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

引言: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1980年一個普通的下午,劉慧琴匆匆地趕往她在溫哥華工作的社區機構,她將要前往的是當地一個專為華僑、華人服務的社區機構,今天給婦女組上課的英文老師請假了,需要她前去代課。

班上的學生並不多,只有二十來人,年齡從二十歲到六七十歲不等,但上課都十分安靜認真。劉慧琴注意到其中有一個年長的婦女,雖年事已高卻讓她見之不忘。這位婦女長著一張讓她感覺似曾相識的臉,穿著入時,氣度不凡,臉上時常掛著和藹謙遜的微笑,被班上的學生稱作“大家姊”。點名時劉慧琴瞭解到這位“大家姊”名叫潘寶娟,但很快她就知道,“潘寶娟”只是“大家姊”移居溫哥華後的化名,她的本名叫做胡瑞華,而她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胡蝶。

“民國第一美女”“電影皇后”“中國的葛麗泰·嘉寶”——這位在中國電影初創時期就在影壇大放異彩的民國影后有著無數的頭銜與美譽。

她曾經參演過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彩色片、第一部左翼電影;

多次蟬聯“電影皇后”的美稱;

在1986年獲得第二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她的美貌被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贊為“十之五六若寶釵,十之二三若襲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如今,昔年的影后已垂垂老矣。經歷過榮耀與苦難的她選擇隱居北美,在這個溫暖溼潤的濱海小城靜靜回憶自己波瀾起伏的一生。

"

引言: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1980年一個普通的下午,劉慧琴匆匆地趕往她在溫哥華工作的社區機構,她將要前往的是當地一個專為華僑、華人服務的社區機構,今天給婦女組上課的英文老師請假了,需要她前去代課。

班上的學生並不多,只有二十來人,年齡從二十歲到六七十歲不等,但上課都十分安靜認真。劉慧琴注意到其中有一個年長的婦女,雖年事已高卻讓她見之不忘。這位婦女長著一張讓她感覺似曾相識的臉,穿著入時,氣度不凡,臉上時常掛著和藹謙遜的微笑,被班上的學生稱作“大家姊”。點名時劉慧琴瞭解到這位“大家姊”名叫潘寶娟,但很快她就知道,“潘寶娟”只是“大家姊”移居溫哥華後的化名,她的本名叫做胡瑞華,而她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胡蝶。

“民國第一美女”“電影皇后”“中國的葛麗泰·嘉寶”——這位在中國電影初創時期就在影壇大放異彩的民國影后有著無數的頭銜與美譽。

她曾經參演過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彩色片、第一部左翼電影;

多次蟬聯“電影皇后”的美稱;

在1986年獲得第二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她的美貌被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贊為“十之五六若寶釵,十之二三若襲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如今,昔年的影后已垂垂老矣。經歷過榮耀與苦難的她選擇隱居北美,在這個溫暖溼潤的濱海小城靜靜回憶自己波瀾起伏的一生。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民國影后胡蝶

銀幕初探:鳴鸝葉中響,戲蝶花間鶩

1908年3月23日,胡蝶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怡和碼頭附近的輔慶裡中一座普通民房裡。這一年是清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駕崩,幾年後,清宣統帝溥儀遜位,中華民國成立。時代的巨大變化也為胡蝶的家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在胡蝶三歲時,她的父親被提攜為京奉鐵路總稽查,胡蝶一家便因父親的工作而搬離上海,開始了旅居的生活。

胡蝶在16歲之前,隨家人遷居北京、天津、廣州等地,幼年的她見識到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也在耳濡目染中學會了風格各異的“南腔北調”。這樣的學習培養出了她對語音天生的敏感,也為她之後從事演員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

1924年,胡蝶一家從廣州遷回上海,而就是在這裡,胡蝶接觸到了她將要為之奉獻一生的電影事業。

"

引言: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1980年一個普通的下午,劉慧琴匆匆地趕往她在溫哥華工作的社區機構,她將要前往的是當地一個專為華僑、華人服務的社區機構,今天給婦女組上課的英文老師請假了,需要她前去代課。

班上的學生並不多,只有二十來人,年齡從二十歲到六七十歲不等,但上課都十分安靜認真。劉慧琴注意到其中有一個年長的婦女,雖年事已高卻讓她見之不忘。這位婦女長著一張讓她感覺似曾相識的臉,穿著入時,氣度不凡,臉上時常掛著和藹謙遜的微笑,被班上的學生稱作“大家姊”。點名時劉慧琴瞭解到這位“大家姊”名叫潘寶娟,但很快她就知道,“潘寶娟”只是“大家姊”移居溫哥華後的化名,她的本名叫做胡瑞華,而她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胡蝶。

“民國第一美女”“電影皇后”“中國的葛麗泰·嘉寶”——這位在中國電影初創時期就在影壇大放異彩的民國影后有著無數的頭銜與美譽。

她曾經參演過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彩色片、第一部左翼電影;

多次蟬聯“電影皇后”的美稱;

在1986年獲得第二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她的美貌被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贊為“十之五六若寶釵,十之二三若襲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如今,昔年的影后已垂垂老矣。經歷過榮耀與苦難的她選擇隱居北美,在這個溫暖溼潤的濱海小城靜靜回憶自己波瀾起伏的一生。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民國影后胡蝶

銀幕初探:鳴鸝葉中響,戲蝶花間鶩

1908年3月23日,胡蝶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怡和碼頭附近的輔慶裡中一座普通民房裡。這一年是清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駕崩,幾年後,清宣統帝溥儀遜位,中華民國成立。時代的巨大變化也為胡蝶的家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在胡蝶三歲時,她的父親被提攜為京奉鐵路總稽查,胡蝶一家便因父親的工作而搬離上海,開始了旅居的生活。

胡蝶在16歲之前,隨家人遷居北京、天津、廣州等地,幼年的她見識到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也在耳濡目染中學會了風格各異的“南腔北調”。這樣的學習培養出了她對語音天生的敏感,也為她之後從事演員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

1924年,胡蝶一家從廣州遷回上海,而就是在這裡,胡蝶接觸到了她將要為之奉獻一生的電影事業。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幼年胡蝶(左二)

在那個時代,一切都方興未艾,百廢待興,中國電影也同樣剛剛起步。1924年,上海大戲院經理曾煥堂創辦中華電影學校,建立了我國第一所電影演員訓練學校。一次偶然的機緣巧合,胡蝶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所學校的招生廣告,便產生了要報名一試的念頭。考試之前她打算給自己取一個響亮的藝名。原想要用“胡琴”這個名字,但轉念一想,“胡琴”整天被人拉來拉去,實在不妥。不知從哪裡來的靈感,她想到了“蝴蝶”,“蝴”與“胡”雖同音不同字,但“胡蝶”這個名字仍然可以象徵她能像蝴蝶一樣自由地飛來飛去。於是,她化名“胡蝶”報考了中華電影學校,並在考試之後順利地飛入了學堂。

由於初次辦學,條件有限,學校的修學期限只有半年。但半年的潛心學習已經讓胡蝶具備了作為一個電影演員的基本技能,並逐漸樹立起了自己的電影理想與追求。

1925年,胡蝶參演大中華影片公司攝製的《戰功》,開始了她的銀幕生涯。從1925年到1928年,短短三年間,胡蝶輾轉大中華影片公司、友聯影片公司與天一影片公司拍攝了數部電影。拍片已有一定數量的她對電影事業與自己的演員生涯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當時在天一影片公司已兩年有餘的胡蝶逐漸認識到天一公司的影片基本上是娛樂性大於藝術性的商業片,且大多數都停留在對舊道德的宣揚上。

“今天,在回顧往事的時候,我又認識到一個演員的成就要靠自身的努力與修養,……但僅僅這一點是不夠的,演員的成功還需取決於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導演本身的藝術才能與眼光,可說後者是前者的土壤。”

因此,在1928年,胡蝶離開天一,簽入明星影片公司。在這裡,她迎來了自己電影生涯最輝煌的時刻。

影壇蝶舞: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胡蝶在明星公司的拍攝第一部電影,便是與阮玲玉合作的《白雲塔》。之後,在“明星三巨頭”張石川、鄭正秋與周劍雲的力捧下,胡蝶出演了不少藝術性與商業性兼具的經典電影。

她在改編自平生不肖生的小說《火燒紅蓮寺》的系列武俠電影中出演紅姑一角。當時為了突出紅姑的形象,製片方在黑白的底片上用紅墨水為紅姑的披風染上紅色,胡蝶就用這天外飛來的一抹紅,點燃了中國第一把“武俠熱”的火。

"

引言: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1980年一個普通的下午,劉慧琴匆匆地趕往她在溫哥華工作的社區機構,她將要前往的是當地一個專為華僑、華人服務的社區機構,今天給婦女組上課的英文老師請假了,需要她前去代課。

班上的學生並不多,只有二十來人,年齡從二十歲到六七十歲不等,但上課都十分安靜認真。劉慧琴注意到其中有一個年長的婦女,雖年事已高卻讓她見之不忘。這位婦女長著一張讓她感覺似曾相識的臉,穿著入時,氣度不凡,臉上時常掛著和藹謙遜的微笑,被班上的學生稱作“大家姊”。點名時劉慧琴瞭解到這位“大家姊”名叫潘寶娟,但很快她就知道,“潘寶娟”只是“大家姊”移居溫哥華後的化名,她的本名叫做胡瑞華,而她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胡蝶。

“民國第一美女”“電影皇后”“中國的葛麗泰·嘉寶”——這位在中國電影初創時期就在影壇大放異彩的民國影后有著無數的頭銜與美譽。

她曾經參演過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彩色片、第一部左翼電影;

多次蟬聯“電影皇后”的美稱;

在1986年獲得第二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她的美貌被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贊為“十之五六若寶釵,十之二三若襲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如今,昔年的影后已垂垂老矣。經歷過榮耀與苦難的她選擇隱居北美,在這個溫暖溼潤的濱海小城靜靜回憶自己波瀾起伏的一生。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民國影后胡蝶

銀幕初探:鳴鸝葉中響,戲蝶花間鶩

1908年3月23日,胡蝶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怡和碼頭附近的輔慶裡中一座普通民房裡。這一年是清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駕崩,幾年後,清宣統帝溥儀遜位,中華民國成立。時代的巨大變化也為胡蝶的家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在胡蝶三歲時,她的父親被提攜為京奉鐵路總稽查,胡蝶一家便因父親的工作而搬離上海,開始了旅居的生活。

