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古浪 不完美媽媽 你好夏至 幾米 井臺隊七號 2019-06-23

河壩 樓子洞 老杏樹

作者:丁學民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時間拉長了人們對故鄉的懷念。說起故鄉,不同的人總會有不同的情懷。當你遠離故土,身處異鄉時,也許儘管前方繁花似錦,風光明媚,似乎都會用同一個姿態去回頭,回望那段曾經青澀晦暗或者甜蜜憂傷的歷程,回望那永遠回不去的山水和時光,回望那塊安寧的土地,以及在那塊土地上生活過的人們。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故鄉的山水一直撥動著我們歷經世事的心,即使滄桑了年華,也蒼老了心情,可是對故土的那種守望與眷戀,卻久久無法抹去,只是平日裡我們都不願觸碰,怕一碰就會傷懷,一碰就怕讓那些碎片分崩離析。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也許,對我們生活過的那片土地來說,故鄉將成為永遠的記憶,可是無論它曾經的面目如何,我們的骨子裡已經深深的打上了它的鉻印,不管你我是否願意,它總是拂之又來,揮之不去,這種與生俱來的特質,在我們的血液裡流淌,靜靜的燃燒,沸騰。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時光讓曾經生活在那方水土的人們站在了生活的十字路口,在即將迷失的瞬間,在縱橫交錯的前方,不妨來一次回望和凝視,去堅定即將啟程的步履,去奔赴前方。 ——題記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河壩

都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我算不上仁智之士,也沒有水的品性和山的胸懷,但我慶幸我生在有山有水的地方,更慶幸我的生命裡有一條河流在流淌。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河壩,是家的風向標,沿著河岸走,就能找到故鄉,就能找到家。河壩在村子的東邊,它猶如不知疲倦的小白龍,把村子馱在背上,那淙淙不息的流水,整天在為村子唱著不倦的情歌。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都說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是大地的血脈。世人都愛親近水,孩童時代的我就與小河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家穿過一條巷道下個坡就到了河壩邊。夏日來臨,婦女們都愛去河邊清洗衣物,小孩也會尾隨而至,在河邊媽媽們洗衣物,孩子們則聚在一起卷著褲管光著腳丫嬉水玩樂,有時愛乾淨的媽媽也會把髒兮兮的孩子拽過來塞到河裡去洗澡,在殺豬般的哭鬧聲中一陣搓揉,洗去汙垢,掉了“垢甲”,然後從河水中衝出,連步伐都輕快了許多。

  原始的生活方式總是讓人難以捉摸,那時候河水就是飲用水,生活在現代的人們或許認為這多不衛生。不過,那時人們常說,河流百步能自淨,河水到底有沒有自淨功能,我不得而知,只是那時候男女老少都很健康,輕易都不得病。也許河壩是在汙濁自己,清淨他人吧。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當然,乾旱在這裡也是出了名的,十幾年一遇的乾旱也偶有發生。乾旱之年,小河就如奄奄一息的老人,氣若游絲。每逢這樣的年景,小河就像一條細瘦的蜈蚣,有氣無力的流著線絲般的細水。大旱之年,這些細流更是彌足珍貴,莊家人都知道一勺水一碗麵的道理,為了田地裡的麥苗和其它作物,常去水溝旁熬夜守水,連夜打壩也是常有的事。

熬夜守水也是迫不得已,若不是乾旱,誰願意這樣幹,這雖說是吃力也討好的事,但畢竟是為自己,總有那麼一丁點不光彩在裡面。沿河那麼多的村莊和莊稼,都指望著這條河壩。本來就少的可憐的水,養育這麼多的子民真有點勉為其難。上游打了壩,中游再打個壩,到了下游幾乎就點水皆無了。不過當時同飲一條河的人們,還知道給下游的人們留點水量,還好,那時為爭水鬧矛盾還不是那麼的激烈。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影響當中缺水最嚴重的是夏天,端午過後,瓦藍的天空中雲彩就很少了,就是有那麼三兩朵,也經不住西北風的撕扯。大地在太陽的燒烤下面目浮腫,踩在路面上,沒腳深的趟土如放煙幕彈般騰起一溜煙塵。這時最快活的要數騾馬了,灰頭土臉的青草早已激不起它們吞噬的慾望,一個個躺倒在乾熱的趟土裡,左右翻滾著,盡情的享受起日光浴來,讓四濺的土灰落在周圍焉頭搭腦的莊稼和草葉上。站直身子之後又是一陣搖滾讓剛才上騰的煙塵繼續扶搖直上,這樣乾旱的天氣倒讓騾馬比平日裡快活了許多。

