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架“金橋” 威海對外開放乘風破浪

韓國 經濟 交通 寧靜 威海網 威海網 2017-09-07

——劉景春、單國防講述“金橋”輪通航的故事

威海網訊 (記者 李林)1990年9月16日清晨,一聲汽笛,響徹威海。一艘名叫“金橋”的客渡船,緩緩駛進威海港碼頭。“金橋”輪的靠岸,改寫了威海對外開放的歷史。

這一年,距離地級威海市成立僅3年,改革開放的浪潮早已風起雲湧。百業待興的威海,亟待搭上改革開放的大船,做對外開放的弄潮兒。

改革開放如何破題?建市初期的領導班子將目光瞄向了一衣帶水的韓國,希望藉助地緣優勢,實現中韓通航,敲開威海對外開放之門。“金橋輪”的故事,就此展開。

中韓架“金橋” 威海對外開放乘風破浪

在大海中航行的“新金橋”輪Ⅴ。威東航運供片

中韓架“金橋” 威海對外開放乘風破浪

在新港碼頭裝卸貨物。威東航運供片

瞄準地緣優勢,爭取開通威韓海上航線

如今,從威海到韓國,坐船隻需10多個小時。這樣的直達和便捷,在30年前的威海是無法想象的。在地理方位上,中國威海到韓國仁川,直線距離只有93海里,比威海到大連還要近1海里。如此短的距離,卻沒有一條直達的海上航線,從韓國到威海,必須繞道而行。

地級威海市成立後,市委、市政府綜合分析認為,要想實現經濟跳躍式發展,對外開放是唯一的突破口。離威海最近的韓國,成為威海的最佳選擇。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開通威海至仁川的海上航線,打開招商引資的海上通道。

時任威海市交通委副主任的劉景春,親歷了與通航有關的工作。回憶起通航的經過,他仍舊會感慨其中的複雜與不易。劉景春說,當時我市要建設“以港口為杻紐,以海陸空為杻帶,實行對內對外的雙扇面的立體交通發展格局”,仁川至威海的這條航線將成為打開全市開放大局的“鑰匙”。然而,擺在威海人民面前的現實非常殘酷。

劉景春介紹,當時中韓尚未建交,要開通航線,只能以民間運輸的方式進行,而威海這個“一條馬路一盞燈,一個喇叭全城聽”的地級市,連海運公司都沒有,碼頭只有千噸級的。並且,盯上通航一事的不止威海,天津、青島、煙臺等大中城市也都在爭取,威海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所幸,韓國方面在商人王允國和華僑畢鑑國的推動下,積極與威海洽談通航事宜。省裡也鬆了口,表示在山東的地級市中,只准威海談通航一事。於是,我市兵分兩路,對內對外“兩條腿”走路。

1988年7月,威海第一次以地級市的身份,參加全省經貿交流會。時任威海市外經貿委主任的隋貴廷,代表威海與韓國企業代表草簽了開通威海—仁川航線意向書。

另一方面,在威海,劉景春等人迅速籌備起威海市海運公司,作為中方代表與韓方代表進行談判。在談到合作資金比例時,談判陷入了僵局。劉景春說,整個通航算下來需要400萬美金,按照六四分,韓方拿六,威海拿四。“四成是160萬美金,威海拿不出來,便商量韓方出七成,威海出三成120萬美金。”劉景春苦笑著說,120萬美金威海也拿不出來,最後決定,威海提供辦公場地,以土地、辦公樓入股,不出現金,滾裝船由韓方為主購入。

1988年10月24日,中韓雙方在藍天賓館舉行了簽字儀式。

中韓架“金橋” 威海對外開放乘風破浪

“新金橋”輪Ⅱ和“新金橋”輪Ⅴ停靠在仁川碼頭。威東航運供片

中韓架“金橋” 威海對外開放乘風破浪

“金橋”輪首航。威東航運供片

7個月拿下國家批文,通航塵埃落定

合同有了,只等交通部的批文下來,通航一事便可塵埃落定。劉景春等人不敢等,立即北上跑批文。至今,劉景春還對威海、濟南、北京來回跑的那段日子記憶猶新。沒錢坐飛機,他們就開面包車上路;餓了,就吃饅頭就鹹菜。

條件艱苦,大家可以忍,但拿不到批文,卻煎熬著每個人的心。

劉景春說,通航的合同拿到交通部,部長沒同意。交通部部長拿出一張16開的油印紙,上面是爭取通航的六七個城市,從人口、面積到基礎設施等各方面條件一一羅列出來,威海市排在最後。面對數據,劉景春等人啞口無言。

批文辦不下來,劉景春等人沒臉回去。為了不辜負威海人民的期望,他們想方設法,找到了國務院有關領導,表達了威海的地緣優勢以及渴望對外開放的期盼。劉景春等人的拳拳誠意,打動了領導,他考慮再三,認為儘管中韓未建交,但威海通航一事可“變通研究,靈活掌握政策”。

