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劍貓頭洋——人民海軍和國民黨海軍中型水面艦艇的首次單艦對戰

貓頭洋海戰是發生在1953年5月24日的一場人民海軍和國民黨海軍之間的中型水面艦艇之間的遠距離炮戰,他的規模不大,但對國民黨海軍造成的震懾卻不小,使敵人領教了人民海軍艦艇上新換裝的蘇制遠程艦炮的威力,不敢再肆無忌憚的對大陸沿海漁場進行騷擾。人民海軍藉此戰初步達到了保衛浙東海域漁場安全的作戰目的。

人民海軍

“開封”號護衛艦

比劍貓頭洋——人民海軍和國民黨海軍中型水面艦艇的首次單艦對戰

“開封”艦屬於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花”級反潛護衛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的“三葉草”號,1941年建成於弗萊明—弗格森造船公司。二次大戰結束後除役拆除武裝,在香港出售,被改造為商船“祥德”,1949年被華東軍區海軍派出的人員轉購,1950年抵達大陸重新武裝成軍,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命名為“開封”。1953年5月24日,該艦在貓頭洋海域遭遇國民黨海軍“逸仙”艦,以優勢遠程火力將體型比該艦大好幾圈的“逸仙”艦擊退。射擊期間對“逸仙”形成夾叉跨射,但未能取得命中彈。

排 水 量:1170噸(滿載)

主 尺 度:62.48米×10.11米×4.14米(長、寬、吃水)

動 力:1座三脹蒸汽機,2座鍋爐,2750馬力

航 速:16.5節(新造時狀態)

武 備:蘇制Б-34型100毫米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5門。

“瑞金”號炮艦

比劍貓頭洋——人民海軍和國民黨海軍中型水面艦艇的首次單艦對戰

“瑞金”艦原為美國AKL381型小型沿海運輸艦,戰後由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水運大隊接收,旋即移交給民營航運商做貨船運營,改名“江通”,1949年解放軍進駐上海後移交華東軍區海軍,送入江南造船所重新武裝,1950年4月23日該艦被改名為“瑞金”,列編華東海軍第七艦隊,1951年該艦被併入舟山基地戰艦大隊,1953年5年24日該艦在貓頭洋海域待機,因航速過慢而未能參加“開封”和“逸仙”的炮戰、充當了旁觀者。

排 水 量:705噸(滿載)

主 尺 度:53.64米×8.12米×4.26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公司6-27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000馬力

航 速:13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2門,日製九六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2座。

國民黨海軍

“逸仙”號輕巡洋艦(大型炮艦)

比劍貓頭洋——人民海軍和國民黨海軍中型水面艦艇的首次單艦對戰

“逸仙”艦為為南京國民政府發展海軍的“十年時期”向海軍江南造船所訂購的第一艘排水量超過千噸的“大艦”,也是時任江南造船所建造的第一艘“輕巡洋艦”。但以世界通行的“輕巡洋艦”界定標準只能算是一艘大型炮艦。1930年4月10日該艦在海軍江南造船所開工, 1930年11月12日下水,1931年6月1日竣工,以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別字命名為“逸仙”,列編海軍第一艦隊。1937年9月25日該艦被日機編隊炸傷擱淺於長江目魚沙江段棄艦,隨後被日本虜獲,1938年5月12日拖航至日本吳海軍工廠進行改造修復後充當江田島日本海軍兵學校的練習艦使用,並以江田島附近的小島命名為“阿多田”號,度過了整整七年的敵營歲月。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該艦被盟軍總部勒令歸還中國海軍,1946年7月30日該艦修復完畢。同年8月20日,該艦駛離了日本吳港航向中國上海。8月25日該艦抵達上海,迴歸中國海軍作戰序列,並恢復原艦名“逸仙”,編入海防艦隊。1947年7月海防艦隊編制拆分,該艦列編海防第一艦隊第三分隊。1948年該艦被派往華北幫助撤運煙臺、秦皇島等地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後被調入長江部署在江陰江段的長江防線,1949年4月21日江陰要塞宣佈戰場起義後,該艦和驅逐艦“信陽”號在當日夜晚拖帶25噸型炮艇“炮50”往上海方向突圍,最終成功逃到吳淞口,隨後該艦以艦炮火力參與阻擊進攻上海的解放軍,直到炮彈射盡被迫撤退。1950年6月1日該艦編入海軍第二艦隊,舷號78,並換裝美式艦炮,時常騷擾華東沿海漁場、抓捕大陸漁船,1953年5月8日該艦在浙江貓頭洋海域和華東海軍“開封”號護衛艦發生炮戰,該艦不敵“開封”號的遠程優勢火力撤退逃竄。

排 水 量:1550噸

主 尺 度:82.29米×10.36米×3.77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三缸三漲往復式蒸汽機,3座桑尼羅夫特式水管鍋爐,雙軸推進,4000馬力