胡蝶在16歲之前,隨家人遷居北京、天津、廣州等地,幼年的她見識到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也在耳濡目染中學會了風格各異的“南腔北調”。這樣的學習培養出了她對語音天生的敏感,也為她之後從事演員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

1924年,胡蝶一家從廣州遷回上海,而就是在這裡,胡蝶接觸到了她將要為之奉獻一生的電影事業。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幼年胡蝶(左二)

在那個時代,一切都方興未艾,百廢待興,中國電影也同樣剛剛起步。1924年,上海大戲院經理曾煥堂創辦中華電影學校,建立了我國第一所電影演員訓練學校。一次偶然的機緣巧合,胡蝶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所學校的招生廣告,便產生了要報名一試的念頭。考試之前她打算給自己取一個響亮的藝名。原想要用“胡琴”這個名字,但轉念一想,“胡琴”整天被人拉來拉去,實在不妥。不知從哪裡來的靈感,她想到了“蝴蝶”,“蝴”與“胡”雖同音不同字,但“胡蝶”這個名字仍然可以象徵她能像蝴蝶一樣自由地飛來飛去。於是,她化名“胡蝶”報考了中華電影學校,並在考試之後順利地飛入了學堂。

由於初次辦學,條件有限,學校的修學期限只有半年。但半年的潛心學習已經讓胡蝶具備了作為一個電影演員的基本技能,並逐漸樹立起了自己的電影理想與追求。

1925年,胡蝶參演大中華影片公司攝製的《戰功》,開始了她的銀幕生涯。從1925年到1928年,短短三年間,胡蝶輾轉大中華影片公司、友聯影片公司與天一影片公司拍攝了數部電影。拍片已有一定數量的她對電影事業與自己的演員生涯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當時在天一影片公司已兩年有餘的胡蝶逐漸認識到天一公司的影片基本上是娛樂性大於藝術性的商業片,且大多數都停留在對舊道德的宣揚上。

“今天,在回顧往事的時候,我又認識到一個演員的成就要靠自身的努力與修養,……但僅僅這一點是不夠的,演員的成功還需取決於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導演本身的藝術才能與眼光,可說後者是前者的土壤。”

因此,在1928年,胡蝶離開天一,簽入明星影片公司。在這裡,她迎來了自己電影生涯最輝煌的時刻。

影壇蝶舞: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胡蝶在明星公司的拍攝第一部電影,便是與阮玲玉合作的《白雲塔》。之後,在“明星三巨頭”張石川、鄭正秋與周劍雲的力捧下,胡蝶出演了不少藝術性與商業性兼具的經典電影。

她在改編自平生不肖生的小說《火燒紅蓮寺》的系列武俠電影中出演紅姑一角。當時為了突出紅姑的形象,製片方在黑白的底片上用紅墨水為紅姑的披風染上紅色,胡蝶就用這天外飛來的一抹紅,點燃了中國第一把“武俠熱”的火。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飾演“紅姑”劇照

20世紀初期,一部分歐美國家已經開始了從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轉變的嘗試。電影的轉型浪潮很快也席捲到中國。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不僅意味著從製片公司到電影院的設備器材的全面革新升級,對演員的表演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自幼就已熟練掌握國語與粵語的胡蝶相較於一大批只會講家鄉方言的默片演員便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更加順利地過渡到了有聲片時代。

1930年,明星公司與百代唱片公司合作拍攝《歌女紅牡丹》,由胡蝶擔任女主角紅牡丹。這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一經上映便使全國為之轟動,甚至南洋各國也爭相購買放映權。

"

引言: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1980年一個普通的下午,劉慧琴匆匆地趕往她在溫哥華工作的社區機構,她將要前往的是當地一個專為華僑、華人服務的社區機構,今天給婦女組上課的英文老師請假了,需要她前去代課。

班上的學生並不多,只有二十來人,年齡從二十歲到六七十歲不等,但上課都十分安靜認真。劉慧琴注意到其中有一個年長的婦女,雖年事已高卻讓她見之不忘。這位婦女長著一張讓她感覺似曾相識的臉,穿著入時,氣度不凡,臉上時常掛著和藹謙遜的微笑,被班上的學生稱作“大家姊”。點名時劉慧琴瞭解到這位“大家姊”名叫潘寶娟,但很快她就知道,“潘寶娟”只是“大家姊”移居溫哥華後的化名,她的本名叫做胡瑞華,而她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胡蝶。

“民國第一美女”“電影皇后”“中國的葛麗泰·嘉寶”——這位在中國電影初創時期就在影壇大放異彩的民國影后有著無數的頭銜與美譽。

她曾經參演過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彩色片、第一部左翼電影;

多次蟬聯“電影皇后”的美稱;

在1986年獲得第二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她的美貌被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贊為“十之五六若寶釵,十之二三若襲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如今,昔年的影后已垂垂老矣。經歷過榮耀與苦難的她選擇隱居北美,在這個溫暖溼潤的濱海小城靜靜回憶自己波瀾起伏的一生。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民國影后胡蝶

銀幕初探:鳴鸝葉中響,戲蝶花間鶩

1908年3月23日,胡蝶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怡和碼頭附近的輔慶裡中一座普通民房裡。這一年是清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駕崩,幾年後,清宣統帝溥儀遜位,中華民國成立。時代的巨大變化也為胡蝶的家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在胡蝶三歲時,她的父親被提攜為京奉鐵路總稽查,胡蝶一家便因父親的工作而搬離上海,開始了旅居的生活。

胡蝶在16歲之前,隨家人遷居北京、天津、廣州等地,幼年的她見識到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也在耳濡目染中學會了風格各異的“南腔北調”。這樣的學習培養出了她對語音天生的敏感,也為她之後從事演員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

1924年,胡蝶一家從廣州遷回上海,而就是在這裡,胡蝶接觸到了她將要為之奉獻一生的電影事業。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幼年胡蝶(左二)

在那個時代,一切都方興未艾,百廢待興,中國電影也同樣剛剛起步。1924年,上海大戲院經理曾煥堂創辦中華電影學校,建立了我國第一所電影演員訓練學校。一次偶然的機緣巧合,胡蝶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所學校的招生廣告,便產生了要報名一試的念頭。考試之前她打算給自己取一個響亮的藝名。原想要用“胡琴”這個名字,但轉念一想,“胡琴”整天被人拉來拉去,實在不妥。不知從哪裡來的靈感,她想到了“蝴蝶”,“蝴”與“胡”雖同音不同字,但“胡蝶”這個名字仍然可以象徵她能像蝴蝶一樣自由地飛來飛去。於是,她化名“胡蝶”報考了中華電影學校,並在考試之後順利地飛入了學堂。

由於初次辦學,條件有限,學校的修學期限只有半年。但半年的潛心學習已經讓胡蝶具備了作為一個電影演員的基本技能,並逐漸樹立起了自己的電影理想與追求。

1925年,胡蝶參演大中華影片公司攝製的《戰功》,開始了她的銀幕生涯。從1925年到1928年,短短三年間,胡蝶輾轉大中華影片公司、友聯影片公司與天一影片公司拍攝了數部電影。拍片已有一定數量的她對電影事業與自己的演員生涯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當時在天一影片公司已兩年有餘的胡蝶逐漸認識到天一公司的影片基本上是娛樂性大於藝術性的商業片,且大多數都停留在對舊道德的宣揚上。

“今天,在回顧往事的時候,我又認識到一個演員的成就要靠自身的努力與修養,……但僅僅這一點是不夠的,演員的成功還需取決於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導演本身的藝術才能與眼光,可說後者是前者的土壤。”

因此,在1928年,胡蝶離開天一,簽入明星影片公司。在這裡,她迎來了自己電影生涯最輝煌的時刻。

影壇蝶舞: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胡蝶在明星公司的拍攝第一部電影,便是與阮玲玉合作的《白雲塔》。之後,在“明星三巨頭”張石川、鄭正秋與周劍雲的力捧下,胡蝶出演了不少藝術性與商業性兼具的經典電影。

她在改編自平生不肖生的小說《火燒紅蓮寺》的系列武俠電影中出演紅姑一角。當時為了突出紅姑的形象,製片方在黑白的底片上用紅墨水為紅姑的披風染上紅色,胡蝶就用這天外飛來的一抹紅,點燃了中國第一把“武俠熱”的火。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飾演“紅姑”劇照

20世紀初期,一部分歐美國家已經開始了從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轉變的嘗試。電影的轉型浪潮很快也席捲到中國。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不僅意味著從製片公司到電影院的設備器材的全面革新升級,對演員的表演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自幼就已熟練掌握國語與粵語的胡蝶相較於一大批只會講家鄉方言的默片演員便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更加順利地過渡到了有聲片時代。

1930年,明星公司與百代唱片公司合作拍攝《歌女紅牡丹》,由胡蝶擔任女主角紅牡丹。這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一經上映便使全國為之轟動,甚至南洋各國也爭相購買放映權。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劇照

1933年,胡蝶出演由鄭正秋根據自己的三幕舞臺劇《貴人與犯人》改編並導演的《姊妹花》。在這部電影中,胡蝶一人分飾兩角,飾演性格迥異的一對姐妹大寶和二寶。這部電影是胡蝶演員生涯中的高光時刻。影片上映後,創造了連演60天的票房記錄。

"

引言: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1980年一個普通的下午,劉慧琴匆匆地趕往她在溫哥華工作的社區機構,她將要前往的是當地一個專為華僑、華人服務的社區機構,今天給婦女組上課的英文老師請假了,需要她前去代課。

班上的學生並不多,只有二十來人,年齡從二十歲到六七十歲不等,但上課都十分安靜認真。劉慧琴注意到其中有一個年長的婦女,雖年事已高卻讓她見之不忘。這位婦女長著一張讓她感覺似曾相識的臉,穿著入時,氣度不凡,臉上時常掛著和藹謙遜的微笑,被班上的學生稱作“大家姊”。點名時劉慧琴瞭解到這位“大家姊”名叫潘寶娟,但很快她就知道,“潘寶娟”只是“大家姊”移居溫哥華後的化名,她的本名叫做胡瑞華,而她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胡蝶。