國務院有關領導鬆口,讓事情有了轉機。

1989年5月16日,經過了近7個月的努力和爭取,交通部通航的批文終於簽發了。劉景春一行連夜驅車趕回威海,將這份威海人民期盼已久的文件帶了回來。看著批文上的“大印”,大家高興至極,笑稱通航終於有了“尚方寶劍”。

看到蓋著大印的批文時,韓方代表也非常高興。有了批文,通航就有了通行證,韓方便鐵了心地與威海談通航,與其他城市在洽談通航一事的韓資企業,也紛紛加入到了與威海的談判中來。

“金橋”輪首航,為威海打開開放之門

在威勝大廈18樓,有一間藝術工作室,透過窗戶,便能看到美麗寧靜的威海灣。老威海港碼頭早已褪去喧囂,靜默地守在灣畔,彷彿在訴說過往的繁榮。曾任威海威東航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單國防,經常臨窗而立,心潮澎拜。

1990年7月23日,單國防代表威海,在韓國漢城與韓國6家株式會社簽訂了關於合資成立船公司經營威海—仁川客貨班輪航線的協議。“籤協議時,威東航運還沒有正式註冊,直到8月,才獲得了合資企業的批准證書。”單國防說。

通航使用的客貨班輪,韓方早早就準備好了,協議簽訂後,大家在起名環節上犯了難。究竟起一個怎樣的名字,才能既響亮,又寓意美好。幾經商議,由威東航運提議的“金橋”,獲得了一致通過。“金橋,寓意這條船架起了中韓友誼的金色橋樑。”單國防說,此後多年,老“金橋”輪早已“退役”,“金橋”一名卻一直被沿用著。

一切就緒,只待首航。1990年9月15日晚,由威東航運經營的“金橋”輪從韓國仁川出發駛向威海港,參加第二天舉行的首航儀式。那時,單國防就在“金橋”輪上。這一夜的海上航行,單國防難以成眠。第二天8點20分,“金橋”輪抵達威海港,當單國防從船艙中出來時,威海港上擠滿了前來參加首航儀式的人們。

“碼頭上彩旗飄飄,大家列著隊熱烈歡迎‘金橋’輪的到來,連港口外都站滿了市民。”單國防回憶,那一刻他熱淚盈眶,內心的激動無以言表。

多年後,說起這段往事,單國防的心情依然無法平靜。“能夠參與這樣一件關係威海發展的大事,我是非常榮幸的。‘金橋’輪的開通,凝聚了許許多多人的心血,從一張白紙到談判,再到跑批文和正式通航,可以說威海人創造了奇蹟。”單國防說,他的威海港情結也從那時開始種下,對於這條航線和威東航運,他傾注了深厚的感情,至今,他都不願意離開老威海港的這片海。

“看到這片海,就想起當年全市上下創業的火熱和幹勁。”單國防笑著說。

“金橋”輪開通後,憑藉“借韓興威”戰略的實施,威海以韓國為突破口,打開了對外貿易的大門,走上了改革開放的致富路,實現了經濟的跳躍式發展。

60輛公務車變身“出租車”服務外商

據單國防回憶,為了迎接“金橋”輪首航,全市上下忙碌了好一陣。當時威海沒有涉外賓館,威海衛大廈的工作人員晝夜不停地收拾衛生,爭取趕在通航首日能開門迎客。威海港候船廳也是在首航前完工,每個人忙得走路都是小跑,幾宿撈不著閤眼。

最令人撓頭的,是整個威海沒有一輛出租車,只有一些三輪車在港口附近拉客。為了方便外商出行,也為了“金橋”輪首航後城市形象,市委、市政務臨時調來了各部門的公務用車,一共60輛,輪流值班,免費為外商提供服務。

當時的艱苦,如今都變成了笑談。單國防說,威海當時的情況確實非常艱難,但威海人民從沒有退縮過。一艘“金橋”輪,一座威海衛大廈,以及60輛“出租車”,凝結著威海不惜一切代價搞經濟的決心和韌勁。也是從那之後,威海逐漸放開了出租車市場,幾家出租車公司相繼成立起來,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捷。

中韓架“金橋” 威海對外開放乘風破浪中韓架“金橋” 威海對外開放乘風破浪

單國防

漢族,山東威海人。1953年2月出生,1968年參加工作。1990年8月至2014年4月任威海威東航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黨支部書記。現任威海市外商投資協會會長、威海市華藝國粹文化基金會理事長、山東省書協顧問、山大(威海)書法研究院院長、威海市書法家協會終身榮譽主席。

中韓架“金橋” 威海對外開放乘風破浪

劉景春

漢族,山東牟平人。1949年5月出生,1970年1月參加工作。1987年9月至1990年2月任威海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歷任威海市交通委員會主任、黨委書記,威海市人民政府市長助理、黨組成員,威海市發展計劃委員會黨組書記,政協威海市委員會副主席、黨組成員等職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