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亮集團業績下滑 馮海良卸去多職 迴應:無退休計劃

海亮集團業績下滑 馮海良卸去多職 迴應:無退休計劃

新京報訊(首席記者 趙毅波)5月16日,新京報記者獨家獲悉,海亮旗下多家重要企業出現人事變動,馮海良卸任海亮礦產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海亮教育管理集團有限公司等負責人職務。

海亮集團人士回覆新京報記者稱,主席(馮海良)確無退休計劃。

工商資料顯示,海亮教育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近日出現法定代表人變更,陳軍偉接替馮海良擔任海亮教育管理集團法定代表人。海亮礦產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方面,馮海良在4月底卸任法定代表人,邵國勇接任這一職務。

發行文件顯示,馮海良,1960年10月出生,海亮集團有限公司的創始人。馮海良通過直接及間接方式共持有海亮集團84.98%的出資額,是公司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2017年,馮海良以220億元財富排名胡潤百富榜131位;2018年,馮海良財富增至320億元,排名第82位。

作為銅業出身的國內知名民企,海亮的人事變革長期以來都備受外界關注。

今年2月,海亮啟動“星青年”人才戰略,未來兩年,海亮將在全球範圍內集聚和培養企業未來領袖和行業領軍人物,招募人才超過5000人。海亮方面表示,集團將用500萬年薪招聘5名青年管理天才,將由海亮集團董事局主席馮海良親自擔任職業導師,並作為其特別助理,通過五年以上全方位歷練,培養成為海亮集團及核心領域的未來領袖。

此外,馮海良雖是公司創始人,但並不擔任董事長職位,而是由曹建國負責。

據介紹,曹建國與海亮前任董事長馮亞麗(馮海良的姐姐)的交接是在不動聲色中完成的,在媒體報道中完全咂摸不到一絲過渡的痕跡。在2016年初海亮集團官網上的一篇報道中,他首次以“海亮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身份作了工作報告。在此前16年的海亮職業生涯中,他的身份完成了由集團副總、總經理至海亮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進階。

據報道,2017年8月,海亮正式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曾經的六大產業板塊被聚焦至教育事業、健康產業、有色材料智造三大領域。2016年初就任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的曹建國,成為這一戰略嬗變中的一個重要角色。

據介紹,2017年以來,海亮集團制定了“有所為有所不為”戰略,聚焦教育、有色材料智造、健康三大主業,堅決退出非相關行業。

海亮聚焦主業的計劃在下一年度顯示出其前瞻性。

2018年,國內金融市場環境突變,5月,盾安集團債務危機突然爆發,其截至2017年9月末的總負債高達437.05億元。很快,海亮集團被指捲入其中,與海亮集團涉及互保。其後,海亮集團對此明確否定。

新京報記者獲悉,2018年下半年,海亮集團制訂了集團負債管理總體目標,2019年底集團資產負債率繼續保持較大幅度下降,在2020年底將集團整體資產負債率水平控制在40%以內,其中有息負債率控制在25%以內,確保在該負債水平範圍內穩健發展三大產業。

據海亮集團公佈的2018年度業績快報,本報告期期初總資產669.44億元,報告期期末總資產550.99億元,降幅17.69%;報告期期初總負債418.72億元,期末總負債298.63億元,降幅28.68%。

5月15日,新京報記者獲悉,海亮集團最新披露的2018年報顯示,去年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5.7億元,相比2017年的18億元下滑13.44%。

海亮集團方面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主要是轉讓股權所形成的投資性收益大幅減少。

海亮集團表示, 2018年度,公司對各產業板塊的發展戰略做了適當調整,繼續做強做大教育事業和有色材料智造產業,培育發展健康產業,嚴控上述領域以外的投資,逐步縮減環保、融資租賃等非核心業務。公司對於非三大板塊的業務逐步退出,在合併報表層面會減少退出業務的該部分利潤,但集團通過做大做強海亮教育、有色智造及健康產業,進一步提升海亮集團的品牌競爭力和盈利能力,集團未來的經營業績將會穩健、持續地增長。

根據海亮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海亮股份年報,2018年公司實現歸母利潤9.1億元,同比增長28.85%。

海亮集團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2018年度除了海亮股份業績大幅增加外,其他產業營業利潤都保持較好的提升,減少部分如前所述,主要是在2017年度轉讓地產和四川金頂股權導致當期取得較大的一次性股權處置投資收益所致。

新京報記者梳理海亮集團年報發現,海亮集團去年利息費用高達11.9億元,佔到淨利潤相當大的比例,且下降幅度低於負債降低的幅度。

對此,海亮集團對新京報記者解釋稱,利息費用的下降幅度低於負債規模的下降幅度,主要是兩者的統計計算口徑不同所致。

海亮方面表示,利息費用是一個會計年度的期間數據,而負債規模是一個時點數據,即以2017年末和2018年末的時點數據進行比較。

海亮集團稱,負債規模的增加或減少有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因此利息費用的增減變化,會隨著這個過程發生趨勢相向的變化,截至2018年6月末,海亮集團總體有息負債規模仍保持在304億元左右,主要是從2018年三、四季度開始陸續歸還減少有息負債規模,故從年度利潤表結構看,利息費用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降幅小於負債規模。

新京報首席記者 趙毅波 編輯 劉曉陽 校對 何燕

記者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