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出臺全省首部市級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

環境保護 大亞灣 城市規劃 經濟 惠州發佈 2017-05-14

惠州出臺全省首部市級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

環大亞灣新區兼得山水生態資源和臨近深港區位優勢。這是惠東鹽洲灣仔村西虎圩的秀麗風景。 本版圖片由環大亞灣新區提供

惠州出臺全省首部市級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

環大亞灣新區作為惠州“藍色引擎”的作用更加凸顯。這是位於大亞灣的三門島。

惠州出臺全省首部市級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

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圖。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提到環大亞灣新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蜿蜒迷人的海岸、細軟如綢的海灘,椰林、椰風、椰影……

依山面海的環大亞灣新區擁有海域面積4520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281.4公里,大小海灣28處,大小島嶼162個。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為環大亞灣新區的海洋經濟發展帶來了信心和底氣。

從近3年主要經濟指標看,在全球石化行業整體不景氣的背景下,環大亞灣新區以佔惠州1/5的土地、約1/4的人口,仍創造了1/3的經濟總量和近1/2的稅收,在全市所佔份額持續上升,惠州“藍色引擎”的作用更加凸顯。

今年以來,隨著國家“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以及惠州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推進,環大亞灣新區這片兼得山水生態資源和臨近深港區位優勢的區域的“生態擔當”日益凸顯。

記者從環大亞灣新區舉行的學習貫徹《海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辦法》暨落實《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工作會議上獲悉,今年4月,廣東省沿海地級市首部關於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的專項規劃——《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出臺實施。這份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國家海洋局南海規劃與環境研究院等單位歷時兩年多編制的規劃,成為惠州海岸帶管理的綱領性文件。《規劃》提出,惠州海岸帶管控範圍包括總面積473平方公里的核心管控區和1873平方公里的外圍管控區域,根據其區域屬性在海陸生態環境、資源保護,以及空間結構和發展定位作出具體要求。著力打造形成“一軸一帶四灣多島”的海岸帶空間格局,發展成面向珠三角的生態型濱海旅遊度假基地。

“按照市政府對《規劃》的批覆精神,新區管委會將積極發揮統籌協調職能,與沿海縣(區)政府、管委會一起,在保障海岸帶生態安全的基礎上,著力優化海岸帶地區產業空間佈局、加快推進臨海產業集聚發展,推進可持續發展。”環大亞灣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優勢

我市海岸帶資源豐富優質獨特

據瞭解,海岸帶是指海陸之間相互作用的地帶,也就是每天受潮汐漲落海水影響的潮間帶及其兩側一定範圍的陸地和淺海的海陸過渡地帶。海岸帶作為第一海洋經濟區,成為社會經濟地域中的“黃金地帶”。

惠州市海岸帶位於珠三角東岸大亞灣、紅海灣,環大亞灣新區境內,毗鄰3個千萬級城市群和兩個國際大都市,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場和消費潛力。距離主要消費市場1至3小時,是理想的短時度假交通圈。

“一山、一島、多灣”等獨特的地理特徵,使我市海岸帶資源豐富、優質、獨特。我市擁有281.4公里海岸線,81處沙灘(陸域53處、海島28處),123處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162個海島,具備“山、海、島、鎮、灣、灘、村”等多種旅遊景觀資源。沙灘、海島、海洋生態環境在珠三角具有比較優勢。境內有全國唯一的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省唯一的雙海灣半島(紅海灣、大亞灣),廣東省唯一的內洋——— 考洲洋,是廣東省重要的濱海溼地集聚地以及大型紅樹林主要分佈區。

在空間佈局方面,我市海岸帶呈現西段產業、中段旅遊、東段生態的空間格局。西部海岸帶,主要為城鎮、石化、港口。起步最早,發展格局基本成型。目前擁有1200萬噸煉油、95萬噸乙烯生產能力,大亞灣石化區綜合實力居 “全國化工園區20強”第2位,規劃目標為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中部海岸帶重點打造旅遊、房地產產業。東部海岸帶以生態、海洋漁業為主,除少量人工養殖外,目前仍保持原生態。

時空發展脈絡清晰,逐步自西向東發展。先港口、石化,後旅遊的發展脈絡。

在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背景下,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對惠州海岸帶的各類資源進行綜合統籌、科學保護、有序利用、集約發展,對優化海岸帶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格局顯得尤為重要。

