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最南邊的這個縣城,半縣人都被看作是“鬼”,究竟是何原因?

黃河 中條山 忽必烈 考古 談古論晉 2017-05-23

----史話三晉之芮城篇

在山西最南邊有一個縣城,北靠中條山,南鄰黃河,地勢北高南低,地處晉、陝、豫三省交界,被稱之為山西的南大門。可在歷史上這個縣的人均被冠以“鬼”,俗稱“芮城鬼兒”。縣城內有一半人堅決不承認自己是“鬼”,另一半卻自豪地說自己是“鬼”,一半褒,一半貶,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山西最南邊的這個縣城,半縣人都被看作是“鬼”,究竟是何原因?

芮城在殷商時期稱之為“芮國”,西周時周武王分封其姬姓子弟於此,稱之為“魏國”。楚漢相爭著名的“安邑之戰”,作為韓信的對手魏王豹所佔據的河北縣,就是今天的芮城。隋唐時期,現在的芮城縣境內有兩個縣,一個是芮城,另一個是永樂。這個永樂縣在當時可大大有名,大名鼎鼎的“八仙”之一呂洞賓,就出生於此。還有,就是大詩人李商隱舉家從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搬到永樂縣居住。到北宋時期,宋神宗廢除永樂縣,將其併入了河東縣(今永濟市)。

注意啊,基本上歷史上的大事件都發生在永樂縣,芮城基本沒有啥事。接著到金代,全真教道士潘德衝奉命在永樂鎮開始主持修建大純陽萬壽宮,就是在美術界威名赫赫的永樂宮。元代的時候,元世祖忽必烈乾脆把芮城縣給廢掉了,全部併入到平陸縣。過了三十年後,覺得不合適,又重新恢復芮城縣制。

明代的時候,原永樂縣地域歸蒲州管轄,專門設置了永樂鎮和風陵渡兩處巡檢司,這兩處都是黃河邊的繁華渡口。

原來永樂縣和芮城縣的地域劃分就這樣一直持續到1958年11月10日。此時的原永樂縣區域歸永濟管轄,稱山南地區(中條山以南)。在這一天全部劃歸芮城縣,這才是現在的芮城縣。

於是,就有了縣東和縣西之分,也就是歷史上的永樂縣和芮城。這也是到現在為止,縣東和縣西的風俗習慣及口音大不相同的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一半的人自認為是芮城人,而另一半人卻不承認自己是芮城人的原因。

為什麼不承認呢?就是因為芮城人被冠以“芮城鬼兒”的原因。

山西最南邊的這個縣城,半縣人都被看作是“鬼”,究竟是何原因?

芮城人被稱之“鬼”的來由,有褒有貶很多種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在春秋時候,魏文侯任用吳起為將,訓練出精銳步卒“魏武卒”。此支勁旅南征北戰,創下“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的奇功偉績。在三十多年中,接連渡過黃河,攻下函谷關,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哩土地。著名的“陰晉之戰”就是五萬“魏武卒”破秦五十萬的經典以少勝多的戰役。尤其是陸續佔領臨晉(今陝西大荔東南)合陽(今陝西合陽東南)、陰晉(今陝西華縣東)等後,反覆渡過黃河佔領陝(今河南三門峽西)。因戰事頻繁,屢屢過河,從黃河北岸過來的大軍軍旗“魏”字飄揚,因半邊損毀,只留“鬼”字,所到之處,敗軍望旗膽寒高喊:“鬼又來了!”

此版本有點牽強附會之意,所謂之“芮城鬼兒”,實在代表不了芮城。

第二個版本是“五胡亂華”之時,河東(今山西南部)大地反反覆覆在匈奴和羯族等民族間爭奪。每每大軍所到之處,皆生靈塗炭。流離失所百姓四處逃難,唯芮城因中條山相隔,且境內多溝川,紛紛逃入。但本地人卻不願意這些外地流浪者久居,這些逃難流浪者就千方百計打聽當地人在想什麼做什麼,誰說話能做主。而本地人卻用盡各種辦法來搪塞,左右而言他,就是不說明白。能夠留下來的也就沿襲了這種說話辦事方式,沒有留下的繼續流浪,如遇打聽的,就告訴這地方的人“鬼氣”太重,永遠問不出實話來,是“芮城鬼兒”。

