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賜之水的“復活”之路——討賴河嘉峪關市城區段生態環境治理探訪

環境保護 環境汙染 祁連山 經濟 中國水事 2017-06-16

天賜之水的“復活”之路——討賴河嘉峪關市城區段生態環境治理探訪

花草鋪錦

花草鋪錦

天賜之水的“復活”之路——討賴河嘉峪關市城區段生態環境治理探訪

戈壁上的生態福利

天賜之水的“復活”之路——討賴河嘉峪關市城區段生態環境治理探訪

疼痛往昔

天賜之水的“復活”之路——討賴河嘉峪關市城區段生態環境治理探訪

討賴新姿

天賜之水的“復活”之路——討賴河嘉峪關市城區段生態環境治理探訪

一條河 “兩條腿”

在前往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甘肅嘉峪關途中,記者一直在想,那座挺立在戈壁大漠上的雄關之城,會是怎樣一幅黃沙彌天的景象呢?

然而,下高鐵,進市區,一路所見竟是花紅柳綠、湖光瀲灩,大大出乎記者的意料。

“很多人和你們想象的一樣——我姑娘到上海求學時,還有同學問她‘你們那兒是不是騎駱駝上學’呢!”嘉峪關市水務局局長汪軍笑著說,“其實,嘉峪關市是一座新興的工業旅遊現代化城市,經過多年生態建設,現城市建成區人均綠地和水域面積分別達到30平方米左右,有‘湖光山色、戈壁明珠’之譽。特別是討賴河城區段,你們去走走看看,一定會有更加意想不到的感受!”

生命的呼喚

嘉峪關市地處河西走廊中段,北靠巴丹吉林沙漠,年均降水量僅85毫米,蒸發量卻為降水量的20多倍。在氣候如此乾旱的地方,是什麼哺育了雄關之城呢?

當地人給出的答案是祁連山。祁連山高大的山峰截住了氣流和雲團,在此發育了眾多的雪山和冰川,冰川融水和山區降水匯成了一條條河流淙淙而下。在乾旱半乾旱的千里河西之地,一條河就是一座城市的命。

嘉峪關市的命就是討賴河。記者瞭解到,討賴河古稱“呼蠶水”,繫上天賞賜之意;《寰宇記》裡還有“呼蠶水一名潛水,俗謂之祿福河”的記載。

這確是一條上天賜予嘉峪關市的祿福之河。作為境內唯一的地表河流,數百年前,其為雄關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水源保障;如今,她依然支撐著嘉峪關市前進的腳步,維繫著該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命脈。

然而,討賴河並不歸嘉峪關市一家獨有,它流經嘉峪關、酒泉、金塔兩市一縣,實行“定時不定量”的分水制度,1958年酒泉鋼鐵公司建成後,也加入了分水的行列。而所謂“定時不定量”,就是分水各方按時間段佔有河道水資源,實質上是將水資源分光用盡。

嘉峪關市水務局副局長李傑說,受分水制度影響,每年從5月5日開始,至11月8日冬灌結束,討賴河水均通過南北乾渠送至分水地區和單位,以供工農業生產之用,除發生大洪水外,其餘時段主河道內一片乾涸。

水是河流的生命,無水的河道無異於一條死河。而失去生命的討賴河河道,又成為天然的採砂場和垃圾場,嚴重影響防洪安全和生態安全。有一次,嘉峪關市領導察看討賴河,由於岔口眾多、坑穴遍佈,車輛進入河道後竟然找不到了前車,而使檢查被迫中斷。

該是痛下決心的時候了。懷著對河流和城市未來深深的憂慮,一份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走上決策者案頭——討賴河呼喚健康生命!

讓河流“兩條腿”走路

砌築河堤、整修河道、解決採砂和垃圾問題……一系列工程措施完工後,討賴河擁有了規整、安全的行洪通道,但其生態基流在引水期無法保障的現實依然刺目。

現階段,在分水制度難以改變的情況下,還有什麼辦法能夠解決河道無水的窘況,賦予河流尤其是河流城區段靈動的生命?

2009年,一份由陝西省水電勘測設計院編制的《討賴河城區段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總體規劃》點燃了雄關之城的目光。規劃裡,設計者創造性地提出了“清洪分治”的河道整治思路,要讓河流“兩條腿”走路。

“清洪分治”就是在河道中間縱向築一道隔牆,將河道分為蓄水區和行洪區兩部分。其中,行洪區為預留的行洪通道;蓄水區則建設橡膠壩、跌水堰等工程,蓄滯清流、營造水景,以改善河流生態、維持河流生命。工程以5年一遇洪水為設計標準,當上遊渠首下洩水量低於設計標準時,蓄水區正常運行;超設計標準時,蓄水區全部塌壩洩空,與行洪區一道過洪,以保證河流防洪安全。

那蓄水區的景觀之水又出自哪裡呢?

