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和闐玉 微距鏡頭 和玉大叔 2019-07-28
"

有一經典書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和田玉籽料鑑定:從入門到放棄》,當然是開個玩笑,並沒有這本書。其實,這則小幽默說明玉友們的籽料鑑定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和玉大叔在自媒體後臺接收過不少朋友發來的照片,都希望大叔判定一下是不是真籽料,可大叔最終都謝絕不少玉友,原因是大部分照片都沒有條件去拍攝微距的毛孔細節,僅憑一些不是很清晰的照片,來判定籽料的真偽是不科學的。那麼籽料毛孔判斷難點究竟是什麼?今天和玉大叔就來專門講一講毛孔能告訴我們什麼祕密。


"

有一經典書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和田玉籽料鑑定:從入門到放棄》,當然是開個玩笑,並沒有這本書。其實,這則小幽默說明玉友們的籽料鑑定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和玉大叔在自媒體後臺接收過不少朋友發來的照片,都希望大叔判定一下是不是真籽料,可大叔最終都謝絕不少玉友,原因是大部分照片都沒有條件去拍攝微距的毛孔細節,僅憑一些不是很清晰的照片,來判定籽料的真偽是不科學的。那麼籽料毛孔判斷難點究竟是什麼?今天和玉大叔就來專門講一講毛孔能告訴我們什麼祕密。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首先要說籽料的“毛孔”是怎麼來的,作為一種衝擊痕跡,無非也就是玉石在河道中成千上萬次的碰撞形成的,這個碰撞是自然決定,隨機翻滾的並沒有定數,所以每塊籽料都會在表面形成密佈的痕跡,也就是我們說的毛孔。


"

有一經典書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和田玉籽料鑑定:從入門到放棄》,當然是開個玩笑,並沒有這本書。其實,這則小幽默說明玉友們的籽料鑑定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和玉大叔在自媒體後臺接收過不少朋友發來的照片,都希望大叔判定一下是不是真籽料,可大叔最終都謝絕不少玉友,原因是大部分照片都沒有條件去拍攝微距的毛孔細節,僅憑一些不是很清晰的照片,來判定籽料的真偽是不科學的。那麼籽料毛孔判斷難點究竟是什麼?今天和玉大叔就來專門講一講毛孔能告訴我們什麼祕密。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首先要說籽料的“毛孔”是怎麼來的,作為一種衝擊痕跡,無非也就是玉石在河道中成千上萬次的碰撞形成的,這個碰撞是自然決定,隨機翻滾的並沒有定數,所以每塊籽料都會在表面形成密佈的痕跡,也就是我們說的毛孔。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網絡上為什麼會把籽料的表皮痕跡形容成人的“汗毛孔”呢?就是因為人的皮膚毛孔有大有小,有些朋友小時候擠痘痘重複感染可能造成臉上會出現一些痘坑,這種類似的坑在每塊籽料上基本都有。我們將它稱之為“盆地坑”,如果把籽料表面理解為皮膚比較粗糙的人,皮膚粗糙的人他的毛孔大小是不均勻的。坑分佈並不像蜂窩一樣整齊排列。

"

有一經典書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和田玉籽料鑑定:從入門到放棄》,當然是開個玩笑,並沒有這本書。其實,這則小幽默說明玉友們的籽料鑑定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和玉大叔在自媒體後臺接收過不少朋友發來的照片,都希望大叔判定一下是不是真籽料,可大叔最終都謝絕不少玉友,原因是大部分照片都沒有條件去拍攝微距的毛孔細節,僅憑一些不是很清晰的照片,來判定籽料的真偽是不科學的。那麼籽料毛孔判斷難點究竟是什麼?今天和玉大叔就來專門講一講毛孔能告訴我們什麼祕密。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首先要說籽料的“毛孔”是怎麼來的,作為一種衝擊痕跡,無非也就是玉石在河道中成千上萬次的碰撞形成的,這個碰撞是自然決定,隨機翻滾的並沒有定數,所以每塊籽料都會在表面形成密佈的痕跡,也就是我們說的毛孔。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網絡上為什麼會把籽料的表皮痕跡形容成人的“汗毛孔”呢?就是因為人的皮膚毛孔有大有小,有些朋友小時候擠痘痘重複感染可能造成臉上會出現一些痘坑,這種類似的坑在每塊籽料上基本都有。我們將它稱之為“盆地坑”,如果把籽料表面理解為皮膚比較粗糙的人,皮膚粗糙的人他的毛孔大小是不均勻的。坑分佈並不像蜂窩一樣整齊排列。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籽料表面的裂與毛孔都是曾經在河道中萬年翻滾碰撞留下的痕跡,只不過裂不是每塊籽料都有(雖然有十籽九裂的說法,但也有那個唯一嘛),毛孔就成為了籽料獨特的身份特徵,我們把籽料放在手心,對著合適的光源45度觀察會發現,和田玉的籽料在溫潤的同時,毛孔的存在讓光線變得柔和,視覺上並不刺眼,這種霧狀的“磨砂質感”讓光線打在料子更加柔美。

