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一本秋刀魚

ID:Yinbenqiudaoyu

“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不對,但日本女性真讓人敬佩。我最欣賞的兩位,山口百惠!荒木由美子!”在酒局上,生於1950年代的中國大叔如此感慨。無需懷疑他有絲毫猥瑣的意思,這完全是上一代中國人對“日本主婦”的由衷讚美。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山口百惠,上世紀70年代日本乃至亞洲最頂級的少女明星,21歲時與同為演員的三浦友和結婚,從此全身隱退,相夫教子。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少女時代的山口百惠與山口百惠夫婦近照。圖片來自:Yahoo Japan

荒木由美子,《排球女將》中清純活潑的“小鹿純子”,23歲結婚,婚後不到兩週婆婆病倒,確診為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正值人氣巔峰的荒木由美子放棄演藝事業,照顧臥病在床的婆婆長達20年,直到其去世。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排球女將》時代的“小鹿純子”,圖片來自:Yahoo Japan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荒木由美子夫婦近照。圖片來自:Yahoo Japan

世間有“住英國房子,請中國廚師,娶日本太太”的傳說,日本主婦的賢惠似乎享有世界級的美譽。

所謂“賢惠”,即是在家做好“女人該做的事”。趁年輕嫁一個好男人,儘快生兩三個孩子(至少有一個男孩為好),然後男主外、女主內經營好家庭。這就是差不多40年前日本女性的“模範人生”,也是很多人頭腦中對男女“各司其職”的基本觀念。

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男女僱傭機會均等法》的推行,越來越多的日本女性進入職場。

今天的日本,有約三分之二的女性(15-64歲)外出工作,她們可以選擇更自由、更多樣化的生活方式。

然而,當女性走到結婚生子這個階段,卻發現社會的要求並無根本變化。

沉重的“母親”

如今的日本,大多數年輕夫婦不再與父母輩同住,小家庭模式是主流形態。主婦有了更多的自主和自由,但另一方面,一旦家中有事,也會陷入無人依靠的境地。

雖然各地區都有接收3歲以下幼兒的“保育園”(相當於託兒所),但一般只面向雙職工家庭。如果女性決定當全職主婦,則要自己擔負起照料孩子的全部責任。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裡,2017年5月,日化公司尤妮佳的Moony尿布廣告引起了日本網絡大討論。

廣告從一位新手媽媽的日常展開:

初為人母,嬰兒的每一聲啼哭都牽動著她的心。


洗澡洗到一半,聽到哭聲,來不及擦乾就跑出來;


沒有時間吃飯,熱兩個餅,一邊哄孩子一邊隨便吃幾口;


去超市購物,左右開弓拎起購物袋,胸前還掛著寶寶;


到了夜裡已經很累了,孩子哭個不停,本想不管他自己休息一下的,到底還是狠不下心來,硬撐著爬起來……


就這樣,媽媽為寶寶付出了她生活中的每一分鐘。


在廣告的尾聲,一句字幕浮現出來:

“這些時光,有一天將會成為你的寶物。”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尤妮佳Moony尿布廣告對媽媽的辛苦給予讚美和鼓勵,但引起了網絡論戰,後在爭議中下線。

這條廣告喚起了“過來人”媽媽的諸多回憶,許多觀眾被感動得潸然淚下。但在感動背後,年輕媽媽焦慮不安的身影卻讓人有一種窒息感:

為什麼?為什麼鏡頭中的母親總是一個人?孩子的父親又在哪裡?

有觀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不就是‘喪偶式育兒’嗎?!”

更多的網友開始在網絡和媒體上發表自己憤怒的感想。

一名59歲的女性回憶自己的經歷說:

“孩子生下來以後,我丈夫覺得女人天生就有做母親的知識和能力,所以育兒都是我應該一個人做好的事情,他還過著和沒有孩子的時候一模一樣的日子。我越是努力,丈夫越覺得安心,反正妻子很能幹,孩子也養得好,家務活也不耽誤,就這樣把‘喪偶式育兒’進行到底。”

這位“過來人”沉痛地表示,絕不贊同廣告把“喪偶式育兒”說成“寶物”:

“把母親一人養育小生命的苦楚美化為‘幸福的意義’,其實是從社會層面上掩飾了問題的本質:養育孩子的責任和實際工作完全由母親承擔。這樣合理嗎?!”(《朝日新聞》2017年7月17日)

