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恆大2020年躋身世界百強,將是大概率事件!

"

恆大2020年躋身世界百強,將是大概率事件!

“逼近”世界100強,恆大高增長的5大法寶

文\\潘永堂

最新世界500強數據,發佈了!

中國企業129家上榜,算是歷史上首次超過美國(121家),成績漂亮!

同時,地產領域有5家上榜,恆大以138位位列首位,然後是碧桂園177位,綠地202位,保利242位,萬科254位。同時在利潤榜上,恆大以56.5億美元的利潤排名世界第107位。

一個更奪眼球的分析是,恆大2018年超5500億的銷售業績將大部分於明年結算,這意味著明年營收有十足保障,恆大明年躋身世界百強,將是大概率事件!

在這個節點上,老潘不僅思考,今日恆大從弱到強,從小到大再到巨大,如今逼近全球100強,到底是什麼成就了恆大?

到底,先做大還是先做強?

作為巨頭企業,往往是“又大又強”,但若是企業規模還不大時,到底是先做大還是先做強?

這個問題很有趣,也很實在,畢竟所有的“做強”,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事實上,這個問題老潘已經找到了答案——即它,沒有固定答案,而是因行業、因階段、因競爭對手不同,會有不同的答案!

評價答案的標準很簡單,即是否能夠讓企業在競爭中獲得持續的生存和發展?

那麼,以某個行業某階段來看,

  • 在行業強調規模優先時,企業大而不強比強而不大有更大的生存機會;

  • 在強調效率優先、效益優先時,結果正好相反。

所以綜合的結論是,企業應該根據環境、行情的需要把握好做大做強的順序,但也應該看到,大而不強只能是短期可選狀態,企業解決了生存發展問題後,必須做強才能持久做大

今天來看,恆大位列地產圈500強首位,他做大做強的背後是什麼邏輯了?

短短23年間,恆大從一個只有7、8個人的小公司,發展到如今總資產1.88萬億,年銷售額6000億,年稅後淨利潤800億,擁有14萬員工的巨頭企業你不由得會思考——恆大全球138強,到底是怎麼煉成的?

今天老潘也來複盤一下恆大戰略背後的邏輯和抉擇。

1,規模力:大行業、大投資、大規模

老潘在觀察恆大發展戰略中,發現恆大總是奉行了一種“大行業、大投資、大規模”的獨特偏好。

甚至說,恆大是有“小規模鄙視鏈”的,稍微統計一下,恆大做任何行業都有一個“規模領先”目標。借用許家印一句口頭禪,即“恆大做事要麼不做,做一定就做最好、最大的。

現實更是如此

在地產領域,恆大2016年成為行業銷冠;

在足球領域,恆大足球馳騁中國足壇10年,恆大始終盤踞最強一極;

在文旅領域,恆大童世界是全球唯一的“全室內、全天候、全季節”大型童話神話樂園,目前15個童世界項目已佈局完成;同樣恆大水世界將打造全球最大的“全室內、全天候、全季節”大型溫泉水樂園,未來2-3年將在全國佈局20-30個。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未來3到5年時間,恆大希望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巨頭。

除了行業規模領先外,單就行業規模大小而言,恆大也開始設置“門檻”。尤其是在如今恆大6000億銷售規模時刻,恆大多元化探索就不能“小打小鬧”,一個鮮明的信號是——在恆大多元化探索初期,糧業也好、乳業也好,礦泉水,三個產業最終都被砍掉核心是這三個行業即使規模做到一年20億、30億,但依舊偏小,和當下恆大6000億銷售,稅後淨利700多億相比,的確好比“牙齒縫”的產業,很難支撐恆大6000億之後的“連貫可持續增長”。

“從大視野、到大產業、大風口、再到大投資,大成績”……恆大許家印實現了從規模領先的認知到行動的知行合一!既看到了中國產業的風口,又果斷出擊抓住投資機會,最終兌現了業績與驚人的答卷。

今天是6000億,明天可能是1萬億,如何看待恆大這種生長之道?