然而,河壩發大水也是在夏天,偶爾春秋也發,只是沒那麼暴脾氣。幾天大雨或者雷陣雨過後,各溝各岔的水匯在一起,小河脾氣瞬間暴漲,白茫茫,霧騰騰的水波,再加上電閃雷鳴,聲勢立馬就浩大起來了。本來幾米寬的小河,這時大了好幾倍,湍急的河水如脫韁的野馬,再不受約束。兩岸低窪處的莊稼被它吞噬的乾乾淨淨,有時連平常步行過河的木橋也難以倖免。雖然夏天小河喜怒無常,慶幸的是村上男女老少從未在小河裡出過差錯,就連牲畜都很少。這讓我對小河又多了幾分親近。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村上還沒有自來水的年月裡,當遠處傳來此起彼伏的雞鳴狗叫聲時,早起的人們,趕著牛羊,挑著水桶,就咯吱咯吱的忙碌起來了。挑水時孩子們也比較常見,大點的肩挑一擔水,小點的兩個人抬一桶。我也常和姐姐去抬水。遺憾的是,身板瘦小的我,扁擔在肩上根本放不實,扁擔中間的水桶不是前後溜,就是左右晃,滿滿一桶水,到家就只剩十有六七了。媽媽看著辛苦一趟才抬回半桶水,忍不住就要數落幾句,說我倆抬水不好好走路就想著玩,把水晃出去了,其實我們真是冤枉,就算我們不玩,水也要晃出去的。我和姐姐力氣都小,肩上的水桶像個調皮的孩子,不聽使喚,不停搖晃,水自然就撒出去了。去河邊抬水很累,從河邊回來上那家小坡,平時蹦蹦跳跳幾步就上去了,抬著水總要歇一兩次,有時姐姐心疼我還要把水桶向後掰一掰。不過,小孩的世界快樂是第一要素,抬水上坡,都不顧重擔在肩,肩甲疼痛,嘰嘰喳喳的說著笑著,不知不覺一桶水也就抬回來了。

冬天吃水是最艱難的,入冬以後,河壩開始結冰,冰慢慢增厚,水越流越少,取水的距離也在日漸拉長。天冷的時候,只聽下面嘩啦啦,就是不見水的蹤影,只能在有“冒咕叮”的地方用石頭砸個窟窿取水。抬滿一缸水常常累的腰痠腿疼,此時最羨慕那些養驢的人家,把兩隻大木桶灌滿水往驢身上一馱,然後拉著毛驢、哼著小調、聽著木桶抑揚頓挫的聲音,又省事又省力。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進入臘月門,各家用水量大增,洗衣物,下粉條,淘糧食,蒸饅頭都要用大量的水,偏偏這時候挑水無比艱辛,早晨去河壩裡挑水,即使“冒咕叮”下也不見水影,河壩裡的冰凍得“叭叭”響,順著河壩往上找,好不容易找到水,可河壩周圍的石頭早就和大地結為一體,挖金子般舀到兩桶水,走在銀光閃閃的冰面上,一不小心就被澆成企鵝,臘月取水讓人哭笑不得,無比神傷。

後來村上修了五眼壓井,從此,再也不用去河裡挑水了,飲水解決了,村上人們都樂滋滋的。壓井剛修好那會,著實讓村裡人興奮了一陣子,很多人有事沒事就去圍著這個新奇玩意看,似乎看著天外之物,那種興奮勁外人難以理解,夏天,有時口渴難耐,不管三七二十一,接在井嘴下就是一陣猛灌,完了用袖子左右兩抹,那暢快勁無以言表。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再後來,河壩的水引入了家家戶戶,用水更加的方便。沒人再去河邊洗衣物了,孩子們也不再去河邊玩耍了,昔日熱鬧嘈雜的小河清淨了許多,也荒蕪了許多。數十年時間彈指一揮,遠離家鄉多年的我偶爾回鄉,還會看見窄窄的,亮晶晶的水流,這時常喚起我兒時暖暖的故鄉情懷。承載我童年腳印和少年時光的河壩,如今猶如老人,已老的骨瘦如柴,只要一點星火,就能將它們化作灰燼,融入生我養我的貧瘠土地。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雨雪依然還會飄落,只是再不能彙集成昔日那條河壩,太陽每天照常升起,而清冽的河水,卻只能永遠活在我溫馨的記憶裡,在夢境中輾轉反側,奔流不息。不管日月怎麼輪迴,河壩依然頑強的向北奔流著,喝著河壩水長大的我們,即使為了生活別離了這條小河,可被河壩拴著的靈魂,依舊在他鄉魂牽夢繞,這條河流的滄桑註定已經流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

