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書院今安在,風華散盡看興衰

國學 尼山 春秋 孔子 聖人故里話古今 聖人故里話古今 2017-09-18

在曲阜歷史上,著名的書院共四處,分別是洙泗書院、尼山書院、春秋書院、石門書院。

四大書院今安在,風華散盡看興衰

洙泗書院位於曲阜城東北四公里處。相傳孔子周遊列國返魯後,曾在此刪詩書、定禮樂、系周易,並聚徒講學,後來成為紀念和祭祀孔子的場所。漢代至宋金均名講堂。元初,講堂已毀,“故基化為禾黍”,至元三年(1337年)孔子55代孫、曲阜縣尹孔殼欽出資,在講堂舊址重新修建,因“泗水經其北,洙水帶其南”,洙泗之間為孔子講學之區所以改稱洙泗書院,並設山長一人奉祀。明弘治七年(1494年)衍聖公孔弘泰以維修闕里孔廟餘資重修。書院南北長136米,東西寬99.4米,前有神道,南北長193.4米,東西寬30.35米,總佔地面積1.9388公頃。建築分為三區,東區有更衣廳,西區前有禮器庫,後有神庖、神廚,中區前後兩進庭院,有大門、講堂、大成殿、兩廡等。如今的洙泗書院,保存的是比較完整。

四大書院今安在,風華散盡看興衰

尼山書院位於尼山孔廟以北,又名尼山誕育書院。元至元二年(1336年),中書左丞王懋德奏請在尼山創建書院,並保舉彭為山長,獲准。彭上任後不久,即修建尼山書院。《尼山創建書院碑》載,修建此書院時,"凡齊魯之境賢卿大夫,民之好事者,出錢而助成之。釋木于山,陶甓於野,庸僦致遠,牽牛車,服力役,連畛載途,飲餉相望。"元朝末年,尼山書院敗落,至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由五十九代衍聖公孔彥縉發起重修,弘治七年(1494年)六十一代衍聖公孔弘緒、四氏學學錄孔公璜又用修建孔廟的餘資再次修建。如今人們去尼山拜謁,尼山書院則是必到之地。

四大書院今安在,風華散盡看興衰

春秋書院位於曲阜城南6公里息陬村西北角,相傳孔子曾在此編寫魯國史《春秋》。全院紅色圍牆,南北長42米,東西長35米,宋代始建,明清重修,1934年曾改為明德小學校址,"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原有大門3間,二門1間,門兩旁各有掖門1間,門內大成殿3間,綠瓦覆頂,迴廊殿內正中神龕供奉至聖先師孔子牌位,左右神龕供奉顏、曾、思、孟"四配"牌位,正中懸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橫匾一方,上書"春秋書院",殿長11.25米,寬7.12米,殿前有捲棚3間,長11.25米,寬3.20米,灰瓦脊頂。東西配房各3間,灰瓦頂,前出廊,內供奉十二哲及七十二賢牌位。大門外東側有碑一通,上書"孔子作春秋處";1986年,遺址被公佈為曲阜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你能看到的,只是石碑一塊了。

四大書院今安在,風華散盡看興衰

百年前的春秋書院(1919年)

石門書院位於曲阜城北十五公里董莊北村,為曲阜舊時四大書院之一。原為“三教堂”,始建年代不詳。《曲阜縣志》載:“舊為儒、釋、道三教堂。”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建因靠近石門山,故易名“石門書院”。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遷佛、道之像於廟東北隅,在原址建大殿,獨奉至聖先師像,每年春秋致祭。原有大門3間,捲棚3間,大殿3間等建築。大門外左側立“石門書院”石碑。上世紀60年代被毀,現蹤跡全無。

四大書院今安在,風華散盡看興衰

石門山風景區

一處保存完好,一處遊人不斷,一處遺址尚存,一處蹤跡全無,四大書院的命運,讀罷不免叫人唏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