"

有一經典書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和田玉籽料鑑定:從入門到放棄》,當然是開個玩笑,並沒有這本書。其實,這則小幽默說明玉友們的籽料鑑定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和玉大叔在自媒體後臺接收過不少朋友發來的照片,都希望大叔判定一下是不是真籽料,可大叔最終都謝絕不少玉友,原因是大部分照片都沒有條件去拍攝微距的毛孔細節,僅憑一些不是很清晰的照片,來判定籽料的真偽是不科學的。那麼籽料毛孔判斷難點究竟是什麼?今天和玉大叔就來專門講一講毛孔能告訴我們什麼祕密。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首先要說籽料的“毛孔”是怎麼來的,作為一種衝擊痕跡,無非也就是玉石在河道中成千上萬次的碰撞形成的,這個碰撞是自然決定,隨機翻滾的並沒有定數,所以每塊籽料都會在表面形成密佈的痕跡,也就是我們說的毛孔。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網絡上為什麼會把籽料的表皮痕跡形容成人的“汗毛孔”呢?就是因為人的皮膚毛孔有大有小,有些朋友小時候擠痘痘重複感染可能造成臉上會出現一些痘坑,這種類似的坑在每塊籽料上基本都有。我們將它稱之為“盆地坑”,如果把籽料表面理解為皮膚比較粗糙的人,皮膚粗糙的人他的毛孔大小是不均勻的。坑分佈並不像蜂窩一樣整齊排列。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籽料表面的裂與毛孔都是曾經在河道中萬年翻滾碰撞留下的痕跡,只不過裂不是每塊籽料都有(雖然有十籽九裂的說法,但也有那個唯一嘛),毛孔就成為了籽料獨特的身份特徵,我們把籽料放在手心,對著合適的光源45度觀察會發現,和田玉的籽料在溫潤的同時,毛孔的存在讓光線變得柔和,視覺上並不刺眼,這種霧狀的“磨砂質感”讓光線打在料子更加柔美。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一般用山料滾磨的毛孔造假,都要用到滾磨機,在滾筒機裡面裝入卵石和一些硬度比較高的石英砂,滾筒飛速旋轉,模擬和田玉被碰撞出毛孔的效果,再通過些人工的手段,在上面鑿幾個小坑;或者使用噴砂機在磨圓的料子上直接做出效果。有些朋友會說:“這種毛孔不是很容易鑑定嗎?”原籽還比較容易鑑定,看到料子又白又光滑,上面的毛孔又均勻還便宜,顯然是不對的,但如果製作成品只留下很少的一塊皮呢,還否能鑑定出來就是整個行業的難點。


"

