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十朱九皺”的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紅衛 香山 文化 洛易閣 2017-03-25

談起朱泥,我的第一印象會是:貴!小!又貴又小!原諒我這種耿直的人說起大實話來就是這麼的簡練。朱泥屬於粘土質泥岩,主要產於趙莊沙山、紅衛香山一帶,朱泥礦料外觀呈多種黃色調,泥性緻密塊狀或團塊狀結構,質地均勻細膩。朱泥可塑性好,大多能製作精巧細薄的造型,因含鐵量的不同,燒成後能呈現硃砂色、硃砂紫和海棠紅等色。

朱泥“十朱九皺”的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朱泥是爭論較多的一種礦料,成品率極低。關於朱泥“十朱九皺”“無朱不皺”的說法,許多人抱有自己的看法。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朱泥原料的顆粒比含量小,並且乾燥及燒成收縮率比較大,因此產生:皺紋、變形、乾裂等等。皺,源於朱泥的收縮率偏大。那是不是隻有朱泥如此呢?那就先來看看其他泥料的最高收縮率VS最低收縮率有多少吧!

紅泥:川埠鄉小煤窯嫩泥礦的石黃泥,產於嫩泥底部,泥性緻密塊狀,比較堅硬,一般燒成1120-1200℃左右,收縮率6.5%左右。同樣有高收縮率的還有:寶山礦區降坡紅泥、黃龍山紅皮龍(野山紅泥)等。

團泥:產於黃龍山團泥,一般燒成1130-1140℃左右,最大收縮率可達7.5%左右。由於宜興發音“團”“緞”同音,並且大部分團泥類礦料燒成後呈多種黃緞色調,故也習慣稱為“緞泥”。

紫泥:產於蠡野大水潭的紫泥,一般燒成1160-1210℃,最大收縮率8%左右;產於臺西礦區野山紅棕紫泥最小收縮率為3%。

綠泥:產於天青泥層的梨皮泥,一般燒成1170-1180℃左右,最大收縮率8.5%左右;產於四號礦井的綠泥,最小收縮率4%左右。

以上幾種泥料並不少見,再來看看朱泥的收縮率有多少。

朱泥:趙莊嫩泥鵝礦黃朱泥,一般燒成1120℃左右,最大收縮率為10.5%左右,同樣的還有:小煤窯朱泥、紅衛朱泥。產於黃龍山的朱泥,一般燒成1160-1180℃左右,最小收縮率為7%左右。

通過這幾種泥料的收縮率對比,是不是發現還是朱泥的收縮率最高呢?如果再放一張更加直觀的對比圖,你是不是就懂了呢?

朱泥“十朱九皺”的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收縮後,泥料表面發生變化,有皺紋也是正常現象。所以說,朱泥會皺是有科學依據的。你以為這樣我就說完了嗎?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化,從一些歷史作品看,很多朱泥壺是不起皺的,有皺紋的也是其中一部分。除此以外,朱泥成品率低還可以從四個因素說起:

礦料因素:趙莊、紅衛等地出產的朱泥因收縮、變形率較大,一般只能做一些較小的作品。部分黃龍山紅泥,其質性介於紫砂紅泥和朱泥之間,礦料顆粒比含量大,不易起皺,可以製作較大型的作品。

原料加工因素:因朱泥礦料能溶於水成泥糊狀,有些礦料在加工時,直接把泥漿過濾後晾乾成泥,礦料中有部分顆粒被直接濾出或溶解掉,造成原料顆粒比減小,這就好比使用目數過細的紫泥原料製作作品,也會產生起皺的現象。

成型製作因素:朱泥熟泥的泥性很重,對水的滲透性和揮發性要比其他泥料差,在製作時稍有不當,加工痕跡很容易在燒成後顯露出來。

燒成因素:朱泥熟泥的細密度高、氣孔小,在結成結晶過程中共熔物比較活躍,因素燒成時的預熱烘乾時間要比紅泥常,稍有不慎就會出現驚裂等缺陷前功盡棄。

朱泥“十朱九皺”的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

最後總結一下:只能說純朱泥相對而言很少做大品,一般200內做小品沒有什麼稀奇的地方。不要整天說這個沒了,那個沒了,搞得茶壺跟外星隕石一樣。又想價格低1.200買好的,又要真,怎麼可能?還有每個練泥巴的人會為了讓泥巴效果更好,加一些自己調的祕方,不要一聽人家說調就說化工。紫砂一廠出名的拼紫啊,哪個不是調的,家裡吃飯用的碗,五顏六色你怎麼不說化工。

以上只是個人看法,認為我說的毫無道理可以忽略掉,有其他問題的朋友可以直接關注微信公眾號,有專業老師為各位解答,尤其是想要看看自家壺怎麼樣的,具體操作如下:

cyzs889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