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


撰文 | 魯舒天

印度片在中國電影市場打開局面已有時日,前者既有一定的票房保證,又能賺足中國觀眾的口碑,它在劇作、製作與運作上的成熟完備,已然值得中國電影學上一陣子。近年來《我不是藥神》之所以能爆火,正在於它學到了一部分印度電影的神髓。

在我看來,除了印度片的保留項目——隨時隨地的歌舞插入——之外,它的流暢敘事、戲劇張力以及豐富內核,都是不容吐槽的優點。

你基本不會在一部印度電影裡看到裝神弄鬼、胡扯八道、無病呻吟、不知所云的情節,至少引進到國內的印度電影不會,而以上這些,卻是那部分國產劣質文藝片自我感動時常犯的毛病。


"


撰文 | 魯舒天

印度片在中國電影市場打開局面已有時日,前者既有一定的票房保證,又能賺足中國觀眾的口碑,它在劇作、製作與運作上的成熟完備,已然值得中國電影學上一陣子。近年來《我不是藥神》之所以能爆火,正在於它學到了一部分印度電影的神髓。

在我看來,除了印度片的保留項目——隨時隨地的歌舞插入——之外,它的流暢敘事、戲劇張力以及豐富內核,都是不容吐槽的優點。

你基本不會在一部印度電影裡看到裝神弄鬼、胡扯八道、無病呻吟、不知所云的情節,至少引進到國內的印度電影不會,而以上這些,卻是那部分國產劣質文藝片自我感動時常犯的毛病。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那麼,重細節、接地氣、不裝蒜的印度電影就沒有問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就拿最近那部頗受好評的《無所不能》來說,它就存在一定的缺憾。

必須聲明的是,這種缺憾是“高標準,嚴要求”之下的缺憾,是相對於更成熟的《摔跤吧!爸爸》《外星醉漢PK地球神》之類的印度電影而生的缺憾。

換句話說,《無所不能》當然是值得一看的(差不多是近段時間最值得一看的電影),但它本可以做得更好。


"


撰文 | 魯舒天

印度片在中國電影市場打開局面已有時日,前者既有一定的票房保證,又能賺足中國觀眾的口碑,它在劇作、製作與運作上的成熟完備,已然值得中國電影學上一陣子。近年來《我不是藥神》之所以能爆火,正在於它學到了一部分印度電影的神髓。

在我看來,除了印度片的保留項目——隨時隨地的歌舞插入——之外,它的流暢敘事、戲劇張力以及豐富內核,都是不容吐槽的優點。

你基本不會在一部印度電影裡看到裝神弄鬼、胡扯八道、無病呻吟、不知所云的情節,至少引進到國內的印度電影不會,而以上這些,卻是那部分國產劣質文藝片自我感動時常犯的毛病。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那麼,重細節、接地氣、不裝蒜的印度電影就沒有問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就拿最近那部頗受好評的《無所不能》來說,它就存在一定的缺憾。

必須聲明的是,這種缺憾是“高標準,嚴要求”之下的缺憾,是相對於更成熟的《摔跤吧!爸爸》《外星醉漢PK地球神》之類的印度電影而生的缺憾。

換句話說,《無所不能》當然是值得一看的(差不多是近段時間最值得一看的電影),但它本可以做得更好。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在提意見之前,首先來談談《無所不能》處理得不錯的地方。

一是“正邪關係”,黑惡勢力如何勾結權力,或者說如何作為權力本身,電影對於這一節鋪陳上的耐心,有便於觀眾開啟代入模式。

二是“復仇故事”,在愛情與復仇兩種類型、兩種元素的疊加中,最終是感性勝過理性,以情感引人入勝。

三是“角色設定”,男主角是盲人,他被健全的人殘害,而健全的人去殘害他,也是因為他的不健全。因此,他的復仇不止是為了死去的愛人,也是為了爭回自己的尊嚴。

以上三點交織在一起,就足以令觀眾耳目一新,值回票價了。


"


