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18歲的幾篇一等獎作文,牛是真牛(回憶滿滿)'

"
"
郭敬明18歲的幾篇一等獎作文,牛是真牛(回憶滿滿)

假如明天沒有太陽 (第三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那年,郭敬明18歲)

項斯微說:有一種煩惱是莫名其妙的。

這句話在我身上不準。因為我有成千上萬的煩惱都是莫名其妙的。比如我常常擔心下輩子我要是變成一條金魚那我的尾巴是很長很漂亮還是很短很難看;比如我還會擔心高考的時候我會不會突然把背得滾瓜爛熟的公式給忘了;比如我還擔心要是明天沒有太陽,那麼面對悠長悠長而又寂寞的黑夜,我應該去逢一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鬱的姑娘,還是應該好好睡覺。

我可以像滔滔黃河水一樣連綿不絕地“比如”下去,可是席慕容告訴我不能浪費青春,所以我適可而止。

黃河也有斷流的日子。

嗯成都的夜/黑不黑/有沒有青城的寺廟黑/有沒有青石板路黑/嗯我問你嗯/是我的長髮黑/還是我的思念黑

我在榕樹下看小引的詩,結果看到了這樣一首山歌一樣的“黑”詩,我想告訴小引:成都的夜,非常黑。

我從成都飛來上海,飛機離地升空,整個城市在我腳下星星點點閃爍不已,每盞燈火就是一個家,裡面有我們追求的小幸福。

我頭頂的是星空,腳下也是星空。美麗的是幻覺。

安妮寶貝說:夜幕降臨,我的指尖開始蠢蠢欲動。我是個很愛崇拜別人的人,所以我也試著在晚上寫文章,結果我也養成了一個不怎麼好的習慣,凌晨時分在電腦鍵盤上不斷key in, key in.

假如明天沒有太陽,我想我就可以寫很長一篇文章,可以賺很大一筆稿費了。那我看中很久的那支羽毛球拍就可以買了。

我是個很愛假如的人,我最常做的一個“假如”就是:假如時光倒流三年。

假如時光倒流三年我想我不會上這個應該被詛咒的高中。我會隨便挑所中專然後隨便挑個專業然後轟轟烈烈地生活,並且義無反顧。我會像北大那個特瘋狂的學生一樣做好“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的準備。我會寫很多的稿子,然後交給我所熟悉的編輯。我會學會彈鋼琴,讓自己的十指變得無比靈性,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從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角度扭曲自己的雙手來使用左手定則,右手定則。

可愛因斯坦告訴我:你的假設失敗。

假如明天沒有太陽,這好像也不太可能。

假如明天沒有太陽,那明天的黑夜會有多麼龐大?

安靜的夜裡我習慣一個人躺在床上,透過高大的玻璃窗我可以看到城市間隱隱浮動的霓虹,可以看到大朵大朵的雲散發著清涼的氣息飄過黑藍的天壁。

所有的聲音都退得很遠,只剩下無邊無際膨脹的漆黑。而這種漆黑要麼讓我疼痛,要麼讓我熱血沸騰。而這種狀態很是歇斯底里我是知道的。

在讓我疼痛的夜晚,已經沉澱的往事又會被攪動起來,一個一個排成隊從我心裡爬過,所過之處一片喧囂。而當一切驟然退去的時候,心上擱淺下來的東西會讓我唏噓。

而在讓我熱血沸騰的晚上,我總是在電腦上瘋狂地打字,一直打到黑了,然後倒在床上筋疲力盡,然後幸福地抽筋。

我想我是個瘋狂的人。

上帝要把一個人毀掉必先令其瘋狂,可我瘋狂了這麼久上帝為什麼還不把我毀掉?

還有還有,世界末日的前一天太陽不會升起,可後天又不是世界末日,那麼為什麼明天的太陽還沒有升起?

我想上帝他老人家一定在專心致志地修他的手指甲。

有個笨蛋曾煽情地說:“噢,朋友,假如明天沒有太陽,請別憂愁,因為你還有月亮。”

說什麼屁話!太陽都沒了哪兒來的月亮啊?

我想我骨子裡還是喜歡陽光的,只是偶爾依賴於黑夜的保護色。就正如我曾經以為自己骨子裡是個聒噪的人只是偶爾莫名其妙地安靜,後來朋友告訴我,其實你骨子裡是個安靜的人只是偶爾莫名其妙地聒噪。

我想我是喜歡陽光的。我總是在有空的時候就搬把沙灘椅坐到陽臺上,在如水一樣流淌的陽光裡翻我的牛津英文詞典,看那些一條一條很長的詞條。對面陽臺上的那個梳著細長辮子的女生也總是在陽光裡努力地背單詞。她背單詞的時候很認真,像我初中的同桌小溪,小溪也是梳兩條細長的辮子,但她的樣子我卻記不起來了。況且我手邊也沒有一塊橡皮什麼的供我回憶起同桌的她。

我的初中時光被遺忘在某年某月的某個黃昏。

某個一去不再回來的暖色夕陽。

是悲哀啊是悲哀,不管我把拳頭握得再緊,閃亮的時光照樣從指縫中流走,不費吹灰之力。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你走你的獨木橋,我唱我的夕陽調。誰的孤獨,像一把刀,殺了我的外婆橋,殺了我的念奴嬌。

杜拉斯說,人一開始回憶,就已經開始變老了。

我在努力地回憶,或者說,我在努力地變老。

我有個朋友叫前世,網絡上的,我們最開始認識是因為他想把我的幾篇文章弄到他的網站去,他很負責地發E-MAIL過來給我說一聲。

前世是個詩人,他說他就是不希望有陽光的,他說,他前世就是黑夜裡開在黑色沼澤裡的黑色曼陀羅,暗香湧動。

我問他我前世是什麼,他說你是鐘上面的一枚針,一邊孤獨地原地轉圈,一邊看時光一去不返,而你無能為力。

前世總是這麼一針見血地刺傷我,很多時候我都是馬上關掉電腦,然後喝上一大杯開水,告訴自己別怕別怕,今晚好好睡,今晚好好睡,可大腦總是堅持甦醒。

詩人說:在黑夜中堅持甦醒的人代表著人類最後的堅守,可這種人往往容易最先死掉。

黑夜有時令我恐慌,我希望明天還是陽光普照。

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魯迅說的這句很像病句一樣的話其實很有道理。

我在故鄉以外的城市看著街上燈籠越來越多,我真的很想回家。

太陽的光芒一天淡似一天,我有點擔心會不會哪一天它就轉身消失不見了。

日曆越撕越薄,而我文檔裡存的文字卻越來越多。文檔裡有我各種各樣美麗的幻覺,像是個美麗的垃圾場。當我飛來上海的前一天,當我整理我的文字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幸福的小乞丐。

我寫了八個小節,這是個吉祥的數字。

我知道明天沒有太陽那是假的。

可是我看到頭頂腳下的星空,我寫的文章,我的羽毛球拍,我的牛津字典,我的同桌小溪,對面陽臺的女生,越來越薄的日曆,這些統統都是真的。

而現在我想回家過年,我想快點快點,回家。

這也是真的。

"
郭敬明18歲的幾篇一等獎作文,牛是真牛(回憶滿滿)

假如明天沒有太陽 (第三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那年,郭敬明18歲)

項斯微說:有一種煩惱是莫名其妙的。

這句話在我身上不準。因為我有成千上萬的煩惱都是莫名其妙的。比如我常常擔心下輩子我要是變成一條金魚那我的尾巴是很長很漂亮還是很短很難看;比如我還會擔心高考的時候我會不會突然把背得滾瓜爛熟的公式給忘了;比如我還擔心要是明天沒有太陽,那麼面對悠長悠長而又寂寞的黑夜,我應該去逢一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鬱的姑娘,還是應該好好睡覺。