嘉峪關市水務局工作人員趙玉珍告訴我們,在祁連山支脈文殊山北麓有一處雙泉,泉水主要來源於討賴河水的下滲,這裡又正好是嘉峪關斷層的一部分,從討賴河至雙泉斷面,潛流埋深逐漸變淺,最終形成泉水湧出地面。

為充分利用這難得的清泉,嘉峪關市先後建設了雙泉水庫、雙泉備用水庫和一些湖泊蓄積水量,不僅滿足了討賴河城區段的景觀用水,還為全市的“菜籃子”建設、綠化造林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0年7月,在不影響河道原有功能、確保城區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討賴河嘉峪關市城區段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全線開工,經過近千人138天全天候艱苦鏖戰,“清洪分治”的美麗圖景逐步顯現。

“共治理河道6.5千米,營造水面1100多畝,堤坡、河岸上還栽植了花草樹木,原來千瘡百孔的河灘變成了‘水清、景美、天藍、地綠’的休閒景觀,生態環境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說起討賴河“變臉”後的景象,該市水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副經理李東格外高興。

“清洪分治”,這一智慧之舉不僅為雄關鋼城注入了靈性與活力,還為該市奪取“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稱號,加上了重重的砝碼。

南市區換了人間

“以前,這裡就是荒河灘、垃圾場,別說沒有房子,就是有一幢房子,免費請我來住我都不來。”採訪中,一位市民這樣表示。

伴著生態治理工程告竣,討賴河水文化生態景區應運而生,成為南市區的點睛之作和拉動發展的強勁動力。

在新文大橋東側,討賴河蓄水區“長出”一排大型音樂噴泉,一條條彩色水柱伴著優美的旋律翩翩起舞,引得市民們紛至沓來;河道南岸,一座夜光樓拔地而起,夜幕降臨後,整座樓華燈閃爍、流光溢彩;河道北岸,一條徽派古建築商業街濱水而立,在這裡,人們可隨著一件件陶藝、傢俱、唐卡、水利器物等走進歷史深處,實現穿越之旅。

新文大橋西側則是佔地110餘頃的南湖園區。該園以龍文化為主打,園內的龍湖依地形、地勢而建,龍頭至龍尾長1000米,景觀水面達20公頃,從高處俯瞰,整個湖面就像一條蜿蜒的巨龍。景觀大道上,100個不同字體的“龍”字盤繞於地面,進一步豐富了龍文化的內涵。走進園區龍王灘遺址,“絲綢之路文化展示中心”正在緊張施工,不日,這裡將成為龍文化與絲路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從規劃開始,生態便被奉為南湖園區的“底色”。龍湖莊園內,10多幢“鋁別墅”已投入使用,這種鋁屋可移動、拆卸,顏色、造型也可與周邊環境自由搭配,美麗、環保。園區東北角是一處佔地4.7萬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金絲垂柳間可同時容納380部車輛停駐。穿行園中,毛柳、沙棗、胡楊等各類樹木生機勃勃,使人再難將其與昔日模樣聯繫在一起。

現場工作人員說,討賴河水文化生態景區使這座城市收穫了新的希望,插上了綠色的翅膀。來自內蒙古的一對老年夫婦則更為生動地評價說:“來到這裡,就像到了國外一樣。”

一片“祿福”澤雄關

“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輕快的旋律、變換的色彩、飛舞的噴泉,夜幕下的討賴河城區段以其另一番魅力,凝聚起高昂的人氣,粗略估計約有四五千之眾。李東說:“我們去年統計的最高紀錄是一天達到了兩萬多人。現在,這裡已成了市民休閒娛樂的首選場所和最大的民生福利。”

良好的生態環境離不開維護與管理。南湖園區投運後,保潔、保安等各類人員配備到位,為市民提供固定就業崗位200多個,季節用工每年達150多人,其社會效益令人感動。

討賴河水文化生態景區的美麗生態,也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和“投資窪地”。據瞭解,其中的兒童樂園、水上樂園、商業街店面等均為租賃式經營,收入可喜。僅2016年5~10月間,生態停車場收費8萬餘元,李東說“可養3位職工”。河岸附近,房地產商早已瞄上良好的生態優勢,開始投入房地產開發建設,進一步拉動了南市區的快速發展。

趙玉珍感慨說:“生態好了,市民的幸福指數增加了,生活態度和心境等都會發生很大變化,這對於塑造和改善一個城市的精神風貌太重要了。”從這重意義上來說,河流美麗生態所產生的價值,則更為厚重與深遠。

長長的乾涸過後,討賴河城區段實現了生態“復活”。而更讓人欣慰的是,其“復活”之路並未終結。記者從水務部門瞭解到,目前,構建討賴河濱河綠色生態景觀帶、連通討賴河和新城草湖溼地、依託討賴河打造酒嘉一體化濱河發展軸線等項目,已納入《嘉峪關市省級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方案》,並經市政府批覆,開始實施。

離開嘉峪關市那天是在清晨,太陽正冉冉升起。雖然眼前還看不到討賴河的明天,但我們相信,這天賜之水一定會在更廣闊的範圍實現“復活”,而且也必將以其“復活”後的美麗生態,使雄關之城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綻放出新的光彩!

作者:中國水利報特約記者 秦素娟

(圖片由嘉峪關市水務局提供)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17年6月14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