撰文 | 魯舒天

印度片在中國電影市場打開局面已有時日,前者既有一定的票房保證,又能賺足中國觀眾的口碑,它在劇作、製作與運作上的成熟完備,已然值得中國電影學上一陣子。近年來《我不是藥神》之所以能爆火,正在於它學到了一部分印度電影的神髓。

在我看來,除了印度片的保留項目——隨時隨地的歌舞插入——之外,它的流暢敘事、戲劇張力以及豐富內核,都是不容吐槽的優點。

你基本不會在一部印度電影裡看到裝神弄鬼、胡扯八道、無病呻吟、不知所云的情節,至少引進到國內的印度電影不會,而以上這些,卻是那部分國產劣質文藝片自我感動時常犯的毛病。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那麼,重細節、接地氣、不裝蒜的印度電影就沒有問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就拿最近那部頗受好評的《無所不能》來說,它就存在一定的缺憾。

必須聲明的是,這種缺憾是“高標準,嚴要求”之下的缺憾,是相對於更成熟的《摔跤吧!爸爸》《外星醉漢PK地球神》之類的印度電影而生的缺憾。

換句話說,《無所不能》當然是值得一看的(差不多是近段時間最值得一看的電影),但它本可以做得更好。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在提意見之前,首先來談談《無所不能》處理得不錯的地方。

一是“正邪關係”,黑惡勢力如何勾結權力,或者說如何作為權力本身,電影對於這一節鋪陳上的耐心,有便於觀眾開啟代入模式。

二是“復仇故事”,在愛情與復仇兩種類型、兩種元素的疊加中,最終是感性勝過理性,以情感引人入勝。

三是“角色設定”,男主角是盲人,他被健全的人殘害,而健全的人去殘害他,也是因為他的不健全。因此,他的復仇不止是為了死去的愛人,也是為了爭回自己的尊嚴。

以上三點交織在一起,就足以令觀眾耳目一新,值回票價了。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接下來再談問題。

我對《無所不能》意見最大的地方,在於它的過於戲劇化,即便不以《推拿》那種盲人題材的寫實作為參照,《無所不能》也有很多顧此失彼的劇作誤區。

在電影剛開始,男主角還有不少在聽覺、嗅覺、觸覺上的細節刻畫,還有不少關於他的智慧是如何在生活場景裡派上用場的特寫。一個不健全的人“補不足”產生的額外動力,最終使他超過了健全人,這本應是《無所不能》重點體現的方向。

我承認,電影有試圖展現男主角的“事事留心皆學問”,也賦予了他特殊的職業技能以便於日後復仇,但綜合整體來看,這類體現遠遠不夠。


"


撰文 | 魯舒天

印度片在中國電影市場打開局面已有時日,前者既有一定的票房保證,又能賺足中國觀眾的口碑,它在劇作、製作與運作上的成熟完備,已然值得中國電影學上一陣子。近年來《我不是藥神》之所以能爆火,正在於它學到了一部分印度電影的神髓。

在我看來,除了印度片的保留項目——隨時隨地的歌舞插入——之外,它的流暢敘事、戲劇張力以及豐富內核,都是不容吐槽的優點。

你基本不會在一部印度電影裡看到裝神弄鬼、胡扯八道、無病呻吟、不知所云的情節,至少引進到國內的印度電影不會,而以上這些,卻是那部分國產劣質文藝片自我感動時常犯的毛病。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那麼,重細節、接地氣、不裝蒜的印度電影就沒有問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就拿最近那部頗受好評的《無所不能》來說,它就存在一定的缺憾。

必須聲明的是,這種缺憾是“高標準,嚴要求”之下的缺憾,是相對於更成熟的《摔跤吧!爸爸》《外星醉漢PK地球神》之類的印度電影而生的缺憾。

換句話說,《無所不能》當然是值得一看的(差不多是近段時間最值得一看的電影),但它本可以做得更好。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在提意見之前,首先來談談《無所不能》處理得不錯的地方。

