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鵰英雄傳:洪七公這番話,解答了郭靖的終極問題,但細思極恐'

"

洪七公是江湖上地位最高的五位高手之一,手握天下第一大幫。同時郭靖的恩師,是郭靖一生的貴人。

在自己逐漸變老的時候,洪七公選擇郭靖做為自己的衣缽傳人。

郭靖是個單純的人,在練武的道路上,唯一阻攔郭靖的就是練武意義。

在郭靖經歷了黃蓉被殺,母親被殺後,郭靖開始懷疑練武的意義,認為練武只是為了殺戮,保護不了家人朋友,練武又有什麼意義,甚至想自廢武功。

"

洪七公是江湖上地位最高的五位高手之一,手握天下第一大幫。同時郭靖的恩師,是郭靖一生的貴人。

在自己逐漸變老的時候,洪七公選擇郭靖做為自己的衣缽傳人。

郭靖是個單純的人,在練武的道路上,唯一阻攔郭靖的就是練武意義。

在郭靖經歷了黃蓉被殺,母親被殺後,郭靖開始懷疑練武的意義,認為練武只是為了殺戮,保護不了家人朋友,練武又有什麼意義,甚至想自廢武功。

射鵰英雄傳:洪七公這番話,解答了郭靖的終極問題,但細思極恐

在華山上,洪七公面對裘千仞的一番話,解開了自己心中的疙瘩。

裘千仞指責圍攻他的幾位頂級高手,讓他們反思一下,誰沒有犯過錯,沒有殺過人,大家紛紛反思,只有洪七公跳出來。

洪七公原話是這麼說的“老叫花一生殺過二百三十一人,這二百三十一人各個都是惡徒,若非貪官汙吏,土豪惡霸,就是大奸巨惡,負義薄倖之輩。我們丐幫查的清清楚楚,證據確實,一人查過,二人再查,決無冤枉,老叫花這才殺他。老叫化貪飲貪食,小事糊塗,可是生平從來沒錯殺過一個好人。”

書中說“郭靖,豁然有悟‘師父說他生平殺過二百三十一人,但這二百三十一人個個都是惡徒。只要不殺錯一個好人,那就問心無愧。瞧師父指斥裘千仞之時,何等神威凜凜,這裘千仞的武功未必就在師父之下,只因邪不勝正,氣勢就先餒了,只要我將一身武功用於仗義為善,又何須將功夫拋棄忘卻。’”

"

洪七公是江湖上地位最高的五位高手之一,手握天下第一大幫。同時郭靖的恩師,是郭靖一生的貴人。

在自己逐漸變老的時候,洪七公選擇郭靖做為自己的衣缽傳人。

郭靖是個單純的人,在練武的道路上,唯一阻攔郭靖的就是練武意義。

在郭靖經歷了黃蓉被殺,母親被殺後,郭靖開始懷疑練武的意義,認為練武只是為了殺戮,保護不了家人朋友,練武又有什麼意義,甚至想自廢武功。

射鵰英雄傳:洪七公這番話,解答了郭靖的終極問題,但細思極恐

在華山上,洪七公面對裘千仞的一番話,解開了自己心中的疙瘩。

裘千仞指責圍攻他的幾位頂級高手,讓他們反思一下,誰沒有犯過錯,沒有殺過人,大家紛紛反思,只有洪七公跳出來。

洪七公原話是這麼說的“老叫花一生殺過二百三十一人,這二百三十一人各個都是惡徒,若非貪官汙吏,土豪惡霸,就是大奸巨惡,負義薄倖之輩。我們丐幫查的清清楚楚,證據確實,一人查過,二人再查,決無冤枉,老叫花這才殺他。老叫化貪飲貪食,小事糊塗,可是生平從來沒錯殺過一個好人。”

書中說“郭靖,豁然有悟‘師父說他生平殺過二百三十一人,但這二百三十一人個個都是惡徒。只要不殺錯一個好人,那就問心無愧。瞧師父指斥裘千仞之時,何等神威凜凜,這裘千仞的武功未必就在師父之下,只因邪不勝正,氣勢就先餒了,只要我將一身武功用於仗義為善,又何須將功夫拋棄忘卻。’”

射鵰英雄傳:洪七公這番話,解答了郭靖的終極問題,但細思極恐

倪匡寫書評的時候,說看到洪七公這一段話,很不舒服。

洪七公站在道德制高點說這番話,對於自己的判斷,行為充滿了絕對的自信,自信自己的過往所作所為沒有一點不合理的地方。

俠以武犯禁,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大俠,就是在過去衙門管不到的地方,俠客依靠武力去解決一些紛爭,去行俠仗義。

這其中,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在內,往往是靠俠客們的主觀判斷。

有時候,俠客們會被誤導,從而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比如鹿鼎記裡,歸辛樹他們就被吳三桂誤導,殺了本來是好人的吳六奇。

洪七公對自己的判斷是絕對自信的,只要他認定的事情就不會有錯,連反思也從來不會反思。

站在反面角度想一下,很多壞人不也是這樣?