我可以像滔滔黃河水一樣連綿不絕地“比如”下去,可是席慕容告訴我不能浪費青春,所以我適可而止。

黃河也有斷流的日子。

嗯成都的夜/黑不黑/有沒有青城的寺廟黑/有沒有青石板路黑/嗯我問你嗯/是我的長髮黑/還是我的思念黑

我在榕樹下看小引的詩,結果看到了這樣一首山歌一樣的“黑”詩,我想告訴小引:成都的夜,非常黑。

我從成都飛來上海,飛機離地升空,整個城市在我腳下星星點點閃爍不已,每盞燈火就是一個家,裡面有我們追求的小幸福。

我頭頂的是星空,腳下也是星空。美麗的是幻覺。

安妮寶貝說:夜幕降臨,我的指尖開始蠢蠢欲動。我是個很愛崇拜別人的人,所以我也試著在晚上寫文章,結果我也養成了一個不怎麼好的習慣,凌晨時分在電腦鍵盤上不斷key in, key in.

假如明天沒有太陽,我想我就可以寫很長一篇文章,可以賺很大一筆稿費了。那我看中很久的那支羽毛球拍就可以買了。

我是個很愛假如的人,我最常做的一個“假如”就是:假如時光倒流三年。

假如時光倒流三年我想我不會上這個應該被詛咒的高中。我會隨便挑所中專然後隨便挑個專業然後轟轟烈烈地生活,並且義無反顧。我會像北大那個特瘋狂的學生一樣做好“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的準備。我會寫很多的稿子,然後交給我所熟悉的編輯。我會學會彈鋼琴,讓自己的十指變得無比靈性,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從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角度扭曲自己的雙手來使用左手定則,右手定則。

可愛因斯坦告訴我:你的假設失敗。

假如明天沒有太陽,這好像也不太可能。

假如明天沒有太陽,那明天的黑夜會有多麼龐大?

安靜的夜裡我習慣一個人躺在床上,透過高大的玻璃窗我可以看到城市間隱隱浮動的霓虹,可以看到大朵大朵的雲散發著清涼的氣息飄過黑藍的天壁。

所有的聲音都退得很遠,只剩下無邊無際膨脹的漆黑。而這種漆黑要麼讓我疼痛,要麼讓我熱血沸騰。而這種狀態很是歇斯底里我是知道的。

在讓我疼痛的夜晚,已經沉澱的往事又會被攪動起來,一個一個排成隊從我心裡爬過,所過之處一片喧囂。而當一切驟然退去的時候,心上擱淺下來的東西會讓我唏噓。

而在讓我熱血沸騰的晚上,我總是在電腦上瘋狂地打字,一直打到黑了,然後倒在床上筋疲力盡,然後幸福地抽筋。

我想我是個瘋狂的人。

上帝要把一個人毀掉必先令其瘋狂,可我瘋狂了這麼久上帝為什麼還不把我毀掉?

還有還有,世界末日的前一天太陽不會升起,可後天又不是世界末日,那麼為什麼明天的太陽還沒有升起?

我想上帝他老人家一定在專心致志地修他的手指甲。

有個笨蛋曾煽情地說:“噢,朋友,假如明天沒有太陽,請別憂愁,因為你還有月亮。”

說什麼屁話!太陽都沒了哪兒來的月亮啊?

我想我骨子裡還是喜歡陽光的,只是偶爾依賴於黑夜的保護色。就正如我曾經以為自己骨子裡是個聒噪的人只是偶爾莫名其妙地安靜,後來朋友告訴我,其實你骨子裡是個安靜的人只是偶爾莫名其妙地聒噪。

我想我是喜歡陽光的。我總是在有空的時候就搬把沙灘椅坐到陽臺上,在如水一樣流淌的陽光裡翻我的牛津英文詞典,看那些一條一條很長的詞條。對面陽臺上的那個梳著細長辮子的女生也總是在陽光裡努力地背單詞。她背單詞的時候很認真,像我初中的同桌小溪,小溪也是梳兩條細長的辮子,但她的樣子我卻記不起來了。況且我手邊也沒有一塊橡皮什麼的供我回憶起同桌的她。

我的初中時光被遺忘在某年某月的某個黃昏。

某個一去不再回來的暖色夕陽。

是悲哀啊是悲哀,不管我把拳頭握得再緊,閃亮的時光照樣從指縫中流走,不費吹灰之力。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你走你的獨木橋,我唱我的夕陽調。誰的孤獨,像一把刀,殺了我的外婆橋,殺了我的念奴嬌。

杜拉斯說,人一開始回憶,就已經開始變老了。

我在努力地回憶,或者說,我在努力地變老。

我有個朋友叫前世,網絡上的,我們最開始認識是因為他想把我的幾篇文章弄到他的網站去,他很負責地發E-MAIL過來給我說一聲。

前世是個詩人,他說他就是不希望有陽光的,他說,他前世就是黑夜裡開在黑色沼澤裡的黑色曼陀羅,暗香湧動。

我問他我前世是什麼,他說你是鐘上面的一枚針,一邊孤獨地原地轉圈,一邊看時光一去不返,而你無能為力。

前世總是這麼一針見血地刺傷我,很多時候我都是馬上關掉電腦,然後喝上一大杯開水,告訴自己別怕別怕,今晚好好睡,今晚好好睡,可大腦總是堅持甦醒。

詩人說:在黑夜中堅持甦醒的人代表著人類最後的堅守,可這種人往往容易最先死掉。

黑夜有時令我恐慌,我希望明天還是陽光普照。

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魯迅說的這句很像病句一樣的話其實很有道理。

我在故鄉以外的城市看著街上燈籠越來越多,我真的很想回家。

太陽的光芒一天淡似一天,我有點擔心會不會哪一天它就轉身消失不見了。

日曆越撕越薄,而我文檔裡存的文字卻越來越多。文檔裡有我各種各樣美麗的幻覺,像是個美麗的垃圾場。當我飛來上海的前一天,當我整理我的文字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幸福的小乞丐。

我寫了八個小節,這是個吉祥的數字。

我知道明天沒有太陽那是假的。

可是我看到頭頂腳下的星空,我寫的文章,我的羽毛球拍,我的牛津字典,我的同桌小溪,對面陽臺的女生,越來越薄的日曆,這些統統都是真的。

而現在我想回家過年,我想快點快點,回家。

這也是真的。

郭敬明18歲的幾篇一等獎作文,牛是真牛(回憶滿滿)

我們最後的校園民謠(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

我喜歡的音樂是兩個極端——搖滾和校園民謠。我記得我第一次這麼說的時候的確有人伸手過來摸我的額頭看我是不是發燒。

我有六盤心愛的CD,《校園民謠1》,《校園民謠2》,《高曉鬆作品集》,以及麥田公司的紅白藍系列。朴樹的白色孤獨,葉蓓的藍色憂傷和筠子的紅色激情。

我總是覺得中國五四時期和90年代初的大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五四時期有轟轟烈烈的詩歌運動,到了90年代,還有大學生為了海子的死亡而焚燒詩集以悼念。於是海子極其慘烈的死亡也隨之有了光環。90年代還有高曉鬆。只是我們喜歡稱他為搞笑鬆而已。