一是“正邪關係”,黑惡勢力如何勾結權力,或者說如何作為權力本身,電影對於這一節鋪陳上的耐心,有便於觀眾開啟代入模式。

二是“復仇故事”,在愛情與復仇兩種類型、兩種元素的疊加中,最終是感性勝過理性,以情感引人入勝。

三是“角色設定”,男主角是盲人,他被健全的人殘害,而健全的人去殘害他,也是因為他的不健全。因此,他的復仇不止是為了死去的愛人,也是為了爭回自己的尊嚴。

以上三點交織在一起,就足以令觀眾耳目一新,值回票價了。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接下來再談問題。

我對《無所不能》意見最大的地方,在於它的過於戲劇化,即便不以《推拿》那種盲人題材的寫實作為參照,《無所不能》也有很多顧此失彼的劇作誤區。

在電影剛開始,男主角還有不少在聽覺、嗅覺、觸覺上的細節刻畫,還有不少關於他的智慧是如何在生活場景裡派上用場的特寫。一個不健全的人“補不足”產生的額外動力,最終使他超過了健全人,這本應是《無所不能》重點體現的方向。

我承認,電影有試圖展現男主角的“事事留心皆學問”,也賦予了他特殊的職業技能以便於日後復仇,但綜合整體來看,這類體現遠遠不夠。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就好比劇作塞給A一根甩棍,A最後終結目標時掏出的卻是衝鋒槍,這就屬於“不合理”。就算觀眾忽略“鳥槍換炮”的誇張,但“鳥槍”是如何換“炮”的,是什麼時間換成的,電影總該對觀眾提前交代。

尤其到了復仇的段落,劇作設計就更顯手忙腳亂了——男主角最終藉助的卻是肢體壓制、抗擊打力和主角光環,而前面的智商鋪陳,相形之下不得不淪為佐料和配菜。

不是說盲人就不能打了,問題在於,如此一來這個角色對於普通人的啟示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如果壞人最終掉入的不是智商陷阱,而是肌肉圍牆,常人復仇前也一定要先去把自己練壯才行嗎?


"


撰文 | 魯舒天

印度片在中國電影市場打開局面已有時日,前者既有一定的票房保證,又能賺足中國觀眾的口碑,它在劇作、製作與運作上的成熟完備,已然值得中國電影學上一陣子。近年來《我不是藥神》之所以能爆火,正在於它學到了一部分印度電影的神髓。

在我看來,除了印度片的保留項目——隨時隨地的歌舞插入——之外,它的流暢敘事、戲劇張力以及豐富內核,都是不容吐槽的優點。

你基本不會在一部印度電影裡看到裝神弄鬼、胡扯八道、無病呻吟、不知所云的情節,至少引進到國內的印度電影不會,而以上這些,卻是那部分國產劣質文藝片自我感動時常犯的毛病。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那麼,重細節、接地氣、不裝蒜的印度電影就沒有問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就拿最近那部頗受好評的《無所不能》來說,它就存在一定的缺憾。

必須聲明的是,這種缺憾是“高標準,嚴要求”之下的缺憾,是相對於更成熟的《摔跤吧!爸爸》《外星醉漢PK地球神》之類的印度電影而生的缺憾。

換句話說,《無所不能》當然是值得一看的(差不多是近段時間最值得一看的電影),但它本可以做得更好。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在提意見之前,首先來談談《無所不能》處理得不錯的地方。

一是“正邪關係”,黑惡勢力如何勾結權力,或者說如何作為權力本身,電影對於這一節鋪陳上的耐心,有便於觀眾開啟代入模式。

二是“復仇故事”,在愛情與復仇兩種類型、兩種元素的疊加中,最終是感性勝過理性,以情感引人入勝。

三是“角色設定”,男主角是盲人,他被健全的人殘害,而健全的人去殘害他,也是因為他的不健全。因此,他的復仇不止是為了死去的愛人,也是為了爭回自己的尊嚴。

以上三點交織在一起,就足以令觀眾耳目一新,值回票價了。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接下來再談問題。

