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海軍 火箭彈 火箭 武器 遙感 火箭筒 威力 校長開蔣 2019-05-21

今天,咱們接著上一篇《 》聊。

對於不同的彈藥來說,其大體分類可以根據其作戰用途進行分類。比如反裝甲彈藥、軟殺傷彈藥、攻堅彈藥、特種彈藥等等。但是對於絕大多數炮彈來講,因為火炮的結構基本相同,彈藥的結構基本是確定的。

一般來講,彈藥主要分為兩個部分,戰鬥部和藥筒。其作用非常好理解,戰鬥部就是用來發揮火炮效能的,藥筒就是提供給戰鬥部飛出去的能量的。所以我們在講威力的時候,一般要看戰鬥部。而在講射程的時候,我們一般要看藥筒。

我們先來講彈頭。

其實彈頭這個說法並不唯一,按照書上的說法應該叫做彈頭或者叫做彈丸。雖然彈藥因為其效用不同而變化繁多,但基本從上至下包含著幾個主要部分。

風帽:風帽位於彈頭最前端,外形有點像航天飛行器當中的導流罩,比較圓潤,主要起到減少風阻,保護彈頭的作用。現代炮彈中的風帽一般採用脆性較高的材料製作,在與目標發生碰撞接觸之後會立即碎裂,使炮彈的彈頭髮揮出其外形設計作用。風帽最常見於風帽被帽穿甲彈中,現在已經被逐漸的淘汰了。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引信:引信在彈頭當中的作用就是引爆主裝藥。根據主裝藥和炮彈的不同,引信也分很多類別。其中最常見的為碰炸引信,延時引信,無線電遙感引信,壓感引信等。由於炮彈的種類和功效經常有部分疊加,因此現代火炮的引信一般採用複合引信。比如我們最常見的rpg7火箭筒採用的就是碰炸延時引信。火箭彈在接觸到堅硬目標後,碰炸引信被觸發,火箭彈主裝藥被引爆。而火箭彈在沒有命中目標時,會在飛行400米後自行引爆,這一段使用的就是延時引信。

無線電遙感引信一般被用於防空炮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VT防空引信,這種引信在二戰末期拯救了無數的美國海軍士兵,在神風特攻當中倖存下來的美軍海軍士兵,恨不得把發明這種引信的工程師抱起來狠狠親上兩口,順便再把妹妹介紹給他啥的。而那些神風特攻中的本子飛行員,基本只能唱著“希望之花”然後在空中炸成一朵燦爛的煙花吧。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壓感引信一般用於深水炸彈或是集束炸彈中,主要通過隨時探測周圍氣壓和水壓來控制飛行高度或是水下深度,當氣壓或水壓達到預定值後即刻引爆。比如在著名電影獵殺u571當中,英國人就是利用深水炸彈把潛艇炸了個七葷八素。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戰鬥部:彈頭主要發揮作用的部分,也是整個炮彈最暴力的部分(發射藥:你說啥子?)。大部分炮彈根據戰鬥部的不同而進行分類,甚至可以只更換戰鬥部而不重新設計彈藥整體快速研發新型彈藥。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俄羅斯著名的76mm ZIS-3型火炮及其衍生火炮。