一直到現在我都不知道應該怎樣來界定高曉鬆的音樂。我也不知道聽慣了重金屬的自己為什麼突然對那麼柔軟的音樂著迷。我記得我最初把高曉鬆的作品集借給我的朋友聽的時候,他回答我,好是好,不夠味兒,沒搖滾帶勁。朋友的回答讓我跌破眼鏡。可我卻是真正感受到那些哀傷清淡的旋律裡面所蘊藏的激情,如同夜晚大海的黑色波浪,一波一波朝我內心深處打來,雷霆萬鈞。就像杜拉斯曾說過的“潮水匆匆退去又急急捲回”。給我更多衝擊的還有他的歌詞。我喜歡的作詞人有三個,高曉鬆,何訓田,林夕。有樂評人曾經說過,有了這三個作詞的人,所有的詩人都該感到慚愧。何訓田的歌詞需要欣賞的人有強烈的西藏氛圍來支撐,而林夕的詞太偏重於城市裡精緻的愛情。而高曉鬆的詞可以在晚上聽,可以在白天聽,可以夜色闌珊時聽,可以在陽光明媚時聽。小A曾經笑著說高曉鬆的歌像是萬金油,百病皆治。我說不對,他的歌太老的人不能聽,太小的孩子不能聽。因為高曉鬆的歌詞裡總是會流淌著一條青春的河,時光蔓延,哀傷瀰漫,輕而易舉地就能將人覆蓋。拿給小孩子聽他還不知道是青春,拿給老人聽他們想起了青春應該是民國時的水深火熱,至於什麼青春的憂傷之類的我想和他們八竿子也打不上。我總是喜歡設想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已經大學畢業,每個人都在生活的夾縫裡謀取營生,每天穿著整齊的西服穿行於石頭森林的時候,突然聽到諸如筆記本,考試,英語語法,寢室窗前的美麗香樟,同桌的漂亮女生,食堂門口常看見的帥氣男生,心愛的書包,不及格的成績單,畢業紀念冊,足球場等這些詞語的時候,有多少人會停下腳步,有多少人會湧出淚水。

然後是老狼。老狼身上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流浪歌手的氣質。我一直都記得老狼在《流浪歌手情人》裡哼唱“你只能一再的一再的一再的相信我”時,表情與聲線是如何的哀傷與清澈。老狼的歌聲像是一本日記,他就一頁一頁地將他的和我們的成長撕給我們看,於是相同的年輕和憂傷浸染了當時大部分的大學生。比如他唱的給女生寫的情書,好兄弟彼此猜硬幣,午夜哀傷的電影,彈吉他的流浪歌手。當初最早聽他唱歌的人已經長大了,還沒長大的我們繼續聽他的歌。“那天黃昏,開始飄起了白雪,憂傷開滿山崗,等青春散場,午夜裡的電影,寫滿古老的戀情,在黑暗中,為年輕歌唱。”戀戀風塵,戀戀風塵。

一直以來我偏愛葉蓓,那個迎風吟唱的藍色歌手。說是“偏愛”是因為從對校園民謠的貢獻來講葉蓓的確比不上高曉鬆和沈慶。但是我喜歡。我最早接觸校園民謠就是聽的葉蓓,比老狼都還早。我記得第一次聽到葉蓓唱歌是在一條喧囂的大馬路上。我經過一家叫“麥田風暴”的音像店,裡面在放葉蓓的《B小調雨後》。一瞬間我停留下來,身邊所有的喧囂都立刻退得很遠,包括那輛囂張叫嚷了很久的灑水車,空氣裡只有她空靈的聲音輾轉回旋。旋律以血液的形式汩汩地流進我的身體。我覺得自己的身子像是夸父,一瞬間身體有變成山脈變成大海的衝動,皮膚上有開滿離離的野花的激情。身體消失,靈魂飛昇。就是這樣,有點像佛經中的頓悟或者立地成佛。

葉蓓是個樸實無華且低調的歌手,我不知道這種性格在一個歌手身上究竟是一種優點還是一種缺點。葉蓓是聲樂專業的本科學生,可是她很少炫耀這些的確值得她炫耀的東西,她也很少賣弄她輕而易舉就達到的高音C,她就是那麼安靜而憂傷地唱,沒有喧囂和做作,如同月光下的湖泊,平靜,但有著令人眩暈的銀色漣漪。

之後我開始生活在白衣飄飄的年代。我穿越整個城市找遍了所有的校園民謠,然後就瘋了一樣地聽。可是看看那些CD的出版日期,背後總是寫著1995。這代表著什麼輪不到我說,我只能說我以後很難買到新的校園民謠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那個時候的大學生是幸福的人,因為他們可以有唯美而憂傷的旋律來當做日記本,記錄所有高昂或者哀傷的青春。

說到青春我想起沈慶,他的那首《青春》總是讓我念念不忘。有些時候生活真的就像他說的一樣:“青春的花開花謝讓我疲憊卻不後悔,四季的雨飛雪飛讓我心碎卻不堪憔悴。淡淡的雲淡淡的夢,淡淡的晨晨昏昏,淡淡的雨淡淡的淚,淡淡的年年歲歲。”我想我到了很老很老的時候,老得幾乎可以隱入落日的餘輝的時候,我也會記得,年輕的自己曾經很喜歡過一首叫《青春》的歌。因為這首歌就是我的青春凝聚成的油畫,我的整幅青春光彩奪目。我曾經在一個談話節目上聽到沈慶這麼評價自己:青春的記錄者。不管他記錄的是誰的青春,總之我很喜歡並且很讚賞這種定位。他用音樂當做紙筆,寫下大學時代的憂傷。就像他唱的那樣:“我要埋下所有的歌,等它們被世間傳說。”

另外一首《青春》是筠子唱的。我只記得那裡面的吉他聲有著讓人落淚的破碎,恍惚的旋律,下雨的黃昏時分的冷清街道,路人空洞的眼神,一切都貫穿著舊電影昏黃的色調。筠子的聲音高昂嘹亮,可是卻有著憂傷的嘶啞,如同水晶杯子上的裂痕,聽著筠子的聲音我總會想到石康的話:“我看見一陣一陣尖銳的憂傷劃過我的心臟”。《青春》裡面有一句歌詞:我臉上蒙著雨水就像蒙著幸福。當我聽到筠子用夢囈一樣的聲音唱出這句歌詞的時候,我聽到了青春在天花板上扇動翅膀的聲音,像是藍天上嘹亮宣言。這讓我想起我看到過的一篇樂評《十三樓的折翼天使》。裡面所有的文字都浸染著一種情緒——孤獨。筠子就給我這樣的感覺,不,應該說所有的校園民謠歌手都給我這樣的感覺。那些書寫青春歌唱青春的人都離開學校了,他們意識到自己遠離了自己清澈的柏拉圖,於是他們拒絕離開,於是社會的喧囂拋棄了他們或者說他們拋棄了社會的喧囂。於是他們就孤獨了。這就有點像不想長大的彼得·潘,他不想離開童年,於是他的夥伴長大了,他一個人留在了永無島,於是他成了一個最孤獨的孩子。高曉鬆他們的孤獨是一種城市裡的孤獨。就像莫文蔚在《十二樓的莫文蔚》裡宣揚的寂寞一樣。

莫文蔚是商業流行歌手裡面我很喜歡的一個,她在《十二樓》裡準確地演繹出這個飛速發展的後工業時代給人們投下了怎樣孤獨的暗影。我想高曉鬆他們的孤獨也一樣。城市的發展越來越遠離他們依戀的純真年代。我想起一個我記不起名字的愛爾蘭歌手的歌:整個城市在旋轉,可是我轉來轉去總是孤獨;喧鬧的燈火照亮了一切甚至夜幕,可照不亮我手心的孤獨;我們的青春無情地飛逝,年老的我啊依然孤獨;最後我進了天堂,可天堂裡孤獨的我依然跳著孤獨的舞步。

