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三條魚,寫盡了芸芸眾生千姿百態,看看你是哪個角色?'

"

老子被尹喜強留於散關(本人傾向於大散關,而非函谷關),“強為之書”,留下5000言《道德經》;孔子自稱述而不作,《論語》是其徒子徒孫幾代人輯錄而成的語錄體散文集。

與老子、孔子不同,莊子是一個既“述”且作的鉅子,他的生花妙筆上天入地,瑰麗詭譎,意出塵外,其作被譽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魯迅說他“ 汪洋恣肆,儀態萬方,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他特立獨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他洞天徹底,遊歷天下,盡知三才之辨,他把帝王將相、芸芸眾生寫進了”三條魚“裡:要麼扶搖直上九萬里,要麼暢遊於江河之間,要麼掙扎於乾涸的車轍‘;其間眾生,或一管窺天,自以為是,或以己度人,充當冷冷看客,或自適其適,溫水煮青蛙……不一而足。

每個人都能從這三條魚裡找到自己的對應位置,現實中的你、我、他分別是哪種魚?你希望是哪種狀態?

"

老子被尹喜強留於散關(本人傾向於大散關,而非函谷關),“強為之書”,留下5000言《道德經》;孔子自稱述而不作,《論語》是其徒子徒孫幾代人輯錄而成的語錄體散文集。

與老子、孔子不同,莊子是一個既“述”且作的鉅子,他的生花妙筆上天入地,瑰麗詭譎,意出塵外,其作被譽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魯迅說他“ 汪洋恣肆,儀態萬方,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他特立獨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他洞天徹底,遊歷天下,盡知三才之辨,他把帝王將相、芸芸眾生寫進了”三條魚“裡:要麼扶搖直上九萬里,要麼暢遊於江河之間,要麼掙扎於乾涸的車轍‘;其間眾生,或一管窺天,自以為是,或以己度人,充當冷冷看客,或自適其適,溫水煮青蛙……不一而足。

每個人都能從這三條魚裡找到自己的對應位置,現實中的你、我、他分別是哪種魚?你希望是哪種狀態?

莊子的三條魚,寫盡了芸芸眾生千姿百態,看看你是哪個角色?

北冥之魚

北冥之魚是莊子“魚系”中形象最豐滿,最逼真,涉及眾生最多,也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一條巨魚:“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它直衝雲霄,翱翔於雲天之上。這條巨魚,每次起飛,水擊三千里,扶搖直上九萬里,乘風御奔,從北海飛到遙遠的南海,一次旅程就是六個月。

鯤鵬之飛也,出於本心,順乎自然,不為他人而動其心志。

但有人不這麼認為,鵬啟程後,消息不脛而走。林間有一蟬一鳩,前者是昆界教授,後者是羽界名流,二人相互搖頭道:“如今這世道,真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我們想飛便飛,什麼桑樹榆樹,野地花叢,想去便去,不想去就待在原地唱唱歌,欣賞一番風景,多逍遙自在。若是想去更遠的地方轉轉,一時飛不到,那就隨便找個枝頭歇一歇,接著再飛。有高飛九萬里,出趟門就得半年的必要嗎?”

灌木叢中的鴳雀也來搭話道:“‘那廝飛那麼高那麼遠何苦來哉?用意何在呢?咱這翅膀一拍,雙腿一跳,飛起降落,來去自由,何必要飛九萬里高空,炫耀嗎?我們展翅於蓬蒿之間,比那些愚蠢的人類要高明多了。

莊子嘆息道:蟲與鵬之間,層次的差距太大了。高層次的生存方式,低層次的人永遠不懂。但也無須悲哀,物各有性,人各有命,不可強求一律。稟賦有參差,年壽有高低,識見各不同,何必計較呢?我莊周就不跟當官的玩,他們喜歡狐假虎威,我喜歡著書立說。哪有什麼是非?情之所驅,性之所使,自然便好。

陶淵明讀過莊子的《逍遙遊》,拍案叫絕:低頭哈腰做不得,棄官不為五斗米。

鯤鵬自有鯤鵬的生活方式,它不會為了迎合蟬、鳩、鴳雀們的冷嘲熱諷或鞭策鼓勵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蟬、鳩、鴳雀們自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以己之不能、不願、不敢而妄加評議只是自尋煩惱、自求慰藉罷了。


"

老子被尹喜強留於散關(本人傾向於大散關,而非函谷關),“強為之書”,留下5000言《道德經》;孔子自稱述而不作,《論語》是其徒子徒孫幾代人輯錄而成的語錄體散文集。

