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黃建新評《建軍大業》:劉偉強拍的比我們好

黃建新 劉偉強 北晚新視覺網 北晚新視覺網 2017-08-03

2017年8月1日訊,作為《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的導演、《建軍大業》的監製,沒有人比黃建新更有資格評說“建國三部曲”系列的得失成敗,也再沒有人比他更瞭解電影創作背後的榮耀與艱辛了。

導演黃建新評《建軍大業》:劉偉強拍的比我們好

在被問到為什麼將導筒交接給香港導演劉偉強時,黃建新的回答非常簡單直白:“他比我們拍的好!”在他看來,劉偉強的電影語言非常現代,更容易讓現在的觀眾接受和喜歡。或許很多人會質疑,香港導演懂不懂這段歷史?但黃建新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從知曉到第一次深入的瞭解,劉偉強對這個題材有新鮮感,這種新鮮感我經常找不準,但他找的非常準,這是他執導這部戲的優勢。”

導演想要更年輕的演員

導演黃建新評《建軍大業》:劉偉強拍的比我們好

記者:從選角開始,大家就對年輕演員的加盟有很多爭議。但電影上映之後,觀眾評價總體還是很好的,尤其是對年輕演員的評價,你們最初是如何挑選演員的?怎麼判斷他適不適合這個人物?

黃建新:導演接下這部戲就給我說了一個要求,“我想要更年輕的演員”,我腦子裡其實懵了一下。一開始準備的方案是更成熟一些的演員,35歲到40歲之間,因為他們更有把握,一般來講觀眾更能接受。但是導演跟我說了一句話,一下子把我說服了,他說青春是無法表演的。

導演讓選演員的團隊把角色當年的原型照片找過來貼在牆上,原來他們都這麼帥,按現在的說法,全是小鮮肉,氣質非凡。第二輪工作是把現在年輕演員的照片,不要修飾過的,都貼在牆上,每一個人物旁邊貼五個。導演做了一輪的選擇,我們就開始發邀請,得到的回饋特別好。我們覺得跟這個題材有關係,對於演員來說,表演一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都是很有吸引力的。這一次選角很順利,比較難找的是扮演蔣介石的演員,因為在劇組裡只有三天的戲,但需要演員剃成光頭。正好有人告訴我,現在霍建華是光頭,我打電話給霍建華,說我們想請你演蔣先生。他說真的嗎?我請他考慮一下,他二十分鐘後就回復說,好的。他正好在演《如懿傳》,頭髮剃光了,剛好長了一點點,特別合適,而且他身上有那種書卷氣。

記者:一段時間以來,年輕演員經常因為不敬業、耍大牌、演技差,受到各種批評。在《建軍大業》裡,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出現?

黃建新:這部戲裡都很好。拍戲之前導演跟我說,想把他們軍訓一下,我當時就覺得……(有困難)。我就通知所有的人,到八一王佐基地的訓練場,那兩天38、39度,他們都在太陽底下晒著,只有我和導演在太陽傘下喝著水,有兩個人都練中暑了。

這部電影有50多個演員,全組的休息房車只有5輛,其中一輛還是我和劉偉強導演的。我們當時說,如果大家有一些擠,導演組的房車歡迎大家來,結果沒有一個人來,也沒有人提任何需求。所以這是一個好的團隊,一心一意為把一部電影拍好。拍攝現場,歐豪、樑大維因為劇烈運動,都拍吐了,導演說歇一會兒,他們說不用,接著再來。

記者:歐豪在南昌起義那場戲裡,導演給了他很多特寫鏡頭去表現他的熱血和無所畏懼,似乎導演對他特別偏愛?

黃建新:葉挺在傳說中是很厲害的軍人,導演希望把他拍成一個戰神,有一點兒像巴頓將軍,子彈都躲著他走。這就是一個年輕演員的成長,可以讓演員的內心都能夠充分展示。

記者:聽說這一次年輕演員來參演,只收一個象徵性的片酬?

黃建新:對,就是一些生活補貼,絕對沒有達到市場價格,但總不能讓人家倒貼。如果這一批演員按市場價,那這個電影就不要拍了。

虛構一個人物就讓故事活了

記者:建國三部曲您都參與了,這三部電影有哪些不同?一脈相承的又是什麼?