我想把孤獨的內容演繹得最生動的還要數朴樹了,那個白色的寂寞歌手。《那些花兒》裡清晰的流水聲音讓我想起時光的荏苒,一起長大的朋友分散到天涯,距離的隔斷真的讓大家做到了“老死不相往來”。青春不再,光陰不再,麻木鋪天蓋地,湧入血液心臟骨髓。大多數人習慣了,接受了,屈服了,只有朴樹不,於是他用帶著哭聲的歌問道:“她們都老了吧,她們在哪裡呀?”然後有人聽見,然後更多的人聽見了,於是大家一起重新痛。“新的人間,化裝舞會,早已經開演,好了再見”。朴樹說他夢到一個孩子在路邊的花園哭泣,因為他心愛的氣球丟掉了。我知道那個孩子就是那些校園裡孤獨行走的歌手,高曉鬆,沈慶,葉蓓以及他們和她們,但我不知道那個丟失的氣球代表著什麼,我也不知道那個氣球最終飄到了什麼地方。

高曉鬆們的低調已經是對社會的一種退讓,可是這個金錢至上的年代似乎還不滿意,於是校園民謠被逼到了死角。以前校園民謠有商業價值,於是唱片公司也樂得賺錢,當校園民謠不再有號召力的時候,於是就有了“1995”的大裂谷。斷裂,掙扎,消失。沈慶現在是一家音樂網站的總裁,西裝革履地出入任何場合。當我看到沈慶在一個談話節目上穿著西裝唱《青春》的時候,想想那個毛衣牛仔褲的沈慶真的是恍如隔世。高曉鬆寫書拍電影去了。老狼沒有了消息,偶爾會在某某大學的校慶上看見他,可是臉上早已沒有了年輕的飛揚,眼角的滄桑讓人唏噓。那天在一個採訪中老狼說自己對未來還沒有方向,於是我想起了他當初唱《月亮》時迷茫的樣子:“我說什麼我說什麼,我為什麼我為什麼唱起了歌”。而葉蓓則在華納公司唱情歌,聽著她唱什麼“你的懷抱”“回憶忘不掉”之類的東西的時候,我真的很難再想起她唱“夕陽下我向你眺望,你帶著流水的悲傷”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了。不過葉蓓還是很不錯的,因為她還會唱“很舊很舊的風在天上”。而庾庚戌呢?我只記得他在接受採訪時說:我沒唱校園民謠了,我在做設計,因為我要吃飯。“因為我要吃飯”,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鼻子酸酸的。排山倒海,物是人非啊!也許就像李碧華說的那樣:“很多隱退的演員重新復出,不要以為是割捨不下藝術,皆因付不起醉生夢死的代價。”對校園歌手來說,很多人隱退不是不喜歡校園民謠,而是付不起理想至上的代價。

聽到庾庚戌採訪的那天晚上我就做了個夢,夢見高曉松葉蓓他們一起唱《孩子》:“我想跑跑得很快,心在不安裡飄蕩,但看一看四周,想到你已白髮蒼蒼。春天的花朵,開在冬天的雪上,風吹過的過去,我們從未曾忘記,想和你分享,可是你已經老了。孩子孩子我還是孩子,孩子孩子我不是孩子,你原諒我吧,別對我說吧,我原諒你了,可我終於哭了。”

我一直不願意接受某些媒體所宣稱的“校園民謠時代的結束”。我在等待自己上大學的時候純真年代能夠重新降臨。會有憂傷的歌手會在校園裡彈吉他,會有為海子焚燒詩集的悼念儀式。可是按照眼前的情況來看好像希望很渺茫。也許在我大學畢業以後,我會對著我即將離開的校門說:校園民謠的時代真的過去了。我想那一刻我會聽見黑色的勁風從耳邊呼嘯而過的聲音,如同午夜最後一班飛馳而過的地鐵。但是我想我會深刻地記得,那些歌手曾經是我生命花園裡的灼灼桃花,我旅途驛站的陽春白雪,我青春的夜空裡瞬間綻放而又轉瞬即逝的美麗焰火。就像葉蓓的《蒲公英》:“一開始/我就站在這裡/在風裡面長大/沒人路過身旁/為了你一句叮囑/你留下的舊地圖/我穿著這件衣裳/守著這片山崗/天黑了/沒有星星的夜/沒有雨的春天/沒有你的流年/我不怕迢迢路遠/我不怕浩浩人煙/我要隨著風飄落在你的腳邊”。那些寂寞的年輕人就像蒲公英一樣,站在山崗上,守候我們心裡的純真年代,守候一份希望渺茫的希望,守候一份我們曾經的堅持。

我們最後的校園民謠,夕陽下我向你眺望,你帶著流水的悲傷。

"
郭敬明18歲的幾篇一等獎作文,牛是真牛(回憶滿滿)

假如明天沒有太陽 (第三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那年,郭敬明18歲)

項斯微說:有一種煩惱是莫名其妙的。

這句話在我身上不準。因為我有成千上萬的煩惱都是莫名其妙的。比如我常常擔心下輩子我要是變成一條金魚那我的尾巴是很長很漂亮還是很短很難看;比如我還會擔心高考的時候我會不會突然把背得滾瓜爛熟的公式給忘了;比如我還擔心要是明天沒有太陽,那麼面對悠長悠長而又寂寞的黑夜,我應該去逢一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鬱的姑娘,還是應該好好睡覺。

我可以像滔滔黃河水一樣連綿不絕地“比如”下去,可是席慕容告訴我不能浪費青春,所以我適可而止。

黃河也有斷流的日子。

嗯成都的夜/黑不黑/有沒有青城的寺廟黑/有沒有青石板路黑/嗯我問你嗯/是我的長髮黑/還是我的思念黑

我在榕樹下看小引的詩,結果看到了這樣一首山歌一樣的“黑”詩,我想告訴小引:成都的夜,非常黑。

我從成都飛來上海,飛機離地升空,整個城市在我腳下星星點點閃爍不已,每盞燈火就是一個家,裡面有我們追求的小幸福。

我頭頂的是星空,腳下也是星空。美麗的是幻覺。

安妮寶貝說:夜幕降臨,我的指尖開始蠢蠢欲動。我是個很愛崇拜別人的人,所以我也試著在晚上寫文章,結果我也養成了一個不怎麼好的習慣,凌晨時分在電腦鍵盤上不斷key in, key in.

假如明天沒有太陽,我想我就可以寫很長一篇文章,可以賺很大一筆稿費了。那我看中很久的那支羽毛球拍就可以買了。

我是個很愛假如的人,我最常做的一個“假如”就是:假如時光倒流三年。

假如時光倒流三年我想我不會上這個應該被詛咒的高中。我會隨便挑所中專然後隨便挑個專業然後轟轟烈烈地生活,並且義無反顧。我會像北大那個特瘋狂的學生一樣做好“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的準備。我會寫很多的稿子,然後交給我所熟悉的編輯。我會學會彈鋼琴,讓自己的十指變得無比靈性,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從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角度扭曲自己的雙手來使用左手定則,右手定則。

可愛因斯坦告訴我:你的假設失敗。

假如明天沒有太陽,這好像也不太可能。

假如明天沒有太陽,那明天的黑夜會有多麼龐大?