與老子、孔子不同,莊子是一個既“述”且作的鉅子,他的生花妙筆上天入地,瑰麗詭譎,意出塵外,其作被譽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魯迅說他“ 汪洋恣肆,儀態萬方,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他特立獨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他洞天徹底,遊歷天下,盡知三才之辨,他把帝王將相、芸芸眾生寫進了”三條魚“裡:要麼扶搖直上九萬里,要麼暢遊於江河之間,要麼掙扎於乾涸的車轍‘;其間眾生,或一管窺天,自以為是,或以己度人,充當冷冷看客,或自適其適,溫水煮青蛙……不一而足。

每個人都能從這三條魚裡找到自己的對應位置,現實中的你、我、他分別是哪種魚?你希望是哪種狀態?

莊子的三條魚,寫盡了芸芸眾生千姿百態,看看你是哪個角色?

北冥之魚

北冥之魚是莊子“魚系”中形象最豐滿,最逼真,涉及眾生最多,也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一條巨魚:“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它直衝雲霄,翱翔於雲天之上。這條巨魚,每次起飛,水擊三千里,扶搖直上九萬里,乘風御奔,從北海飛到遙遠的南海,一次旅程就是六個月。

鯤鵬之飛也,出於本心,順乎自然,不為他人而動其心志。

但有人不這麼認為,鵬啟程後,消息不脛而走。林間有一蟬一鳩,前者是昆界教授,後者是羽界名流,二人相互搖頭道:“如今這世道,真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我們想飛便飛,什麼桑樹榆樹,野地花叢,想去便去,不想去就待在原地唱唱歌,欣賞一番風景,多逍遙自在。若是想去更遠的地方轉轉,一時飛不到,那就隨便找個枝頭歇一歇,接著再飛。有高飛九萬里,出趟門就得半年的必要嗎?”

灌木叢中的鴳雀也來搭話道:“‘那廝飛那麼高那麼遠何苦來哉?用意何在呢?咱這翅膀一拍,雙腿一跳,飛起降落,來去自由,何必要飛九萬里高空,炫耀嗎?我們展翅於蓬蒿之間,比那些愚蠢的人類要高明多了。

莊子嘆息道:蟲與鵬之間,層次的差距太大了。高層次的生存方式,低層次的人永遠不懂。但也無須悲哀,物各有性,人各有命,不可強求一律。稟賦有參差,年壽有高低,識見各不同,何必計較呢?我莊周就不跟當官的玩,他們喜歡狐假虎威,我喜歡著書立說。哪有什麼是非?情之所驅,性之所使,自然便好。

陶淵明讀過莊子的《逍遙遊》,拍案叫絕:低頭哈腰做不得,棄官不為五斗米。

鯤鵬自有鯤鵬的生活方式,它不會為了迎合蟬、鳩、鴳雀們的冷嘲熱諷或鞭策鼓勵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蟬、鳩、鴳雀們自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以己之不能、不願、不敢而妄加評議只是自尋煩惱、自求慰藉罷了。


莊子的三條魚,寫盡了芸芸眾生千姿百態,看看你是哪個角色?

濠梁之魚

今天的鳳陽縣東北有水曰濠水,春秋時期是樑、楚二國的界河。一天,宰相惠施要到樑國東南邊境視察,邀莊子同往。二人是諍友,不見還想念,見面就吵架。一干人沿途遊山玩水,一邊吵著架,吵著吵著就來到了濠水,河對岸便屬楚國的領地。

濠水有橋,橋這頭屬樑,橋那頭屬楚。二人站在橋上, 各看各的,各想各的,各自生著悶氣,互不搭理。

時值仲秋,濠水如碧。清澈見底。莊子憑欄,看到一群鯽魚遊過,隨口道:這些鯽魚自由自在多開心啊,人有人之樂,魚有魚之樂啊!

惠施正在察看對面楚國的哨卡,並沒看河中之魚,硬生生地道:你又不是魚,你咋知道魚很快活呢”

莊子立馬迴應:你也不是我,你咋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活呢?