ZIS-3火炮最早是設計作為師屬野戰炮,因此這些火炮主要裝備有高爆炮彈,高爆破片彈,攻堅彈等。後來蘇軍面對德軍的鋼甲洪流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而這些長身管的野戰炮作為反坦克火炮非常好使,因此裝備了大量的穿甲彈藥。這些穿甲彈藥根據其結構和樣式分為了穿甲榴彈,穿甲彈,風帽被帽穿甲彈,硬芯穿甲彈,破甲彈。與德軍坦克同時而來的除了步兵外,還有天上的飛機,因此利用該型火炮改裝出了大量的m1938型76mm防空炮。因此也特地改裝生產了防空破片彈和防空干擾彈。而在戰爭中期,大量的ZIS-3火炮被搬上了小舢板,搖身一變成為了炮艇,而這些火炮也變成了艦炮。在戰爭結束之後,這些火炮還被榨乾了最後的剩餘價值,一部分作為禮炮,另一部分發給消防部隊,配合上乾冰降雨彈和森林防火彈,可以說是非常的盡職盡責了。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彈體主體:彈體就是彈頭最外邊那個殼子,是承接所有戰鬥部和引信的主體部分。這一部分如果細說的話,那就太吹毛求疵了,其製作工藝也有簡有繁,因此我們只說外形。我們常見的炮彈外形像是一個大冬瓜,或是一個削尖的圓柱體,或者是圓錐。在這個主體的上方安裝風帽和引信,在內部裝填彈藥的戰鬥部。彈體主體在這個過程當中的作用就是保護戰鬥部成功穩定抵達目標,並起到戰鬥作用。

彈體擁有非常惡劣的工作環境(極高的溫度和外力),以及要承受極高的壓力(數百兆帕斯卡的壓力),還要在飛行過程當中保持穩定(旋轉或者唯一穩定),最後哪怕炸了也可能需要盡到最後一份責任(需要形成破片),可以說是兵器中的勞模了。

常規彈體一般採用炮彈鋼作為主體材料,不同彈體可以根據作戰需要分為多個部分,在生產過程當中也會根據要求進行拼接。一般來講,一枚炮彈按照其部分分為彈頭部,圓柱部,彈尾部。其中彈頭部主要安裝有風帽和引信以及極少部分的裝藥,圓柱部承接了大部分的戰鬥部裝藥,而彈尾部一般起到增程(安裝底部排氣裝置或者火箭增程裝置)的作用。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而藥筒就非常簡單了,就兩部分,發射藥和底火。哦對了,還有外邊那個筒。

發射藥和底火,我們之前都已經說過很多了,在此就不再贅述了。需要知道的是,發射藥的藥量,質量,以及燃燒狀態,對於炮彈的彈道和威力的影響都非常巨大。

我在這裡,我們所介紹的重點則是外面那個筒。

藥筒我們一般稱他為彈殼,一般分為兩種,直筒式和瓶式。按照藥筒長度一般分為半筒式(半可燃藥筒)和全筒式。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直筒式藥筒常見於大口徑分裝火炮或是定位精度要求較低的火炮/槍械當中。其中較為有代表性的就是各類手槍彈。比如著名的9mm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和0.45ACP柯爾特自動手槍彈,這兩種手槍彈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彈殼沒有前段收口,彈殼最大處直徑與彈頭直徑相差無幾。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這種藥筒設計能夠保證在同樣的藥室長度下擁有儘可能多的發射藥容量,進而提高威力。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瓶式藥筒的定位能力,因此較為依賴藥室的定位精度,而藥室的定位精度受限於裝配精度,因此精度都不高。除此之外彈頭的速度也收到了極大的限制,畢竟相對的單位藥量要小於瓶式的。同樣對精度和初速度要求不高的霰彈槍子彈也一般採用直筒式藥筒。

而在火炮當中,由於藥室容積可以設計的很大,而定位的問題也隨著大彈頭的多重定心而解決,因此分裝大口徑火炮也採用直筒式藥筒。最大化火炮的空間使用效率,進而提高火炮的威力。

瓶式藥筒大多應用於中口徑定裝火炮和高精度步槍彈中。從外形上看瓶式藥筒相比直筒式多了個收縮的坡度部分,藥筒最大直徑遠大於彈頭直徑。可別小看這個收縮的坡度部分,這個坡度部分能夠有效緩解火藥壓力和沖刷,在賦予彈頭極高的速度的同時能夠減輕整個藥室的壓力,還能夠提高藥筒的定位能力,並進一步提高彈頭的定位能力,使得炮彈在飛出火炮之後不會布朗運動。