“民國第一美女”“電影皇后”“中國的葛麗泰·嘉寶”——這位在中國電影初創時期就在影壇大放異彩的民國影后有著無數的頭銜與美譽。

她曾經參演過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彩色片、第一部左翼電影;

多次蟬聯“電影皇后”的美稱;

在1986年獲得第二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她的美貌被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贊為“十之五六若寶釵,十之二三若襲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如今,昔年的影后已垂垂老矣。經歷過榮耀與苦難的她選擇隱居北美,在這個溫暖溼潤的濱海小城靜靜回憶自己波瀾起伏的一生。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民國影后胡蝶

銀幕初探:鳴鸝葉中響,戲蝶花間鶩

1908年3月23日,胡蝶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怡和碼頭附近的輔慶裡中一座普通民房裡。這一年是清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駕崩,幾年後,清宣統帝溥儀遜位,中華民國成立。時代的巨大變化也為胡蝶的家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在胡蝶三歲時,她的父親被提攜為京奉鐵路總稽查,胡蝶一家便因父親的工作而搬離上海,開始了旅居的生活。

胡蝶在16歲之前,隨家人遷居北京、天津、廣州等地,幼年的她見識到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也在耳濡目染中學會了風格各異的“南腔北調”。這樣的學習培養出了她對語音天生的敏感,也為她之後從事演員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

1924年,胡蝶一家從廣州遷回上海,而就是在這裡,胡蝶接觸到了她將要為之奉獻一生的電影事業。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幼年胡蝶(左二)

在那個時代,一切都方興未艾,百廢待興,中國電影也同樣剛剛起步。1924年,上海大戲院經理曾煥堂創辦中華電影學校,建立了我國第一所電影演員訓練學校。一次偶然的機緣巧合,胡蝶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所學校的招生廣告,便產生了要報名一試的念頭。考試之前她打算給自己取一個響亮的藝名。原想要用“胡琴”這個名字,但轉念一想,“胡琴”整天被人拉來拉去,實在不妥。不知從哪裡來的靈感,她想到了“蝴蝶”,“蝴”與“胡”雖同音不同字,但“胡蝶”這個名字仍然可以象徵她能像蝴蝶一樣自由地飛來飛去。於是,她化名“胡蝶”報考了中華電影學校,並在考試之後順利地飛入了學堂。

由於初次辦學,條件有限,學校的修學期限只有半年。但半年的潛心學習已經讓胡蝶具備了作為一個電影演員的基本技能,並逐漸樹立起了自己的電影理想與追求。

1925年,胡蝶參演大中華影片公司攝製的《戰功》,開始了她的銀幕生涯。從1925年到1928年,短短三年間,胡蝶輾轉大中華影片公司、友聯影片公司與天一影片公司拍攝了數部電影。拍片已有一定數量的她對電影事業與自己的演員生涯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當時在天一影片公司已兩年有餘的胡蝶逐漸認識到天一公司的影片基本上是娛樂性大於藝術性的商業片,且大多數都停留在對舊道德的宣揚上。

“今天,在回顧往事的時候,我又認識到一個演員的成就要靠自身的努力與修養,……但僅僅這一點是不夠的,演員的成功還需取決於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導演本身的藝術才能與眼光,可說後者是前者的土壤。”

因此,在1928年,胡蝶離開天一,簽入明星影片公司。在這裡,她迎來了自己電影生涯最輝煌的時刻。

影壇蝶舞: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胡蝶在明星公司的拍攝第一部電影,便是與阮玲玉合作的《白雲塔》。之後,在“明星三巨頭”張石川、鄭正秋與周劍雲的力捧下,胡蝶出演了不少藝術性與商業性兼具的經典電影。

她在改編自平生不肖生的小說《火燒紅蓮寺》的系列武俠電影中出演紅姑一角。當時為了突出紅姑的形象,製片方在黑白的底片上用紅墨水為紅姑的披風染上紅色,胡蝶就用這天外飛來的一抹紅,點燃了中國第一把“武俠熱”的火。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飾演“紅姑”劇照

20世紀初期,一部分歐美國家已經開始了從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轉變的嘗試。電影的轉型浪潮很快也席捲到中國。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不僅意味著從製片公司到電影院的設備器材的全面革新升級,對演員的表演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自幼就已熟練掌握國語與粵語的胡蝶相較於一大批只會講家鄉方言的默片演員便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更加順利地過渡到了有聲片時代。

1930年,明星公司與百代唱片公司合作拍攝《歌女紅牡丹》,由胡蝶擔任女主角紅牡丹。這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一經上映便使全國為之轟動,甚至南洋各國也爭相購買放映權。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劇照

1933年,胡蝶出演由鄭正秋根據自己的三幕舞臺劇《貴人與犯人》改編並導演的《姊妹花》。在這部電影中,胡蝶一人分飾兩角,飾演性格迥異的一對姐妹大寶和二寶。這部電影是胡蝶演員生涯中的高光時刻。影片上映後,創造了連演60天的票房記錄。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同年,上海《明星日報》發起選舉電影皇后的活動,胡蝶以絕對的領先優勢奪冠,獲得了“電影皇后”的美稱。對於這樣的頭銜,一向低調謙遜的胡蝶既開心又惶恐,她一再謝絕《明星日報》的“加冕典禮”。最終這場典禮與“航空救國遊藝茶舞大會”合併舉辦,而胡蝶直到典禮的尾聲才姍姍來遲。接過“電影皇后”證書的胡蝶並未直接發表獲獎感言,而是唱了一首歌:

親愛的先生,感謝你殷勤,恕我心不寧,神不靜,這是我最後一聲。你對著這綠酒紅燈,可想到東北怨鬼悲嗚?莫待明朝國破恨永存,今宵紅樓夢未驚!看四海沸騰,準備著鋒陷敵陣,我再不能和你婆娑舞沉淪,再會吧,我的先生!我們得要戰爭,戰爭裡解放我們,拼得鮮血染遍大地,為著民族爭最後光明!

這一首由安娥作詞、任光作曲的《最後一聲》所唱出的愛國之心讓在座嘉賓無不動容。胡蝶也展現出了她在電影藝術追求之外的家國情懷。

1935年,蘇聯在莫斯科舉辦國際電影展覽會,邀請各國電影代表團參加。聽聞胡蝶是當時中國最當紅的影星,蘇聯文化局在邀請電報中特別指名希望胡蝶能光臨展會。於是胡蝶作為唯一的演員代表,與中國代表團一同北上前往莫斯科。

"

引言: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1980年一個普通的下午,劉慧琴匆匆地趕往她在溫哥華工作的社區機構,她將要前往的是當地一個專為華僑、華人服務的社區機構,今天給婦女組上課的英文老師請假了,需要她前去代課。

班上的學生並不多,只有二十來人,年齡從二十歲到六七十歲不等,但上課都十分安靜認真。劉慧琴注意到其中有一個年長的婦女,雖年事已高卻讓她見之不忘。這位婦女長著一張讓她感覺似曾相識的臉,穿著入時,氣度不凡,臉上時常掛著和藹謙遜的微笑,被班上的學生稱作“大家姊”。點名時劉慧琴瞭解到這位“大家姊”名叫潘寶娟,但很快她就知道,“潘寶娟”只是“大家姊”移居溫哥華後的化名,她的本名叫做胡瑞華,而她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胡蝶。

“民國第一美女”“電影皇后”“中國的葛麗泰·嘉寶”——這位在中國電影初創時期就在影壇大放異彩的民國影后有著無數的頭銜與美譽。

她曾經參演過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彩色片、第一部左翼電影;

多次蟬聯“電影皇后”的美稱;

在1986年獲得第二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她的美貌被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贊為“十之五六若寶釵,十之二三若襲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如今,昔年的影后已垂垂老矣。經歷過榮耀與苦難的她選擇隱居北美,在這個溫暖溼潤的濱海小城靜靜回憶自己波瀾起伏的一生。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民國影后胡蝶

銀幕初探:鳴鸝葉中響,戲蝶花間鶩

1908年3月23日,胡蝶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怡和碼頭附近的輔慶裡中一座普通民房裡。這一年是清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駕崩,幾年後,清宣統帝溥儀遜位,中華民國成立。時代的巨大變化也為胡蝶的家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在胡蝶三歲時,她的父親被提攜為京奉鐵路總稽查,胡蝶一家便因父親的工作而搬離上海,開始了旅居的生活。

胡蝶在16歲之前,隨家人遷居北京、天津、廣州等地,幼年的她見識到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也在耳濡目染中學會了風格各異的“南腔北調”。這樣的學習培養出了她對語音天生的敏感,也為她之後從事演員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

1924年,胡蝶一家從廣州遷回上海,而就是在這裡,胡蝶接觸到了她將要為之奉獻一生的電影事業。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幼年胡蝶(左二)

在那個時代,一切都方興未艾,百廢待興,中國電影也同樣剛剛起步。1924年,上海大戲院經理曾煥堂創辦中華電影學校,建立了我國第一所電影演員訓練學校。一次偶然的機緣巧合,胡蝶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所學校的招生廣告,便產生了要報名一試的念頭。考試之前她打算給自己取一個響亮的藝名。原想要用“胡琴”這個名字,但轉念一想,“胡琴”整天被人拉來拉去,實在不妥。不知從哪裡來的靈感,她想到了“蝴蝶”,“蝴”與“胡”雖同音不同字,但“胡蝶”這個名字仍然可以象徵她能像蝴蝶一樣自由地飛來飛去。於是,她化名“胡蝶”報考了中華電影學校,並在考試之後順利地飛入了學堂。

由於初次辦學,條件有限,學校的修學期限只有半年。但半年的潛心學習已經讓胡蝶具備了作為一個電影演員的基本技能,並逐漸樹立起了自己的電影理想與追求。

1925年,胡蝶參演大中華影片公司攝製的《戰功》,開始了她的銀幕生涯。從1925年到1928年,短短三年間,胡蝶輾轉大中華影片公司、友聯影片公司與天一影片公司拍攝了數部電影。拍片已有一定數量的她對電影事業與自己的演員生涯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當時在天一影片公司已兩年有餘的胡蝶逐漸認識到天一公司的影片基本上是娛樂性大於藝術性的商業片,且大多數都停留在對舊道德的宣揚上。