如果仔細分析廣告場景,其實多少可以看出製作方的用意。原來,媽媽並未“喪偶”,孩子父親還是“健在”的。在這個夜間送孩子去醫院的場景中,隱約可見父親的身影,但他沒有伸手抱孩子,表情也曖昧不明。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這是全片唯一出現孩子父親的鏡頭,男演員露臉約4秒,演技感人。

顯然,這個鏡頭經過了充分的設計。它明確交代了父親的存在,說明這並不是真正的單親家庭,父親也並沒有被公司外派他鄉。正是在一個“圓滿”的家庭裡,女性卻必須一個人承擔育兒的重任。

聯繫整部廣告來看,父親的形象可以說是刻意限制了。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可能父親多少會參與育兒工作,但廣告為了突出母親的辛苦,為了達到更好的“煽情”效果,對情節進行了“純化提煉”。

令人深思的是,沒有一個網友批評廣告“不真實”,反而有很多人表示“這不就是現實嗎?”“比這辛苦的媽媽多著呢!”可以說刻意的“煽情”手法達到了“藝術的真實”。

今天的日本,女性越來越自由了,針對性別的媒體宣傳也開始注意“政治正確”。然而,這條本意要討好女性的廣告還是洩露出某種尷尬,“家庭和育兒是女性天然的責任”這種價值觀依舊頑固。

女性問題研究學者江原由美子記錄過一個例子:

媽媽生病發燒,請爸爸開車送去醫院,因為孩子沒人照顧,只好一起帶去。由於熊孩子在醫院吵吵鬧鬧,就有旁人出來指責這位病得七葷八素的媽媽:“管好你的孩子!”


而孩子他爹正在一旁刷手機呢,卻沒人對他說三道四。帶孩子就是母親(而非父親)的責任,就算實際的困難時,周圍的人也只會說:“誰還不是這樣過來的,為什麼你不行?”


最終還是靠女性自我犧牲來解決問題。

難怪女詩人新川合江會在詩中呼喊:

不要給我起名字

不要讓我一旦坐上

以女兒的名字 妻子的名字

以沉重的母親的名字命名的座位

就無法脫身

……

(新川合江,《不要束縛我》)

新川合江出生於上世紀20年代,而“沉重的母親”直到今天還未掙脫束縛。

改變社會,可能嗎?

針對這條引起爭議的尿布廣告,《日本經濟新聞》引述學者評論說,長期以來,電視廣告裡不乏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形象,現在因為有了SNS這類信息工具,個人可以在網絡平臺上表達自己的不適感,也能讓更多人瞭解這些不同的意見,可以說意義非凡。

改變社會的性別偏見是很難的,但並非沒有先例。在手機還沒發明的30年前,日本就發生過一場關於“女性工作與育兒”的大討論,即“陳美齡爭論”。

陳美齡是來自香港的女歌手。1972年,趁著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東風,被引進到日本歌壇,未滿20歲的她迅速走紅,很快擁有了自己的電視和電臺節目,並三次登上相當於“春晚”的“紅白歌會”。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少女時代的陳美齡。圖片來自:陳美齡官網

1987年,陳美齡產下長子後,在唱片公司的盛情邀請下復出。由於孩子尚在哺乳期,陳美齡必須在工作的間隙給孩子餵奶。本來,這件事情是得到公司支持的,現場也安排得井井有條,沒想到卻遭到了日本輿論的攻擊。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初為人母的陳美齡。圖片來自:陳美齡官網

多名專欄作家、評論員撰文批評道:“怎麼能把嬰兒帶到工作場所呢?這樣會擾亂大家的工作秩序,太沒有常識了!”以及“竟然把嬰兒帶到那種嘈雜的地方去,真是不負責任的媽媽!”