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ZIS-3型火炮就使用的是瓶式藥筒,不過不同彈藥的坡度和坡長也有不同。比如虎(喵)式坦克使用的KWK36型88mm火炮使用的PzGr.39型炮彈可以看出,他這瓶式藥筒比直筒式都要直。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之前我們講了彈藥中火藥的歷史,彈藥的分類,也為大家詳細講述了一下彈藥的結構,接下來我來給大家講述一下現代戰爭當中最常見的幾種彈藥。

第一類,穿甲彈藥。顧名思義,是對付具有裝甲目標的彈藥。

在排槍對射的19世紀,世界主流火炮都採用前膛裝球形彈丸,這種彈丸幾乎沒有任何穿甲能力,而彈丸也大多為鉛彈,對付有鋼板等裝甲保護的目標則沒有任何辦法。在19世紀中葉,歐洲國家進入了蒸汽裝甲軍艦的時代,以勇士號為首的一眾裝甲軍艦作為戰鬥的主力,在採用相同火炮的情況下對木質艦隊擁有著絕對的碾壓力。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 這就是艦炮炮彈了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 這就是穿甲彈了

你們可以想想,你跟朋友打著王者榮耀。你好不容易出了一套平A裝,心想著跟敵人好好打一架,結果發現對面出的是護甲裝,你打他一下只掉一滴血,而敵人打你一下卻是實打實的。面對這種鐵王八,如果不研究一種新型的炮彈這招根本沒法打,直接逆風20投得了。

因此,在19世紀60年代,各個主流軍事強國發展了屬於自己的穿甲彈。這一時期的穿甲彈以實心灌砂彈居多。這一時期的穿甲彈外殼採用鑄鐵或機加工彈丸,內部滯後填充一定量的沙子以彌補彈藥重心的問題。由於這一時期艦船的水密艙發展和損害管理並沒有二戰時期那麼規範,而且這一時代的艦船大多采用木質主體結構,加外敷鋼。因此只要解決了穿甲問題,然後就靠勢大力沉破壞軍艦的龍骨並導致軍艦進水。

1894年的甲午戰爭對我們來說一直是一個永恆的傷痛,其中最令人詬病的就是清朝對於海軍的不重視,並且有著海軍炮彈灌沙子之類的說法。但實際上,當時清朝軍隊裝備的炮彈尤其是穿甲彈,與西方主流並沒有什麼差別,大家都是使用的鋼製實心灌砂彈。真正導致甲午戰爭戰敗的其實是武器裝備之間存在的代差,以及指揮失誤。甲午海戰的故事,足夠我們大書特書,因此在此不多講了。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穿甲彈在出現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作為海軍的炮彈,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只作為第二選擇炮彈(第一選擇炮彈為開花彈即榴彈)。真正讓穿甲彈上升到主流彈藥則是在一戰末期,坦克成為新銳兵器的時候。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在一戰末期,英軍首次在康佈雷戰役中大規模使用坦克這種新銳的裝甲兵器,德國一時間無法抵擋。無論是機槍還是火炮都很難對坦克造成直接的傷害,戰場上被擊毀的坦克甚至比坦克出現故障趴窩被繳獲的少一個量級。在索姆河戰役當中,因為故障而趴窩的坦克佔據了損失坦克的2/3,其中相當一部分被德軍繳獲,也間接促成了德軍a7v坦克的研製。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在一戰與二戰的間隙,反坦克彈藥飛速發展,一時間甚至超過了海軍火炮在穿甲彈上面的造詣,發展出了穿甲榴彈、風帽被帽穿甲彈、破甲彈等在二戰期間廣為使用的彈種。而高速鎢芯穿甲彈也在二戰中後期大規模使用,與此同時,脫殼穿甲彈也在這一時間走上了戰場。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穿甲榴彈(AP/APHE)顧名思義,穿甲後爆破。這種彈藥與常規的高爆彈最大的區別就是通過提高炮鋼的質量和硬度,以提高穿甲能力。雖然穿甲能力不如鐵冬瓜(實心穿甲彈),但是勝在能夠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面對薄皮兒大餡兒的坦克仍有一戰之力,若是見到了裝甲運兵車,那真的是樂到合不攏嘴。