安靜的夜裡我習慣一個人躺在床上,透過高大的玻璃窗我可以看到城市間隱隱浮動的霓虹,可以看到大朵大朵的雲散發著清涼的氣息飄過黑藍的天壁。

所有的聲音都退得很遠,只剩下無邊無際膨脹的漆黑。而這種漆黑要麼讓我疼痛,要麼讓我熱血沸騰。而這種狀態很是歇斯底里我是知道的。

在讓我疼痛的夜晚,已經沉澱的往事又會被攪動起來,一個一個排成隊從我心裡爬過,所過之處一片喧囂。而當一切驟然退去的時候,心上擱淺下來的東西會讓我唏噓。

而在讓我熱血沸騰的晚上,我總是在電腦上瘋狂地打字,一直打到黑了,然後倒在床上筋疲力盡,然後幸福地抽筋。

我想我是個瘋狂的人。

上帝要把一個人毀掉必先令其瘋狂,可我瘋狂了這麼久上帝為什麼還不把我毀掉?

還有還有,世界末日的前一天太陽不會升起,可後天又不是世界末日,那麼為什麼明天的太陽還沒有升起?

我想上帝他老人家一定在專心致志地修他的手指甲。

有個笨蛋曾煽情地說:“噢,朋友,假如明天沒有太陽,請別憂愁,因為你還有月亮。”

說什麼屁話!太陽都沒了哪兒來的月亮啊?

我想我骨子裡還是喜歡陽光的,只是偶爾依賴於黑夜的保護色。就正如我曾經以為自己骨子裡是個聒噪的人只是偶爾莫名其妙地安靜,後來朋友告訴我,其實你骨子裡是個安靜的人只是偶爾莫名其妙地聒噪。

我想我是喜歡陽光的。我總是在有空的時候就搬把沙灘椅坐到陽臺上,在如水一樣流淌的陽光裡翻我的牛津英文詞典,看那些一條一條很長的詞條。對面陽臺上的那個梳著細長辮子的女生也總是在陽光裡努力地背單詞。她背單詞的時候很認真,像我初中的同桌小溪,小溪也是梳兩條細長的辮子,但她的樣子我卻記不起來了。況且我手邊也沒有一塊橡皮什麼的供我回憶起同桌的她。

我的初中時光被遺忘在某年某月的某個黃昏。

某個一去不再回來的暖色夕陽。

是悲哀啊是悲哀,不管我把拳頭握得再緊,閃亮的時光照樣從指縫中流走,不費吹灰之力。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你走你的獨木橋,我唱我的夕陽調。誰的孤獨,像一把刀,殺了我的外婆橋,殺了我的念奴嬌。

杜拉斯說,人一開始回憶,就已經開始變老了。

我在努力地回憶,或者說,我在努力地變老。

我有個朋友叫前世,網絡上的,我們最開始認識是因為他想把我的幾篇文章弄到他的網站去,他很負責地發E-MAIL過來給我說一聲。

前世是個詩人,他說他就是不希望有陽光的,他說,他前世就是黑夜裡開在黑色沼澤裡的黑色曼陀羅,暗香湧動。

我問他我前世是什麼,他說你是鐘上面的一枚針,一邊孤獨地原地轉圈,一邊看時光一去不返,而你無能為力。

前世總是這麼一針見血地刺傷我,很多時候我都是馬上關掉電腦,然後喝上一大杯開水,告訴自己別怕別怕,今晚好好睡,今晚好好睡,可大腦總是堅持甦醒。

詩人說:在黑夜中堅持甦醒的人代表著人類最後的堅守,可這種人往往容易最先死掉。

黑夜有時令我恐慌,我希望明天還是陽光普照。

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魯迅說的這句很像病句一樣的話其實很有道理。

我在故鄉以外的城市看著街上燈籠越來越多,我真的很想回家。

太陽的光芒一天淡似一天,我有點擔心會不會哪一天它就轉身消失不見了。

日曆越撕越薄,而我文檔裡存的文字卻越來越多。文檔裡有我各種各樣美麗的幻覺,像是個美麗的垃圾場。當我飛來上海的前一天,當我整理我的文字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幸福的小乞丐。

我寫了八個小節,這是個吉祥的數字。

我知道明天沒有太陽那是假的。

可是我看到頭頂腳下的星空,我寫的文章,我的羽毛球拍,我的牛津字典,我的同桌小溪,對面陽臺的女生,越來越薄的日曆,這些統統都是真的。

而現在我想回家過年,我想快點快點,回家。

這也是真的。

郭敬明18歲的幾篇一等獎作文,牛是真牛(回憶滿滿)

我們最後的校園民謠(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

我喜歡的音樂是兩個極端——搖滾和校園民謠。我記得我第一次這麼說的時候的確有人伸手過來摸我的額頭看我是不是發燒。

我有六盤心愛的CD,《校園民謠1》,《校園民謠2》,《高曉鬆作品集》,以及麥田公司的紅白藍系列。朴樹的白色孤獨,葉蓓的藍色憂傷和筠子的紅色激情。

我總是覺得中國五四時期和90年代初的大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五四時期有轟轟烈烈的詩歌運動,到了90年代,還有大學生為了海子的死亡而焚燒詩集以悼念。於是海子極其慘烈的死亡也隨之有了光環。90年代還有高曉鬆。只是我們喜歡稱他為搞笑鬆而已。

一直到現在我都不知道應該怎樣來界定高曉鬆的音樂。我也不知道聽慣了重金屬的自己為什麼突然對那麼柔軟的音樂著迷。我記得我最初把高曉鬆的作品集借給我的朋友聽的時候,他回答我,好是好,不夠味兒,沒搖滾帶勁。朋友的回答讓我跌破眼鏡。可我卻是真正感受到那些哀傷清淡的旋律裡面所蘊藏的激情,如同夜晚大海的黑色波浪,一波一波朝我內心深處打來,雷霆萬鈞。就像杜拉斯曾說過的“潮水匆匆退去又急急捲回”。給我更多衝擊的還有他的歌詞。我喜歡的作詞人有三個,高曉鬆,何訓田,林夕。有樂評人曾經說過,有了這三個作詞的人,所有的詩人都該感到慚愧。何訓田的歌詞需要欣賞的人有強烈的西藏氛圍來支撐,而林夕的詞太偏重於城市裡精緻的愛情。而高曉鬆的詞可以在晚上聽,可以在白天聽,可以夜色闌珊時聽,可以在陽光明媚時聽。小A曾經笑著說高曉鬆的歌像是萬金油,百病皆治。我說不對,他的歌太老的人不能聽,太小的孩子不能聽。因為高曉鬆的歌詞裡總是會流淌著一條青春的河,時光蔓延,哀傷瀰漫,輕而易舉地就能將人覆蓋。拿給小孩子聽他還不知道是青春,拿給老人聽他們想起了青春應該是民國時的水深火熱,至於什麼青春的憂傷之類的我想和他們八竿子也打不上。我總是喜歡設想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已經大學畢業,每個人都在生活的夾縫裡謀取營生,每天穿著整齊的西服穿行於石頭森林的時候,突然聽到諸如筆記本,考試,英語語法,寢室窗前的美麗香樟,同桌的漂亮女生,食堂門口常看見的帥氣男生,心愛的書包,不及格的成績單,畢業紀念冊,足球場等這些詞語的時候,有多少人會停下腳步,有多少人會湧出淚水。