這個版本到是和現在的芮城人有點相似,也是在以今陌南鎮方圓數十里內特定的“人文鬼氣”。

第三個版本是在清代。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芮城縣誌》載:“以前之民,無戴帽者,無著蒲鞋者,城中只有一二家酒飯店,村民皆羞澀不敢入,有老死不識街門者。今者羅綺盈街,市井酣醉,席餚動至三四十碟矣。”可到了清代,擅長經商者甚多,乾隆年間縣誌載;“唯陋習知營財。”嘉慶年間已“商賈雲屯,地號殷繁,人敦禮讓。”到了咸豐同治年間,“人稠地狹,營商於外者甚多。邑內商號多屬土著。出商於秦豫者殊不少。”(出自民國縣誌)。尤其是民國初年,芮城商號高達200多戶,最大的商號為福興長與福興昌聯號經營綢緞,東至鄭州,西至蘭州,北至天津,南至上海都有分號。黃河對岸的河南靈寶縣內,芮城人開辦的商號佔據當地百分之七十還要多,芮城周邊縣市,更是不計其數。因芮城人做生意精明,長於算計,鬼精鬼精的,被周邊外縣人冠以“芮城鬼兒”稱號。

這個版本應該是最貼切和真實的了。

還有一個版本,卻是和特產有關。

山西最南邊的這個縣城,半縣人都被看作是“鬼”,究竟是何原因?

芮城縣傳統名吃有一種叫“芝麻糖”,主要生產於縣東劉堡村一帶。民國版《芮城縣誌》載:“明清時邑內商號多屬土著,出商於秦、豫者亦殊不少。唯熬米糖之商,西達潼渭,南及鞏洛,北逮絳汾,頗獲專利。”“芝麻糖”以酥鬆為貴,外呈圓柱形,長條猶如棍狀,心空如藕。只有芮城的“芝麻糖”最為酥脆味美,別的縣市雖也有製作,但無法和芮城相提並論,故而人稱“芮城棍兒”。

因“芝麻糖”屬於小本經營,每次芮城人售賣之時,稱好斤兩之後,總將糖棍上的芝麻在櫃沿磕一磕,才用交給顧客。外縣人將這種做法稱之為“薄皮”(吝嗇精明會算計之意),久而久之,賣芝麻糖的也就是成了“芮城棍兒”,因其“薄皮”,又稱之“芮城鬼兒”。

這個版本的說法在今天的永濟及芮城縣西(原永樂縣)較為認可。

因1958年原屬於永濟管轄的山南地區(今芮城大王鎮以西)劃歸芮城縣,這個地區的人並不認可自己是“芮城鬼兒”。所以直到今天,這個縣還將人群分為縣東和縣西,縣西的風俗習慣及說話口音都和永濟接近,而縣東則和相鄰的平陸縣相近。但原來最初的那種涇渭分明的狀態,現在已經不是很明顯了,畢竟都是一個縣了。但是如果將其稱之為“芮城鬼兒”,縣東人坦然坦然接受,縣西人則搖頭不認。

芮城縣留存古代文物及遺址較多。

山西最南邊的這個縣城,半縣人都被看作是“鬼”,究竟是何原因?

1959年10月,著名考古學家賈蘭坡和王健等在風陵渡中瑤發現了“西候度遺址”,將人類用火的歷史提早到180萬年前,2008年奧運聖火就是在此點燃。

在風陵渡村,有一處其為距今6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初期的匼河遺址,與陝西藍田猿人時期相當。

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更多了,有坡頭遺址、金勝莊遺址、東莊遺址、西王遺址及南禮教遺址。

最出名的還是道教北派全真教祖庭永樂宮,為紀念呂洞賓而建。1959年到1963年因原址坐落於三門峽水利工程淹沒區將其搬遷到今縣城北三裡城南村。其內有總面積960平方米的元代壁畫,號稱世界繪畫史上的傑作。

山西最南邊的這個縣城,半縣人都被看作是“鬼”,究竟是何原因?

還有就是唐代古建廣仁王廟,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一座道教唐代建築。元代建築清涼寺。宋塔一座聖壽寺舍利塔,及集宋元明清建築風格於一體的城隍廟。

山西最南邊的這個縣城,半縣人都被看作是“鬼”,究竟是何原因?

太多了,就不一一舉例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