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集電影一定要與前作有關係嗎?

續集電影一定要與前作有關係嗎?

還記得2013年《掃毒》劇情的觀眾,看完《掃毒2天地對決》免不了要陷入恍惚。這是一部雖然掛了續集名頭,卻與前作幾無關係的續集電影:主創基本全員換血,張家輝和劉青雲被換成了劉德華和苗僑偉,連僅存的古天樂,身份也從警察變成了幫會出身的大毒梟。

續集電影一定要與前作有關係嗎?

導演的更迭似乎決定了這部續集的風格:《掃毒》更具備濃情烈酒的江湖氣質,“兄弟二選一你選誰”的情感選擇和“誓要去入刀山”,自然是一劑讓觀眾重溫黃金年代港片的熱血。

而邱禮濤對個人風格濃厚的系列特徵則一概否定:全面洗牌,槍戰飆車戲意味著這一系列再度成為類型片熱大格局下的一部分:兩輛豪車在熙熙攘攘的香港地鐵裡宛如無人之境,富商毒梟警察呈現出黑白灰的三角競爭格局,也讓人性的鬥爭走向架空式的爆米花。

續集電影一定要與前作有關係嗎?

這個夏天的續集電影,應該已經不會有觀眾問出“不看前作能看得懂嗎”的問題。大格局所限,過度依賴IP和續集電影層出不窮,無論是好萊塢電影還是國產電影,都已經陷入求穩的自保道路,觀眾即便不看前作,也能快樂享受故事。

好萊塢影片續集的賣點和品控一直有著穩定的底線:你或許可以嫌棄漫威電影幾乎拍成了電視連續劇,但好萊塢關於續集電影的賣點和宣傳卻始終清晰,打造經典IP不容易,大大小小的衍生片和翻拍、劇情延續,大多圍繞這一IP原定的核心繼續擴展。

續集電影一定要與前作有關係嗎?

《玩具總動員》系列已經走到第4部,和主人分分合合三部曲的胡迪終於走上人生新道路;《愛寵大機密2》也以延續前作的萌寵賣點為主。而《蜘蛛俠:英雄遠征》和《哥斯拉2》都是靠著IP繼續展開故事。

但華語影片目前還尚未走到這一步,或者說,華語影片有著源源不斷的原創劇本,也有原本人馬集結的名頭,但全新的故事往往在續集中佔據更多位置。

一部影片的品質,導演、選角、劇本、畫面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第一部作品的爆紅往往是讓人驚喜的,原創故事的爆紅,往往在經濟利益的間隙裡,可窺見導演的個人風格和藝術追求。

續集電影一定要與前作有關係嗎?

然而,在當下遭遇寒冬的時刻,許多電影的續集本就是倉促上馬,要維繫前作風格更是難事。與長線縱向發展相比,挖掘電影的剩餘價值,橫向做大,開發網劇以及相應的周邊產品,成為了當下更可選的方式。

續集電影:閃避風險良方

續集電影比原創故事更好賣幾乎是個不爭的事實。《哈利波特》系列的八部影片全球超過 77 億美元,漫威宇宙系列電影超過 70 億美元,《007》系列全球超過 60 億美元,創下多項票房奇蹟。

國內也不乏此類先例。2012 年《畫皮 2》上映之後大獲成功,票房達 7.67 億元,連破 12項中國國產電影票房新紀錄;《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達 12.67 億元,成為當時的華語電影票房冠軍。

續集電影一定要與前作有關係嗎?

電影產業“續集熱”現象的產生是由多方面因素構成的。快速發展的時間節點是最為良好的驅動力之一。在二十世紀初期,中國電影人在經歷二十年的摸索之後,突破技術限制,藝術追求也有了提升,因此各類商業電影層出不窮。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由張石川導演的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應運而生,隨後也引發了武俠神怪熱,在三年之內連續拍了十八集。

後來,由於影片內容遭到當局禁止,直到1935 年,又在香港拍出了《火燒紅蓮寺》第十九集。因此《火燒紅蓮寺》也成為迄今為止中國電影市場上續集最多的電影。

續集電影一定要與前作有關係嗎?

香港作為曾經的亞洲電影中心,對於續集電影的熱衷堅持到了今天。1993 年的《晚清風雲》在一年的時間內,連續拍攝了兩部續集。許冠傑1982 年創作了《最佳拍檔》系列。

續集電影一定要與前作有關係嗎?