然後是老狼。老狼身上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流浪歌手的氣質。我一直都記得老狼在《流浪歌手情人》裡哼唱“你只能一再的一再的一再的相信我”時,表情與聲線是如何的哀傷與清澈。老狼的歌聲像是一本日記,他就一頁一頁地將他的和我們的成長撕給我們看,於是相同的年輕和憂傷浸染了當時大部分的大學生。比如他唱的給女生寫的情書,好兄弟彼此猜硬幣,午夜哀傷的電影,彈吉他的流浪歌手。當初最早聽他唱歌的人已經長大了,還沒長大的我們繼續聽他的歌。“那天黃昏,開始飄起了白雪,憂傷開滿山崗,等青春散場,午夜裡的電影,寫滿古老的戀情,在黑暗中,為年輕歌唱。”戀戀風塵,戀戀風塵。

一直以來我偏愛葉蓓,那個迎風吟唱的藍色歌手。說是“偏愛”是因為從對校園民謠的貢獻來講葉蓓的確比不上高曉鬆和沈慶。但是我喜歡。我最早接觸校園民謠就是聽的葉蓓,比老狼都還早。我記得第一次聽到葉蓓唱歌是在一條喧囂的大馬路上。我經過一家叫“麥田風暴”的音像店,裡面在放葉蓓的《B小調雨後》。一瞬間我停留下來,身邊所有的喧囂都立刻退得很遠,包括那輛囂張叫嚷了很久的灑水車,空氣裡只有她空靈的聲音輾轉回旋。旋律以血液的形式汩汩地流進我的身體。我覺得自己的身子像是夸父,一瞬間身體有變成山脈變成大海的衝動,皮膚上有開滿離離的野花的激情。身體消失,靈魂飛昇。就是這樣,有點像佛經中的頓悟或者立地成佛。

葉蓓是個樸實無華且低調的歌手,我不知道這種性格在一個歌手身上究竟是一種優點還是一種缺點。葉蓓是聲樂專業的本科學生,可是她很少炫耀這些的確值得她炫耀的東西,她也很少賣弄她輕而易舉就達到的高音C,她就是那麼安靜而憂傷地唱,沒有喧囂和做作,如同月光下的湖泊,平靜,但有著令人眩暈的銀色漣漪。

之後我開始生活在白衣飄飄的年代。我穿越整個城市找遍了所有的校園民謠,然後就瘋了一樣地聽。可是看看那些CD的出版日期,背後總是寫著1995。這代表著什麼輪不到我說,我只能說我以後很難買到新的校園民謠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那個時候的大學生是幸福的人,因為他們可以有唯美而憂傷的旋律來當做日記本,記錄所有高昂或者哀傷的青春。

說到青春我想起沈慶,他的那首《青春》總是讓我念念不忘。有些時候生活真的就像他說的一樣:“青春的花開花謝讓我疲憊卻不後悔,四季的雨飛雪飛讓我心碎卻不堪憔悴。淡淡的雲淡淡的夢,淡淡的晨晨昏昏,淡淡的雨淡淡的淚,淡淡的年年歲歲。”我想我到了很老很老的時候,老得幾乎可以隱入落日的餘輝的時候,我也會記得,年輕的自己曾經很喜歡過一首叫《青春》的歌。因為這首歌就是我的青春凝聚成的油畫,我的整幅青春光彩奪目。我曾經在一個談話節目上聽到沈慶這麼評價自己:青春的記錄者。不管他記錄的是誰的青春,總之我很喜歡並且很讚賞這種定位。他用音樂當做紙筆,寫下大學時代的憂傷。就像他唱的那樣:“我要埋下所有的歌,等它們被世間傳說。”

另外一首《青春》是筠子唱的。我只記得那裡面的吉他聲有著讓人落淚的破碎,恍惚的旋律,下雨的黃昏時分的冷清街道,路人空洞的眼神,一切都貫穿著舊電影昏黃的色調。筠子的聲音高昂嘹亮,可是卻有著憂傷的嘶啞,如同水晶杯子上的裂痕,聽著筠子的聲音我總會想到石康的話:“我看見一陣一陣尖銳的憂傷劃過我的心臟”。《青春》裡面有一句歌詞:我臉上蒙著雨水就像蒙著幸福。當我聽到筠子用夢囈一樣的聲音唱出這句歌詞的時候,我聽到了青春在天花板上扇動翅膀的聲音,像是藍天上嘹亮宣言。這讓我想起我看到過的一篇樂評《十三樓的折翼天使》。裡面所有的文字都浸染著一種情緒——孤獨。筠子就給我這樣的感覺,不,應該說所有的校園民謠歌手都給我這樣的感覺。那些書寫青春歌唱青春的人都離開學校了,他們意識到自己遠離了自己清澈的柏拉圖,於是他們拒絕離開,於是社會的喧囂拋棄了他們或者說他們拋棄了社會的喧囂。於是他們就孤獨了。這就有點像不想長大的彼得·潘,他不想離開童年,於是他的夥伴長大了,他一個人留在了永無島,於是他成了一個最孤獨的孩子。高曉鬆他們的孤獨是一種城市裡的孤獨。就像莫文蔚在《十二樓的莫文蔚》裡宣揚的寂寞一樣。

莫文蔚是商業流行歌手裡面我很喜歡的一個,她在《十二樓》裡準確地演繹出這個飛速發展的後工業時代給人們投下了怎樣孤獨的暗影。我想高曉鬆他們的孤獨也一樣。城市的發展越來越遠離他們依戀的純真年代。我想起一個我記不起名字的愛爾蘭歌手的歌:整個城市在旋轉,可是我轉來轉去總是孤獨;喧鬧的燈火照亮了一切甚至夜幕,可照不亮我手心的孤獨;我們的青春無情地飛逝,年老的我啊依然孤獨;最後我進了天堂,可天堂裡孤獨的我依然跳著孤獨的舞步。

我想把孤獨的內容演繹得最生動的還要數朴樹了,那個白色的寂寞歌手。《那些花兒》裡清晰的流水聲音讓我想起時光的荏苒,一起長大的朋友分散到天涯,距離的隔斷真的讓大家做到了“老死不相往來”。青春不再,光陰不再,麻木鋪天蓋地,湧入血液心臟骨髓。大多數人習慣了,接受了,屈服了,只有朴樹不,於是他用帶著哭聲的歌問道:“她們都老了吧,她們在哪裡呀?”然後有人聽見,然後更多的人聽見了,於是大家一起重新痛。“新的人間,化裝舞會,早已經開演,好了再見”。朴樹說他夢到一個孩子在路邊的花園哭泣,因為他心愛的氣球丟掉了。我知道那個孩子就是那些校園裡孤獨行走的歌手,高曉鬆,沈慶,葉蓓以及他們和她們,但我不知道那個丟失的氣球代表著什麼,我也不知道那個氣球最終飄到了什麼地方。

高曉鬆們的低調已經是對社會的一種退讓,可是這個金錢至上的年代似乎還不滿意,於是校園民謠被逼到了死角。以前校園民謠有商業價值,於是唱片公司也樂得賺錢,當校園民謠不再有號召力的時候,於是就有了“1995”的大裂谷。斷裂,掙扎,消失。沈慶現在是一家音樂網站的總裁,西裝革履地出入任何場合。當我看到沈慶在一個談話節目上穿著西裝唱《青春》的時候,想想那個毛衣牛仔褲的沈慶真的是恍如隔世。高曉鬆寫書拍電影去了。老狼沒有了消息,偶爾會在某某大學的校慶上看見他,可是臉上早已沒有了年輕的飛揚,眼角的滄桑讓人唏噓。那天在一個採訪中老狼說自己對未來還沒有方向,於是我想起了他當初唱《月亮》時迷茫的樣子:“我說什麼我說什麼,我為什麼我為什麼唱起了歌”。而葉蓓則在華納公司唱情歌,聽著她唱什麼“你的懷抱”“回憶忘不掉”之類的東西的時候,我真的很難再想起她唱“夕陽下我向你眺望,你帶著流水的悲傷”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了。不過葉蓓還是很不錯的,因為她還會唱“很舊很舊的風在天上”。而庾庚戌呢?我只記得他在接受採訪時說:我沒唱校園民謠了,我在做設計,因為我要吃飯。“因為我要吃飯”,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鼻子酸酸的。排山倒海,物是人非啊!也許就像李碧華說的那樣:“很多隱退的演員重新復出,不要以為是割捨不下藝術,皆因付不起醉生夢死的代價。”對校園歌手來說,很多人隱退不是不喜歡校園民謠,而是付不起理想至上的代價。