風帽被帽穿甲彈(APCBC)是一種專門設計用來對付表面滲碳裝甲的穿甲彈。表面滲碳技術能夠使裝甲強化硬度。這使得那些硬度和速度不太高的穿甲彈在接觸到裝甲表面後,會自身發生碎裂,進而保護車內乘員。而這種表面滲碳裝甲,最害怕的就是比他尖銳還硬度高的穿甲彈,在面對硬度較高的炮彈時,表面滲碳裝甲反而起到了反作用。風帽被帽穿甲彈就是將炮彈的彈頭磨平,並在彈頭中間加一塊進行硬化的突起,並在前端增加一個用來導流的風帽。這就好比葛優帶了個尖頂帽,帽子只是用來減少風阻的,裡面那顆光頭才是最硬的。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破甲彈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非動能穿甲彈藥,這種彈藥利用門羅效應,使化學能集中在一點,形成定向金屬爆破射流,並利用這股高溫高壓的金屬射流完成對敵方裝甲目標的攻擊。我們常見的RPG火箭筒反坦克就是用的破甲彈。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在二戰時期,最早應用破甲彈的是德國人,他們在4號短管坦克上裝備這種破甲彈,能夠在超遠距離上準確擊穿敵方坦克。而這種不依賴動能的化學彈藥最大的用途還是用於步兵反坦克,德國人制造的鐵拳反坦克無後坐力炮堪稱一代經典。嚇得老毛子不得不在坦克外掛人肉爆炸反應裝甲(當然,這是開玩笑的,在二戰末期,俄羅斯人會在坦克外面焊接一層鐵柵欄以抵擋破甲彈)

而現代坦克的主流穿甲彈藥則非常簡單,就是被譽為鋼針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

隨著二戰結束,現代裝甲技術越來越成熟,以及爆炸反應裝甲的日益完善,無論是常規的穿甲彈,還是化學動能破甲彈都無法對現代的複合裝甲造成太大的損傷。於是,一種基於二戰時期鎢合金硬芯穿甲彈改進而來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逐漸成為世界主流。

這種穿甲彈最主要應用於滑膛炮,從外形上看,這種穿甲彈主體就像是一根箭羽,在炮彈未發射狀態加裝了一個鋁合金製作的彈託保證炮膛氣密性。正所謂大巧不工,這種看似沒什麼技術含量的彈藥,卻是現在反坦克彈藥的發展主流。原因很簡單,滑膛炮擁有極高的膛壓和初速度,而速度越高,彈體截面積越大,其阻力就越大。而滑膛炮又無法採用原始的旋轉穩定,因此只能發展一種截面積小,硬度極高,存速性能好,還能採用尾翼穩定飛行的彈藥。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為穩定脫殼穿甲彈在火炮膛內加速的過程當中,彈托起到定心和閉氣的作用,最大化吸收火炮發射藥所賦予的能量。在火炮出膛後,在空氣阻力作用下,彈託分離,只剩下質量極大的彈芯繼續飛行。

其實這也非常好理解,就拿我們常說的弓箭運動來說吧。我們經常進行射擊訓練的箭是我們常見的細杆箭,這種箭能夠在空氣中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飛行,並在擊中靶子後穩穩的紮在靶子上。而我們見到的孩子或者弓箭對射的那種大頭箭不僅不能長時間飛行,對目標的侵徹能力也很差,無法對人造成傷害。這就好理解為啥拿同口徑的APFSDS彈藥能夠擁有超過600mmRHA的穿甲能力,而攻堅彈打個裝甲車都費勁(你打雌虎和布蘭德利這種變態玩意試試)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第二類,毀傷類彈藥。

