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保姆縱火燒死僱主四人,究竟是怎樣的心理?保姆:我罪不至死

杭州 心理學 青蛙 浙江省 第一心理 2019-05-08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杭州保姆縱火燒死僱主四人,究竟是怎樣的心理?保姆:我罪不至死

2017年6月22日,浙江杭州藍色錢江小區發生縱火案,最終造成四人死亡,其中包括一位母親,三個未成年的小孩。

事件起因為保姆欠債,試圖通過縱火再救火的方式獲得僱主報答,結果火勢失控。一時間,該事件引發了社會轟動,以及關於人性的討論。

杭州保姆縱火燒死僱主四人,究竟是怎樣的心理?保姆:我罪不至死

保姆莫煥晶從最開始的偷東西,到後來越陷越深,最終造成了無可挽回的結局。從現場證據看來,保姆一開始並不是想殺人放火,可能的確如她口供中所說,她只是想放點小火,結果火勢超出了控制範圍,她毫無責任的逃離出去,最終導致僱主一家四口人喪命。

保姆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可是,原本幸福的一家人,卻再也回不去了。這個駭人聽聞的案子不禁讓我們思考,人性到底怎麼了,這背後到底透露著怎樣的心理?

杭州保姆縱火燒死僱主四人,究竟是怎樣的心理?保姆:我罪不至死

我該怎麼相信鱷魚的眼淚?

首先,保姆的行為無疑是對善意的背叛。當事人的丈夫透露道,在保姆縱火之前,自己的妻子就已經發現了她的偷竊行為,但是,出於對她生活狀態的同情,選擇原諒了她,並經常借錢給她

然而,人性的善良並沒有感化這個殘酷的靈魂,這彷彿是現實版的農夫與蛇的故事。保姆在獲得僱主大量好處之後,不但沒有悔改之心,反而變得得寸進尺,最終造成了慘痛的悲劇。

杭州保姆縱火燒死僱主四人,究竟是怎樣的心理?保姆:我罪不至死

得寸進尺心理

這也向我們揭示了人類普遍存在的得寸進尺心理:當一個人受到某種好處後,最開始會感到非常愉悅、感激。而當這種好處越來越多時,他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變得越來越難以滿足。

事件中的女主人是十分善良的,最開始她給予幫助時,保姆心裡也是十分感激的。可是,由於得寸進尺心理的存在,她變得貪得無厭的,慢慢的,她開始把別人的善意視為理所當然,毫無感恩的消耗著別人對自己的好,越來越難以滿足。甚至當對方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時,她感到了憎恨,做出了惡意的行為。

杭州保姆縱火燒死僱主四人,究竟是怎樣的心理?保姆:我罪不至死

無原則的善良

由此可見,無原則的善良,就是對於惡意的縱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這個道理,當你一味的忍讓、包容時,對方就會一步一步的得寸進尺,不斷的挑戰你的底線。

人都有著欺軟怕硬的心理,善良雖然是一個美好的品質,但並不意味著面對那些品德醜惡的人時,就能讓對方感化。相反,當面對這些人時,要學會收起你身上無原則的善良,學會及時拒絕、及時止損,不讓壞人有機可乘。

杭州保姆縱火燒死僱主四人,究竟是怎樣的心理?保姆:我罪不至死

溫水煮青蛙效應

另外,人總是被自己的慾望一點一點吞噬,要學會避免這種“溫水煮青蛙”效應。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當把青蛙放在開水中時,由於瞬間的疼痛,青蛙會一下子跳出來。

而當把青蛙放在溫水中慢慢加熱時,由於青蛙最開始並沒有感受到危機,逐漸適應水溫的變化,等到真正反應過來時,已經晚了,最終青蛙死在了沸水中。

杭州保姆縱火燒死僱主四人,究竟是怎樣的心理?保姆:我罪不至死

案件中的保姆也是如此,最開始的一己私慾,慢慢的縱容自己的慾望,最終導致無法挽回的結局。更可悲的是,上訴階段,保姆突然出現極強的求勝欲,在她看來,自己罪不至死,而結果是,傷害了他人,最終懲罰了自己。

因此,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不讓自己一步一步的走向深淵,否則就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當你想回頭的時候,會發現已經晚了。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犯罪心理學》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