聽到庾庚戌採訪的那天晚上我就做了個夢,夢見高曉松葉蓓他們一起唱《孩子》:“我想跑跑得很快,心在不安裡飄蕩,但看一看四周,想到你已白髮蒼蒼。春天的花朵,開在冬天的雪上,風吹過的過去,我們從未曾忘記,想和你分享,可是你已經老了。孩子孩子我還是孩子,孩子孩子我不是孩子,你原諒我吧,別對我說吧,我原諒你了,可我終於哭了。”

我一直不願意接受某些媒體所宣稱的“校園民謠時代的結束”。我在等待自己上大學的時候純真年代能夠重新降臨。會有憂傷的歌手會在校園裡彈吉他,會有為海子焚燒詩集的悼念儀式。可是按照眼前的情況來看好像希望很渺茫。也許在我大學畢業以後,我會對著我即將離開的校門說:校園民謠的時代真的過去了。我想那一刻我會聽見黑色的勁風從耳邊呼嘯而過的聲音,如同午夜最後一班飛馳而過的地鐵。但是我想我會深刻地記得,那些歌手曾經是我生命花園裡的灼灼桃花,我旅途驛站的陽春白雪,我青春的夜空裡瞬間綻放而又轉瞬即逝的美麗焰火。就像葉蓓的《蒲公英》:“一開始/我就站在這裡/在風裡面長大/沒人路過身旁/為了你一句叮囑/你留下的舊地圖/我穿著這件衣裳/守著這片山崗/天黑了/沒有星星的夜/沒有雨的春天/沒有你的流年/我不怕迢迢路遠/我不怕浩浩人煙/我要隨著風飄落在你的腳邊”。那些寂寞的年輕人就像蒲公英一樣,站在山崗上,守候我們心裡的純真年代,守候一份希望渺茫的希望,守候一份我們曾經的堅持。

我們最後的校園民謠,夕陽下我向你眺望,你帶著流水的悲傷。

郭敬明18歲的幾篇一等獎作文,牛是真牛(回憶滿滿)

劇本 (第三屆新概念作文大賽初賽作品,評委說他投遞的每一篇作文都可以獲獎)

我喜歡王家衛的電影開始於17+N年前,其中N大於等於零。

我現在17歲,數學老師說那個N的取值範圍實在是不可理喻。

其實沒什麼不可理喻的,用一句大家都明白的話來說就是:上輩子我愛王家衛的電影愛得要死,然後喝孟婆湯的時候我少喝了一口或者吐掉了一點,而那一點恰恰是用來消除我腦中關於王家衛的東西的,所以上輩子的喜好這輩子再接再厲。

提到孟婆湯我想這又可以拍出一段類似王家衛風格的電影了。畫面開始的時候一片漆黑,然後頭頂一束光打下來,照著一個很滄桑的男人,他臉上的表情很平靜或者說是麻木,然後低沉的畫外音開始浮出來:我上輩子少喝了一口孟婆湯,所以這輩子我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記憶,它們令我的生活恍惚……

很好很好,我想也許將來我可以做個大導演,像家衛一樣。或者當個寫劇本的,像李碧華一樣的也不錯。記得我剛看王家衛的電影的時候我暗暗地對自己說將來我要去為王家衛寫劇本。後來知道原來王家衛拍電影是從來不用劇本的。笑。

河的左岸

有個男人叫左岸。他出現在我的潛意識裡浮現在我的劇本上。

左岸是個搖滾樂手也是個很有靈性的詩人。他有一頭很有光澤的長髮,明亮的眼睛和薄薄的嘴脣。

左岸之所以叫左岸而不叫右岸是因為他偏激、憤怒、衝動、自負。左得很。

就像曾經的我。

很難想象十六七歲的孩子會符合上面四個詞語。但有時候是會有奇蹟或意外的。

在《重慶森林》裡王家衛就讓金城武不停地吃鳳梨罐頭,不停地等待奇蹟。

十五歲的某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從容不迫地站起來打斷老師的講課,然後對他說這裡的to不是不定式結構而是介詞所以它後面不應該用動詞原型。然後我驕傲地等待老師對我的表揚。結果我等來了一個奇蹟,我比金城武幸運。我等來的是英語老師的一剎那尷尬至極和隨後的不可壓抑的憤怒。他一邊在空氣中漫無目的地揮動著手臂一邊衝我吼:你給我坐下。我說:錯的是你我為什麼要坐下?然後一切變得不可收拾。

最後他對我說:以後你別上我的課了。

然後我對他說:我現在就可以不上你的課了。

我記得我衝出教室的時候把門摔得震天響。

然後我以外語滿分的成績從學校畢業。

走的時候我對他說:我終於還是贏了。他的表情一下子變得很疲憊,就像油燈熄滅前奮力地一晃。所謂的瞬間衰老應該就是這個樣子吧?

我轉身的時候聽見他在背後小聲地說:原來你一直沒有明白,我以為你明白的……現在我十七歲了,站在成人世界的大門前向裡面張望。我覺得當初的自己實在是太過年輕太過沖動太過驕傲太過盲目了。其實一切都不必要的,為了一個動詞。

美麗的錯誤。

回望中的道路總是驚心動魄。我記得白巖鬆曾經這麼說過。好了讓我們回到左岸身上。

他住在幾平米的閣樓上,每個夜晚光著腳在房間裡來來回回地晃。木質地板吱吱地響。

“寂靜的夜裡並不黑/趁著首都光輝/開著窗緩慢地來回/忽然亮起的紅燈/淹沒我窺視/開著窗真理在徘徊。”

他會站在窗前盯著外面闌珊的燈火呢喃:如果我可以飛翔可以不再憂傷……想到這兒就會戛然而止。如果……那麼……的結構沒有完整。因為左岸從來就沒想過“那麼”之後的事。那麼我會怎麼樣那麼我能怎麼樣?

左岸的生活是一種單調的重複,有著王家衛的空虛和張愛玲的瑣碎,像是翻來覆去的沙漏或者不斷回放的電影。左岸對現實的生活採取的是一種迴避的態度,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裡然後大聲唱歌:我看不見我看不見。

左岸會想他的女朋友——曾經的女朋友。每天每時每分每秒想。

他總是想她和他分手的時候說的話。很多很多的話。她說:你太漂泊而我不習慣流浪,你太叛逆而我卻很宿命。你是個天生寂寞可是才華橫溢的孩子。誰做你的女朋友誰就是最快樂的人但同時也是最痛苦的人。我很普通我承受不了那麼大的落差。我所想要的只是平凡——一盞燈亮到天明的那種。我只是想有個人可以和我說話可以給我你認為很俗氣的玫瑰可以把我的手放到他的口袋裡然後問我暖不暖和。我很平凡所以你放過我。

而左岸只說了一句話。他說:以後沒人唱歌給你聽了怎麼辦。當左岸說完這句話的時候眼淚紛亂地下墜。他的還有她的。

又是一個夜晚。左岸照常想他的女朋友。但今天他的思念極度放肆,猶如洪水猛獸席捲所有理性的堅持。於是深夜一點或是兩點或者三點,隨便導演怎麼安排,總之是深夜。左岸跑到街上的電話亭裡打電話。

他握著話筒說:我想你了,你想聽我唱歌嗎?我唱給你聽好嗎?你讓我唱嗎?好嗎?成嗎?