我對《無所不能》意見最大的地方,在於它的過於戲劇化,即便不以《推拿》那種盲人題材的寫實作為參照,《無所不能》也有很多顧此失彼的劇作誤區。

在電影剛開始,男主角還有不少在聽覺、嗅覺、觸覺上的細節刻畫,還有不少關於他的智慧是如何在生活場景裡派上用場的特寫。一個不健全的人“補不足”產生的額外動力,最終使他超過了健全人,這本應是《無所不能》重點體現的方向。

我承認,電影有試圖展現男主角的“事事留心皆學問”,也賦予了他特殊的職業技能以便於日後復仇,但綜合整體來看,這類體現遠遠不夠。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就好比劇作塞給A一根甩棍,A最後終結目標時掏出的卻是衝鋒槍,這就屬於“不合理”。就算觀眾忽略“鳥槍換炮”的誇張,但“鳥槍”是如何換“炮”的,是什麼時間換成的,電影總該對觀眾提前交代。

尤其到了復仇的段落,劇作設計就更顯手忙腳亂了——男主角最終藉助的卻是肢體壓制、抗擊打力和主角光環,而前面的智商鋪陳,相形之下不得不淪為佐料和配菜。

不是說盲人就不能打了,問題在於,如此一來這個角色對於普通人的啟示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如果壞人最終掉入的不是智商陷阱,而是肌肉圍牆,常人復仇前也一定要先去把自己練壯才行嗎?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顯然,比起成為泰森,成為阿凡提對觀眾來說更有參考價值。

因為肉搏本身是具備極大不確定性的一件事,男主角不僅是在一場肉搏裡勝出,而是在三場肉搏裡接連勝出,稍有不慎,這個完美的故事就會不得善終,那這就是個概率問題了。你一個現實主義的劇作,最終體現的卻是概率問題,這不免讓觀眾暈頭轉向。

所以,即便不去聚焦男主角復仇的過程有沒有留下現代科學可以驗證的證據,《無所不能》都是一部過於戲劇化、過於浪漫主義的電影,“失真”不能抹除它既有的價值,卻也無法令它向更高的價值邁進。

合適的戲劇化,可以在關鍵時刻為戲劇提供營養,能推進情節乃至昇華主題;而過分的戲劇化,卻有使一出好戲自降身價、自亂陣腳的風險。就好比在足球運動裡,一名前鋒在禁區裡花式過人後完成打門,這屬於妙筆;但如果這名前鋒在中場附近就開始秀花活,這便有賣弄的嫌疑,不僅會拖亂節奏,還可能丟失球權。

"


撰文 | 魯舒天

印度片在中國電影市場打開局面已有時日,前者既有一定的票房保證,又能賺足中國觀眾的口碑,它在劇作、製作與運作上的成熟完備,已然值得中國電影學上一陣子。近年來《我不是藥神》之所以能爆火,正在於它學到了一部分印度電影的神髓。

在我看來,除了印度片的保留項目——隨時隨地的歌舞插入——之外,它的流暢敘事、戲劇張力以及豐富內核,都是不容吐槽的優點。

你基本不會在一部印度電影裡看到裝神弄鬼、胡扯八道、無病呻吟、不知所云的情節,至少引進到國內的印度電影不會,而以上這些,卻是那部分國產劣質文藝片自我感動時常犯的毛病。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那麼,重細節、接地氣、不裝蒜的印度電影就沒有問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就拿最近那部頗受好評的《無所不能》來說,它就存在一定的缺憾。

必須聲明的是,這種缺憾是“高標準,嚴要求”之下的缺憾,是相對於更成熟的《摔跤吧!爸爸》《外星醉漢PK地球神》之類的印度電影而生的缺憾。

換句話說,《無所不能》當然是值得一看的(差不多是近段時間最值得一看的電影),但它本可以做得更好。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在提意見之前,首先來談談《無所不能》處理得不錯的地方。

