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讓三千萬人上雪道,國際滑雪聯合會分羹“白色經濟”

滑雪 戶外運動 冬奧會 經濟 上海觀察 2017-06-17

數據顯示,從北京申冬奧成功前的2014年到2016年的三年,滑雪項目不僅在消費人群上還是消費金額上,都在明顯地上升。

但是,與之並不匹配的,卻是我國粗放的滑雪場和尚未開墾的滑雪培訓市場。6月15日,國際滑雪聯合會攜手阿里體育,正式宣佈“進軍中國”,希望能利用自己在滑雪培訓上的優勢,為中國的滑雪愛好者獨身定製培訓方案,第一期目標是增長“三千萬滑雪愛好者”。

先讓三千萬人上雪道,國際滑雪聯合會分羹“白色經濟”

從消費到“愛好”的蛻變

在北京和張家口決定聯合申辦冬奧之初,中國政府在申辦報告中鄭重向國際奧委會作出了“三億人上冰雪”的承諾,傳遞的不僅僅是競技層面的爭金奪銀,更重要是讓更多普通人投入到冰雪運動中去。

過去一年的數據顯示,2016年在淘寶/天貓兩大平臺上購買過滑雪類商品的總人數接近100萬,比2014年增長了54%。從涵蓋寒假的1、2兩個月來看,每年也有5萬左右的人數增長,到2017年,比三年前同期翻了一倍多。

去年,全國體育消費人群達到了4億多,而滑雪類的消費人群只有100萬。把消費人群轉化成愛好者,每年冬天都會回到雪道上來滑雪,中國缺少其中的重要橋樑——培訓。

先讓三千萬人上雪道,國際滑雪聯合會分羹“白色經濟”

滑雪培訓市場急需規範

這些年來,滑雪運動日漸升溫,但與此同時面臨缺乏標準化教學體系的問題,尤其缺乏合格的滑雪培訓。

據瞭解,目前國內的滑雪教練大部分是“土教練”。比如在黑龍江亞布力,每個冬季龐大的滑雪教練員團隊便會集中出現在雪場,從各行各業“轉行”成為教練。他們中有的是大學生,有的夏季在外地打工,有的則是單位職員,一個冬天在亞布力拿到3萬元左右的收入並不是難事。但在教學標準、規範以及個人資質上,許多人並不瞭解。有的教練滑得好,卻不知道怎麼把技術教給學員;有的教練則是理論知識一流,滑雪技術卻完全不規範。

中國滑雪協會副祕書長楊東說,這些年來,中國滑雪項目硬件不斷充實,雪場不僅在北方,南方也興建了不少具備條件的雪場,但由於國內沒有統一的教學體系,國內雪場也在積極探索,引進國外教練員和教學體系。他同時介紹,很多滑雪產業發達的國家,都會投入大量精力和財力發展滑雪培訓行業,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才使得滑雪人口和滑雪產業得到飛速發展。國內很多雪場只是把滑雪學校當做一個盈利部門,只注重眼前經濟收益,並未意識到做好滑雪培訓能夠培養出自己忠實穩定的客戶,真正做到長期可持續發展。

國際滑雪聯合會開拓疆土

看到這個“白色市場”的巨大商機,國際滑雪聯合會祕書長薩拉·劉易斯千里迢迢從瑞士而來,帶來了專業的培訓計劃。“愛上雪”是國際雪聯根據亞洲人的身體特徵為中國人度身定製的一套培訓方案,旨在激發中國滑雪運動的參與人群,第一期目標增長3千萬,循序漸近地勾勒出“三億人上冰雪”的美好圖景。

在2022年冬奧會的契機下,大大小小的體育公司都不願錯過冰雪這塊蛋糕,國際雪聯以“培訓”入手進入中國,雖然是個需要等待的漫長過程,但更看重未來滑雪項目的廣袤前景。相較國外冰雪運動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中國冰雪運動發展不到20年,在火速掀起的冰雪熱潮表象下,這個產業現階段仍有很多經不起推敲的地方。

以人數來說,國外從首次滑雪人群變為滑雪愛好者的轉化率通常為20%,而國內僅有1%,絕大多數的人體驗完一次之後,還是不會滑雪。請教練太貴,即便請了教練還是學不會,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與國際水準相距甚遠。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邵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