樓子洞

村口叫樓子洞,是村子的入口,是家鄉五十多年前的地標建築,相傳它外形高大宏偉,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是家鄉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被全村人視作聖地,也是村子輝煌的象徵。遺憾的是,這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在一九六七年前後被拆除了,沒能保存下來。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每逢遠行,都要在這裡和家人辭行,與家鄉告別,惆悵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而當我們風塵僕僕出外歸來,遠遠望見村口籠罩的炊煙時,疲憊之色瞬間煙消雲散。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村口有一面土坯牆,上面的字跡有些模糊,不管出外求學,還是出門搞副業,或者異地安家都要從他旁邊過去,當你低著頭悄悄從它身旁緩緩離開時,那種牽掛、期盼和思念之情就會瞬間蔓延開來……

小時候,沿著小河坐落的幾個村莊人氣都很旺,不管是村裡還是村外,白天還是晚上都很熱鬧。秋收以後,村子裡充滿著寧靜和歡樂,老人們喜歡聚在村口說豐年,攢收成。這個說準備去賣幾袋糧食,制幾件傢什和農具,那個說要糶一些豆子,買輛自行車當座駕。小孩子們,也喜歡聚集在村口旁的麥場上,拱鐵環,打鍋鍋,捉迷藏,打壘球。村口,充斥著農家的菸葉味和莊戶人家的喧囂聲,也留下了我們無數打鬧和歡快的身影。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秋忙以後,不光老人小孩喜歡往村口湊,小青年,掃盲班的也喜歡到村口溜,村口、巷道,總是人影攢動,男女老少在自個的陣營裡暢聊著各自的江湖,男人們常聚在一起談論國家大事,女人們愛圍成一圈話家長裡短,大姑娘小媳婦則交頭接耳訴說著自己的瑩瑩衷腸,直到夜幕降臨,才意興闌珊的各自回家。不過那時,最讓我奇怪的是三媽和幾個叔嬸,每次高談闊論完畢時,總愛站在樓子洞口,順著村道向外張望,直望到十字路的拐彎處,才慢慢回過頭來,一邊張望,一邊捂著袖筒慢慢回家而去。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要是過年,村口更是人氣爆棚。過年除了鬧社火還唱大戲,在臨時搭建的戲臺上唱秦腔,什麼《鍘美案》《竇娥冤》《三堂會審》等等。演出完畢之後,社火隊伍都要去樓子洞口祭拜祈福。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走在社火最前面的是高舉著莊嚴 “威武迴避” 牌匾的‘’衙役‘’,和鑼鼓喧天的“儀仗”,精神抖擻的“獅子”在後面上竄下跳, 象徵著神聖的“大老爺”在“跟班”的攙扶下襬著“龍步”耀武揚威的走在正位上,“二老爺”手拿蒲扇隨後護駕,“三老爺”則反穿皮襖,高舉著五彩的蓬傘大聲吆喝著指揮隊伍,穿著時尚的“高蹺”,走著貓步左搖右晃地賣弄著自己的大長腿,神采奕奕的“鼓子”,瀟灑的敲打著身上的腰鼓,英姿颯爽的“鞭子”,揮動著裝有銅錢的木棒前跳後踢,如花似玉的“姐兒”,扇動著花扇輕盈的扭著秧歌,聰明伶俐的“棒棒娃”,畫著臉譜敲打著兩截短棒吶喊助威,夾在隊伍中間的“大肚子”,左端招財小簸箕,右拿袪魔小笤把,每走到一個巷口就被一群婦女小孩夾在中間,掃頭掃腳,祛病除魔,掃完以後婦女們還隨心向小簸箕中放些零錢,還願了災,以示靈驗,吃力不討好的“大頭”,和憨態可掬的“灰熊”,則可憐的被一群孩子你敲我打,為隊伍結尾。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浩浩蕩蕩的隊伍開到村口,進行莊嚴的上香儀式,輪流祭拜祈福完畢,德高望重和口齒伶俐的老人一般都要唱朗朗上口的“言格”,總結今年的五穀豐登,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這時看熱鬧的人們則把村口圍得水洩不通,周圍人家的門臺上,路邊的石牆上,下邊的麥場上,男女老少,花紅滿綠,叫賣聲,呼喊聲,追逐聲,道賀聲,此起彼伏盛況空前。見人就打招呼的掌櫃奶奶,留著山羊鬍寫的一手正楷字的四爺,還有留著阿福頭和鍋蓋頭的半大小子們,在擁擠的人群中個個都笑面如花。節日的氣氛在此起彼伏的叫囂聲中徐徐上升,此時的村口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顯得隆重而神聖,溫馨而祥和。