一是“正邪關係”,黑惡勢力如何勾結權力,或者說如何作為權力本身,電影對於這一節鋪陳上的耐心,有便於觀眾開啟代入模式。

二是“復仇故事”,在愛情與復仇兩種類型、兩種元素的疊加中,最終是感性勝過理性,以情感引人入勝。

三是“角色設定”,男主角是盲人,他被健全的人殘害,而健全的人去殘害他,也是因為他的不健全。因此,他的復仇不止是為了死去的愛人,也是為了爭回自己的尊嚴。

以上三點交織在一起,就足以令觀眾耳目一新,值回票價了。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接下來再談問題。

我對《無所不能》意見最大的地方,在於它的過於戲劇化,即便不以《推拿》那種盲人題材的寫實作為參照,《無所不能》也有很多顧此失彼的劇作誤區。

在電影剛開始,男主角還有不少在聽覺、嗅覺、觸覺上的細節刻畫,還有不少關於他的智慧是如何在生活場景裡派上用場的特寫。一個不健全的人“補不足”產生的額外動力,最終使他超過了健全人,這本應是《無所不能》重點體現的方向。

我承認,電影有試圖展現男主角的“事事留心皆學問”,也賦予了他特殊的職業技能以便於日後復仇,但綜合整體來看,這類體現遠遠不夠。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就好比劇作塞給A一根甩棍,A最後終結目標時掏出的卻是衝鋒槍,這就屬於“不合理”。就算觀眾忽略“鳥槍換炮”的誇張,但“鳥槍”是如何換“炮”的,是什麼時間換成的,電影總該對觀眾提前交代。

尤其到了復仇的段落,劇作設計就更顯手忙腳亂了——男主角最終藉助的卻是肢體壓制、抗擊打力和主角光環,而前面的智商鋪陳,相形之下不得不淪為佐料和配菜。

不是說盲人就不能打了,問題在於,如此一來這個角色對於普通人的啟示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如果壞人最終掉入的不是智商陷阱,而是肌肉圍牆,常人復仇前也一定要先去把自己練壯才行嗎?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顯然,比起成為泰森,成為阿凡提對觀眾來說更有參考價值。

因為肉搏本身是具備極大不確定性的一件事,男主角不僅是在一場肉搏裡勝出,而是在三場肉搏裡接連勝出,稍有不慎,這個完美的故事就會不得善終,那這就是個概率問題了。你一個現實主義的劇作,最終體現的卻是概率問題,這不免讓觀眾暈頭轉向。

所以,即便不去聚焦男主角復仇的過程有沒有留下現代科學可以驗證的證據,《無所不能》都是一部過於戲劇化、過於浪漫主義的電影,“失真”不能抹除它既有的價值,卻也無法令它向更高的價值邁進。

合適的戲劇化,可以在關鍵時刻為戲劇提供營養,能推進情節乃至昇華主題;而過分的戲劇化,卻有使一出好戲自降身價、自亂陣腳的風險。就好比在足球運動裡,一名前鋒在禁區裡花式過人後完成打門,這屬於妙筆;但如果這名前鋒在中場附近就開始秀花活,這便有賣弄的嫌疑,不僅會拖亂節奏,還可能丟失球權。

《無所不能》的亮點與缺憾



如果將《摔跤吧!爸爸》看做A級的印度電影,把《護墊俠》看做B級的印度電影,那麼《無所不能》充其量在我這裡只有C級,差別不在於題材,而在於內容的完成度。

以上評價雖然苛刻,但人之所以心生遺憾,無非在於曾經期待。


作者:筆名先斑,90後獨立撰稿人。

更多深度精彩內容,可移步微信閱讀:蘭闍(qdlanshe),為萬物講好故事

| 推薦閱讀 |

  • 《至暗時刻》:抉擇的困境
  • 俠道了無蹤跡
  • 亞文化的“出圈”熱,不過是新一輪的葉公好龍
  • 一部科幻大片予我的額外啟示
  • 誰是秋水?
  • 天使掛冠而去
  • 《夜襲》:抗戰題材就得這麼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