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興海軍競爭時,美國在自己身上看見蘇聯的影子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世純】

有關紀念人民海軍發展歷史的文章已經有很多了,因此我們想談談未來。

和新興海軍競爭時,美國在自己身上看見蘇聯的影子

我們在討論中美海軍在未來的潛在競賽的時候,不管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都會把“中國”定位成蘇聯和日本那樣的“追趕者”。

和新興海軍競爭時,美國在自己身上看見蘇聯的影子

人民共和國的發展路線與日、蘇不同,但美國依然把人民海軍視為紅海軍與聯合艦隊那樣的挑戰者

中國是一個新興的海軍強國,被美國人視為是繼日、蘇以後,第三個海洋上的挑戰者。中國在發展道路上,當然和日本、蘇聯是不同的,但拋開意識形態來看,人民海軍和蘇聯紅海軍,日本聯合艦隊一樣,客觀上,都面臨著追趕美軍的問題。

美國經濟比中國發達,海軍底蘊比中國深厚,在討論海軍發展方向上,海軍的發展離不開綜合國力的支持。這種將中國比作紅色蘇聯的方式,確實很符合美國人的意識形態和自我定位,然而問題在於,從經濟和工業數據來看,這並非客觀現實。在美國去工業化30年後的今天,美國人可能更接近他們當年擊敗的紅色對手。

2018年新年伊始,特朗普將國防工業政策改為了“大國競爭”(high end conflict),直接把“中國崛起”當成了美國國防威脅的“最優先項目”。既然如此重視中國,美國五角大樓和美國國會,對本國的國防工業進行一些調查。以面對長期的“大國競爭”。

和新興海軍競爭時,美國在自己身上看見蘇聯的影子

評估與加強美國製造業及美國國防工業基礎與供應鏈彈性報告,有一種70年代看我國國防工業報告的感覺

五角大樓去年發佈名為“評估與加強美國製造業及美國國防工業基礎與供應鏈彈性”的報告。該報告是特朗普在2017年聽取著名的對華鷹派納瓦羅建議後要求撰寫的,長達146頁,該報告調查了美國國防工業自給率問題,揭示了目前美國製造業面臨的巨大困境。

我們在考慮美國海軍時候,總會想起二戰時建造數百艘航母(算上護航航母)的民主軍工廠,以及用先進的產品和更大的規模,徹底打垮蘇聯華約經互會體系的冷戰勝利者。但時代確實變了,去工業化的美國,如今很難擔負起一條完整的海軍工業鏈。

首先就是造船業,這歸功於“全球化”。在過去20年裡,全球市場的變化對美國製造船舶零部件的公司造成了最嚴重的衝擊。被外國競爭者擠走了美國製造商和供應商,這讓美國造船業喪失了競爭力。這導致美國海軍被迫依賴一些壟斷的海外供應商,有些情況下,這些供應商可能是唯一的供貨源。

和新興海軍競爭時,美國在自己身上看見蘇聯的影子

2017年,美國民用造船業僅為中國3%

對於美國人來講,惡果也來自於優質製造業員工的流失,自2000年以來,整個美國造船業已經損失了20000多名美國工人。當美國的造船公司倒閉時,這些工人就失業了——這些事情發生在20年前,如今美國人很難在上下游同時普及如此之多的工人,也缺乏“老帶新”這樣的造血能力。

和新興海軍競爭時,美國在自己身上看見蘇聯的影子

熟練的,接受過教育的黑人技工,冷戰時期是美國造船業的中堅力量,當資本家拋棄了工業,失去工作的黑人也被汙名化 圖源:社交媒體

民用造船業流失,造成了美國造船業嚴重的“頭重腳輕”情況。美國的民用造船業只是中日韓市場份額的零頭(1%),但是美國的軍用造船業截至2018年仍處於世界第一。英格爾斯集團,在2018年營收上達到了70億美元,僅比中國船舶重工(92億美元營收)低22億美元。

缺乏市場使得本國的艦船製造商們無法向“競爭對手國家”一樣將資源用於發展自己再投資,以美國一家潛艇公司為例子:由於只有這一家公司存在,缺乏動力和資金投資新設備的潛艇零件公司,不得不使用老式的設備,而全美技校已停止對學生培訓如何操作該公司使用的老式設備。這造成了一種嚴重的負反饋。

造船業熟練工人的消失只是美國的製造業衰落中的一個縮影,總體而言,美國的製造業就業崗位一直在穩步消失。1980年1月1日,美國大約有1930萬製造業工人;但到了2018年1月1日,美國只剩下1280萬製造業工人,該數據來源於美國勞工統計局。