坐月子的女人氣血兩虧,需要大補,要喝家裡精心準備的小米粥,這個小米粥可不一般,裡面有紅糖,花生仁,紅棗還有小河邊挖的蕨麻等等,那時很少有豬蹄羊脖,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其實更適合坐月子的女人,小米粥容易吸收更便於消化,看著小孩紅撲撲的臉蛋就知道營養又滋養。當然為了孩子的健康,加強營養是必須的,那時沒有現在的條件可以缺什麼補什麼。增加營養的方法就是在小米粥裡追加荷包蛋。一般坐完月子要吃完上百個土雞蛋,吃完之後家人將雞蛋殼倒在路中央,讓萬人踩,千人踏。據說,經過路人的反覆踩踏,小孩就能健康成長,長命百歲。

比起過年時的水洩不通,具有神祕色彩的要數村口煤灰上那些神氣的雞蛋殼。那時,只要看到村口路中央鬆軟的煤灰上爬著一摞雞蛋殼,八成是村裡有媳婦坐月子了,那些神氣的雞蛋殼,就是一個小生命的出生證。在樓樓洞口倒雞蛋殼,是村上的老風俗,不過我覺的這些雞蛋殼倒像是莊戶人家的一種炫耀,也是一個女人的驕傲。假如生的是男孩,那對一個農家來說,就是有了希望,有了家族興旺的希望,有了光宗耀祖的希望,也有了改變家族命運的希望。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有些小孩出月之後,每逢初一十五,父母便抱著裹了褥子的小孩,早早到樓子洞口去“闖乾爹”,就是認第一個路過村口的男人做乾爹,村裡人認為,小孩只有闖了乾爹,才有依靠,才好養大,才能壓住身上的各種蠻毛病,才能出類拔萃。

很多大老爺們生怕當乾爹,每逢初一十五便在家裡睡懶覺,孩子暫時沒闖到“乾爹”,村口的水泥杆上就會看到“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的君子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亮”這樣的夜哭單。嬰兒夜晚大聲啼哭是一件讓人非常煩心的事情。那時年輕的父母們或者揪心的奶奶往往放心不下,只要孩子一哭就抱在懷裡哄,累的筋疲力盡,被孩子實在折騰的沒有辦法,就想出了這個辦法。其實大夥都清楚,嬰兒半夜啼哭大多數都是照顧慣了,抱管了居多。不過我也聽老人們說,愛哭愛鬧的孩子,長大本事可是不同凡響。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樓子洞,好比村莊的眼睛,用它獨特的視角記錄著村子裡發生的點點滴滴。就是每個進入村莊的人,在這裡都要受到熱烈歡迎,站著坐著或蹲著的人,都會發出淺淺的微笑,用眼神悄悄向你問好。

