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2010年1月的那個冬天,新疆阿勒泰地區連續遭受暴風雪和寒潮侵襲,田間、原野上……到處都被皚皚白雪覆蓋,地處阿勒泰前山的遠冬牧場――富蘊縣克孜勒希力克鄉“冬窩子”,經過數日風雪的“洗禮”,雪原蒼茫。極端天氣下的清晨,感到空氣都變得粘稠了。太陽從東邊升起,哈薩克族牧民趕著牛羊開始放牧了,羊群踏破白雪覓食大雪覆蓋下的枯草,在茫茫雪原上留下一道道印記。

追趕牛羊的牧人,帽子上、眼睫毛上結著的白霜,隨著太陽的升高開始融化,“粘稠”了空氣也變得清新、溫暖了,牛羊揮動前蹄刨開積雪在雪中覓食。每年的十一月中旬到第二年的三月中旬是新疆哈薩克族牧民冬牧的季節,牧民們要趕著牛羊在冬牧場度過四個月的冬牧生活,等待春天的到來。

哈薩克人四季都有牧場,轉場大致是從高處往低處走,來年再重新回到高處。夏季牧場多為高山草場或亞高山草場,海拔2000—3500米,離河近,氣候涼爽,雨量充沛。冬季牧場選在避風向陽的山溝窪地或者河谷兩岸,海拔千米左右,地面沒有厚厚的積雪覆蓋,牛羊能刨開雪層,覓食枯草果腹,安全越冬。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2010年1月的那場暴風雪覆蓋了部分冬牧場,一些牧民不得不再度轉場,去尋找不被或少被大雪覆蓋的牧場。近年來,隨著牧民定居和草料基地的建設,為確保牲畜安全越冬,牧民家裡都有大批的飼草料儲備。哈薩克民歌裡唱道:“世上走路最多的是哈薩克人,世上搬家最勤的是哈薩克人;哈薩克的繁榮誕生在遷徙中,哈薩克的歷史譜寫在轉場中,哈薩克民族用自己的雙腿丈量著世界,追隨著生命的綠色!”

丈夫去放牧了,女主人庫力其盼也早早起來,把屋子燒的暖暖的。一邊照看著孩子,一邊準備早飯。克孜勒希力克鄉“冬窩子”牧民住的大多住在一半埋在半地下、一半地建在地上的房子裡,這種地窩子式的住房冬季保暖性好。早餐有奶茶、酥油、饢等。房屋牆上的一幅裝飾畫寄託著一家人對生活的嚮往。

在哈薩克族牧民家裡,男主人負責放牧,女主人帶孩子和收拾家務。女主人用牛糞炭火烤制好饢餅,化開雪水煮好風乾肉,男人傍晚放牧歸來,吃著煮好的風乾肉,酌兩口小酒,驅一驅一天的寒氣,兒童和老人湊在一起,霎時溫暖了整個冬窩子,在寂靜的山谷裡,一家人享受著難得的愜意,過著古樸悠閒的放牧生活。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寒冬中溫暖的“冬窩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