陳美齡解釋說,在中國,媽媽帶孩子出來工作並不少見,5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還會設置托幼機構,幫助媽媽看管孩子。

但是批判的聲音依然不依不饒:“女人就該做女人本分的事。有了孩子還想出來賺錢,真是不要臉啊!”“不要以為‘國際友人’就能特殊化,既然想在日本發展,就該遵守日本的規矩。”等等。其中,女作家林真理子是論戰主將,曾多次在《週刊文春》撰文批評陳美齡。

另一方面,日本也有擁護陳美齡的聲音。

比如學者上野千鶴子指出:“陳美齡的問題不是她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很多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在外工作的父母都必須顯示出職業人的形象,好像孩子不存在似的,而帶孩子需要付出的勞力和心血卻不會因此減少。”

上野千鶴子是日本女性學領袖人物,堪稱日本戰後七十年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女性學者。上野認為:“叫囂著要遵守規則的人,都是在這種規則下的既得利益者。(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女人不去打破規則,就無法實現自己的訴求。”

事實上,陳美齡作為知名藝人,已經受到了很多優待,而世間的普通媽媽們遭遇的艱辛和白眼遠遠在她之上。

這場大討論在日本持續了兩年多,連美國的《時代週刊》(TIMES)都進行了報道。讓人意想不到的轉折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名女教授聞訊後,鼓勵陳美齡赴美攻讀教育學博士。經過多年的學習,藝人陳美齡成功轉型為教育研究家。作為“教育業績”,陳美齡後來把三個兒子都送進了斯坦福大學。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2014年,《日本能對女性更溫柔嗎》新書發佈會。59歲的陳美齡提到當年的大爭論,笑稱“真想和林真理子女士見上一面”。圖片來自:ORICON NEWS

“陳美齡爭論”已經過去了近30年,關於“育兒與工作如何平衡”的問題仍然困擾著日本女性。然而,堅固的陳見已出現裂紋,有一些進展儘管緩慢卻實實在在推進著。

據報道,日本已經有超過5000家企設立了社內托幼機構。

2014年,日本推出了“帶孩子上班制度”,在一部分IT企業開始試行。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萬革始(WORKS Application)東京辦事處的托幼空間“WithKids”,圖片來自:日本經濟新聞

ERP管理企業萬革始(WORKS Application)在東京辦事處設立了托幼空間“WithKids”,提供早上8點至晚上8點半的托幼服務,還可安排家長與孩子共進午餐和晚餐。“WithKids”的工作人員都是作為公司正式員工聘用的。萬革始是日本最佳僱主排行榜上的常客。

每當爭論被觸發,意味著社會已經發展到了轉變的節點。爭論,即為改變的契機。

爽朗的“主夫”

還是回到廣告上來吧。為什麼在性別印象問題上,廣告這個載體如此重要?

武藏大學名譽教授國廣陽子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時指出:

“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是在社會教育中後天習得的。除了家庭和教育環境,孩子幼年期接觸的電視等媒體對其向別觀念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當孩子看到大眾媒體裡的女性形象、男女分工,他們就會把這些作為理所當然的事來接受。”(《日本經濟新聞》2017-10-3 朝刊)

而在大眾媒體上廣為傳播的商業廣告,確實最有“潛移默化”之效,也最能反映出時代風向的微妙變化。比如近年來,專門“反其道而行之”的“主夫”形象廣告也很受歡迎。

2013年,日用品公司獅就推出了一則洗衣液廣告,由時年42歲的西島秀俊扮演新手主夫。這個廣告用戲仿的方式,把男性替換到大家習以為常的“主婦”人設中,給人莫名喜感。

清早,媽媽去上班,順路送孩子上學。爸爸在家門口揮手送別,然後開始洗衣服,和鄰居大嬸寒暄,參加主婦茶話會。此外還有在超市買菜,領女兒去上廁所等典型主婦生活場景。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主夫”大受歡迎的祕訣恰恰是“錯位”造成的喜感。這個系列廣告迄今已出了三部。

這個廣告上線的時間正是西島宣佈婚訊前後,借勢製造了一波“建立美好家庭”的溫馨攻勢,結果大受歡迎。西島本人顯然也嚐到了“主夫路線”的甜頭,趁熱打鐵當上了松下家電的代言人,被稱為“理想爸爸”。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西島秀俊的松下烤箱廣告,圖片來自雜誌《anan》。

然而,看了西島的洗衣液廣告,誰也不會覺得從此洗衣服就是爸爸的事。

這些廣告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恰恰是因為洗衣、做飯等家務總體仍由女性承擔,這些產品的用戶主要是家裡的主婦。當看到如此帥氣的男演員站到了“自己的陣營”,就算是虛構,主婦們也覺得心滿意足。

畢竟,西島在阿瑪尼西裝廣告裡的畫風是這樣的: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西島秀俊,2017年起擔任喬治·阿瑪尼品牌西裝代言人,這是喬治·阿瑪尼首次啟用日本籍代言人。圖片來自男裝雜誌《UOMO》。

現實中的“主夫”情況又如何呢?