航 速:19節

武 備:美製MK-12型127毫米艦炮2門,MK-3型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若干,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若干(1950年後時期)。

附錄:貓頭洋海戰記錄

朝鮮戰爭結束後,國民黨海軍大幅度增加了對大陸東南沿海的騷擾破壞活動,而這時華東軍區海軍在蘇聯顧問的指導下,經過一系列正規化訓練,人心得以凝聚,政治素質明顯提高,主力艦隻改裝蘇制火炮後火力增強,已經可以執行戰備任務。於是決定派部分艦艇出海作戰,打擊敵騷擾艦艇,保護航道和漁場安全,並解放離臺灣最遠、但又對大陸威脅最大的浙東沿海島嶼。一時間雙方激戰不斷,硝煙四起。

每年4、5月份,是浙東沿海最大的貓頭洋漁場捕魚旺季,在這一帶捕魚的漁船多達5000艘,漁民5萬多人,南面就是國民黨軍隊的前哨據點東磯列島,再往南則為浙東地區國民黨軍隊的核心據點大陳列島,駐紮有一支強大的“大陳特遣艦隊”,許多國民黨海軍的主力艦都列編於此艦隊。考慮到敵情如此嚴重,因此華東軍區海軍決定把護漁任務作為中心任務,抽調戰備情況較好的第6艦隊護衛艦“開封”號、舟山基地戰艦大隊炮艦“瑞金”號進入漁場開展護漁戰鬥。

1953年5月8日,“開封”艦由吳淞港駛出長江口南下定海,24日凌晨4時,“開封”、“瑞金”艦泊於銅頭山附近海面隱蔽待機,這是海軍中型軍艦首次參加護漁作戰,因為浙江東部海區制空權還為國民黨空軍所掌握,為保障艦艇安全,指揮員採取了比較穩妥的“守株待兔”方案,專等敵艦上鉤。同時,舟山巡邏艇大隊在貓頭洋以北的牛頭山島(南田島)一帶偵察大陳島敵艦動向

下午14時許,正為即將到來的第一仗而等得不耐煩的“開封”艦接到巡邏艇大隊電報:“兩艘敵艦出動,位於南北澤島海域”。

艦長袁斝承立即指揮啟錨,率“開封”艦以14節航速向小鵝冠島前進,這個島位於南、北澤島到貓頭洋之間,是敵艦襲擾漁場的必經之地。至於派來配合的“瑞金”艦,前身不過是一艘貨船,就是使出吃奶的勁兒也趕不上“開封”艦,只能彆彆扭扭地留在原地待機。

航行中“開封”艦再次接到巡邏艇大隊發來的特急電報,判明敵艦為“逸仙”號炮艦和馬達炮艇(這是我軍對國民黨海軍各種雜牌小型炮艇的特有稱呼)一艘,位於小鵝冠島以東活動。不久,雷達在方位230度、距離10海里處抓住了活動目標,“開封”艦隨即進入一級戰鬥部署。

相對於“開封”號這個舶來品,“逸仙”艦則從設計到製造,完完全全是中國的土產。1931年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完成,該艦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字“逸仙”為名,抗日戰爭中英勇抗擊日寇,曾擊落日機2架,最後被炸沉殉國,倒也不負中山先生之志。後來被日寇打撈修復,改名“阿多田”(日本島名,海軍潛水學校所在地)號,作為訓練艦使用。

日本投降後,“逸仙”艦回到祖國,隨即參加內戰。雖然在當時的國民黨海軍中,這位元老已經顯得老邁了,但她仍然南征北戰,折騰得挺歡實。1947年曾在煙臺以當時的日製4.7英寸(120毫米)艦炮轟擊解放軍,掩護國民黨39軍從海上撤退;後來又企圖在長江上阻礙我軍的渡江作戰,失敗後逃往臺灣。近幾年由於人民海軍只有些小型炮艇,鞭長莫及,“逸仙”艦進駐大陳列島,與其他大陳特遣艦隊的艦艇一起頻繁地騷擾大陸沿海海上運輸線和漁業生產。

如果放在以前,只有1門4英寸炮的花級對付水面火力弱小的潛艇還行,是很難和“逸仙”這樣的大型炮艦對抗的,但現在“開封”裝備了2門蘇聯製造的В-34型56倍口徑100毫米主炮,對海射程22500米,彈丸重15.8公斤,初速895米/秒,射速每分鐘12發;相比之下,“逸仙”安裝的2門美製MK12型38倍口徑5英寸(127毫米)炮對海最大射程只有18000米,炮口初速度只有792米/秒,只有彈丸重量(24.5公斤)和射速(每分鐘15至20發)佔了少許優勢。而且“逸仙”比“開封”的尺度要大上不少,兩個冒著滾滾煤煙的高大煙囪為“開封”艦提供了良好的目標。貓頭洋一帶海面開闊,有利於射程較遠的“開封”艦發揮遠程轟擊的優勢。

