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故事丨他骨子裡是個傳統文人

顧景舟 徐健勝 收藏 眾藏文化 眾藏文化 2017-08-28

紫砂故事丨他骨子裡是個傳統文人

文人風骨 布衣壺宗

今天的紫砂界,什麼才是大師?

往前倒數二、三十年,這樣的問題卻是根本不用問的,因為有一個人始終站在前面,永遠在為紫砂開路,而永遠,留給我們一個背影。

顧景舟先生

顧景舟把自己一生都獻給了紫砂事業 。

他一生把自己總結分為三個階段:如果把紫砂比作一條船,年輕時的顧景舟就是一個拉船的縴夫,中年的時候是一個水手能夠搖櫓撐蒿,老年他就是紫砂這條船上的作為掌舵船長掌控大局。

顧老作品、技藝水平,一次又一次的天價拍賣已給出證明,便不多贅述,今天,我們來談談顧老其人。

紫砂故事丨他骨子裡是個傳統文人

▲景舟先生存照

清矍嚴謹,應該是顧老存照給人的第一印象,事實上,顧老也是秉持著凜然風骨,淡泊一生。

顧老的骨子裡,應該是個傳統文人。


寒梅

傲潔於霜雪

他清峻而孤傲,年輕時在上海仿古,仿的再像,他也會偷偷刻下自己私章。到了晚年聲隆名重時,卻能坦蕩的一句:那是一段不光彩的經歷。

在紫砂一廠時,廠裡要做量產壺機械化生產,也是他站了出來,公開反對,沒有手工的紫砂那還是紫砂嗎?即使為此下調,即使受傷,他仍直言不諱,清正耿介。

紫砂故事丨他骨子裡是個傳統文人

▲顧景舟在一廠教導學生

紫砂故事丨他骨子裡是個傳統文人

▲景舟先生手稿

他的風骨,到晚年依然如此。

在他的日記裡,記錄了有某個官員利用權利向他索壺。他一開始以為是廠裡的任務,知情後直接將半完工的壺仍在了套缸中,這一拖,就是19年。

直至後來顧老去世,這把壺依然沒有做好。

最後是徒弟葛陶中,代替顧老完成最後一道工序的,這把壺沒有底款,也是顧老唯一的一把無款之壺。

葛陶中認為,無款壺,有骨氣。

這是顧景舟的一把風骨之壺。

它的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師傅的秉性,那就是,不向權勢低頭。

紫砂故事丨他骨子裡是個傳統文人

▲景舟先生自題字

還有一次,全國首屆工藝美術大師評選。省裡一位權貴直言,顧景舟可以評,但是要送兩把壺來喝茶。顧老十分反感,直言那就不參加評選了。

在他看來,靠送茶壺,即使評上,也不稀奇,如此交易行事,決非君子所為。

最後,首屆大師評選,宜興紫砂居然榜上無名。

紫砂故事丨他骨子裡是個傳統文人

▲顧老的工作臺及工具


泰山

沉嶽於紫砂

他一生唯一的一次通融,則是在紫砂壺鑑定上。

顧老一生曾鑑定過13把供春壺,那13把壺,都是晚清民初的壺手黃玉麟做的。

其中的12把,他都對藏家說了實話,只有對上海松江徐姓老人所持之供春壺,他違心地說是真的。

時徐姓老人年逾古稀,家境也不好,給人一種貧病交加之感,視此壺為珍寶,且又有心臟病,身體很差,所以顧老違心說那是真的。

向生命妥協,也是人性光亮在顧老身上的體現。而臨終前,他還念念不忘此事,用最後的力氣交待家人:“那把壺是假的,要翻過來。”

紫砂故事丨他骨子裡是個傳統文人

▲立身以正

顧老一生清正淡泊,也不允許後人打他的名氣打他的名號去做壺。

與紫砂界當今的大富大貴相比,顧景舟後人的生活則相對清苦、平淡。

二十年間, 無論顧景舟的壺價如何飆升,與顧氏後人卻無半點關係。

淡出主流社會,守住一份清寂的門庭,過著默默無聞的平民生活,是顧氏後人的真實寫照。

如今不知道商人多少人想炒作顧景舟,找到他家人說只要敲個章,或者景舟監製,大把的錢就直接裝進來。

但是顧氏的大門始終都沒有打開過

《布衣壺宗》的作者徐風老師,曾找到顧景舟先生兒媳吳菊芬女士簽約授權,他形容這個60多歲的婦人為“顧老家的守門員”,“低調而強勢”。

有她在,一切烏煙瘴氣的東西都休想進入顧家。

在最後籤授權書的時候,這個剛強的女人流下了眼淚:“徐老師,我從來沒有給別人寫過授權書,你是第一個。社會這麼複雜,我們也讀不懂,只能把門關上。我要是為了錢,我家的錢可以用卡車裝。”

可是,吳菊芬至今還是騎著一輛舊自行車出門。

顧氏家風嚴格清廉,二十多年始終。


風波定

無雨也無晴

幼時發矇於東坡學堂,仰其風骨性情;一生於蜀山之麓摶壺,得其靈慧真脈。

凜然風骨,淡泊一生;千山獨行,兩袖清風。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定風波》,乃是顧老最喜歡的蘇詞之一。

彷彿,字字句句,是他一生的縮影。

紫砂故事丨他骨子裡是個傳統文人

文丨砂海墨韻,文章轉載於網絡

注:推薦徐風老師的《布衣壺宗》,以清雋的文字翔實地還原了景舟先生的生平,值得一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