“今天,在回顧往事的時候,我又認識到一個演員的成就要靠自身的努力與修養,……但僅僅這一點是不夠的,演員的成功還需取決於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導演本身的藝術才能與眼光,可說後者是前者的土壤。”

因此,在1928年,胡蝶離開天一,簽入明星影片公司。在這裡,她迎來了自己電影生涯最輝煌的時刻。

影壇蝶舞: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胡蝶在明星公司的拍攝第一部電影,便是與阮玲玉合作的《白雲塔》。之後,在“明星三巨頭”張石川、鄭正秋與周劍雲的力捧下,胡蝶出演了不少藝術性與商業性兼具的經典電影。

她在改編自平生不肖生的小說《火燒紅蓮寺》的系列武俠電影中出演紅姑一角。當時為了突出紅姑的形象,製片方在黑白的底片上用紅墨水為紅姑的披風染上紅色,胡蝶就用這天外飛來的一抹紅,點燃了中國第一把“武俠熱”的火。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飾演“紅姑”劇照

20世紀初期,一部分歐美國家已經開始了從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轉變的嘗試。電影的轉型浪潮很快也席捲到中國。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不僅意味著從製片公司到電影院的設備器材的全面革新升級,對演員的表演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自幼就已熟練掌握國語與粵語的胡蝶相較於一大批只會講家鄉方言的默片演員便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更加順利地過渡到了有聲片時代。

1930年,明星公司與百代唱片公司合作拍攝《歌女紅牡丹》,由胡蝶擔任女主角紅牡丹。這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一經上映便使全國為之轟動,甚至南洋各國也爭相購買放映權。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劇照

1933年,胡蝶出演由鄭正秋根據自己的三幕舞臺劇《貴人與犯人》改編並導演的《姊妹花》。在這部電影中,胡蝶一人分飾兩角,飾演性格迥異的一對姐妹大寶和二寶。這部電影是胡蝶演員生涯中的高光時刻。影片上映後,創造了連演60天的票房記錄。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同年,上海《明星日報》發起選舉電影皇后的活動,胡蝶以絕對的領先優勢奪冠,獲得了“電影皇后”的美稱。對於這樣的頭銜,一向低調謙遜的胡蝶既開心又惶恐,她一再謝絕《明星日報》的“加冕典禮”。最終這場典禮與“航空救國遊藝茶舞大會”合併舉辦,而胡蝶直到典禮的尾聲才姍姍來遲。接過“電影皇后”證書的胡蝶並未直接發表獲獎感言,而是唱了一首歌:

親愛的先生,感謝你殷勤,恕我心不寧,神不靜,這是我最後一聲。你對著這綠酒紅燈,可想到東北怨鬼悲嗚?莫待明朝國破恨永存,今宵紅樓夢未驚!看四海沸騰,準備著鋒陷敵陣,我再不能和你婆娑舞沉淪,再會吧,我的先生!我們得要戰爭,戰爭裡解放我們,拼得鮮血染遍大地,為著民族爭最後光明!

這一首由安娥作詞、任光作曲的《最後一聲》所唱出的愛國之心讓在座嘉賓無不動容。胡蝶也展現出了她在電影藝術追求之外的家國情懷。

1935年,蘇聯在莫斯科舉辦國際電影展覽會,邀請各國電影代表團參加。聽聞胡蝶是當時中國最當紅的影星,蘇聯文化局在邀請電報中特別指名希望胡蝶能光臨展會。於是胡蝶作為唯一的演員代表,與中國代表團一同北上前往莫斯科。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與梅蘭芳及上海市長吳鐵城代表餘先生在赴蘇聯船上合影

此次歐洲之行,中國代表團先後抵達莫斯科、柏林、巴黎、倫敦、日內瓦等城市,在領略歐洲風情的同時,與歐洲的電影從業人員深入交流,見識到了歐洲各國電影事業的蓬勃發展之勢。代表團帶去的《姊妹花》在莫斯科放映之後,蘇聯電影人的一席話引起了胡蝶的震動。

“他說從前在歐洲看過許多西方人所攝的中國電影,在這些影片中的中國人形象往往是被歪曲了的。他說他雖然明知中國的實際情形不至於這樣,但是要把被歪曲了的事實顛倒過來,是需要中國人自己的努力。現在看了中國自己攝製的電影,不僅技術和表演成績都使人滿意,也使西方國家的人民第一次從銀幕上看到了健康的中國人民的形象。”

"

引言: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1980年一個普通的下午,劉慧琴匆匆地趕往她在溫哥華工作的社區機構,她將要前往的是當地一個專為華僑、華人服務的社區機構,今天給婦女組上課的英文老師請假了,需要她前去代課。

班上的學生並不多,只有二十來人,年齡從二十歲到六七十歲不等,但上課都十分安靜認真。劉慧琴注意到其中有一個年長的婦女,雖年事已高卻讓她見之不忘。這位婦女長著一張讓她感覺似曾相識的臉,穿著入時,氣度不凡,臉上時常掛著和藹謙遜的微笑,被班上的學生稱作“大家姊”。點名時劉慧琴瞭解到這位“大家姊”名叫潘寶娟,但很快她就知道,“潘寶娟”只是“大家姊”移居溫哥華後的化名,她的本名叫做胡瑞華,而她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胡蝶。

“民國第一美女”“電影皇后”“中國的葛麗泰·嘉寶”——這位在中國電影初創時期就在影壇大放異彩的民國影后有著無數的頭銜與美譽。

她曾經參演過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彩色片、第一部左翼電影;

多次蟬聯“電影皇后”的美稱;

在1986年獲得第二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她的美貌被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贊為“十之五六若寶釵,十之二三若襲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如今,昔年的影后已垂垂老矣。經歷過榮耀與苦難的她選擇隱居北美,在這個溫暖溼潤的濱海小城靜靜回憶自己波瀾起伏的一生。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民國影后胡蝶

銀幕初探:鳴鸝葉中響,戲蝶花間鶩

1908年3月23日,胡蝶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怡和碼頭附近的輔慶裡中一座普通民房裡。這一年是清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駕崩,幾年後,清宣統帝溥儀遜位,中華民國成立。時代的巨大變化也為胡蝶的家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在胡蝶三歲時,她的父親被提攜為京奉鐵路總稽查,胡蝶一家便因父親的工作而搬離上海,開始了旅居的生活。

胡蝶在16歲之前,隨家人遷居北京、天津、廣州等地,幼年的她見識到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也在耳濡目染中學會了風格各異的“南腔北調”。這樣的學習培養出了她對語音天生的敏感,也為她之後從事演員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

1924年,胡蝶一家從廣州遷回上海,而就是在這裡,胡蝶接觸到了她將要為之奉獻一生的電影事業。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幼年胡蝶(左二)

在那個時代,一切都方興未艾,百廢待興,中國電影也同樣剛剛起步。1924年,上海大戲院經理曾煥堂創辦中華電影學校,建立了我國第一所電影演員訓練學校。一次偶然的機緣巧合,胡蝶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所學校的招生廣告,便產生了要報名一試的念頭。考試之前她打算給自己取一個響亮的藝名。原想要用“胡琴”這個名字,但轉念一想,“胡琴”整天被人拉來拉去,實在不妥。不知從哪裡來的靈感,她想到了“蝴蝶”,“蝴”與“胡”雖同音不同字,但“胡蝶”這個名字仍然可以象徵她能像蝴蝶一樣自由地飛來飛去。於是,她化名“胡蝶”報考了中華電影學校,並在考試之後順利地飛入了學堂。

由於初次辦學,條件有限,學校的修學期限只有半年。但半年的潛心學習已經讓胡蝶具備了作為一個電影演員的基本技能,並逐漸樹立起了自己的電影理想與追求。

1925年,胡蝶參演大中華影片公司攝製的《戰功》,開始了她的銀幕生涯。從1925年到1928年,短短三年間,胡蝶輾轉大中華影片公司、友聯影片公司與天一影片公司拍攝了數部電影。拍片已有一定數量的她對電影事業與自己的演員生涯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當時在天一影片公司已兩年有餘的胡蝶逐漸認識到天一公司的影片基本上是娛樂性大於藝術性的商業片,且大多數都停留在對舊道德的宣揚上。

“今天,在回顧往事的時候,我又認識到一個演員的成就要靠自身的努力與修養,……但僅僅這一點是不夠的,演員的成功還需取決於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導演本身的藝術才能與眼光,可說後者是前者的土壤。”

因此,在1928年,胡蝶離開天一,簽入明星影片公司。在這裡,她迎來了自己電影生涯最輝煌的時刻。

影壇蝶舞: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胡蝶在明星公司的拍攝第一部電影,便是與阮玲玉合作的《白雲塔》。之後,在“明星三巨頭”張石川、鄭正秋與周劍雲的力捧下,胡蝶出演了不少藝術性與商業性兼具的經典電影。

她在改編自平生不肖生的小說《火燒紅蓮寺》的系列武俠電影中出演紅姑一角。當時為了突出紅姑的形象,製片方在黑白的底片上用紅墨水為紅姑的披風染上紅色,胡蝶就用這天外飛來的一抹紅,點燃了中國第一把“武俠熱”的火。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飾演“紅姑”劇照

20世紀初期,一部分歐美國家已經開始了從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轉變的嘗試。電影的轉型浪潮很快也席捲到中國。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不僅意味著從製片公司到電影院的設備器材的全面革新升級,對演員的表演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自幼就已熟練掌握國語與粵語的胡蝶相較於一大批只會講家鄉方言的默片演員便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更加順利地過渡到了有聲片時代。

1930年,明星公司與百代唱片公司合作拍攝《歌女紅牡丹》,由胡蝶擔任女主角紅牡丹。這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一經上映便使全國為之轟動,甚至南洋各國也爭相購買放映權。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劇照

1933年,胡蝶出演由鄭正秋根據自己的三幕舞臺劇《貴人與犯人》改編並導演的《姊妹花》。在這部電影中,胡蝶一人分飾兩角,飾演性格迥異的一對姐妹大寶和二寶。這部電影是胡蝶演員生涯中的高光時刻。影片上映後,創造了連演60天的票房記錄。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同年,上海《明星日報》發起選舉電影皇后的活動,胡蝶以絕對的領先優勢奪冠,獲得了“電影皇后”的美稱。對於這樣的頭銜,一向低調謙遜的胡蝶既開心又惶恐,她一再謝絕《明星日報》的“加冕典禮”。最終這場典禮與“航空救國遊藝茶舞大會”合併舉辦,而胡蝶直到典禮的尾聲才姍姍來遲。接過“電影皇后”證書的胡蝶並未直接發表獲獎感言,而是唱了一首歌:

親愛的先生,感謝你殷勤,恕我心不寧,神不靜,這是我最後一聲。你對著這綠酒紅燈,可想到東北怨鬼悲嗚?莫待明朝國破恨永存,今宵紅樓夢未驚!看四海沸騰,準備著鋒陷敵陣,我再不能和你婆娑舞沉淪,再會吧,我的先生!我們得要戰爭,戰爭裡解放我們,拼得鮮血染遍大地,為著民族爭最後光明!

