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華僑紛紛離開韓國?華人協會祕書長:為自己根在中國感到自豪

1989年,馬建賢(Ma Jian-xian)和他的妻子把首爾郊區的一個牛棚改造成了一家普通的餐館,專門做豬骨湯。短短几周內,就有數百人排隊品嚐這道特色菜,當地人稱其為“pyeo haejang guk”。30年後的今天,因為這道菜的成功,68歲的馬擁有超過1000萬美元的資產。

為何華僑紛紛離開韓國?華人協會祕書長:為自己根在中國感到自豪

多年來,這種白手起家的故事激勵了無數旅居海外的韓國華人企業家,但像馬雲這樣的成功故事卻越來越不常見了。近幾十年來,華僑的人口已經從1970年的4萬人減少到去年的1.8萬人(這一數字還不包括在餐館、工廠和建築工地等地方工作的約100萬名中國大陸短期合同工)。

正如首爾華人居民協會祕書長郭怡廣所說:“韓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華僑社區面臨滅絕危險的國家。”

許多華僑將這種情況歸咎於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專制政府引入和引發的揮之不去的法律限制和偏見,並且從未得到充分解決。

就馬而言,妻子的廚藝和他敏銳的銷售嗅覺,再加上湯裡的一兩種神祕配料,意味著他們能夠克服這些障礙。馬的妻子Kwon Ok-sang回憶道:“我的中國婆婆擅長用她另一個兒子工作的餐館處理掉的豬骨頭做肉湯。我拿了她做這道湯的配方,加了豆瓣醬、蔬菜和韓國調味品,做成了pyeo haejang guk。”

為何華僑紛紛離開韓國?華人協會祕書長:為自己根在中國感到自豪

馬通過向出租車司機發放50%折扣的優惠券來進行宣傳,餐廳的成功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如今,他們的餐廳已經是一個專利品牌,馬和他的妻子還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房地產投資組合。

但對於馬的父母來說,生活要艱難得多,他們在上世紀30年代離開了中國大陸山東省的舒望縣。當他們到達韓國時,整個半島都處於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

幾十年來,他們沒有土地攢錢買了6,600平方米的地塊,但即使他們這樣做,他們也必須以一些韓國朋友的​​名義進行登記。因為那時候,在20世紀60年代,外國人不被允許擁有土地。十年後,這位韓國朋友去世,他的孩子們聲稱這片土地是他們的財產。馬的父母在隨後的官司中失去了一半的土地,馬認為這場官司導致了他父親不久後的死亡。

為何華僑紛紛離開韓國?華人協會祕書長:為自己根在中國感到自豪

在上世紀50年代李承晚(Syngman Rhee)總統和朴正熙(Park Chung-hee)總統的獨裁統治下,對華僑的限制和偏見加劇。

1950年,李承晚政府禁止外國人在港口使用倉庫,作為限制進口外國商品和鼓勵國內生產商品運動的一部分。這一措施對華僑的打擊很大,因為許多人都是商人和商人。許多人破產了,而另一些人則在餐飲業尋求庇護。

1962年,通過前一年的軍事政變奪取政權的朴正熙(Park Chung-hee)禁止外國人擁有土地,迫使許多華人以極低的價格出售土地,並完全放棄耕種。1970年,限制放寬,允許外國人每人擁有最多165平方米的商業用地和661平方米的住房用地。

即便如此,正如華人居民協會(Chinese Residents ' Association)的郭怡廣所指出的:“這還不足以開一家有四五張桌子的中餐館。園區政府擔心華橋會擴大其經濟實力,成為一股強大的經濟力量,就像在東南亞一樣。”

1970年,為了應對大米短缺,政府發起了一場減少大米消費量、增加大麥和小麥消費量的運動。當時有關部門特別挑出了中餐館,禁止它們銷售以大米為原料的菜餚。中國餐館也受到嚴格的食品價格控制,並被課以重稅。結果,數百家中餐館倒閉,搬到了美國。

土地所有權限制一直有效,直到1999年亞洲外匯危機爆發,韓國開始尋找外資。

在韓國,2002年之前,華僑必須每三年更新一次居住證。現在許可證有效期可達10年。儘管如此,很多在韓國的華人說,即使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他們也無法從銀行貸款,而且無法獲得韓國人普遍喜歡的低息住房貸款。

諸如此類的問題促使許多華僑離開韓國,這一趨勢在學校得到了突顯。

首爾一所中文學校的校長吳錫成(Woo Sik-sung)表示,現在只有400名學生,低於1970年2900名的峰值水平。他說:“我們積極邀請中國大陸的學生來彌補不足。目前,我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來自中國大陸。我們必須完全依靠學費(該校每位學生每年收費3990美元)和私人捐款來維持學校運營。”

為何華僑紛紛離開韓國?華人協會祕書長:為自己根在中國感到自豪

最後,郭怡廣說:“但我為自己作為一箇中國人的根感到自豪,即使我在韓國出生和長大,我仍然覺得自己是一箇中國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