尤其是當前,地產圈都認為,房企5000億之前都沒必要真正轉型,但問題是,如果5000億之後,該如何轉型?行業並沒有答案,但此刻的恆大,更有資格給出了答案,而且是行動上的答案——即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新能源汽車為龍頭。

為何一個造房巨頭,要去"造車"?

這讓很多房企不解。

事實上,我們不妨把視野拉得更大,設身處地站在巨頭角度去思考問題。

這裡不妨以世界500強“通用電器”來對標,一個電器巨頭,為了可持續發展,最後竟然從小電器到飛機發動機、從娛樂到金融、從塑膠原料到軍用傳感器等眾多產業。

通用電器,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器企業,而是企業帝國,是真正多元化的帝國。

在這個角度下,對比恆大跨界、多元的高速發展,通用作為先行者,他的經驗做法有什麼值得借鑑和啟發?

其一、通用發展到一定規模階段後,高速增長靠得再也不是實業一個個播種發芽長大的邏輯,而是大規模、大手筆的“資本運作”,典型如通過企業重組、剝離業績不夠出色的產業,包括併購行業領域內最強的企業,以此實現自己的“二次再生長”。

這一點與今天許家印跨界進軍新能源汽車有些相似,恆大強調:“恆大今天造車,不是彎道超車,而是換道超車,我們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是新起步的企業,想要核心技術世界領先、產品品質世界一流,必須要去買買買。”

其二、通用內任何子公司,如果做不到業內前三名,就可能被重組出售,而而併購進來的企業也是業內數一數二的巨頭。這種精英選擇標準使得GE總部不需要具體參與下屬公司經營管理,總部與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間不會相互拖累,最終才實現了強強更強更大的結果。

這一點,恆大在併購中也體現出這一點,在地產圈,恆大與融創一樣,都是併購老司機了,而在今年恆大新能源汽車領域,以閃電速度、頻頻大手筆併購世界新能源產業鏈的細分巨頭,比如併購瑞典國能整車製造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併購日本電池高端製造業是世界最先進的電池技術,併購荷蘭電機也是全世界最先進、最領先的技術……併購手法之快,目標之高,讓人驚歎。

反過來,換個角度去思考,恆大為何鍾情於“規模致勝”?

或者更準確的說,規模優先,為何成為恆大戰略的“第一性指標”?比如為何不像有的房企“利潤”是第一性,“高品質”是第一性的,“低成本”是第一性?……

其實地產界很多房企做到了高品質、甚至高利潤,但企業卻越做越小,再繼續拿地都成為超級難題。

對此,恆大規模第一性導向,核心把握了2個邏輯。

其一,恆大找得都是處於高速發展期、且超大量級的規模性行業,即這個行業“規模優先”是很長一段時間的競爭特徵;

其二,規模為何比利潤、品質、低成本更好,是因為規模,本身就是一種綜合影響力,尤其是持續的規模增長也代表了消費者用腳投票和認可,大規模,本身就意味著倒逼低成本,大規模必然會倒逼合理的品質,“品質過剩與品質不足”都會被拋棄;大規模,也會反過來會刺激超級利潤的生長,會刺激品牌的生長……

總結下來,恆大“大行業、大規模、大手筆”的佈局與投資,反倒適合中國當下眾多的巨無霸產業。

2,趨勢力:把握產業進入時機和節奏

何為恆大?

古往今來連綿不斷,曰恆!

天地萬物增益發展,曰大!

一個行業,總有衰落沒落的階段;

作為一個優秀企業,沒必要在一個黃昏產業、沒落產業固守千秋。

正如張瑞敏所說,這世界哪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同樣在行業佈局中,選擇什麼樣的行業奮鬥,選擇何時進入、何時退出行業,這是睿智企業家的關鍵抉擇。

應該說,有幸是中國,有幸是改革開放,有幸是中國房地產,讓恆大的“大行業、大規模、大投資”有了落地與生根發芽的肥沃土壤,這是天時,亦是地利,恆大對於中國趨勢、行業趨勢的敏感度、把握度,幾乎做到了“極致”。

一句話,恆大做好了大時代、大行業、大風口下的企業戰略抓手!

