素。而陳思誠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則完成了國產燒腦片喜劇和推理類型的巧妙融合,並開始探索打造一個推理宇宙。

“但國產燒腦片還處在摸索階段,任重而道遠。”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燒腦片已經成為市場剛需;另外一方面,燒腦片因其劇情內容的複雜性、邏輯思維的縝密度等高門檻,使得編劇人才稀缺,“很多燒腦片從燒腦滑落到被觀眾吐槽無腦,背後其實就是編劇人才的不足。”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影評人認為,“燒腦背後的高智商是中國電影目前一種非常稀缺的品質,要讓電影和觀眾鬥智,還要戰勝大多數觀眾,這在好萊塢是多年的電影工業積累的成果,而國產電影顯然還需要更多時間去完成這個積累過程。”

另一個困境在於,許多打著燒腦片幌子的電影不夠燒腦,而偏偏這種類型影片的觀眾更挑剔,要求更高。因此當下國產燒腦片市場的核心困境是:觀眾不斷提升的觀影水平和市場供給之間的矛盾。

影評人指出,國產燒腦片進一步發展需要解決幾個主要問題:一是實打實地提高國產燒腦片的智力含量,在觀眾心中扭轉國產燒腦片不燒腦的刻板印象。

二是進一步推進燒腦片的類型混合,打破燒腦片市場天花板。

三是學會講一個有感情的好故事。

當下許多國產燒腦片的問題是:有燒腦沒情感。

但真正成功的海外燒腦片,之所以能克服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打動中國觀眾,本質上靠的就是普世的情感和人性的力量。如果只為燒腦而燒腦,而無法與人的基本情感發生關係,它沒法真正留在觀眾的心裡。而目前國產燒腦片的創作者,能意識到這點的好像還不多。

國產燒腦片這麼努力,為何還幹不過《調音師》這樣的海外燒腦片?

在《海市蜃樓》中,故事最終還是回到了情感的根本:一個母親在拯救女兒的同時找到愛情,才是全片真正最動人的部分,因為情感是全世界共同的語言。燒腦片到最後,打動人的不是燒腦,而是用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