如今耳熟能詳的港片導演,一出手大多都是一系列的影片。而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系列、王晶的《賭神》、成龍的《A 計劃》《警察故事》,則是將續集電影的創作理念發揚光大。90 年代,功夫片成為續集電影的主流,徐克的續集電影《黃飛鴻》風靡香港,到了21 世紀,警匪片代替功夫片,代表作《無間道》系列也進一步走向國際。

國產電影續集不好做

在商業大發展的前提之下,續集電影的批量生產,往往會帶來這一類型電影的大爆發。拍攝電影續集固然有諸多的需求和優勢,但是如果續集電影質量較差,過度消費前作營造的良好效應,也會反過來影響品牌價值,降低觀眾的期待值,最終失去系列電影的品牌號召力。

漫威的流水線式生產電影仍然是二十一世紀系列電影最好的代表。漫威影業總裁凱文·費奇嚴格地把控了旗下所有影片的品控,為所有的電影制定了大致情節以及風格,使得漫威電影中,即便有《銀河護衛隊》這種更具個人風格的作品,也成功在後續中實現了複製。

續集電影一定要與前作有關係嗎?

續集電影一拍就是多部,而不少影片在第一部爆紅之後,演員的身價也隨之水漲船高。由於薪資談不攏,續作中也常有將人物突兀死亡,以便繼續劇情的手法。好萊塢的投資方在設計系列電影時,更多地在第一部作品開始就和演員籤續集的合約,可以鎖定演員的片酬,使其在後續拍攝中無法加碼,有效地控制預算成本,實現商業利潤最大化。

而國產續集電影往往通過第一部“試水”,如果票房走勢良好,才會進行第二部的創作,這就使得大多數原創劇本中,並沒有給後續電影可發展的空間。續集電影和前作,在故事情節推進、人物命運發展、價值觀念延伸上,缺少邏輯連接。不少作品甚至臨時更換角色,更是極大地影響粉絲的黏合度和忠誠度,品牌效應沒有建立起來。

另外,國產續集電影囿於類型的限制,同質化嚴重,是其發展受限的主要原因。

開心麻花的話劇改編電影,就已經為系列電影的發展提供了先例。開心麻花多年的舞臺經驗積累了不少優質話劇IP,但就在如此龐大的IP庫之中,挑選哪些適合改編成電影的劇本,不斷的演出和打磨修改時間限制,仍然拖累了開心麻花的生產線,一部電影的失利,就會影響後續電影的上映計劃。

續集電影一定要與前作有關係嗎?

在好萊塢,奇幻、科幻、動畫類型是續集電影的主流,這些類型中,畫面特效的革新是一大賣點。《星球大戰》《復仇者聯盟》《變形金剛》《指環王》等作品,在延續故事的同時,還加入最新的特效技術變革。科技的每次革新,都帶來全新的體驗。

國產系列大片的先驅是博納。在2014年-2018年期間,博納影業出品發行了以《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為代表的“山、河、海”系列電影,開創了博納式主旋律商業大片的成功模式。重類型、主旋律的商業大片,成為了博納僅此一家的賣點。

續集電影一定要與前作有關係嗎?

但在目前而言,要承接高科技大場面為主的商業片升級套路,這一路線的可複製性,對於以中小成本為主的製片方,則並不算好。

雖然在電影工業化已經被討論得極為頻繁的2019年,在市場上真正打造出續集電影的IP,仍然以喜劇、動作、愛情片為主。甚至連近幾年的懸疑熱門題材,在打造出第一部爆款之後,也大多陷入了瓶頸。

由於題材較為狹窄,創作的空間較小,導致同質化現象嚴重,電影新科技的加入也並不能徹底改善觀影效果。這就使得對於續集電影的劇本創作,仍然落到了傳統創作的舊話題之中,電影本身的故事、人物、情節、結構就成了最大的看點。

電影拍攝續集有其歷史必然性,但是也要考慮實際的創作情況,如果只是為了完成既定商業預期,不顧電影作品的藝術美感和敘事本質,續集電影的道路只會越走越窄。要想改變,必須要把握觀眾的期待視野,在繼承IP電影敘事優勢的前提下,尋找敘事的新看點、新懸念、新矛盾,才不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FI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