2010年,為了改善日益嚴重的少子化問題,日本推出了“男性育兒項目”,提倡給男性也放產假,“育兒男”一詞進入了大眾傳媒(不過,直到2016年,能夠得到公司產假的男性僅有3%)。

今年7月,日本共同社發佈消息稱,東京及周邊地區約有六成父親在家做飯,比十年前翻了一番。

另一方面,較早前日本NPO團體“Fathering Japan”曾把日本父親參與家務勞動的時間與其他發達國家做了一次對比,發現在有6歲以下兒童的家庭中,日本媽媽的家務時間比其他國家媽媽多1個小時以上,而日本爸爸的家務時間則顯著比其他國家爸爸要少。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圖標由上自下依次是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瑞典及挪威7國夫妻每日從事家務勞動的時間。圖片來自:Buzz Feed NEWS

該如何看待這兩組數據中的差距呢?或許要追究細節才能釐清問題。

主婦雜誌《VERY》今年8月號的讀者問卷調查中,一位女讀者的留言很有啟示:“我家的爸爸在外人眼中已經屬於相當肯幫忙的了。但是,像買來的日用品分門別類放好、填寫孩子保育園的聯絡表這類‘貌似算不上家務但不做不行的事情’,都得我來操心。”

恐怕,對爸爸們來說,領到“做飯”、“倒垃圾”這種明確易懂的任務就算是參與做家務了。而站在主婦的立場看,這種程度的“參與家務”仍然浮於表面,因此爸爸們還很難體會主婦們在“為家務事操心”中所耗費的精力和心血。

一度當過“主夫”的作家村上春樹對這種心力和情感上的投入頗有體會。

當時村上剛結婚不久時,還沒成名,沒有工作也沒有錢,只好靠妻子上班養活,自己則承擔打掃衛生和做飯之類的家務活。村上發現,只要做了“主婦”的事情,就會體會到“主婦”特有的微妙心理:做了晚飯,結果妻子今天不回家吃,就會很窩火;如果烤了魚,就會把外形比較好看的部分留給妻子,有點破損的部分則自己吃掉。村上感慨道,世人所言的“主婦特性”並非天然與女性相關,如果男人來當擔“主夫”的角色,也並無二致。

“以我個人經驗說,我覺得世上的男性一生當中至少應該當半年或一年左右的‘主夫’,染上主婦式傾向,以主婦式眼光(哪怕短時間內)看待世界。那一來,就會明白現在社會中大行其道的許多共識是建立在何等脆弱的基礎上的。”(村上春樹《模範主夫》,摘自《村上朝日堂的捲土重來》)

困惑的父親

那麼,所謂“男性就該這樣”、“女性就該該那樣”的“社會共識”,到底是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上的呢?

上野千鶴子在2010年出版的《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中分析到,社會中的性別機制不是二元對立的“男/女”結構,而是要用“男/男/女”的結構才能說得清。

“男性的價值”這種東西是在男性世界裡的霸權鬥爭中決定的。

武俠片中不是經常有這樣的場景嗎:兩位高手過招,打到難分難解之際,對方逼近過來,說“你這傢伙,還真行嘛!” 那種悸動的快感,是女性的讚歎沒法比的。男性需要得到來自同性的承認和讚賞。

這種“男人間的紐帶”並非“同性戀”,而是男性得到其他男性認可和接納的證明,就是在說“好!現在我們承認你是男性世界裡的一員了。”

這個理論並非上野獨創,而是引用了美國學者賽吉維克的“homosocial”理論。“homosocial”是仿造“homosexaul”生造出來的詞,可理解為“男性間不帶有性的相互認同關係”,個體的男性有被主體集團認可和接納的需求。(賽吉維克的著作《男人之間》中譯本已由三聯書店出版。)

男性為了維護男性集團的主體性和優越感,必須和一切“非男性”的要素劃清界限。唯有將女性“他者化”,視為男性慾望的客體並加以蔑視,才能小心翼翼地維護“男人的價值”,這就是“厭女”的由來。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不也正是這個意思嗎?