行動

《關於加強我市海岸帶規劃和保護的建議》列為市人大重點建議

惠州海岸帶的保護與利用迫在眉睫。

2014年,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決定將市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期間提出的《關於加強我市海岸帶規劃和保護的建議》列為重點建議。市政府高度重視《建議》辦理工作,交由市住建局主辦,惠東縣政府、大亞灣區管委會,市發改、科技、財政、國土資源、環保、交通運輸、海洋與漁業、林業、安監、旅遊、港務和消防等單位會辦。經過調研,制定並印發實施了《辦理工作方案》,包括規劃、管理機制、海堤修復加固、環保基礎設施、綜合治理、管控執法等多方面工作。其中,市住建局會同市海洋與漁業局牽頭組織編制《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

2014年11月,經公開招標,確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作為《惠州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單位。該規劃於2015年6月形成徵求意見稿並先後多次書面徵求了市直有關部門及各縣(區)意見,同年10月28日,該規劃通過了專家評審會,11月在市住建局網站進行公示,徵詢公眾意見。2016年12月23日,該規劃先後經市城市規劃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和十一屆164次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並於同年12月27日經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2017年4月1日經市政府批覆實施。

規劃

陸域海域總面積約473平方公里

根據《規劃》,規劃範圍分為陸域和海域兩部分,總面積約473平方公里。陸域以沿海公路(深惠沿海高速、中興路、石化大道、324國道、環島公路等)和沿海分水嶺山脊線為界,縱深1至3公里,總面積260平方公里;海域按照規劃海岸線縱深1公里進行控制,總面積213平方公里。

《規劃》提出,要著力打造綠色海岸、現代海岸、活力海岸,建設廣東省現代化海洋產業基地、珠三角生態型濱海旅遊度假區、惠州市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示範區。

綠色海峽

新區近岸海水水質保持全省最優

近年來,環大亞灣新區和三縣(區)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共同堅守生態紅線。立足依山傍海的自然條件,聯手實施入海河湧和重點水域治理,統籌推進區域性公園綠地建設,共建生態灣區。完成淡澳河惠陽段和大亞灣段綜合整治,建立了交接斷面水質共同監測和信息發佈機制、流域內水汙染物排放項目環評審批抄報制度,淡澳河省控虎爪斷面綜合汙染指數近三年每年分別下降18.4%、16.6%和39%。吉隆河、麒麟河、蘇浦河、青龍河、下沙河等入海河湧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完成考洲洋養殖與捕撈設施清理整治,恢復自然海域13.7平方公里,佔整個海域的48%,海水水質明顯改善。在沿海地區建成了10座生活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23萬噸,有3座汙水處理廠在實施提標升級。以跨界森林公園、城市公園、村莊公園、石化區防護林等建設為重點,推進了94宗公園綠地項目建設,有56宗建成啟用。石化區外圍形成長15公里的防護林帶。

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環大亞灣新區最顯著的特色。新區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常年保持100%,近岸海水水質為廣東省最優;森林覆蓋率達63%。

《規劃》對打造綠色海岸著墨頗多,其中保護好沿線的生態環境和景觀資源是要義。

針對海岸線生態體系,《規劃》對陸域和海域分別作出要求。劃定陸域生態紅線,在保持生態系統完善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分級保護,形成協同管控的動態優化過程,確保科學長效管理。此外,在海域管理上,根據海域屬性、生態系統敏感程度的不同,按照海島、緩衝區和沙灘岸線等屬性實施三級管控區管理體系。

具體到海岸帶景觀資源,保護的重點集中在區域獨特的沙灘、礁岩、島嶼、海灣、海岸生物生境和濱海名勝古蹟。《規劃》要求在區域內的主要景源景點都應該設立保護標識,且二級以上的景源景點需劃定保護範圍,在保護範圍內不得修建旅館、飯店等設施。風景名勝區內的建設項目應當符合風景名勝區規劃,不得破壞景觀、汙染環境、妨礙遊覽,建設項目的佈局、高度、體量、造型、風格和色調應當與周圍景觀和環境相協調。在內部進行施工的,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保護植被、水體,並在工程結束後清理場地,恢復植被,同時注意保護周圍景物、野生動物和地形地貌。即使是區域外圍的開發建設項目,同樣不得影響風景名勝區景觀、破壞核心景源觀景效果和汙染環境、破壞生態。

現代海岸

與深港共建世界級生態型濱海旅遊度假區

層層海浪拍打著海岸,海岸線延綿伸展而去。天氣晴朗時,可以看到三三兩兩的遊人。他們或在巨石上臨海而坐,或帶著孩子在海邊尋找螃蟹貝殼。從跨海大橋遠眺,可以看到一條圍繞著海岸的紅樹林,青翠之中不時飛騰著點點白色的水鳥。