有一經典書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和田玉籽料鑑定:從入門到放棄》,當然是開個玩笑,並沒有這本書。其實,這則小幽默說明玉友們的籽料鑑定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和玉大叔在自媒體後臺接收過不少朋友發來的照片,都希望大叔判定一下是不是真籽料,可大叔最終都謝絕不少玉友,原因是大部分照片都沒有條件去拍攝微距的毛孔細節,僅憑一些不是很清晰的照片,來判定籽料的真偽是不科學的。那麼籽料毛孔判斷難點究竟是什麼?今天和玉大叔就來專門講一講毛孔能告訴我們什麼祕密。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首先要說籽料的“毛孔”是怎麼來的,作為一種衝擊痕跡,無非也就是玉石在河道中成千上萬次的碰撞形成的,這個碰撞是自然決定,隨機翻滾的並沒有定數,所以每塊籽料都會在表面形成密佈的痕跡,也就是我們說的毛孔。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網絡上為什麼會把籽料的表皮痕跡形容成人的“汗毛孔”呢?就是因為人的皮膚毛孔有大有小,有些朋友小時候擠痘痘重複感染可能造成臉上會出現一些痘坑,這種類似的坑在每塊籽料上基本都有。我們將它稱之為“盆地坑”,如果把籽料表面理解為皮膚比較粗糙的人,皮膚粗糙的人他的毛孔大小是不均勻的。坑分佈並不像蜂窩一樣整齊排列。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籽料表面的裂與毛孔都是曾經在河道中萬年翻滾碰撞留下的痕跡,只不過裂不是每塊籽料都有(雖然有十籽九裂的說法,但也有那個唯一嘛),毛孔就成為了籽料獨特的身份特徵,我們把籽料放在手心,對著合適的光源45度觀察會發現,和田玉的籽料在溫潤的同時,毛孔的存在讓光線變得柔和,視覺上並不刺眼,這種霧狀的“磨砂質感”讓光線打在料子更加柔美。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一般用山料滾磨的毛孔造假,都要用到滾磨機,在滾筒機裡面裝入卵石和一些硬度比較高的石英砂,滾筒飛速旋轉,模擬和田玉被碰撞出毛孔的效果,再通過些人工的手段,在上面鑿幾個小坑;或者使用噴砂機在磨圓的料子上直接做出效果。有些朋友會說:“這種毛孔不是很容易鑑定嗎?”原籽還比較容易鑑定,看到料子又白又光滑,上面的毛孔又均勻還便宜,顯然是不對的,但如果製作成品只留下很少的一塊皮呢,還否能鑑定出來就是整個行業的難點。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

有一經典書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和田玉籽料鑑定:從入門到放棄》,當然是開個玩笑,並沒有這本書。其實,這則小幽默說明玉友們的籽料鑑定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和玉大叔在自媒體後臺接收過不少朋友發來的照片,都希望大叔判定一下是不是真籽料,可大叔最終都謝絕不少玉友,原因是大部分照片都沒有條件去拍攝微距的毛孔細節,僅憑一些不是很清晰的照片,來判定籽料的真偽是不科學的。那麼籽料毛孔判斷難點究竟是什麼?今天和玉大叔就來專門講一講毛孔能告訴我們什麼祕密。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首先要說籽料的“毛孔”是怎麼來的,作為一種衝擊痕跡,無非也就是玉石在河道中成千上萬次的碰撞形成的,這個碰撞是自然決定,隨機翻滾的並沒有定數,所以每塊籽料都會在表面形成密佈的痕跡,也就是我們說的毛孔。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網絡上為什麼會把籽料的表皮痕跡形容成人的“汗毛孔”呢?就是因為人的皮膚毛孔有大有小,有些朋友小時候擠痘痘重複感染可能造成臉上會出現一些痘坑,這種類似的坑在每塊籽料上基本都有。我們將它稱之為“盆地坑”,如果把籽料表面理解為皮膚比較粗糙的人,皮膚粗糙的人他的毛孔大小是不均勻的。坑分佈並不像蜂窩一樣整齊排列。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籽料表面的裂與毛孔都是曾經在河道中萬年翻滾碰撞留下的痕跡,只不過裂不是每塊籽料都有(雖然有十籽九裂的說法,但也有那個唯一嘛),毛孔就成為了籽料獨特的身份特徵,我們把籽料放在手心,對著合適的光源45度觀察會發現,和田玉的籽料在溫潤的同時,毛孔的存在讓光線變得柔和,視覺上並不刺眼,這種霧狀的“磨砂質感”讓光線打在料子更加柔美。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一般用山料滾磨的毛孔造假,都要用到滾磨機,在滾筒機裡面裝入卵石和一些硬度比較高的石英砂,滾筒飛速旋轉,模擬和田玉被碰撞出毛孔的效果,再通過些人工的手段,在上面鑿幾個小坑;或者使用噴砂機在磨圓的料子上直接做出效果。有些朋友會說:“這種毛孔不是很容易鑑定嗎?”原籽還比較容易鑑定,看到料子又白又光滑,上面的毛孔又均勻還便宜,顯然是不對的,但如果製作成品只留下很少的一塊皮呢,還否能鑑定出來就是整個行業的難點。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通過多年的經驗,我們業內還是有一點小技巧的,比如說前文提到的“盆地坑”,只要是真籽他一定存在光滑的一面,在這個光滑的表面上會天然形成一些宛若梯形,小盆一樣的坑洞,這是籽料在滾動的過程中,被較為堅硬的卵石大力碰撞導致的撞擊坑,有點類似於月球表面的成因,這種坑因為邊坡傾斜,底部卻是平的,所以非常難以模仿。