這一首由安娥作詞、任光作曲的《最後一聲》所唱出的愛國之心讓在座嘉賓無不動容。胡蝶也展現出了她在電影藝術追求之外的家國情懷。

1935年,蘇聯在莫斯科舉辦國際電影展覽會,邀請各國電影代表團參加。聽聞胡蝶是當時中國最當紅的影星,蘇聯文化局在邀請電報中特別指名希望胡蝶能光臨展會。於是胡蝶作為唯一的演員代表,與中國代表團一同北上前往莫斯科。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與梅蘭芳及上海市長吳鐵城代表餘先生在赴蘇聯船上合影

此次歐洲之行,中國代表團先後抵達莫斯科、柏林、巴黎、倫敦、日內瓦等城市,在領略歐洲風情的同時,與歐洲的電影從業人員深入交流,見識到了歐洲各國電影事業的蓬勃發展之勢。代表團帶去的《姊妹花》在莫斯科放映之後,蘇聯電影人的一席話引起了胡蝶的震動。

“他說從前在歐洲看過許多西方人所攝的中國電影,在這些影片中的中國人形象往往是被歪曲了的。他說他雖然明知中國的實際情形不至於這樣,但是要把被歪曲了的事實顛倒過來,是需要中國人自己的努力。現在看了中國自己攝製的電影,不僅技術和表演成績都使人滿意,也使西方國家的人民第一次從銀幕上看到了健康的中國人民的形象。”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圖為1935年3月24日蘇聯對外影片貿易局歡宴胡蝶時留影起立演講者為名導演家杜甫仁科

胡蝶深感作為一箇中國電影人所要肩負的重大責任。她在回憶錄中說:

“當時歐洲各國並不知道中國已有了自己的電影,而且是有聲片。自從我們的影片在國外上映後,這種看法以及輕視中國電影事業的心理都有了改變,而且對中國的電影藝術由明瞭而發生了興趣。……外國人喜歡有東方色彩的影片,但要使影片能流傳到國外去,一定要在題材、內容、藝術手法有較高的水平。這個問題不僅在三十年代,即使至今也是非常重要的。”

亂世飄零: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從歐洲訪問歸國後不久,胡蝶便與相戀六年的潘有聲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好景不長,潘胡婚後兩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淞滬會戰打響,明星公司的攝影場在戰火中被毀。胡蝶與明星的合約被迫中止,舉家南遷至香港避難。

"

引言: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1980年一個普通的下午,劉慧琴匆匆地趕往她在溫哥華工作的社區機構,她將要前往的是當地一個專為華僑、華人服務的社區機構,今天給婦女組上課的英文老師請假了,需要她前去代課。

班上的學生並不多,只有二十來人,年齡從二十歲到六七十歲不等,但上課都十分安靜認真。劉慧琴注意到其中有一個年長的婦女,雖年事已高卻讓她見之不忘。這位婦女長著一張讓她感覺似曾相識的臉,穿著入時,氣度不凡,臉上時常掛著和藹謙遜的微笑,被班上的學生稱作“大家姊”。點名時劉慧琴瞭解到這位“大家姊”名叫潘寶娟,但很快她就知道,“潘寶娟”只是“大家姊”移居溫哥華後的化名,她的本名叫做胡瑞華,而她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胡蝶。

“民國第一美女”“電影皇后”“中國的葛麗泰·嘉寶”——這位在中國電影初創時期就在影壇大放異彩的民國影后有著無數的頭銜與美譽。

她曾經參演過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彩色片、第一部左翼電影;

多次蟬聯“電影皇后”的美稱;

在1986年獲得第二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她的美貌被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贊為“十之五六若寶釵,十之二三若襲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如今,昔年的影后已垂垂老矣。經歷過榮耀與苦難的她選擇隱居北美,在這個溫暖溼潤的濱海小城靜靜回憶自己波瀾起伏的一生。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民國影后胡蝶

銀幕初探:鳴鸝葉中響,戲蝶花間鶩

1908年3月23日,胡蝶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怡和碼頭附近的輔慶裡中一座普通民房裡。這一年是清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駕崩,幾年後,清宣統帝溥儀遜位,中華民國成立。時代的巨大變化也為胡蝶的家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在胡蝶三歲時,她的父親被提攜為京奉鐵路總稽查,胡蝶一家便因父親的工作而搬離上海,開始了旅居的生活。

胡蝶在16歲之前,隨家人遷居北京、天津、廣州等地,幼年的她見識到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也在耳濡目染中學會了風格各異的“南腔北調”。這樣的學習培養出了她對語音天生的敏感,也為她之後從事演員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

1924年,胡蝶一家從廣州遷回上海,而就是在這裡,胡蝶接觸到了她將要為之奉獻一生的電影事業。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幼年胡蝶(左二)

在那個時代,一切都方興未艾,百廢待興,中國電影也同樣剛剛起步。1924年,上海大戲院經理曾煥堂創辦中華電影學校,建立了我國第一所電影演員訓練學校。一次偶然的機緣巧合,胡蝶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所學校的招生廣告,便產生了要報名一試的念頭。考試之前她打算給自己取一個響亮的藝名。原想要用“胡琴”這個名字,但轉念一想,“胡琴”整天被人拉來拉去,實在不妥。不知從哪裡來的靈感,她想到了“蝴蝶”,“蝴”與“胡”雖同音不同字,但“胡蝶”這個名字仍然可以象徵她能像蝴蝶一樣自由地飛來飛去。於是,她化名“胡蝶”報考了中華電影學校,並在考試之後順利地飛入了學堂。

由於初次辦學,條件有限,學校的修學期限只有半年。但半年的潛心學習已經讓胡蝶具備了作為一個電影演員的基本技能,並逐漸樹立起了自己的電影理想與追求。

1925年,胡蝶參演大中華影片公司攝製的《戰功》,開始了她的銀幕生涯。從1925年到1928年,短短三年間,胡蝶輾轉大中華影片公司、友聯影片公司與天一影片公司拍攝了數部電影。拍片已有一定數量的她對電影事業與自己的演員生涯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當時在天一影片公司已兩年有餘的胡蝶逐漸認識到天一公司的影片基本上是娛樂性大於藝術性的商業片,且大多數都停留在對舊道德的宣揚上。

“今天,在回顧往事的時候,我又認識到一個演員的成就要靠自身的努力與修養,……但僅僅這一點是不夠的,演員的成功還需取決於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導演本身的藝術才能與眼光,可說後者是前者的土壤。”

因此,在1928年,胡蝶離開天一,簽入明星影片公司。在這裡,她迎來了自己電影生涯最輝煌的時刻。

影壇蝶舞: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胡蝶在明星公司的拍攝第一部電影,便是與阮玲玉合作的《白雲塔》。之後,在“明星三巨頭”張石川、鄭正秋與周劍雲的力捧下,胡蝶出演了不少藝術性與商業性兼具的經典電影。

她在改編自平生不肖生的小說《火燒紅蓮寺》的系列武俠電影中出演紅姑一角。當時為了突出紅姑的形象,製片方在黑白的底片上用紅墨水為紅姑的披風染上紅色,胡蝶就用這天外飛來的一抹紅,點燃了中國第一把“武俠熱”的火。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飾演“紅姑”劇照

20世紀初期,一部分歐美國家已經開始了從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轉變的嘗試。電影的轉型浪潮很快也席捲到中國。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不僅意味著從製片公司到電影院的設備器材的全面革新升級,對演員的表演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自幼就已熟練掌握國語與粵語的胡蝶相較於一大批只會講家鄉方言的默片演員便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更加順利地過渡到了有聲片時代。

1930年,明星公司與百代唱片公司合作拍攝《歌女紅牡丹》,由胡蝶擔任女主角紅牡丹。這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一經上映便使全國為之轟動,甚至南洋各國也爭相購買放映權。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劇照

1933年,胡蝶出演由鄭正秋根據自己的三幕舞臺劇《貴人與犯人》改編並導演的《姊妹花》。在這部電影中,胡蝶一人分飾兩角,飾演性格迥異的一對姐妹大寶和二寶。這部電影是胡蝶演員生涯中的高光時刻。影片上映後,創造了連演60天的票房記錄。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同年,上海《明星日報》發起選舉電影皇后的活動,胡蝶以絕對的領先優勢奪冠,獲得了“電影皇后”的美稱。對於這樣的頭銜,一向低調謙遜的胡蝶既開心又惶恐,她一再謝絕《明星日報》的“加冕典禮”。最終這場典禮與“航空救國遊藝茶舞大會”合併舉辦,而胡蝶直到典禮的尾聲才姍姍來遲。接過“電影皇后”證書的胡蝶並未直接發表獲獎感言,而是唱了一首歌:

親愛的先生,感謝你殷勤,恕我心不寧,神不靜,這是我最後一聲。你對著這綠酒紅燈,可想到東北怨鬼悲嗚?莫待明朝國破恨永存,今宵紅樓夢未驚!看四海沸騰,準備著鋒陷敵陣,我再不能和你婆娑舞沉淪,再會吧,我的先生!我們得要戰爭,戰爭裡解放我們,拼得鮮血染遍大地,為著民族爭最後光明!