14時14分,“開封”艦前主炮瞄準手發現了“逸仙”艦,測距兵報告距離95鏈(17100米),航向270度,敵向角(即己艦攻擊方向和敵艦航向構成的角度,要呈扇面狀,必須大於45度,小於100度才能保證命中率)40度,後主炮無法射擊。航海長遂建議修改航向至302度,使敵向角達到60度,保證前後主炮可以同時射擊,考慮到盡最大可能地發揮火力,袁斝承採納了這個提議。

這時候的袁斝承心情肯定是非常激動的,作為第6艦隊成立以來的首戰,如此機遇非常難得。而這位27歲的年輕艦長那獨特的身世經歷又更使其具有傳奇色彩。袁斝承是“洪憲皇帝”袁世凱的曾孫,17歲的時候,他不甘忍受日本人的欺凌離家從軍,卻誤上賊船,考進了汪精衛的所謂“海軍學校”,被送到山東威海劉公島當海軍練兵,照樣受日本教官的打罵。故此在第二年參加了武裝暴動,投奔了八路軍。

此後袁斝承在戰火中迅速成長,入了黨,並在中央警衛一師擔任營級幹部。1949年9月底,由於組建海軍部隊的需要,袁斝承和大多數劉公島起義官兵一樣被調到華東軍區,重新干起了海軍。歷任“西安”號護衛艦艦務長、副艦長,1951年任“開封”號護衛艦艦長。

對中國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無不知道孫中山與袁世凱的恩怨,前者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為後者所篡奪,而後者也在前者發動護國戰爭後最終憂鬱而死。事隔數十年之後,大獨裁者的曾孫子對陣紀念革命先驅的抗日名艦,而兩者的立場完全掉了個兒,進步和光明的旗幟已經易手,這個歷史的惡作劇不禁讓人感嘆世事的無常。

14時21分05秒,看到戰艦已經佔領了有利陣位,袁斝承在指揮台上下達了射擊命令:“左舷60度,距離81鏈(14580米),爆破彈,預備——放!”隨即前後兩門100毫米艦炮吐出橘紅色火光,數秒鐘後海面升起水柱,彈著點超越“逸仙”,測距兵報告遠彈。

由於從來沒有和人民海軍交過手,“逸仙”艦一開始並沒有把個頭小得多的“開封”號放在眼裡,何況距離尚遠,因此顯得有點漫不經心。但“開封”艦在這樣遠距離上開火和附近那巨大的水柱,使其意識到對方裝有大口徑火炮,不是善茬,於是立即調轉航向180度,加快航速向東南方撤離,煙囪噴吐出的濃重煙霧在海面拖出一條煙帶。同時用後主炮開火攔截“開封”艦,不過當時交戰距離處於主炮有效射程(15000米)的邊緣,又是倉促還擊,其效果可想而知。“開封”艦也隨即加速,繼續猛烈施射,海面出現兩髮夾叉彈(即射彈散佈覆蓋目標,兩發炮彈對目標形成一發遠彈一發近彈的現象。這時就取兩次射擊的中間表尺調整炮管高度再次射擊,只要炮彈散佈不太大,一般都會很快擊中目標),但“逸仙”實在跑得太快,已經消失在小鵝冠山島以南,袁斝承遂下令停止射擊,是時14時24分25秒

小鵝冠山島附近屬於淺水區,暗礁很多,“逸仙”艦為了逃避炮火,選擇了一條危險航道,即駛往小鵝冠山島以東,再轉向朝南行駛。“逸仙”艦繞過小鵝冠山島之後,航向160度,正好位於“開封”艦右舷60度,距離 71鏈(12780米),袁斝承再次下達射擊命令,“逸仙”艦加速南逃。14時34分射擊停止,共發射100毫米炮彈21發,由於距離較遠,無一命中。這時“開封”艦已經離敵佔東磯列島很近,於是放棄追擊,返回基地。

戰後的總結會上認為,貓頭洋海戰,情況通報及時準確,行動隱蔽突然,但由於缺乏實戰經驗,未能及時掌握敵艦戰術,射擊提前量毛糙,降低了射擊準確性。不過老實說,當時交戰距離都在12000米以上,完全沒有實戰經驗的“開封”艦水兵在沒有炮瞄雷達,仍用二戰時的光學測距儀目瞄射擊的情況下,每門炮只打出10發左右的炮彈,沒有命中敵艦是很正常的,不宜苛求。畢竟“開封”艦相對於敵艦唯一的優勢就在於射程較遠,如果放近了再打,命中率肯定會提高,但國民黨海軍技戰術素質較高,勝負難料。這次海戰作為人民海軍護衛艦的初戰,能擊退敵艦,保護了漁場的安全,已經達到了目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