如何開發好惠州海岸線這一優良資源?如何將生態修復與城市景觀進行融合?這是《規劃》思考最多的地方。

《規劃》將惠州海岸線劃定為“澳頭+石化+霞湧”、“稔山”、“巽寮+平海+港口”、“鐵湧+吉隆+黃埠”四個發展分區,並按照發展定位、主導功能(陸域和海域)、水環境容量、適宜建設用地規模、生態環境建設目標等要素進行分區統籌。

同時,《規劃》強調對接珠三角和深圳東進戰略,完善陸路、水路、航空、旅遊專用口岸。通過交通集散樞紐轉換各種交通方式,方便接駁。構建魚骨狀幹線公路與濱海環狀景觀型道路相結合的道路,限制濱海道路快速化、幹道化,實現快慢交通分離的目的。《規劃》提出遊艇、航海、帆船等特色體驗交通方式。

休閒之時,迎著海風呼吸帶著海水鹹味的空氣,是大自然給人類最好的禮物之一。《規劃》提出,沿惠州海岸線將構建由省級綠道(廣東省2號綠道)、市級綠道形成的二級綠道體系,橫向、縱向串聯濱海各類資源和公共空間。按每8至10公里間隔設置一處綠島驛站的標準共設置27處綠道驛站,每處驛站提供休息亭、小賣部、衛生間、信息諮詢中心、自行車租賃點等設施。同時,利用海岸線獨特的旅遊資源,將規劃形成十個旅遊景區,與深圳、香港共建世界級生態型濱海旅遊度假區。

在公共空間和濱海景觀風貌規劃方面,規劃由郊野公園、海岸公園、溼地公園、海濱公園、地質公園等構成的濱海公共空間系統,並設置海岸帶地區橫向和縱向的公共通廊和慢行系統。將海岸帶劃分為三個級別的景觀岸段,並實行景觀岸段分級管制。同時,根據建設用地與海岸的距離和人的目力可視範圍內對周邊環境和建築注意力的視覺感知分析,將海岸帶劃分為三個級別的視覺景觀控制區。

活力海岸

形成“西城東憩、陸海聯動”發展態勢

如何打造活力海岸,賦予這條海岸線全新的價值和生命力,也是《規劃》的立意所在。

《規劃》根據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低效汙染產業的發展思路,提出“一軸、一帶、多組團”的產業空間格局以及根據海島分佈特徵形成的“一心、一鏈、八群”的海島空間格局。

在岸線規劃方面,分為城鎮與工業建設岸線、港口建設岸線、旅遊岸線、漁業岸線、保護岸線、其他岸線等6類。港口規劃共分為貨運港口、客運港口、漁業港口3類,其中貨運港口共設荃灣、東馬、惠東等3個港區,弱化亞婆角、鹽洲島等裝卸點,引導其遠期向生活型碼頭轉型;在澳頭、港口各設置1處客運港,並附設旅遊專用口岸;規劃港口、鹽洲、範和、澳頭、三門5個漁港。

“未來,這裡將形成‘西城東憩、陸海聯動’的總體發展態勢。”環大亞灣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坦言。

根據《規劃》,西部海岸段將重點發展傳統城鎮和傳統海洋產業(石化、港口),東部海岸段則重點建設生態型濱海旅遊度假區、體驗經濟、新型海洋產業。陸海在生態保護、環境保護、資源利用、開發建設上協調一致。

知多點

“一軸一帶四灣多島”

一軸:在規劃中,一軸的發展主要是指城鎮產業發展軸,沿深惠沿海高速公路、324國道、瀋海高速公路佈局,串聯澳頭、石化區、霞湧、稔山、吉隆等重要城鎮和產業發展區,主要承擔密集化城鎮建設、產業發展功能,並向西加強與深港都市圈的緊密合作,向東帶動紅海灣和汕頭灣發展,形成廣東東部海洋經濟發展帶。

一帶:稔平半島旅遊度假服務帶在海岸帶的發展中同樣受到重視。包括巽寮、平海、港口等鎮(區),主要承擔旅遊、休閒度假功能,建設粵港澳及周邊地區的旅遊度假目的地。

四灣:具體到惠州海岸帶,四個特色灣區分別為,包括小桂灣、猴仔灣組成的澳頭灣,石化區、霞湧、亞婆角組成的霞湧灣,位於稔山的範和港灣,以及由吉隆、黃埠、鐵湧圍合的考洲洋灣,主要承擔濱海特色城鎮建設、臨岸旅遊活動、生態農業觀光等功能。

多島:指的是臨岸和近海的5個島群,分別是大洲頭島群、列島島群、辣甲列島島群、沱濘列島島群、小星山島群,主要承擔海島保育、旅遊觀光、海洋漁業等功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