自己替代法律充當審判官,以自己的價值取向來衡量別人,對自己的決定從來都自信。

這是細思極恐的,金庸寫射鵰英雄傳的時候,還是滿腦子理想,家國情懷,愛情等等。

所以刻劃出了洪七公,郭靖這樣的人物。

"

洪七公是江湖上地位最高的五位高手之一,手握天下第一大幫。同時郭靖的恩師,是郭靖一生的貴人。

在自己逐漸變老的時候,洪七公選擇郭靖做為自己的衣缽傳人。

郭靖是個單純的人,在練武的道路上,唯一阻攔郭靖的就是練武意義。

在郭靖經歷了黃蓉被殺,母親被殺後,郭靖開始懷疑練武的意義,認為練武只是為了殺戮,保護不了家人朋友,練武又有什麼意義,甚至想自廢武功。

射鵰英雄傳:洪七公這番話,解答了郭靖的終極問題,但細思極恐

在華山上,洪七公面對裘千仞的一番話,解開了自己心中的疙瘩。

裘千仞指責圍攻他的幾位頂級高手,讓他們反思一下,誰沒有犯過錯,沒有殺過人,大家紛紛反思,只有洪七公跳出來。

洪七公原話是這麼說的“老叫花一生殺過二百三十一人,這二百三十一人各個都是惡徒,若非貪官汙吏,土豪惡霸,就是大奸巨惡,負義薄倖之輩。我們丐幫查的清清楚楚,證據確實,一人查過,二人再查,決無冤枉,老叫花這才殺他。老叫化貪飲貪食,小事糊塗,可是生平從來沒錯殺過一個好人。”

書中說“郭靖,豁然有悟‘師父說他生平殺過二百三十一人,但這二百三十一人個個都是惡徒。只要不殺錯一個好人,那就問心無愧。瞧師父指斥裘千仞之時,何等神威凜凜,這裘千仞的武功未必就在師父之下,只因邪不勝正,氣勢就先餒了,只要我將一身武功用於仗義為善,又何須將功夫拋棄忘卻。’”

射鵰英雄傳:洪七公這番話,解答了郭靖的終極問題,但細思極恐

倪匡寫書評的時候,說看到洪七公這一段話,很不舒服。

洪七公站在道德制高點說這番話,對於自己的判斷,行為充滿了絕對的自信,自信自己的過往所作所為沒有一點不合理的地方。

俠以武犯禁,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大俠,就是在過去衙門管不到的地方,俠客依靠武力去解決一些紛爭,去行俠仗義。

這其中,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在內,往往是靠俠客們的主觀判斷。

有時候,俠客們會被誤導,從而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比如鹿鼎記裡,歸辛樹他們就被吳三桂誤導,殺了本來是好人的吳六奇。

洪七公對自己的判斷是絕對自信的,只要他認定的事情就不會有錯,連反思也從來不會反思。

站在反面角度想一下,很多壞人不也是這樣?

自己替代法律充當審判官,以自己的價值取向來衡量別人,對自己的決定從來都自信。

這是細思極恐的,金庸寫射鵰英雄傳的時候,還是滿腦子理想,家國情懷,愛情等等。

所以刻劃出了洪七公,郭靖這樣的人物。

射鵰英雄傳:洪七公這番話,解答了郭靖的終極問題,但細思極恐

後期,其實金庸也明白這樣的人物只是理想而已,金庸在後期接受採訪時說過,“發現那些偉大的人物其實也有卑鄙的一面”。

所以,在金庸後幾部著作裡,那種絕對正面的人物不再有了,更多都是好壞參半的普通人。

滿嘴仁義道德的反而成了嶽不群這樣的偽君子。

即使是方證大師,沖虛道長這樣的宗師級人物,也有其自私的一面。

如果把洪七公放在金庸的後幾部小說中,絕對不會像在射鵰英雄傳那樣完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