在這樣的機制下,女性被貼上了諸多標籤:“軟弱”、“不會理性分析”、“能力不如男人”、“擔不了責任”、“不適合當領導”、“不擅長駕駛”……其實,無論哪個標籤,說的都只是男性自己害怕成為的樣子而已。

同理,“男人應該做的事”和“女人應該做的事”被截然分開,男性就應該在外工作賺錢,女性則應該做家務、帶孩子。所謂的性別分工就是這樣形成的。因此,對原有分工形式的反思和修正是動搖了以男性為主體的社會結構的根本,這個過程的阻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那麼,在新舊觀念交替的時代,父親們又是怎麼想的呢?日用品公司牛乳石鹼的洗浴皁廣告描寫了一個“夾縫時代”的父親形象。

男演員新井浩文扮演的上班族爸爸每天穿著西裝去上班,是一名勤勤懇懇的中層幹部。這位爸爸總是帶著一副誠實而木訥的表情,透露出傳統日本男人的堅韌與刻板。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另一方面,他也參與家務勞動,主要負責丟垃圾。

這天是兒子的生日,妻子關照他買禮物和蛋糕回來。於是他沒有加班,買好了棒球手套和蛋糕正準備趕回家。

這時,他遇到了白天上班時犯了錯誤的新員工。在日本的公司體系中,領導有著關心新員工、幫助他們適應公司的責任。權衡之後,他主動請新員工吃飯,還語重心長地給了一些建議。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回家後,理所當然被妻子罵了。

廣告結尾,男主角洗了個澡醒酒。他想起小時候洗澡時給父親搓背的情景。記憶中的父親始終只有一個背影。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小男孩為父親搓背的鏡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男主角的回憶裡,父親只有背影。

牛乳石鹼的廣告,描寫了一位父親對待工作和家庭感到的困惑,反映了新舊觀念角力中男性的處境。

時代不同了,從前的父親早出晚歸,認為努力工作、賺錢養家才是男人的本份。現在,大家都在呼籲父親要關心孩子、分擔家務,但是說放下就能放下了嗎?

作為一條2分30秒的廣告片,它想表達的東西未免過多,表現手法也十分曖昧。網友紛紛吐槽“這個廣告到底要講什麼呀?”從企業宣傳的角度看,恐怕是失敗的。

但是,企業為什麼能認同這個拍攝方案,還是值得深思。應該說,廣告的含糊感恰恰揭示了當下日本父親對自身定位的困惑。做個關心孩子的父親當然是需要的,那麼老一代那種為公司鞠躬盡瘁的品質就不再需要了嗎?這是男性在面對工作與家庭時的困惑,也是男性尋求社會認同時感到的壓力。

有意思的是,今年夏天日用品公司花王的merit沐浴露廣告中,出現了男演員妻夫木聰為男孩洗澡的鏡頭。妻夫木聰從表情到著裝都顯得明快開朗,與新井浩文爸爸形成鮮明的對比。實際上,兩位演員的年齡僅相差2歲(新井浩文39歲,妻夫木聰37歲)。

看來,在廣告工業極其發達的日本,人們完全可以選擇“製造”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父親”。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這則沐浴露廣告不但有親子給孩子洗澡的鏡頭,還特意突出了自然、爽朗的氛圍。

靈活協作的家庭

誠然,現實並沒那麼美好。然而,在現實的束縛下感到無可奈何,和認識到現實的不完善而努力去改變它,這兩種意識的差別卻是決定性的。

對普通的家庭來說,掙錢養家、操持家務、養育孩子、經營好夫妻生活這些負擔不可謂不重。但如果社會風氣變得更寬鬆、更自由、更具有協作性,人們就可以有更靈活的方式去應付這些生活的挑戰。

調料公司“丸美屋”的麻婆豆腐調料廣告,講了一個時光變遷的故事。一開場是主人公童年時的情景。

“我”每天放學和和小夥伴們玩到黃昏將近,騎著自行車回家,媽媽已經做好了晚餐,今天吃的是麻婆豆腐。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夕陽下的實木桌椅、綠色的冰箱和堆放著瓶瓶罐罐的收納架,營造出上世紀90年代一個普通日本家庭的溫馨感。

不過,晚餐時間家裡只有母子兩人,父親顯然還未下班。

轉眼“我”也長大成家。

每天早上。“我”騎著自行車送兩個女兒上學。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在普通的公司裡,“我”是一名勤勤懇懇的普通職員。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下班後,“我”要去超市買菜,然後回家做飯。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妻子負責下班時接女兒,她們到家的時候,飯也差不多做好了。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帶有吧檯設計的白色廚房和淺木色傢俱讓人感到時代的變化。