這一首由安娥作詞、任光作曲的《最後一聲》所唱出的愛國之心讓在座嘉賓無不動容。胡蝶也展現出了她在電影藝術追求之外的家國情懷。

1935年,蘇聯在莫斯科舉辦國際電影展覽會,邀請各國電影代表團參加。聽聞胡蝶是當時中國最當紅的影星,蘇聯文化局在邀請電報中特別指名希望胡蝶能光臨展會。於是胡蝶作為唯一的演員代表,與中國代表團一同北上前往莫斯科。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與梅蘭芳及上海市長吳鐵城代表餘先生在赴蘇聯船上合影

此次歐洲之行,中國代表團先後抵達莫斯科、柏林、巴黎、倫敦、日內瓦等城市,在領略歐洲風情的同時,與歐洲的電影從業人員深入交流,見識到了歐洲各國電影事業的蓬勃發展之勢。代表團帶去的《姊妹花》在莫斯科放映之後,蘇聯電影人的一席話引起了胡蝶的震動。

“他說從前在歐洲看過許多西方人所攝的中國電影,在這些影片中的中國人形象往往是被歪曲了的。他說他雖然明知中國的實際情形不至於這樣,但是要把被歪曲了的事實顛倒過來,是需要中國人自己的努力。現在看了中國自己攝製的電影,不僅技術和表演成績都使人滿意,也使西方國家的人民第一次從銀幕上看到了健康的中國人民的形象。”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圖為1935年3月24日蘇聯對外影片貿易局歡宴胡蝶時留影起立演講者為名導演家杜甫仁科

胡蝶深感作為一箇中國電影人所要肩負的重大責任。她在回憶錄中說:

“當時歐洲各國並不知道中國已有了自己的電影,而且是有聲片。自從我們的影片在國外上映後,這種看法以及輕視中國電影事業的心理都有了改變,而且對中國的電影藝術由明瞭而發生了興趣。……外國人喜歡有東方色彩的影片,但要使影片能流傳到國外去,一定要在題材、內容、藝術手法有較高的水平。這個問題不僅在三十年代,即使至今也是非常重要的。”

亂世飄零: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從歐洲訪問歸國後不久,胡蝶便與相戀六年的潘有聲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好景不長,潘胡婚後兩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淞滬會戰打響,明星公司的攝影場在戰火中被毀。胡蝶與明星的合約被迫中止,舉家南遷至香港避難。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與潘有聲大婚

1941年,香港淪陷,日軍佔領香港,一面對民眾實施高壓統治,一面又對知名人士採取懷柔政策。影后胡蝶自然是懷柔政策所要籠絡的對象。侵略軍報道部藝能班班長和久田幸助向胡蝶提出了保護生命財產及尊重人身自由的條件,希望胡蝶能與日本當局合作,並前往日本拍攝《胡蝶遊東京》的風景片。但胡蝶深知,

“所謂的無條件只是相對的,實質上是有條件的,這就是要出賣自己的良知,背叛自己的民族。侵略者與被侵略者之間哪有什麼平等可言,至於保護生命、財產,尊重個人自由也不過是一個交換條件而已。”

於是,胡蝶一面與和久田虛與委蛇,一面暗中聯繫游擊隊準備出逃。最終,胡蝶一家在游擊隊的幫助下逃出香港,奔向大後方,輾轉到達重慶。

在重慶的日子,胡蝶應中國電影製片廠之邀,參與拍攝《建國之路》。當時劇組前往桂林取景,卻在拍攝途中遇到了日軍向湘桂公路發起的最猛烈總攻。電影的拍攝被迫中斷,而胡蝶也在那時看到了她此生所經歷的最悽慘的一幕。

“外景隊人員擠入了盈千累萬的難民群中,後面是炮火連天,四周是兒啼女號,尋爹叫娘。這種悽慘的景象,至今想起,猶歷歷在目。……

“這一次遭遇,使我的生命有了極大的轉變,我發覺養尊處優的生活,不過是建築在虛無裡的一堵牆,一旦災禍臨頭,一夜之間人就會變成一無所有。”

經歷過戰爭的苦難,中華大地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1945年抗戰勝利後,胡蝶一家也終於得以離開陪都,重返上海。但很快,擔憂於戰後局勢的動盪不安,胡蝶在第二年攜家人遷至香港。

在香港安頓下來後,胡蝶逐漸淡出影壇,一心支持丈夫事業。但這樣安穩的生活僅持續了短短六年,1952年,潘有聲被確診為肝癌晚期,不久便與世長辭。丈夫的離去給胡蝶帶來了巨大的打擊。

“我一向比較達觀,視人生猶如演戲,我常安慰我自己,在抗戰逃亡的日子,在湘桂大撤退中,總說苦戲會演完的,會苦盡甘來的。但這一次,我卻真正感到被命運之神逼到了人生的邊緣,看不到曙光,只感到有聲的逝去帶走了我生活中的一切歡樂、一切生氣。”

潘有聲逝世後,胡蝶息影近十年,直到1959年才應邵氏公司之邀重返影壇。1960年,胡蝶憑藉愛情片《後門》中“徐太太”一角獲得第七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六年後,58歲的胡蝶拍攝完《塔裡的女人》,便徹底告別了她的電影生涯。

"

引言: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1980年一個普通的下午,劉慧琴匆匆地趕往她在溫哥華工作的社區機構,她將要前往的是當地一個專為華僑、華人服務的社區機構,今天給婦女組上課的英文老師請假了,需要她前去代課。

班上的學生並不多,只有二十來人,年齡從二十歲到六七十歲不等,但上課都十分安靜認真。劉慧琴注意到其中有一個年長的婦女,雖年事已高卻讓她見之不忘。這位婦女長著一張讓她感覺似曾相識的臉,穿著入時,氣度不凡,臉上時常掛著和藹謙遜的微笑,被班上的學生稱作“大家姊”。點名時劉慧琴瞭解到這位“大家姊”名叫潘寶娟,但很快她就知道,“潘寶娟”只是“大家姊”移居溫哥華後的化名,她的本名叫做胡瑞華,而她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胡蝶。

“民國第一美女”“電影皇后”“中國的葛麗泰·嘉寶”——這位在中國電影初創時期就在影壇大放異彩的民國影后有著無數的頭銜與美譽。

她曾經參演過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彩色片、第一部左翼電影;

多次蟬聯“電影皇后”的美稱;

在1986年獲得第二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她的美貌被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贊為“十之五六若寶釵,十之二三若襲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如今,昔年的影后已垂垂老矣。經歷過榮耀與苦難的她選擇隱居北美,在這個溫暖溼潤的濱海小城靜靜回憶自己波瀾起伏的一生。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民國影后胡蝶

銀幕初探:鳴鸝葉中響,戲蝶花間鶩

1908年3月23日,胡蝶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怡和碼頭附近的輔慶裡中一座普通民房裡。這一年是清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駕崩,幾年後,清宣統帝溥儀遜位,中華民國成立。時代的巨大變化也為胡蝶的家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在胡蝶三歲時,她的父親被提攜為京奉鐵路總稽查,胡蝶一家便因父親的工作而搬離上海,開始了旅居的生活。

胡蝶在16歲之前,隨家人遷居北京、天津、廣州等地,幼年的她見識到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也在耳濡目染中學會了風格各異的“南腔北調”。這樣的學習培養出了她對語音天生的敏感,也為她之後從事演員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

1924年,胡蝶一家從廣州遷回上海,而就是在這裡,胡蝶接觸到了她將要為之奉獻一生的電影事業。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幼年胡蝶(左二)

在那個時代,一切都方興未艾,百廢待興,中國電影也同樣剛剛起步。1924年,上海大戲院經理曾煥堂創辦中華電影學校,建立了我國第一所電影演員訓練學校。一次偶然的機緣巧合,胡蝶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所學校的招生廣告,便產生了要報名一試的念頭。考試之前她打算給自己取一個響亮的藝名。原想要用“胡琴”這個名字,但轉念一想,“胡琴”整天被人拉來拉去,實在不妥。不知從哪裡來的靈感,她想到了“蝴蝶”,“蝴”與“胡”雖同音不同字,但“胡蝶”這個名字仍然可以象徵她能像蝴蝶一樣自由地飛來飛去。於是,她化名“胡蝶”報考了中華電影學校,並在考試之後順利地飛入了學堂。

由於初次辦學,條件有限,學校的修學期限只有半年。但半年的潛心學習已經讓胡蝶具備了作為一個電影演員的基本技能,並逐漸樹立起了自己的電影理想與追求。

1925年,胡蝶參演大中華影片公司攝製的《戰功》,開始了她的銀幕生涯。從1925年到1928年,短短三年間,胡蝶輾轉大中華影片公司、友聯影片公司與天一影片公司拍攝了數部電影。拍片已有一定數量的她對電影事業與自己的演員生涯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當時在天一影片公司已兩年有餘的胡蝶逐漸認識到天一公司的影片基本上是娛樂性大於藝術性的商業片,且大多數都停留在對舊道德的宣揚上。

“今天,在回顧往事的時候,我又認識到一個演員的成就要靠自身的努力與修養,……但僅僅這一點是不夠的,演員的成功還需取決於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導演本身的藝術才能與眼光,可說後者是前者的土壤。”

因此,在1928年,胡蝶離開天一,簽入明星影片公司。在這裡,她迎來了自己電影生涯最輝煌的時刻。

影壇蝶舞: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胡蝶在明星公司的拍攝第一部電影,便是與阮玲玉合作的《白雲塔》。之後,在“明星三巨頭”張石川、鄭正秋與周劍雲的力捧下,胡蝶出演了不少藝術性與商業性兼具的經典電影。

她在改編自平生不肖生的小說《火燒紅蓮寺》的系列武俠電影中出演紅姑一角。當時為了突出紅姑的形象,製片方在黑白的底片上用紅墨水為紅姑的披風染上紅色,胡蝶就用這天外飛來的一抹紅,點燃了中國第一把“武俠熱”的火。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飾演“紅姑”劇照

20世紀初期,一部分歐美國家已經開始了從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轉變的嘗試。電影的轉型浪潮很快也席捲到中國。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不僅意味著從製片公司到電影院的設備器材的全面革新升級,對演員的表演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自幼就已熟練掌握國語與粵語的胡蝶相較於一大批只會講家鄉方言的默片演員便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更加順利地過渡到了有聲片時代。

1930年,明星公司與百代唱片公司合作拍攝《歌女紅牡丹》,由胡蝶擔任女主角紅牡丹。這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一經上映便使全國為之轟動,甚至南洋各國也爭相購買放映權。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劇照

1933年,胡蝶出演由鄭正秋根據自己的三幕舞臺劇《貴人與犯人》改編並導演的《姊妹花》。在這部電影中,胡蝶一人分飾兩角,飾演性格迥異的一對姐妹大寶和二寶。這部電影是胡蝶演員生涯中的高光時刻。影片上映後,創造了連演60天的票房記錄。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同年,上海《明星日報》發起選舉電影皇后的活動,胡蝶以絕對的領先優勢奪冠,獲得了“電影皇后”的美稱。對於這樣的頭銜,一向低調謙遜的胡蝶既開心又惶恐,她一再謝絕《明星日報》的“加冕典禮”。最終這場典禮與“航空救國遊藝茶舞大會”合併舉辦,而胡蝶直到典禮的尾聲才姍姍來遲。接過“電影皇后”證書的胡蝶並未直接發表獲獎感言,而是唱了一首歌:

親愛的先生,感謝你殷勤,恕我心不寧,神不靜,這是我最後一聲。你對著這綠酒紅燈,可想到東北怨鬼悲嗚?莫待明朝國破恨永存,今宵紅樓夢未驚!看四海沸騰,準備著鋒陷敵陣,我再不能和你婆娑舞沉淪,再會吧,我的先生!我們得要戰爭,戰爭裡解放我們,拼得鮮血染遍大地,為著民族爭最後光明!