和新興海軍競爭時,美國在自己身上看見蘇聯的影子

圖說:美國海軍在越戰時期,艦隊科技含量低,規模大,因此能維繫23個造船廠,如今艦隊技術科技含量高,規模小,美國國防投資只能維繫1家制造10萬噸級航母的造船(紐波特紐斯)。

造船業勞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上下游配套企業,地方基礎設施,已經大量優質勞動力,大量金融機構融資的幫助,而這些目前美國人都沒有。美國想要維繫自己殘存的造船業,最後只能像蘇聯那樣,用財政直接投資軍工以維繫軍工。

上個世紀戰勝了帝國聯合艦隊與紅海軍的美國海軍,在這個世紀面對新興的海軍強國時,痛苦地發現,今天的美國更像昨日的蘇聯:英格爾斯造船廠就是海權美國的烏拉爾捷爾任斯基車輛製造廠。福特級航母就是80年代不可一世的T-80坦克。

這些武器固然先進,但美國和蘇聯一樣,也陷入了“製造武器只是為了維繫工業本身”。這種困境中,缺乏民用競爭力輸血,美國龐大的財政投資不得不優先投資到僅存的國防工業當中。

實際上美國國會也是這麼做的,在談及維繫美國造船業時,美國國會也是希望通過“大建”的方式保持美國的造船業。

和新興海軍競爭時,美國在自己身上看見蘇聯的影子

特朗普競選時就承諾要擴充美國海軍,將美國海軍的艦隊規模從“208艘”擴大到“355艘”。2018年初,美國國防策略轉向“大國競爭”,美國海軍隨後發佈《艦隊結構評估報告》與《30年造艦計劃》,評估了355艦的發展方向。355艦的規劃很簡單:美國海軍計劃在未來30年建造12艘航母,11艘彈道導彈核潛艇,70條攻擊核潛艇與100多條驅逐艦。

美國人在355艦擴充上,對外的理由雖然是“面對崛起的中國和俄羅斯的復興”,但是在對內議會上,《30年艦船建造計劃》明確指出,美國海軍“擴軍”的首要任務,是“維持國內工業基礎以實現海軍建設目標所需的基本採購要求”。共和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軍工代表們則認為,即使是355艦計劃,目前的造船工業,也無法維繫當前的造船產業規模。

而中國海軍,則託造船業規模龐大的福,在擴充海軍中享受了便利。討論中國的造船業,如果說它是“世界第一”,需要加上很多定語。韓國的造船業目前在很多方面優於中國,韓國人搶走了2018年絕大多數高附加值的訂單——韓國的船舶配套設備本土化率為90%以上,而2010年我國三大主流船型的配套本土化率僅為54%。雖然8年過去,國產配套率提高不少,但是依然改變不了我國配套率落後於日韓的現實。

和新興海軍競爭時,美國在自己身上看見蘇聯的影子

我國在高附加值造船業方面僅有少量產能,因此錯失很多訂單

但是中國造船業的潛在規模,確實是擺“世界第一”。在2016年,全球造船產能約2億載重噸,中國造船產能在8000萬載重噸以上,保持了世界第一的規模。同時,中國船舶產業,不管是南集團,還是北集團,其上下游配套,員工數量,都是遠比美國海軍多的。

規模龐大的中國造船業雖然面臨產品低端集中在散貨船方面,配套本土化率不高這些問題。但是在軍艦建造上,則完全不一樣了。韓國人和日本人雖然可以把LNG這種高附加值船本土配套率做到80%,但是不管是秋月級驅逐艦還是世宗大王級驅逐艦,他們的本土化率都是很低的。但一條江南造船廠的052D型驅逐艦,不管是GT25000燃氣輪機,還是346B雷達,其配套率都是100%。

我們在去年下水了20.32萬噸的軍艦,相較於900多萬噸的民船,這個數字是不值一晒的,對於目前國內磅礴的造船工業而言,將20萬噸下水噸位翻倍到40萬噸,沒有任何問題——但會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

和新興海軍競爭時,美國在自己身上看見蘇聯的影子

從這一點看,在新一輪的潛在海軍競爭中,我們更像80年代的美國,美國則更像當年的蘇聯。在江南、大連和紐波特紐斯、英格爾斯造船廠進行競爭的時候,我們可以依託市場經濟,享受上下游產業配套帶來的便利。