"

有一經典書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和田玉籽料鑑定:從入門到放棄》,當然是開個玩笑,並沒有這本書。其實,這則小幽默說明玉友們的籽料鑑定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和玉大叔在自媒體後臺接收過不少朋友發來的照片,都希望大叔判定一下是不是真籽料,可大叔最終都謝絕不少玉友,原因是大部分照片都沒有條件去拍攝微距的毛孔細節,僅憑一些不是很清晰的照片,來判定籽料的真偽是不科學的。那麼籽料毛孔判斷難點究竟是什麼?今天和玉大叔就來專門講一講毛孔能告訴我們什麼祕密。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首先要說籽料的“毛孔”是怎麼來的,作為一種衝擊痕跡,無非也就是玉石在河道中成千上萬次的碰撞形成的,這個碰撞是自然決定,隨機翻滾的並沒有定數,所以每塊籽料都會在表面形成密佈的痕跡,也就是我們說的毛孔。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網絡上為什麼會把籽料的表皮痕跡形容成人的“汗毛孔”呢?就是因為人的皮膚毛孔有大有小,有些朋友小時候擠痘痘重複感染可能造成臉上會出現一些痘坑,這種類似的坑在每塊籽料上基本都有。我們將它稱之為“盆地坑”,如果把籽料表面理解為皮膚比較粗糙的人,皮膚粗糙的人他的毛孔大小是不均勻的。坑分佈並不像蜂窩一樣整齊排列。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籽料表面的裂與毛孔都是曾經在河道中萬年翻滾碰撞留下的痕跡,只不過裂不是每塊籽料都有(雖然有十籽九裂的說法,但也有那個唯一嘛),毛孔就成為了籽料獨特的身份特徵,我們把籽料放在手心,對著合適的光源45度觀察會發現,和田玉的籽料在溫潤的同時,毛孔的存在讓光線變得柔和,視覺上並不刺眼,這種霧狀的“磨砂質感”讓光線打在料子更加柔美。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一般用山料滾磨的毛孔造假,都要用到滾磨機,在滾筒機裡面裝入卵石和一些硬度比較高的石英砂,滾筒飛速旋轉,模擬和田玉被碰撞出毛孔的效果,再通過些人工的手段,在上面鑿幾個小坑;或者使用噴砂機在磨圓的料子上直接做出效果。有些朋友會說:“這種毛孔不是很容易鑑定嗎?”原籽還比較容易鑑定,看到料子又白又光滑,上面的毛孔又均勻還便宜,顯然是不對的,但如果製作成品只留下很少的一塊皮呢,還否能鑑定出來就是整個行業的難點。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通過多年的經驗,我們業內還是有一點小技巧的,比如說前文提到的“盆地坑”,只要是真籽他一定存在光滑的一面,在這個光滑的表面上會天然形成一些宛若梯形,小盆一樣的坑洞,這是籽料在滾動的過程中,被較為堅硬的卵石大力碰撞導致的撞擊坑,有點類似於月球表面的成因,這種坑因為邊坡傾斜,底部卻是平的,所以非常難以模仿。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反觀無論是使用噴砂還是滾筒技術所做出來的毛孔,都脫離不了“均勻”倆字。缺乏了大自然的味道,就像玉石被細密的針扎過,簡單來說就是太過完美不像是自然留下的痕跡。加上盆底坑是一種特殊的效果,如果是人工做上去的,一定會在底部形成三角形的尖角,不會出現平整的效果,這就是人工所不能模仿的工藝。