莊子、惠施都是天下頂級雄辯家,各有大群粉絲。而惠施重實踐,莊子重邏輯,相互之間互損互友,知根知底,雖然見面就吵,但是不吵,就意味著生活沒有了意義。惠施接過話就道:我確實不是你,所以確實不知你。但你也確實不是魚,那麼你也就無從知道魚的快樂了。

莊子說:是你先問我從何而知魚之樂的。你這樣問我,分明就默認了我已知魚快樂 ,只是不知道我從何而知罷了。你問我從何而知,我現在就回答你,我是從濠水橋上知道的。

其實,生活就像一齣戲,生活中的人都是多重角色,既是自己的導演,也會是別人的演員,還是觀眾。就像莊、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旁邊看你。

河裡的魚不像北冥之魚那樣氣勢磅礴,動輒廣千米、飛萬里,但生活還算平靜,像極了人類慢生活,有條不紊,優哉遊哉。

"

老子被尹喜強留於散關(本人傾向於大散關,而非函谷關),“強為之書”,留下5000言《道德經》;孔子自稱述而不作,《論語》是其徒子徒孫幾代人輯錄而成的語錄體散文集。

與老子、孔子不同,莊子是一個既“述”且作的鉅子,他的生花妙筆上天入地,瑰麗詭譎,意出塵外,其作被譽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魯迅說他“ 汪洋恣肆,儀態萬方,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他特立獨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他洞天徹底,遊歷天下,盡知三才之辨,他把帝王將相、芸芸眾生寫進了”三條魚“裡:要麼扶搖直上九萬里,要麼暢遊於江河之間,要麼掙扎於乾涸的車轍‘;其間眾生,或一管窺天,自以為是,或以己度人,充當冷冷看客,或自適其適,溫水煮青蛙……不一而足。

每個人都能從這三條魚裡找到自己的對應位置,現實中的你、我、他分別是哪種魚?你希望是哪種狀態?

莊子的三條魚,寫盡了芸芸眾生千姿百態,看看你是哪個角色?

北冥之魚

北冥之魚是莊子“魚系”中形象最豐滿,最逼真,涉及眾生最多,也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一條巨魚:“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它直衝雲霄,翱翔於雲天之上。這條巨魚,每次起飛,水擊三千里,扶搖直上九萬里,乘風御奔,從北海飛到遙遠的南海,一次旅程就是六個月。

鯤鵬之飛也,出於本心,順乎自然,不為他人而動其心志。

但有人不這麼認為,鵬啟程後,消息不脛而走。林間有一蟬一鳩,前者是昆界教授,後者是羽界名流,二人相互搖頭道:“如今這世道,真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我們想飛便飛,什麼桑樹榆樹,野地花叢,想去便去,不想去就待在原地唱唱歌,欣賞一番風景,多逍遙自在。若是想去更遠的地方轉轉,一時飛不到,那就隨便找個枝頭歇一歇,接著再飛。有高飛九萬里,出趟門就得半年的必要嗎?”

灌木叢中的鴳雀也來搭話道:“‘那廝飛那麼高那麼遠何苦來哉?用意何在呢?咱這翅膀一拍,雙腿一跳,飛起降落,來去自由,何必要飛九萬里高空,炫耀嗎?我們展翅於蓬蒿之間,比那些愚蠢的人類要高明多了。

莊子嘆息道:蟲與鵬之間,層次的差距太大了。高層次的生存方式,低層次的人永遠不懂。但也無須悲哀,物各有性,人各有命,不可強求一律。稟賦有參差,年壽有高低,識見各不同,何必計較呢?我莊周就不跟當官的玩,他們喜歡狐假虎威,我喜歡著書立說。哪有什麼是非?情之所驅,性之所使,自然便好。

陶淵明讀過莊子的《逍遙遊》,拍案叫絕:低頭哈腰做不得,棄官不為五斗米。

鯤鵬自有鯤鵬的生活方式,它不會為了迎合蟬、鳩、鴳雀們的冷嘲熱諷或鞭策鼓勵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蟬、鳩、鴳雀們自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以己之不能、不願、不敢而妄加評議只是自尋煩惱、自求慰藉罷了。


莊子的三條魚,寫盡了芸芸眾生千姿百態,看看你是哪個角色?

濠梁之魚

今天的鳳陽縣東北有水曰濠水,春秋時期是樑、楚二國的界河。一天,宰相惠施要到樑國東南邊境視察,邀莊子同往。二人是諍友,不見還想念,見面就吵架。一干人沿途遊山玩水,一邊吵著架,吵著吵著就來到了濠水,河對岸便屬楚國的領地。

濠水有橋,橋這頭屬樑,橋那頭屬楚。二人站在橋上, 各看各的,各想各的,各自生著悶氣,互不搭理。

時值仲秋,濠水如碧。清澈見底。莊子憑欄,看到一群鯽魚遊過,隨口道:這些鯽魚自由自在多開心啊,人有人之樂,魚有魚之樂啊!

