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快評|中美太空合作實現零突破:有利好也要有警覺

航空航天 美國 天文 SpaceX 參考消息 2017-06-08

北京時間6月4日凌晨5時7分,第一個完全由中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科學實驗搭乘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龍”貨運飛船飛往國際空間站。這項實驗名為“空間環境下在PCR反應中DNA錯配規律研究的科學載荷”,由北京理工大學鄧玉林教授團隊研製。

【專家快評】

蘭順正(時評人)

此次發射是中國空間科學項目首次登入國際空間站,也是中美兩國30年來在空間領域的首次合作,標誌著中美空間科學合作取得了“零”的突破。

2011年,美國國會曾出臺“沃爾夫法案”,禁止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及與NASA有合同關係的美國航天企業與中國航天領域進行任何接觸和合作,該法案一度是中美太空合作的“壁壘”。因此,此次發射具有“破冰”意義。外界普遍預測,商業合作模式將為中美太空合作開闢新的途徑,開創中美空間領域合作的新局面。

客觀來說,此次合作本身雖然只是商業航天中的一小步,卻有可能從此拉開中美在整個太空領域合作的大幕。美國是當之無愧的太空強國,到目前為止,美國的太空技術仍保持著世界領先的地位。近年來,中國在太空領域也取得了驕人的進步和發展,雖涉入較晚但勢頭強勁。如果未來中美兩國可以在太空中強強聯合,對於雙方乃至全人類都將是利好之舉。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未來雙方在太空領域可能開展更廣泛的合作,我們也要警惕“拿來主義陷阱”,不能讓美國在與中國合作過程中可能給予的一些“小恩小惠”打亂我國航天航空事業的戰略步伐。在肯定雙方合作積極意義的同時,要繼續堅定中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堅持以自主研究和創新為主導,用合作來促自身的發展和目標的實現。

(以上言論系專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