這一首由安娥作詞、任光作曲的《最後一聲》所唱出的愛國之心讓在座嘉賓無不動容。胡蝶也展現出了她在電影藝術追求之外的家國情懷。

1935年,蘇聯在莫斯科舉辦國際電影展覽會,邀請各國電影代表團參加。聽聞胡蝶是當時中國最當紅的影星,蘇聯文化局在邀請電報中特別指名希望胡蝶能光臨展會。於是胡蝶作為唯一的演員代表,與中國代表團一同北上前往莫斯科。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與梅蘭芳及上海市長吳鐵城代表餘先生在赴蘇聯船上合影

此次歐洲之行,中國代表團先後抵達莫斯科、柏林、巴黎、倫敦、日內瓦等城市,在領略歐洲風情的同時,與歐洲的電影從業人員深入交流,見識到了歐洲各國電影事業的蓬勃發展之勢。代表團帶去的《姊妹花》在莫斯科放映之後,蘇聯電影人的一席話引起了胡蝶的震動。

“他說從前在歐洲看過許多西方人所攝的中國電影,在這些影片中的中國人形象往往是被歪曲了的。他說他雖然明知中國的實際情形不至於這樣,但是要把被歪曲了的事實顛倒過來,是需要中國人自己的努力。現在看了中國自己攝製的電影,不僅技術和表演成績都使人滿意,也使西方國家的人民第一次從銀幕上看到了健康的中國人民的形象。”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圖為1935年3月24日蘇聯對外影片貿易局歡宴胡蝶時留影起立演講者為名導演家杜甫仁科

胡蝶深感作為一箇中國電影人所要肩負的重大責任。她在回憶錄中說:

“當時歐洲各國並不知道中國已有了自己的電影,而且是有聲片。自從我們的影片在國外上映後,這種看法以及輕視中國電影事業的心理都有了改變,而且對中國的電影藝術由明瞭而發生了興趣。……外國人喜歡有東方色彩的影片,但要使影片能流傳到國外去,一定要在題材、內容、藝術手法有較高的水平。這個問題不僅在三十年代,即使至今也是非常重要的。”

亂世飄零: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從歐洲訪問歸國後不久,胡蝶便與相戀六年的潘有聲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好景不長,潘胡婚後兩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淞滬會戰打響,明星公司的攝影場在戰火中被毀。胡蝶與明星的合約被迫中止,舉家南遷至香港避難。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與潘有聲大婚

1941年,香港淪陷,日軍佔領香港,一面對民眾實施高壓統治,一面又對知名人士採取懷柔政策。影后胡蝶自然是懷柔政策所要籠絡的對象。侵略軍報道部藝能班班長和久田幸助向胡蝶提出了保護生命財產及尊重人身自由的條件,希望胡蝶能與日本當局合作,並前往日本拍攝《胡蝶遊東京》的風景片。但胡蝶深知,

“所謂的無條件只是相對的,實質上是有條件的,這就是要出賣自己的良知,背叛自己的民族。侵略者與被侵略者之間哪有什麼平等可言,至於保護生命、財產,尊重個人自由也不過是一個交換條件而已。”

於是,胡蝶一面與和久田虛與委蛇,一面暗中聯繫游擊隊準備出逃。最終,胡蝶一家在游擊隊的幫助下逃出香港,奔向大後方,輾轉到達重慶。

在重慶的日子,胡蝶應中國電影製片廠之邀,參與拍攝《建國之路》。當時劇組前往桂林取景,卻在拍攝途中遇到了日軍向湘桂公路發起的最猛烈總攻。電影的拍攝被迫中斷,而胡蝶也在那時看到了她此生所經歷的最悽慘的一幕。

“外景隊人員擠入了盈千累萬的難民群中,後面是炮火連天,四周是兒啼女號,尋爹叫娘。這種悽慘的景象,至今想起,猶歷歷在目。……

“這一次遭遇,使我的生命有了極大的轉變,我發覺養尊處優的生活,不過是建築在虛無裡的一堵牆,一旦災禍臨頭,一夜之間人就會變成一無所有。”

經歷過戰爭的苦難,中華大地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1945年抗戰勝利後,胡蝶一家也終於得以離開陪都,重返上海。但很快,擔憂於戰後局勢的動盪不安,胡蝶在第二年攜家人遷至香港。

在香港安頓下來後,胡蝶逐漸淡出影壇,一心支持丈夫事業。但這樣安穩的生活僅持續了短短六年,1952年,潘有聲被確診為肝癌晚期,不久便與世長辭。丈夫的離去給胡蝶帶來了巨大的打擊。

“我一向比較達觀,視人生猶如演戲,我常安慰我自己,在抗戰逃亡的日子,在湘桂大撤退中,總說苦戲會演完的,會苦盡甘來的。但這一次,我卻真正感到被命運之神逼到了人生的邊緣,看不到曙光,只感到有聲的逝去帶走了我生活中的一切歡樂、一切生氣。”

潘有聲逝世後,胡蝶息影近十年,直到1959年才應邵氏公司之邀重返影壇。1960年,胡蝶憑藉愛情片《後門》中“徐太太”一角獲得第七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六年後,58歲的胡蝶拍攝完《塔裡的女人》,便徹底告別了她的電影生涯。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在第七屆亞洲電影節上獲獎


海外蝶隱: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1975年,胡蝶以亡夫之姓與父母所起的乳名改名“潘寶娟”,移居加拿大溫哥華。

在北美這個氣候適宜的海濱城市,胡蝶本準備以一個普通的名字安靜地度過餘生,但年輕時候的名氣讓人們開始訪問、報道這位昔年的影后。為了回報影迷的熱情,胡蝶決定留下一本回憶錄。1986年,在她的英語老師劉慧琴的代筆和整理下,胡蝶完成了其口述回憶錄。

"

引言:蟬蛻塵埃外,蝶夢水雲鄉

1980年一個普通的下午,劉慧琴匆匆地趕往她在溫哥華工作的社區機構,她將要前往的是當地一個專為華僑、華人服務的社區機構,今天給婦女組上課的英文老師請假了,需要她前去代課。

班上的學生並不多,只有二十來人,年齡從二十歲到六七十歲不等,但上課都十分安靜認真。劉慧琴注意到其中有一個年長的婦女,雖年事已高卻讓她見之不忘。這位婦女長著一張讓她感覺似曾相識的臉,穿著入時,氣度不凡,臉上時常掛著和藹謙遜的微笑,被班上的學生稱作“大家姊”。點名時劉慧琴瞭解到這位“大家姊”名叫潘寶娟,但很快她就知道,“潘寶娟”只是“大家姊”移居溫哥華後的化名,她的本名叫做胡瑞華,而她還有一個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胡蝶。

“民國第一美女”“電影皇后”“中國的葛麗泰·嘉寶”——這位在中國電影初創時期就在影壇大放異彩的民國影后有著無數的頭銜與美譽。

她曾經參演過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彩色片、第一部左翼電影;

多次蟬聯“電影皇后”的美稱;

在1986年獲得第二十三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她的美貌被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贊為“十之五六若寶釵,十之二三若襲人,十之一二若晴雯”……

如今,昔年的影后已垂垂老矣。經歷過榮耀與苦難的她選擇隱居北美,在這個溫暖溼潤的濱海小城靜靜回憶自己波瀾起伏的一生。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民國影后胡蝶

銀幕初探:鳴鸝葉中響,戲蝶花間鶩

1908年3月23日,胡蝶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區提籃橋怡和碼頭附近的輔慶裡中一座普通民房裡。這一年是清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駕崩,幾年後,清宣統帝溥儀遜位,中華民國成立。時代的巨大變化也為胡蝶的家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在胡蝶三歲時,她的父親被提攜為京奉鐵路總稽查,胡蝶一家便因父親的工作而搬離上海,開始了旅居的生活。

胡蝶在16歲之前,隨家人遷居北京、天津、廣州等地,幼年的她見識到了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也在耳濡目染中學會了風格各異的“南腔北調”。這樣的學習培養出了她對語音天生的敏感,也為她之後從事演員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

1924年,胡蝶一家從廣州遷回上海,而就是在這裡,胡蝶接觸到了她將要為之奉獻一生的電影事業。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幼年胡蝶(左二)

在那個時代,一切都方興未艾,百廢待興,中國電影也同樣剛剛起步。1924年,上海大戲院經理曾煥堂創辦中華電影學校,建立了我國第一所電影演員訓練學校。一次偶然的機緣巧合,胡蝶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所學校的招生廣告,便產生了要報名一試的念頭。考試之前她打算給自己取一個響亮的藝名。原想要用“胡琴”這個名字,但轉念一想,“胡琴”整天被人拉來拉去,實在不妥。不知從哪裡來的靈感,她想到了“蝴蝶”,“蝴”與“胡”雖同音不同字,但“胡蝶”這個名字仍然可以象徵她能像蝴蝶一樣自由地飛來飛去。於是,她化名“胡蝶”報考了中華電影學校,並在考試之後順利地飛入了學堂。