惠施正在察看對面楚國的哨卡,並沒看河中之魚,硬生生地道:你又不是魚,你咋知道魚很快活呢”

莊子立馬迴應:你也不是我,你咋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活呢?

莊子、惠施都是天下頂級雄辯家,各有大群粉絲。而惠施重實踐,莊子重邏輯,相互之間互損互友,知根知底,雖然見面就吵,但是不吵,就意味著生活沒有了意義。惠施接過話就道:我確實不是你,所以確實不知你。但你也確實不是魚,那麼你也就無從知道魚的快樂了。

莊子說:是你先問我從何而知魚之樂的。你這樣問我,分明就默認了我已知魚快樂 ,只是不知道我從何而知罷了。你問我從何而知,我現在就回答你,我是從濠水橋上知道的。

其實,生活就像一齣戲,生活中的人都是多重角色,既是自己的導演,也會是別人的演員,還是觀眾。就像莊、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旁邊看你。

河裡的魚不像北冥之魚那樣氣勢磅礴,動輒廣千米、飛萬里,但生活還算平靜,像極了人類慢生活,有條不紊,優哉遊哉。

莊子的三條魚,寫盡了芸芸眾生千姿百態,看看你是哪個角色?

江湖之魚

這是莊子“魚系”裡最悲催的魚,它們生活在車轍水窪中,失去了浪遊江河的本能,相濡以沫而安於現狀,就像慢慢加熱的鍋中青蛙,享受著脈脈溫情和安適,身處困頓而自適。

對此情景,莊子認為,與其痛苦煎熬,不如彼此放過,去大江大河裡開始自己的新生活。說什麼情深誼長,還不如一聲道別,你去你的渭水,我去我的湘江,將愛珍藏,從此拜拜,水各一方。魚有魚道,有水才是天堂,何必貪戀一時之快活,而置生計於一旁?

魚有魚道,人也一樣。人是萬物之靈,本應自由奔放。何故貪慾起,意彷徨,爭名爭利爭短長。到頭來,算總賬,機關算盡進監房。

誰敢保證,生活的“水塘”不會乾涸,身邊的朋友不會遠離。人生相伴只是一小段,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最終,還是要獨自前行。

"

老子被尹喜強留於散關(本人傾向於大散關,而非函谷關),“強為之書”,留下5000言《道德經》;孔子自稱述而不作,《論語》是其徒子徒孫幾代人輯錄而成的語錄體散文集。

與老子、孔子不同,莊子是一個既“述”且作的鉅子,他的生花妙筆上天入地,瑰麗詭譎,意出塵外,其作被譽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魯迅說他“ 汪洋恣肆,儀態萬方,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他特立獨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他洞天徹底,遊歷天下,盡知三才之辨,他把帝王將相、芸芸眾生寫進了”三條魚“裡:要麼扶搖直上九萬里,要麼暢遊於江河之間,要麼掙扎於乾涸的車轍‘;其間眾生,或一管窺天,自以為是,或以己度人,充當冷冷看客,或自適其適,溫水煮青蛙……不一而足。

每個人都能從這三條魚裡找到自己的對應位置,現實中的你、我、他分別是哪種魚?你希望是哪種狀態?

莊子的三條魚,寫盡了芸芸眾生千姿百態,看看你是哪個角色?

北冥之魚

北冥之魚是莊子“魚系”中形象最豐滿,最逼真,涉及眾生最多,也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一條巨魚:“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它直衝雲霄,翱翔於雲天之上。這條巨魚,每次起飛,水擊三千里,扶搖直上九萬里,乘風御奔,從北海飛到遙遠的南海,一次旅程就是六個月。

鯤鵬之飛也,出於本心,順乎自然,不為他人而動其心志。

但有人不這麼認為,鵬啟程後,消息不脛而走。林間有一蟬一鳩,前者是昆界教授,後者是羽界名流,二人相互搖頭道:“如今這世道,真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我們想飛便飛,什麼桑樹榆樹,野地花叢,想去便去,不想去就待在原地唱唱歌,欣賞一番風景,多逍遙自在。若是想去更遠的地方轉轉,一時飛不到,那就隨便找個枝頭歇一歇,接著再飛。有高飛九萬里,出趟門就得半年的必要嗎?”