這帶來的一方面是效率和質量上的優勢,一方面帶來的是成本上的優勢。同時,發達完善的國防工業,可以讓我國在批量生產大型作戰艦艇時不受外界的制約,同時保持一個相對較低的成本。

五角大樓對於“國防工業基礎”的投資,則呈現出“投資效率低”的特點,在美國建造一艘油輪的價格相當於中日韓的5-7倍,而保持先進技術更多的軍艦,則會因為週期更長,耗費工時更多,佔用船臺時間更長,變得更加昂貴。

用軍艦直觀對比的話,現在“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項目造價為120.69億美元,平均每艘造價超過40億美元。而在單艦對比上,中國新銳的055型驅逐艦,其軍隊採購價僅為美軍新銳DDG-1000的三分之一以下阿里伯克FlightIII的一半以下

這一點可以從中美之間的軍費對比說明:中國海軍,只使用了美國海軍不到一半的經費,在2018年下水了超過美國海軍數量的水面艦艇。

和新興海軍競爭時,美國在自己身上看見蘇聯的影子

這也和兩國工業此消彼長的大趨勢有關。美國人的製造業比重在持續下降,中國人的製造業比重在持續上升。中美海軍目前沒有日美30年代,美蘇80年代那樣直接的海軍造艦競賽。但是在近未來,美國造船業衰落的大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路還很長

雖然人民海軍可以依託國家完善的工業體系,獲得造艦上的優勢,美國人在工業體系上,也陷入到美蘇競爭中蘇聯所處的地位,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民海軍可以在短時間內取得對美國海軍的優勢。

目前看,海軍的核心戰鬥力,軍艦,在“艦”方面,美國雖然在造艦上有些劣勢,但是在“軍”上,美國海軍依舊針對人民海軍有代差。中國海軍要追趕的路依舊很長:美國人依然法定有11條航母,其卡爾文森號航母已經攜帶F-35艦載戰鬥機聯隊,明年就能生成初始戰鬥力。

和新興海軍競爭時,美國在自己身上看見蘇聯的影子

美國海軍2018年主力艦隊

即使在規模和成本上不如大連和江南,紐波特紐斯船廠依然在以4年一艘的速度成對生產福特級航母。在航母特種用鋼、A1B核反應堆上,其技術優勢,也是我國造船工業、軍工業短期內難以彌補的。在美國海軍軍費超過我國軍費總額的今天,美國人依然可以利用龐大的財力壓制我們。

何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是需要時間的,今天參加海上閱兵的艦隊,最早一批船052C型也是2004年,2005年下水的,定型研究則更早一些。雖然052D下水的晚一些,但距今也有5年了。我們的艦隊在5年時間超過了水面艦艇很多的日本海上自衛隊,可以說,艦隊是造出來的,不是攢出來的。

和新興海軍競爭時,美國在自己身上看見蘇聯的影子

而目前分佈在世界各地的美國海軍,艦齡則更加久遠一些,DDG-51是1989年下水的,DDG-113flight 2A restart則是2015年下水的,而美國的航母則年齡更久。30年積累的結果,美國人有62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美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雖然造船工業衰落,造艦速度減緩,但依託龐大的軍費,美國人在新造軍艦方面,速度也不算慢。美國人在2013-2018年,下水了包括1艘福特級、3艘驅逐艦、6艘核潛艇在內的40萬噸海軍艦艇,而解放軍18年下水20.32萬噸,即使美國人停止不動,也要追趕到2040年。

中國海軍與美國海軍還有巨大實力差距,這是客觀事實。有著強大船舶工業實力和經濟基礎作為後盾的中國海軍是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發展走到今天的,這也是客觀事實。

不過幸運的是,我國並非是蘇日那樣的國際體系挑戰者,當前我國依然是國際體系的受益者,不需要效仿日、蘇那樣,在經濟停滯時需要通過軍事競賽來改變國際體系。但是中國在力量建設加速的同時,我們劃定的核心利益線短而且穩定,我們不需要強行建設一支匹敵於美國的海軍力量。

但是,如果美國人繼續在亞太地區奢求“主導地位”,單方面開啟新的冷戰式的軍事競賽,我們也不用過於害怕。在美國工業衰落的今天,美國人,也逃不開此消彼長之間的客觀規律。至少我們辯證的去看待人民海軍的未來,前途是光明的。

和新興海軍競爭時,美國在自己身上看見蘇聯的影子

50年過去,我們的海軍終於不是“不成樣子”,但是想要追上某些國家,還需要一段時間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