由於初次辦學,條件有限,學校的修學期限只有半年。但半年的潛心學習已經讓胡蝶具備了作為一個電影演員的基本技能,並逐漸樹立起了自己的電影理想與追求。

1925年,胡蝶參演大中華影片公司攝製的《戰功》,開始了她的銀幕生涯。從1925年到1928年,短短三年間,胡蝶輾轉大中華影片公司、友聯影片公司與天一影片公司拍攝了數部電影。拍片已有一定數量的她對電影事業與自己的演員生涯開始有了自己的思考。當時在天一影片公司已兩年有餘的胡蝶逐漸認識到天一公司的影片基本上是娛樂性大於藝術性的商業片,且大多數都停留在對舊道德的宣揚上。

“今天,在回顧往事的時候,我又認識到一個演員的成就要靠自身的努力與修養,……但僅僅這一點是不夠的,演員的成功還需取決於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導演本身的藝術才能與眼光,可說後者是前者的土壤。”

因此,在1928年,胡蝶離開天一,簽入明星影片公司。在這裡,她迎來了自己電影生涯最輝煌的時刻。

影壇蝶舞: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胡蝶在明星公司的拍攝第一部電影,便是與阮玲玉合作的《白雲塔》。之後,在“明星三巨頭”張石川、鄭正秋與周劍雲的力捧下,胡蝶出演了不少藝術性與商業性兼具的經典電影。

她在改編自平生不肖生的小說《火燒紅蓮寺》的系列武俠電影中出演紅姑一角。當時為了突出紅姑的形象,製片方在黑白的底片上用紅墨水為紅姑的披風染上紅色,胡蝶就用這天外飛來的一抹紅,點燃了中國第一把“武俠熱”的火。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飾演“紅姑”劇照

20世紀初期,一部分歐美國家已經開始了從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轉變的嘗試。電影的轉型浪潮很快也席捲到中國。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不僅意味著從製片公司到電影院的設備器材的全面革新升級,對演員的表演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自幼就已熟練掌握國語與粵語的胡蝶相較於一大批只會講家鄉方言的默片演員便擁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更加順利地過渡到了有聲片時代。

1930年,明星公司與百代唱片公司合作拍攝《歌女紅牡丹》,由胡蝶擔任女主角紅牡丹。這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一經上映便使全國為之轟動,甚至南洋各國也爭相購買放映權。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劇照

1933年,胡蝶出演由鄭正秋根據自己的三幕舞臺劇《貴人與犯人》改編並導演的《姊妹花》。在這部電影中,胡蝶一人分飾兩角,飾演性格迥異的一對姐妹大寶和二寶。這部電影是胡蝶演員生涯中的高光時刻。影片上映後,創造了連演60天的票房記錄。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同年,上海《明星日報》發起選舉電影皇后的活動,胡蝶以絕對的領先優勢奪冠,獲得了“電影皇后”的美稱。對於這樣的頭銜,一向低調謙遜的胡蝶既開心又惶恐,她一再謝絕《明星日報》的“加冕典禮”。最終這場典禮與“航空救國遊藝茶舞大會”合併舉辦,而胡蝶直到典禮的尾聲才姍姍來遲。接過“電影皇后”證書的胡蝶並未直接發表獲獎感言,而是唱了一首歌:

親愛的先生,感謝你殷勤,恕我心不寧,神不靜,這是我最後一聲。你對著這綠酒紅燈,可想到東北怨鬼悲嗚?莫待明朝國破恨永存,今宵紅樓夢未驚!看四海沸騰,準備著鋒陷敵陣,我再不能和你婆娑舞沉淪,再會吧,我的先生!我們得要戰爭,戰爭裡解放我們,拼得鮮血染遍大地,為著民族爭最後光明!

這一首由安娥作詞、任光作曲的《最後一聲》所唱出的愛國之心讓在座嘉賓無不動容。胡蝶也展現出了她在電影藝術追求之外的家國情懷。

1935年,蘇聯在莫斯科舉辦國際電影展覽會,邀請各國電影代表團參加。聽聞胡蝶是當時中國最當紅的影星,蘇聯文化局在邀請電報中特別指名希望胡蝶能光臨展會。於是胡蝶作為唯一的演員代表,與中國代表團一同北上前往莫斯科。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與梅蘭芳及上海市長吳鐵城代表餘先生在赴蘇聯船上合影

此次歐洲之行,中國代表團先後抵達莫斯科、柏林、巴黎、倫敦、日內瓦等城市,在領略歐洲風情的同時,與歐洲的電影從業人員深入交流,見識到了歐洲各國電影事業的蓬勃發展之勢。代表團帶去的《姊妹花》在莫斯科放映之後,蘇聯電影人的一席話引起了胡蝶的震動。

“他說從前在歐洲看過許多西方人所攝的中國電影,在這些影片中的中國人形象往往是被歪曲了的。他說他雖然明知中國的實際情形不至於這樣,但是要把被歪曲了的事實顛倒過來,是需要中國人自己的努力。現在看了中國自己攝製的電影,不僅技術和表演成績都使人滿意,也使西方國家的人民第一次從銀幕上看到了健康的中國人民的形象。”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圖為1935年3月24日蘇聯對外影片貿易局歡宴胡蝶時留影起立演講者為名導演家杜甫仁科

胡蝶深感作為一箇中國電影人所要肩負的重大責任。她在回憶錄中說:

“當時歐洲各國並不知道中國已有了自己的電影,而且是有聲片。自從我們的影片在國外上映後,這種看法以及輕視中國電影事業的心理都有了改變,而且對中國的電影藝術由明瞭而發生了興趣。……外國人喜歡有東方色彩的影片,但要使影片能流傳到國外去,一定要在題材、內容、藝術手法有較高的水平。這個問題不僅在三十年代,即使至今也是非常重要的。”

亂世飄零: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從歐洲訪問歸國後不久,胡蝶便與相戀六年的潘有聲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好景不長,潘胡婚後兩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淞滬會戰打響,明星公司的攝影場在戰火中被毀。胡蝶與明星的合約被迫中止,舉家南遷至香港避難。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與潘有聲大婚

1941年,香港淪陷,日軍佔領香港,一面對民眾實施高壓統治,一面又對知名人士採取懷柔政策。影后胡蝶自然是懷柔政策所要籠絡的對象。侵略軍報道部藝能班班長和久田幸助向胡蝶提出了保護生命財產及尊重人身自由的條件,希望胡蝶能與日本當局合作,並前往日本拍攝《胡蝶遊東京》的風景片。但胡蝶深知,

“所謂的無條件只是相對的,實質上是有條件的,這就是要出賣自己的良知,背叛自己的民族。侵略者與被侵略者之間哪有什麼平等可言,至於保護生命、財產,尊重個人自由也不過是一個交換條件而已。”

於是,胡蝶一面與和久田虛與委蛇,一面暗中聯繫游擊隊準備出逃。最終,胡蝶一家在游擊隊的幫助下逃出香港,奔向大後方,輾轉到達重慶。

在重慶的日子,胡蝶應中國電影製片廠之邀,參與拍攝《建國之路》。當時劇組前往桂林取景,卻在拍攝途中遇到了日軍向湘桂公路發起的最猛烈總攻。電影的拍攝被迫中斷,而胡蝶也在那時看到了她此生所經歷的最悽慘的一幕。

“外景隊人員擠入了盈千累萬的難民群中,後面是炮火連天,四周是兒啼女號,尋爹叫娘。這種悽慘的景象,至今想起,猶歷歷在目。……

“這一次遭遇,使我的生命有了極大的轉變,我發覺養尊處優的生活,不過是建築在虛無裡的一堵牆,一旦災禍臨頭,一夜之間人就會變成一無所有。”

經歷過戰爭的苦難,中華大地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1945年抗戰勝利後,胡蝶一家也終於得以離開陪都,重返上海。但很快,擔憂於戰後局勢的動盪不安,胡蝶在第二年攜家人遷至香港。

在香港安頓下來後,胡蝶逐漸淡出影壇,一心支持丈夫事業。但這樣安穩的生活僅持續了短短六年,1952年,潘有聲被確診為肝癌晚期,不久便與世長辭。丈夫的離去給胡蝶帶來了巨大的打擊。

“我一向比較達觀,視人生猶如演戲,我常安慰我自己,在抗戰逃亡的日子,在湘桂大撤退中,總說苦戲會演完的,會苦盡甘來的。但這一次,我卻真正感到被命運之神逼到了人生的邊緣,看不到曙光,只感到有聲的逝去帶走了我生活中的一切歡樂、一切生氣。”

潘有聲逝世後,胡蝶息影近十年,直到1959年才應邵氏公司之邀重返影壇。1960年,胡蝶憑藉愛情片《後門》中“徐太太”一角獲得第七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六年後,58歲的胡蝶拍攝完《塔裡的女人》,便徹底告別了她的電影生涯。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胡蝶在第七屆亞洲電影節上獲獎


海外蝶隱: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1975年,胡蝶以亡夫之姓與父母所起的乳名改名“潘寶娟”,移居加拿大溫哥華。

在北美這個氣候適宜的海濱城市,胡蝶本準備以一個普通的名字安靜地度過餘生,但年輕時候的名氣讓人們開始訪問、報道這位昔年的影后。為了回報影迷的熱情,胡蝶決定留下一本回憶錄。1986年,在她的英語老師劉慧琴的代筆和整理下,胡蝶完成了其口述回憶錄。

民國影后胡蝶: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抹翩躚麗影

1985年,胡蝶與來溫哥華訪問的王丹鳳及夫君柳和清合影

1989年4月23日,胡蝶因病在溫哥華去世。她在臨終前說:“蝴蝶要飛走了。”便溘然長逝。

蝴蝶飛離了紅塵,胡蝶的身影卻仍然以其最美麗的模樣在銀幕中翩翩而舞。

“她曾有過絢爛而輝煌的年月,也曾經歷過辛酸的時光,但無論生活的遭遇如何,她都能冷靜去面對。富貴榮華並未使她傲視一切,平淡的生活她也能安之若素。最難能可貴的是她始終保持著謙遜謹慎的善良品德,也許這就是她最不平凡的地方。”


原創作者:韋妙

想了解上海往事,上海人文、建築、老字號、電影請關注此號。

閱讀欣賞

靈魂往事:風塵在上海大廈的無數人們

“邵氏”四傑勇闖上海灘:光影斑駁的那些年

蕭紅:上海灘的流亡與愛恨

留在1933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