灌木叢中的鴳雀也來搭話道:“‘那廝飛那麼高那麼遠何苦來哉?用意何在呢?咱這翅膀一拍,雙腿一跳,飛起降落,來去自由,何必要飛九萬里高空,炫耀嗎?我們展翅於蓬蒿之間,比那些愚蠢的人類要高明多了。

莊子嘆息道:蟲與鵬之間,層次的差距太大了。高層次的生存方式,低層次的人永遠不懂。但也無須悲哀,物各有性,人各有命,不可強求一律。稟賦有參差,年壽有高低,識見各不同,何必計較呢?我莊周就不跟當官的玩,他們喜歡狐假虎威,我喜歡著書立說。哪有什麼是非?情之所驅,性之所使,自然便好。

陶淵明讀過莊子的《逍遙遊》,拍案叫絕:低頭哈腰做不得,棄官不為五斗米。

鯤鵬自有鯤鵬的生活方式,它不會為了迎合蟬、鳩、鴳雀們的冷嘲熱諷或鞭策鼓勵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蟬、鳩、鴳雀們自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以己之不能、不願、不敢而妄加評議只是自尋煩惱、自求慰藉罷了。


莊子的三條魚,寫盡了芸芸眾生千姿百態,看看你是哪個角色?

濠梁之魚

今天的鳳陽縣東北有水曰濠水,春秋時期是樑、楚二國的界河。一天,宰相惠施要到樑國東南邊境視察,邀莊子同往。二人是諍友,不見還想念,見面就吵架。一干人沿途遊山玩水,一邊吵著架,吵著吵著就來到了濠水,河對岸便屬楚國的領地。

濠水有橋,橋這頭屬樑,橋那頭屬楚。二人站在橋上, 各看各的,各想各的,各自生著悶氣,互不搭理。

時值仲秋,濠水如碧。清澈見底。莊子憑欄,看到一群鯽魚遊過,隨口道:這些鯽魚自由自在多開心啊,人有人之樂,魚有魚之樂啊!

惠施正在察看對面楚國的哨卡,並沒看河中之魚,硬生生地道:你又不是魚,你咋知道魚很快活呢”

莊子立馬迴應:你也不是我,你咋知道我不知道魚很快活呢?

莊子、惠施都是天下頂級雄辯家,各有大群粉絲。而惠施重實踐,莊子重邏輯,相互之間互損互友,知根知底,雖然見面就吵,但是不吵,就意味著生活沒有了意義。惠施接過話就道:我確實不是你,所以確實不知你。但你也確實不是魚,那麼你也就無從知道魚的快樂了。

莊子說:是你先問我從何而知魚之樂的。你這樣問我,分明就默認了我已知魚快樂 ,只是不知道我從何而知罷了。你問我從何而知,我現在就回答你,我是從濠水橋上知道的。

其實,生活就像一齣戲,生活中的人都是多重角色,既是自己的導演,也會是別人的演員,還是觀眾。就像莊、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旁邊看你。

河裡的魚不像北冥之魚那樣氣勢磅礴,動輒廣千米、飛萬里,但生活還算平靜,像極了人類慢生活,有條不紊,優哉遊哉。

莊子的三條魚,寫盡了芸芸眾生千姿百態,看看你是哪個角色?

江湖之魚

這是莊子“魚系”裡最悲催的魚,它們生活在車轍水窪中,失去了浪遊江河的本能,相濡以沫而安於現狀,就像慢慢加熱的鍋中青蛙,享受著脈脈溫情和安適,身處困頓而自適。

對此情景,莊子認為,與其痛苦煎熬,不如彼此放過,去大江大河裡開始自己的新生活。說什麼情深誼長,還不如一聲道別,你去你的渭水,我去我的湘江,將愛珍藏,從此拜拜,水各一方。魚有魚道,有水才是天堂,何必貪戀一時之快活,而置生計於一旁?

魚有魚道,人也一樣。人是萬物之靈,本應自由奔放。何故貪慾起,意彷徨,爭名爭利爭短長。到頭來,算總賬,機關算盡進監房。

誰敢保證,生活的“水塘”不會乾涸,身邊的朋友不會遠離。人生相伴只是一小段,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最終,還是要獨自前行。

莊子的三條魚,寫盡了芸芸眾生千姿百態,看看你是哪個角色?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不希望成為別人的附屬品。相親相愛固然人道,但失去自我卻是最大的不人道。

在莊子看來,找到自我是人生至高境界。但找尋自我的征途,註定是一場孤旅。

明白總是比行動容易的多。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行動是最好的體道。不是你該留戀的地方,趕緊離開,不是你改糾纏的事情趕緊放下,找回自我,你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找到心之所往處,那裡才是你發揮的場所。

其實,人在世上走一遭就是一場修行,身體和靈魂一定要有一個走在路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