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曾遭受數十次雷擊而沒有被燒壞,這個神獸起了很大的作用

故宮博物院 建築 明朝 明成祖 康熙 公孫龍 歷史百家爭鳴 2019-05-12


故宮舊城“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故宮精美絕倫,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瑰寶,由於中國的古建築多采用木質結構,因此極容易起火燒燬,在秦漢時期,宮殿多采用連廊設計,也就是所有宮殿都通過走廊連接在一起,即使下雨天穿梭於各宮殿之間也不會淋到雨,但這樣的做法就是一旦失火就全部燒燬,因此明清時候棄用了這種做法,為的就是避免宮殿全部被燒燬。


故宮曾遭受數十次雷擊而沒有被燒壞,這個神獸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於北京秋末多雷電天氣,而故宮又是當時最高的建築,加上木質結構,因此極易遭到雷擊或者失火,據統計,故宮總共被燒過5次,分別是:

1421年(永樂十九年),故宮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燬。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燬。

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燬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撤退前焚燬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

第四次是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日,太和殿火災。(《清聖祖實錄》卷八十一)這次大火是由御膳房起火,火乘風勢,金鑾大殿,化為焦土。四名宮監責任人,被處以絞刑。這一年,吳三桂叛亂、北京大地震、太和殿大火。

故宮遭遇了五次大火,但都沒有完全損壞,經過不斷的修繕,才有我們今天的故宮,尤其是明朝永樂年間的大火,是由於雷擊引起的,而恰好當時朱棣剛遷都北京,因為這件事情,朱棣也是亞歷山大,好在朱棣最終堅持下來,才有了現在的故宮。


故宮曾遭受數十次雷擊而沒有被燒壞,這個神獸起了很大的作用



故宮被雷擊失火不是巧合,據《明史五行志》記載,僅明朝年間,就有故宮就遭受了13次雷擊,其中絕大多數的記載如,“六年五月戊戌,雷震謹身殿鴟吻。二十八年六月丁酉朔,雷震奉先殿左吻及東室門槅。三十三年四月乙亥,始雷。三十八年六月丙寅,雷擊奉先殿門外南西二牆。”“萬曆三年六月己卯,雷擊建極殿鴟吻。壬辰,雷擊端門鴟尾。”諸如此類,那麼遭受了那麼多次雷擊,為什麼都沒有造成大的損壞呢?


故宮曾遭受數十次雷擊而沒有被燒壞,這個神獸起了很大的作用



原因就是故宮房頂的鴟吻,有記載的13次雷擊中,有6次擊中的鴟吻,鴟吻被雷擊壞但是故宮安然無恙,這鴟吻可以說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那麼鴟吻真的具有辟邪的作用嘛?鴟吻又是什麼呢 ?鴟吻,又名螭吻、鴟尾,是龍的兒子,所謂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鴟吻就是龍的第九個兒子,鴟吻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

而放在建築物上,則是屋脊正脊兩端的一種飾物,象徵闢除火災。後來式樣改變,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名鴟吻,又稱“龍吻”。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鴟吻,能避火災。


故宮曾遭受數十次雷擊而沒有被燒壞,這個神獸起了很大的作用



那麼故宮殿頂的鴟吻是不是真的有神力,幫助故宮躲過雷擊火災呢?幫助故宮躲過雷擊是真,但神力是假,我們都知道現在高的建築物都有避雷針,避雷針往往逗比建築物高一些,而這些鴟吻也是如此,屋脊本來就是最高點,而鴟吻比屋脊還要高,因此比較容易被雷擊中,相當於避雷針的作用。

在很多其他建築物上,吻獸還有鐵鏈連到地上,從而成為真正的避雷針,可以說在北京多雷電的天氣下,故宮能夠在雷擊中倖存而不被燒壞,鴟吻是發揮了巨大作用的,也正是這樣的設計,為我們保留了故宮這個文化瑰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