"

有一經典書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和田玉籽料鑑定:從入門到放棄》,當然是開個玩笑,並沒有這本書。其實,這則小幽默說明玉友們的籽料鑑定一直是“老大難”問題,和玉大叔在自媒體後臺接收過不少朋友發來的照片,都希望大叔判定一下是不是真籽料,可大叔最終都謝絕不少玉友,原因是大部分照片都沒有條件去拍攝微距的毛孔細節,僅憑一些不是很清晰的照片,來判定籽料的真偽是不科學的。那麼籽料毛孔判斷難點究竟是什麼?今天和玉大叔就來專門講一講毛孔能告訴我們什麼祕密。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首先要說籽料的“毛孔”是怎麼來的,作為一種衝擊痕跡,無非也就是玉石在河道中成千上萬次的碰撞形成的,這個碰撞是自然決定,隨機翻滾的並沒有定數,所以每塊籽料都會在表面形成密佈的痕跡,也就是我們說的毛孔。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網絡上為什麼會把籽料的表皮痕跡形容成人的“汗毛孔”呢?就是因為人的皮膚毛孔有大有小,有些朋友小時候擠痘痘重複感染可能造成臉上會出現一些痘坑,這種類似的坑在每塊籽料上基本都有。我們將它稱之為“盆地坑”,如果把籽料表面理解為皮膚比較粗糙的人,皮膚粗糙的人他的毛孔大小是不均勻的。坑分佈並不像蜂窩一樣整齊排列。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籽料表面的裂與毛孔都是曾經在河道中萬年翻滾碰撞留下的痕跡,只不過裂不是每塊籽料都有(雖然有十籽九裂的說法,但也有那個唯一嘛),毛孔就成為了籽料獨特的身份特徵,我們把籽料放在手心,對著合適的光源45度觀察會發現,和田玉的籽料在溫潤的同時,毛孔的存在讓光線變得柔和,視覺上並不刺眼,這種霧狀的“磨砂質感”讓光線打在料子更加柔美。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一般用山料滾磨的毛孔造假,都要用到滾磨機,在滾筒機裡面裝入卵石和一些硬度比較高的石英砂,滾筒飛速旋轉,模擬和田玉被碰撞出毛孔的效果,再通過些人工的手段,在上面鑿幾個小坑;或者使用噴砂機在磨圓的料子上直接做出效果。有些朋友會說:“這種毛孔不是很容易鑑定嗎?”原籽還比較容易鑑定,看到料子又白又光滑,上面的毛孔又均勻還便宜,顯然是不對的,但如果製作成品只留下很少的一塊皮呢,還否能鑑定出來就是整個行業的難點。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通過多年的經驗,我們業內還是有一點小技巧的,比如說前文提到的“盆地坑”,只要是真籽他一定存在光滑的一面,在這個光滑的表面上會天然形成一些宛若梯形,小盆一樣的坑洞,這是籽料在滾動的過程中,被較為堅硬的卵石大力碰撞導致的撞擊坑,有點類似於月球表面的成因,這種坑因為邊坡傾斜,底部卻是平的,所以非常難以模仿。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反觀無論是使用噴砂還是滾筒技術所做出來的毛孔,都脫離不了“均勻”倆字。缺乏了大自然的味道,就像玉石被細密的針扎過,簡單來說就是太過完美不像是自然留下的痕跡。加上盆底坑是一種特殊的效果,如果是人工做上去的,一定會在底部形成三角形的尖角,不會出現平整的效果,這就是人工所不能模仿的工藝。


微距鏡頭下的和田玉籽料毛孔,原來判斷真假就看這個特徵


總體而言,判斷籽料毛孔必須要多看多摸才能準確,我們在業內,有些假的籽料用手搓一下就能感覺出來東西不對,這些直覺都是一些經年累月的經驗。想通過幾張圖,看看視頻就學會毛孔的鑑定是絕對不現實的,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籽料高價值的特點,和田玉行業不但是千年文化,也是知識複合型的行業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