黃建新:一脈相承的就是說一個國家所必備的三個要素,現代政治是政黨政治,沒有這個就不會有現代國家的誕生,一個國家的強大不能少了軍隊,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有的,包括美國把這個也都拍全了,前蘇聯也拍全了,因為這是政治大結構裡必備的條件。

這三部電影的不同之處在於,前兩部戲是編年史,要做成一部電影非常難,《建國大業》從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到1949年建國,《建黨偉業》從辛亥革命到1921年是十年。而《建軍大業》的核心事件是一年,比前兩個電影有更強的故事性。

劉偉強導演這次厲害在哪裡?這麼複雜的事情導演用故事的手法講清楚,這是非常了不得的,而且電影拍的好看。南昌起義像不像一個很大的“無間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導演堅持虛構了週一圍飾演的這個人物。他看了很多南昌起義的故事,發現故事裡始終不能完成一個對立面的塑造,只有兩黨高層的矛盾,而沒有底層的矛盾。其實當時在南昌我方出現過一個叛徒,對方也有一個和汪精衛站在一起的人。所以導演就虛構了一個國民黨的軍官,誓死不投降,有了這麼一個細節,南昌起義的故事就活了,保證了一部故事片的核心和氛圍。

記者:之前還有很多人質疑,香港導演怎麼能導這樣的題材,擔心他不懂歷史。

黃建新:香港導演的學習精神是高於我們的。他看的史料是我的十倍,已經幾千萬字了。有了這種精神所以才能拍得好。開拍之前,有一天我、韓三平跟導演討論這部戲的一個細節,說完以後劉偉強對我說,“你這個時間記錯了”。我上網一搜索,發現我真記錯了。

其實劉偉強導演對這個題材從知曉到深入的瞭解,有新鮮感,這是他執導這部戲的優勢。美國很多大製作的導演也不是美國人,一個好的劇本可以讓任何一個導演完成,不是一定要出生在這兒。香港導演在他們的職業生涯裡,永遠面對市場的挑戰,他們永遠要使電影的語言發生新的變化,跟觀眾建立更密切的敘述關係,這一點比大陸導演走的得更快。

要看到中國電影的進步

導演黃建新評《建軍大業》:劉偉強拍的比我們好

記者:好萊塢也有這樣的主旋律電影,為什麼他們的主旋律電影能夠影響中國乃至全球?

黃建新:前兩天去美國,他們對我說很喜歡中國電影,我說喜歡哪個?《英雄》!美國超過80%的人喜歡這部電影。可能國內對《英雄》是另外一個評價,但在國外高到不可想象,這就是角度的問題。他們也跟我們說,《變形金剛5》在北美不好,在中國15億,也是角度不同。

另外我們要相信中國的電影,相信中國最年輕的電影人。《悟空傳》是我監製的,當時我們堅持《悟空傳》完全用中國的特效團隊來做,結果這個特效目前是被認可度最高的,全是中國的年輕人,所以大家要看到中國電影的進步。中國進入電影的工業時代才10年,要給我們一些時間。我們有這麼多的歷史變遷,形成豐富的故事資源,西方人現在常常到東方找題材,因為原創的東西已經不夠了,這是互補的過程。

可以看看普通觀眾對《建軍大業》戰爭場面的評價,說這一次的戰爭場面超越了以往。我們最傳統的團隊是八一廠的團隊,這一次導演希望一支新的團隊去完成他美學追求上的戰爭場面,所以這次的團隊不是拍戰爭片的團隊,但是他們不停學習,總結經驗,提供新的手法,觀眾對他們呈現出來的效果很肯定,我相信也是對中國戰爭片進步的肯定,這都是中國電影的未來。

記者:《建軍大業》畢竟是一部重大題材的主旋律電影,中間有沒有過妥協或者說遇到困難?

黃建新:《建軍大業》是三部戲裡改動最少的,只有個別臺詞的改動。

記者:您對《建軍大業》的票房有什麼預期嗎?

黃建新:希望更多的人看。《建國大業》商業上統計是2009年的票房冠軍,但還有一個數字讓我記得,觀看人數是一個季度8000萬人次,包括下鄉在基層放映的,如果按票房算那就更了不得。韓國電影有一個統計方式不是用票房,是用觀看人數。我們希望這部電影也有更多人看到。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