毀傷類彈藥一般是對付常規軟和半堅硬目標的彈藥,比如說步兵、躲在建築物裡的步兵、躲在塹壕裡的步兵、躲在碉堡裡的步兵(步兵:我特麼招誰惹誰了)。世界上最早的毀傷類彈藥即爆炸性彈藥依舊出現在19世紀中期。早期的爆炸性彈藥被稱為開花彈,由於當時引進技術的不成熟,這種開花彈被設計為外纏一圈引火繩的火藥罐子。雖然在穩定性和實用性上有所欠缺,但是威力是相當給力的。

高爆彈(HE)

這種炮彈是最常見的炮彈之一,一般來講,高爆彈藥主要利用彈頭戰鬥部內的炸藥對敵人造成傷害。炸藥在被引爆之後會產生劇烈的爆炸,爆炸中心擁有極高的溫度,並伴有非常強烈的超壓衝擊波,利用衝擊波對建築主體結構造成成噸的傷害。而在衝擊波範圍內的步兵則會直接被衝擊波震碎五臟六腑,即使外表上看不出什麼受傷的痕跡,實際上受的內傷已經足夠致死了。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這種炮彈相比高爆破破片彈最大的特點就是炮彈彈壁較薄,裝藥較多。造成的殺傷效果範圍較小,但是依靠衝擊波的穿透性基本可以無視地形。

高爆破片彈(FRAG-HE)

這種炮彈是最常見的反步兵炮彈之一,一般來講,這種炮彈主要利用彈頭戰鬥部內的炸藥爆炸後產生的大量碎片。這些碎片具有極高的穿透能力,和殺傷能力。舉個例子,一枚重達42公斤的,152毫米高爆破片彈形成的破片可以直接覆蓋半徑80米內的所有站著的步兵,破片即使飛出300米遠仍有殺傷力。可以毫不留情的說,一枚152毫米炮彈可以直接將整個籃球體育館的人全部報銷,而標準的美式橄欖球館也只需要一枚203毫米炮彈。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榴霰彈(BUCK)

榴霰彈是世界上最早的反步兵炮彈彈種之一,其原理就像是一個放大號的霰彈槍,利用彈託而將數千數萬枚彈丸推出炮口,將覆蓋範圍內的所有步兵打成篩子。這種炮彈在排隊槍斃時期又被稱為葡萄彈,只不過這種鐵葡萄我是真的不想吃。

除了這些常見的炮彈外,還有子母彈,空爆榴彈,雲爆彈,毒氣戰和煙幕彈、燃燒彈、凝固汽油彈、照明彈、信號彈等等,數十個類別數以百萬計的不同型號炮彈。彈藥的內容講上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各位小夥伴,如果對哪種彈藥有特別的興趣的話,可以留言告訴我,我會盡量滿足大家。

看了這麼多幹貨,我相信很多小夥伴已經蒙圈了,阿倫我也承認,我作為一個科普作者不夠普。這裡邊除了因為作者我實在是坳於這些所謂乾貨,另外一個其實也是為了炫技。阿倫我雖然在語言上較為生硬,但我已經竭盡所能的在知識點附近穿插一些搞笑的玩梗的內容。畢竟這篇文章是一篇較硬的科普文章,還是希望各位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有任何的不懂的知識點可以隨時上網查找資料。相信在讀完阿倫的三部曲後會對這些知識有個系統的瞭解,這也是我寫這三篇硬核的科普文章的根本目的。在讀懂這三部曲後,軍迷小夥伴們對相關知識會有一個系統上的提升,也利於以後對於一些軍事新聞的判斷。

為了錘爛敵人的龜殼,穿甲彈發展出這麼多種類,最終鐵球磨成針


順便說一下,這是鐵血網創始人老蔣(人送外號蔣校長)新開的一個公眾號,深度講解大國博弈,解析國際時局,感興趣的老鐵歡迎到蔣校長公眾號查看,大家有想看的內容也可以給老蔣留言,老蔣會挑選有吸引力的選題專門給你寫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