有時,乘著人多村長也會在這裡召集大家商討一些事務。比如秋收時節要修整田路,隊長就在村口吆喝“修路了”,各家就會派出壯勞力,帶上鐵杴和钁頭到樓樓洞口集合,商議如何修,修哪裡。商討安排好整修路段以後,隊伍就向自己所修路段進發,用心盡力的去平整拉麥捆的山路。或者澆灌春水、冬水之前,村長就會在村口吆喝“修溝了”,大家就又帶上钁頭和鐵杴,去清理水溝內的淤泥和樹葉,順便堵上豁口,讓水溝內的流水通行無阻。那時的樓子洞,可以說是位高權重,一派生機,意氣風發。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不知何故,村口熱議的話題漸漸變成了上新疆、上安西。俞家老大,劉家老二先後離開了村莊,緊接著,李家的、徐家的等等,還有幾個哥哥也陸陸續續遠走他鄉,尋找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地。村口慢慢沒落了,失去了活力,村子也在向中年人的頭髮靠攏,慢慢的變成空心。幾年了偶爾鬧一次社火,人群也變得稀稀拉拉,修路俢溝也沒人去村口喊了,變成了喇叭通知,村口煤灰上的雞蛋殼也被一些喝過的蒙牛袋或者伊犁盒替代,初一十五即使凌晨起來也只能和凌冽的東南風照個面,至於村口電線杆上,那些白色的汙斑只能說明還有鳥在光顧,夜哭單隻能當做原始封存,和這些變化不同的是,三媽依舊捂著袖筒常去村口張望,且次數在日益增加。

如今,三媽已去了另一個世界,每次回鄉,只要前方一出現村莊的輪廓,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她等待兒女回家的身影,就會想起這兒發生的點點滴滴。

人們說村口是守望幸福的地方,我以為,村口就是故鄉的味道,想到樓子洞,總覺著那裡站著一位親人,每次回到村口,總是很激動,很興奮,也很幸福,當離開村口時,總是那麼戀戀不捨,總覺著身後有親人不捨的目光。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老杏樹

老杏樹是一棵大樹,大杏樹扎著幾根青枝,挑著幾片綠葉,支稜著乾枯粗糙的樹幹,默默地立在村南啞叔家的門臺上,這地方叫劉家臺臺。大杏樹高二三十米,曾是村上最粗的樹,也是方圓幾個村最粗的樹,周圍村子的人都知道這棵大杏樹。

打我記事起,他就站在那裡,盡責的看著村上兒女們來來往往、進進出出,久而久之,他便站成了一個符號,一種象徵,他的枝幹上記載著村莊的炊煙,年輪上銘刻著故土的五味,樹葉上書寫著記憶的詩篇,我覺著老杏樹就是我們村莊兒女尋根的“羅盤”。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清明過後,大杏樹就慢慢開花了。山上還沒有綠色,只有杏花獨自開放,黑黑的樹幹,到處伸展的枝條,枝條上濃密的花朵,奼紫嫣紅。站在遠處向上望去,高聳入雲,就像一把花之傘。來到樹下,濃密的花朵遮住了天空,濃郁的香氣縈繞四周。老樹上的杏花,或粗枝之上三兩朵,孤傲爭春;或枝條長長濃密一串,彰顯生機;或枝條折曲有度,層次分明,掛花疏密有致,就像天然畫卷一般。此時,正是山地翻耕的季節,南來北往的人們,有的套著騾車去山上犁豌豆,有的抬著鐵杴去水地散糞堆,也有的扛著鏤鏵去二陰地抄化肥。路過大杏樹都免不了停留片刻,孩子們路過時都想蹦著跳著上去摘上一朵。

杏花慢慢由紅變白,花瓣開始平展,花蕾也漸漸退去了嫩黃。和煦的風兒吹來以後,花瓣就開始徐徐飄落,路上就像下起了杏花雨。幾天後,杏花落了,蜜蜂開始移情別戀,醬紅色的杏葉閃著光澤,毛杏長出來了,大概麥粒大小,從花蒂中探出了小腦袋,還有一絲幹黑的細尾巴。端午前後,毛杏就變成綠杏了,指頭蛋大小。這時,大人小孩嘴裡寡淡,害喜一樣饞綠杏。可老杏樹長在路邊坎上身粗枝又高,夠不著摘,就只能站在路上仰望,望的脖子痠痛,盯得嘴裡酸水直打轉轉。找塊土塊瞄準了打,上天后一碰樹枝就散成了一片黃土渣渣,樹葉掉下幾片,綠杏依然呆在葉子中間。這麼一鬧,驚動了劉奶奶,揮動著指頭挪著小腳就攆了出來,我們便受驚一樣四散。“誰家的娃子,沒人管了我收拾他。”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盛夏,杏子紅了,望著那一抹紅,常有夥伴受到女生的蠱惑,領著幾個嘍囉去偷杏,回來遲到被校長抓住站在菜園前面晒烈日。對著那紅杏,我的口水不知嚥了幾百回,可很少有機會得手,不是啞叔看著,就是樹下一隻狗,這熟了的紅杏,看得比當年的大姑娘還緊。好不容易放假,想去虎口拔牙,可金貴的騾馬還需去照管。時至今日,大杏樹老了容顏,缺了枝椏我還是沒正兒八經嚐到過它身上的一顆紅杏。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大杏樹依舊鬱鬱蔥蔥,可它還是超不過樓房的高度,拼不過白牆、紅瓦和閃亮的玻璃窗子在人們心目中上升的速度,開始有人悄悄退出村莊,退出故鄉的土地。不過大杏樹任舊耐得了清貧又守得住淒涼,默默無聞,年復一年地在歲月的風雨中勤勉地生長,回報著這塊明淨的大地。無論在嚴寒霜雪和盛夏烈日中,它總是神采奕奕,從來都不知什麼叫憂鬱和畏懼。