然後他蹲下來哭了,頭埋在兩個膝蓋間。而這時導演可以考慮不時地讓車燈打入電話亭。一明一暗。

然後左岸站起來往回走。

然後左岸聽到一陣很尖銳的剎車聲,他回過頭去看到刺眼的車燈和司機驚慌失措的眼睛。

畫外音:我發現自己的眼淚原來是這麼燙的。我想我該回家了。起霧了,街上影影綽綽。前面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在排隊?他們等著幹什麼?我擠到了前面,發現隊伍前面有個慈祥的老媽媽,她正在給排隊的人喝一碗又一碗的湯。

THE END

我的朋友看完問我:你在寫恐怖片?我說是啊是啊寫得好不好?他說好啊好啊真是好啊。

想不到把我這樣一個好學生生活中被掩蓋的東西寫出來竟會是恐怖片。想想真是驚世駭俗。

河的右岸

右岸是個老實的男人。如果這個世界上有按照最讓人放心最不會讓人害怕的條件打造出來的男人,那麼右岸就是這樣的人。右岸之所以叫右岸而不叫左岸是因為他的溫文爾雅他的逆來順受。右得很。

右岸留一頭簡單純色的頭髮,穿合乎場合的服裝,有恰如其分的微笑,用平和清淡的古龍水。

就像現在的我。

以前我七七八八稜角很多,連走路都是張揚的。我斜挎著揹包雙手插在口袋裡晃——注意,是晃,不是走——看見漂亮的女生就對她們笑。

而現在我揹著雙肩包貼著牆根快快地走,雙眼盯著腳尖像在找東西一樣快快地走。同學說我撿到錢包的概率會比別人高很多。

現在不要說讓我把門摔得震天響,我連同老師講話的時候也在考慮應該用怎樣一個無法申訴的眼神怎樣吐出優雅得體的措辭。因為老師的評價是高三保送成功的重要籌碼。

小時候我想當一個偉大的作家,寫出流芳百世的作品;大一點我想當個暢銷小說家,有很多很多人來買我的書,那我就會有很多的錢;而現在我想我可以為那些錢多得沒地方花而且又想出名的人寫傳記。

小時候我的理想是當一個科學家把祖國建設得很富強;再後來一點我的理想是要有很多很多的錢;而現在我的理想是能上覆旦。好聽一點說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難聽一點說是我越來越世俗。

我是老師、家長眼中的好孩子,我有單純的眼神和漂亮的成績單,安分的性格和其他長輩們視作珍寶的東西。我媽的同事常對她講的一句話就是:你看你的兒子真是爭氣,你活這一輩子算是值了。

好了回到右岸。

右岸每天早上坐同一時間的地鐵坐同一個座位去上班。從地鐵站口走出地面的時候他會下意識地用手擋住刺眼的陽光。同時看看被高樓切成幾何圖形的藍天。

右岸的生活也很簡單。

白天在電腦前喝純淨水,晚上在電腦前喝咖啡。

簡單的重複。

在王家衛的電影裡重複是永恆的主題。無常的宿命一次又一次直到N次地呈現在你眼前,就像是一個人在你面前不斷地撕開傷口來向你證明“我在流血”一樣,最終逼迫你恐慌逼迫你心疼逼迫你流下眼淚。

又是一天,重複的一天,右岸像往常一樣坐地鐵上班一樣抬起手遮住眼睛一樣仰望藍天。不一樣的是他今天要交一份計劃書。

和他一樣,另一個人,暫時叫他小B好了,反正是個小人物,也要交份計劃書。在主任的辦公室裡,主任微笑著說:好的,基本可以,不恰當的地方我再改改。

然後計劃被公司採用了,但策劃人卻變成了主任,右岸和小B的名字出現在助手欄裡。

不同的是小B向上級報告說要討個說法,而右岸則平靜地坐在電腦前一如既往地喝純淨水。

後來主任升職了。主任走的那天右岸就搬進了主任的辦公室。而小B被調到了資料室。

再後來右岸成了四個部門經理中最年輕的一個。

再後來右岸結婚有了個女兒女兒嫁人孫子出世。

孫子出世之後右岸就躺在了病房裡。但他依然很胖,右岸從三十多歲就開始胖了。右岸躺在醫院就會想到自己在讀書的時候是怎麼也長不胖的。

右岸習慣在醫院灑滿陽光的午後開始回憶,然而回憶總是進行到大學畢業的那一刻就中斷了。

後來終於有一天右岸想起了大學畢業後的生活,電腦與純淨水、電腦與咖啡。

右岸想自己好像過了很多個那樣的日子,應該很多吧?應該有一兩年吧?

然後右岸就想睡覺了。在眼皮快要合攏的時候右岸看到一個慈祥的老護士走到他的床前對他說:右岸起來,該喝湯了。

右岸想:現在的醫院真是好,還有湯可以喝……

THE END

朋友看完說:那個右岸的生活真是無聊,不痛不癢像溫吞水一樣,與其活得那麼沉悶還不如去跳天安門城樓來個舉世矚目。

其實右岸的生活就是按照長輩給我設定的當前的狀態發展將來一定會出現的生活,不想卻被朋友罵得那麼慘。暗自心驚。

河的第三條岸

河的第三條岸到底在哪裡,連舒婷都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就是河床嘛!只不過是另一種說法而已。就像我在網上的名字第四維一樣,其實第四維就是時間而已。簡單複雜化!

河的第三條岸不屬於右岸也不屬於左岸(那屬於我好了),它就是第三條岸,屬於過渡區的。

過渡區的東西是最複雜難懂的,比如化學的過渡型元素就令我相當頭痛。但複雜有複雜的美,總比處在兩個極端要好。珠穆朗瑪峰太冷,吐魯番盆地太熱,中原多好。

就像現在的我。

我上高二了,轟轟烈烈的生活,尋找每一個理由善待自己。我不是全年級的前三名,但我總是在前二十名內徘徊以便不使我的父母過分操心。我愛看嚴肅的電影也愛看日本的偶像劇。我看卡夫卡、大江健三郎也看古龍、衛慧。我在傳統的雜誌上發文章也在榕樹下說些瘋話。

我常常思考自己的生活,自覺是個比較有深度的人。

有人說:每個人的故事都是在自己的眼淚中開始在別人的眼淚中結束。我覺得說這話的人很聰明但未免太宿命。兩次眼淚之間的幾十年是光芒萬丈還是晦澀暗淡完全由你自己做主。

所以說我既不是右岸也不是左岸,我是第三條岸,所以我寫的劇本缺乏真實的體驗難以操作。我很想寫寫自己的生活我想那一定是幾萬字的鉅著,但韓寒說了:給自己寫自傳的人都很噁心。他的風頭正健所以我只好放棄。我說了,我不是個出挑的人。

還是那句話,我希望能給王家衛寫劇本。雖然這句話也很不可理喻。但請注意我用的動詞是“希望”。同類型的句子還有:“我希望我能飛翔。”

這樣想就沒什麼不可理喻的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