今天的晚餐又是麻婆豆腐。一家人圍坐在餐桌邊,開飯啦!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圖中一家人雙手合十,是日本人表達“開飯了”的手勢。

這樣的生活方式已經和“傳統日本人”的形象大相徑庭。

片中一個畫面值得留意:這是“我”從超市買完菜走在回家路上的情景。此時天色只是將近黃昏,推測是下午6點左右。顯然,“我”沒有像“傳統”日本男性那樣在公司加班,而是選擇了早早回家做飯。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買菜回家的路上,感受到和小時候一樣的夕陽。“我”的父親從未在這個時間下班吧。

日本仍然是一個“工作狂”社會。可以想象,一個每天6點準時下班的男性,他的收入很難和每天工作到10點的人相比。那麼對女性來說,你是選擇每天至少工作到10點,把家務事全部丟給妻子,年收入800萬(約合人民幣48萬,屬於富裕的家庭)的丈夫,還是選擇每天6點下班,樂意做家務,年收入400萬(約合人民幣24萬,屬於最普通的家庭)的丈夫呢?

現實地講,這兩個選擇是相互矛盾、非此即彼的。但至少,現在人們有了選擇的可能。

更進一步的,其實“何為幸福家庭”的觀點也在發生變化。如果非要用男人該怎樣、女人該怎樣的僵化思路來處理問題,就是鑽牛角尖了。在兩人合作的家庭模式中,解放了女性的同時也就是解放了男性。

出演麻婆豆腐調料廣告的男演員東出昌大出生於1988年,他扮演的年輕父親,形象樸實而親切,完全不同於傳統的“嚴父”或“不中用的父親”。

而在現實生活中,東出昌大2015年與比他年長兩歲的女演員杏結婚,次年雙胞胎女兒出生(廣告中設計了兩個女兒,充分貼近了他的真實生活)。杏的父親渡邊謙,是日本屈指可數的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男演員。杏本人也是資深模特、知名演員,有了孩子之後也沒有停止事業發展。

這一對兒的結合,無論年齡、家庭背景、個人資歷都是女方在上,與傳統觀念截然相反。

“喪偶式育兒”值得讚美嗎?四則日本廣告和一次跨國爭論

戀愛中的東出昌大和渡邊杏,攝於2014年。圖片來自:daily.co.jp

每年11月22日是日本的“好夫婦日”,屆時會請大眾投票選出 “最令人羨慕的夫婦”。2017年,東出昌大與杏夫婦排名第7位 。(大家熟悉的三浦友和與百惠夫婦每年都會入選,2017年他們排名第3位。)

人生的“寶物”

夫妻生活是兩個人的合作,而養育孩子是其中的一件大事。人們常說“孩子是夫妻間的紐帶”,它的深意是,通過共同養育孩子,夫妻之間學習相互理解、協作,在這個過程中共享歡樂與艱辛。

人與人之間,只有為著共同的目標協作完成過一件事,才能建立真正的共同體關係。不論是工作團隊還是夫妻組合,都是這個道理。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艱難的時刻,需要雙方毫無保留地共同努力才能走過去。經過生活的磨礪而達成的默契與信賴,決不是看看電影逛逛街所能相提並論的。

這種東西,才是人生真正的“寶物”。

· 本文書單 ·

1.《厭女》,上野千鶴子,紀伊國屋書店,2010年,中譯本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2.《村上朝日堂的捲土重來》,村上春樹,新潮社,1986年,中譯本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3.《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斯坦福》,陳美齡,朝日新聞出版社,2016年,中譯本由上海三聯出版社出版

4.《共鳴的靈魂:河合隼雄談幸福》,河合隼雄,PHP,2014年,中譯本由湛廬文化/北京聯合出版社出版

5.《謂我何求?》,益田米莉,三島出版社,2010年,中譯本由中國測繪出版社出版

*題圖來自:松下電器官網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文化課

【作者簡介】一本秋刀魚:解析日本文化的書探事務所。成員曾供職於《每日新聞》社、學研社、Kindle及iTunes團隊。

- 完 -

小通長期撩想兼職投稿的小夥伴

後臺回覆【投稿】即可見詳情

日本通丨517japan.com

轉載原創請聯繫我們,獲得授權

致力於做新鮮有趣的日本相關科普

給大家還原一個真實的日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