有時去村子西南頭的姐家,路過大杏樹,在樹底下總喜歡向上張望,望著杏樹那粗大的枝丫,我總有種感覺,這樹是有知覺的,它每天看著過往的人流,可能在說,小子,你祖上當年路過時的情景我還記憶猶新呢。

春種,夏管,秋收,冬藏,是村子90年代前期的生活,尤其是留在大杏樹底下的那些匆匆的腳步。冬天,大杏樹見證了人們吆著騾車,把積的家肥運往田間,堆成豐收的小土堆,到了秋天,滿臉喜悅地將麥子裝在櫃中,豌豆攬在倉中,土豆藏在窖中。大杏樹也見證了油燈換為電燈,電視從黑白換成彩色,車子從腳踏換成機動,兩輪換成三輪,大杏樹更是見證了村道從泥濘變成整潔。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有時路過大杏樹常抬起頭看大杏樹的葉子,總感覺它像一顆顆心,葉生葉落伴我成長。大杏樹的樹根深深地紮在了泥土裡,枝葉繁茂遮擋著村莊的藍天,任憑風吹雨打,總是默默地守候在那裡。

隨著我們這群人的慢慢長大,大家的心也開始漸漸氾濫,故鄉的土留不住家鄉的人,也留著不住大夥的腳步,任憑故鄉春風勸說,綠水召喚,大夥毅然奔向他鄉。大樹即使捨去半身枝椏也依然挺立在村道旁的高坎上,而大夥卻早已尋夢他鄉。

那天,去村部拿到拆遷協議書時,很想再去看看老杏樹。當我轉過村道丁字路,轉過牆角看到大杏樹時,修路時砍斷的臂上又結了新的枝椏,而且明顯變粗了,一股冷風吹響它的枝幹,老樹沉默不語,就像當年大夥離開時的沉默,多虧路邊枯黃的落葉和青苔做伴,才不顯得老樹這多年來的孤獨與寂寞。老樹的枝幹已殘缺不全,臉上爬滿了歲月的印痕,它的葉子綠過又黃過,可我們誰又曾會記得。也許只有這老樹和故土記得。老樹的根部,每一條都和故土緊密相連,無論起風還是落葉,都與故土不離不棄。我甚至覺得老樹比人更懂得守候故土。如果那一天老房子真被推土機推倒了,只要老杏樹還在,家鄉的魂就會一直在。因為老杏樹比我們更懂得守候故土,它能與家鄉風雨相依。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酸茨溝三題--------記古浪縣酸茨溝村


  我甚至覺得老杏樹就是我的故鄉記憶,對老杏樹來說,紅杏是它至高無上的驕傲,可對於村莊來說,遠走他鄉的遊子是無時無刻的思念,老杏樹和人的靜與動,是家鄉的兩個極致,老杏樹會眺望遠方漂泊的人們,而人們也會回望故鄉的老杏樹,理不清道不盡的鄉愁,在哪相互凝望的瞬間,留下了行行熱淚,願故鄉的老杏樹,能安然站在原地,當推土機過去後,能留下這棵老樹去守望故鄉,或許若干年後,讓我們這些村莊的兒女還能順著這張‘’羅盤‘’尋找到自己的根脈,給自己孤獨的靈魂帶來一絲慰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