而對比其他的企業,可能是看到了機會,但卻沒有果斷出手,或者羞答答的試探而已。

以大產業、大氣魄論英雄,許家印在大趨勢、大產業的捕捉力出手很快、很猛。

首先,以2個20年為分界線,在地產上半場的20年,在那個形勢比人強,供不應求的風口時代,在房地產行業從1萬億擴張到13萬億時,恆大“大幹、快乾、猛幹”,鉚足了勁用20年實現了從0到5000億的規模拉昇,成為全球銷冠。

而在地產下半場,下一個20年逐步步入存量的時代,是文旅和健康的大風口,而增量市場走向衰弱,恆大繼續順勢而為,前瞻佈局,開啟了“大文旅、大健康”兩大新風口產業的佈局。

今天雖然恆大規模全球領先的“水世界、童樂園”還在開工、開業階段,但未來10年、20年搭乘中國人均GDP破1萬美金,文旅健康逐步中國經濟消費新風口的大勢時,恆大在大文旅、大健康將逐步步入豐厚的“收穫期”。

當然,值得點讚的是,2016年的地產主業,恆大不再以單純的規模為王,而是選擇以“規模+效益”並舉的戰略潛行,老潘感嘆,恆大什麼階段做什麼事,門兒清!

其次,別人是彎道超車,恆大是換道超車。很多房企轉型都奉行地產主業上下游拓展,但恆大卻不,事實上,一個5000億量級的戰略轉型,本就不是一個幾百億房企可以“揣測”!

畢竟企業不同階段,風景不一樣,訴求也不一樣!

從房地產來說,很多5000億以下的房企多元化轉型都是“偽轉型”,或是準確說叫“被迫”轉型,因為拿地政府強制你做商業、做文旅、做學校等,而且營收結構來講,轉型都3、5年了,結果非地產佔營收5%不到,這個成績單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但對恆大而言,從全球最大開發商(住宅領域)到全球最大汽車商(新能源汽車領域),從製造(地產開發其實就是近乎製造業邏輯)到智造(高端科技的新能源汽車)許家印在各種大會上要求3、5年恆大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這種目標的意思就是說——恆大造車,是“真轉型”!

乍一聽世界最大,你會覺得是吹牛,但如果你深思2點,就貌似有很大可能!

其一,今日中國巨頭企業做到全球第一的“概率”大幅度上升了。

中國內需驚人,中國有14億人口,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世界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年產銷佔比60%,市場非常大,這個“地利”了不得;

其二、恆大有鮮明的資本優勢,且站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巨人肩膀上,短短半年就投資400億的大手筆,收購汽車產業鏈各個關鍵細分模塊的全球巨頭,加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政策支撐,中國新能源進入風口爆發期,從這個角度講,很大、做到全球規模最大是有時代機遇和空間機遇的。

在趨勢面前,形勢大於天,也大於人。

在行業風口起時,大手筆果斷出手,搭乘時代風口、國家風口、全球風口,本身成功的概率就多出幾成。

而這正是恆大趨勢力的洞察與出手。

事實一個樸素的規律是——好的機會,80%的人都看見了,但真正出手、果斷出手、大手筆出手的往往不到20%——這就是真實的28法則。

3,模式力:“大規模、低成本、高品質”的打法

行業清晰了,趨勢確立了,目標也定了,剩下的就是怎麼幹?

即你的商業模式、你的套路打法,你的切入點如何去選擇,這就是一個戰略落地的考題。這裡,老潘不妨將其總結為一家企業的“模式力”!

那麼,恆大布局那麼多產業,雖然360行,行行皆不同,但到底有沒有一種貫穿所有行業的共性“套路”呢?

事實上,細心發現,恆大23年投資打磨很多行業,從地產、足球到文旅、到新能源汽車以及金融、消費品、農業等……不經意間恆大在各個產業打磨中,有一種共性的套路暗含其中。

這與創始人許家印有關,特別是與他在武鋼製造業的沉澱有關。即恆大這麼多產業,一直奉行“大規模、低成本、高品質”的打法。

這打法,在地產行業所強調的“民生地產”的定位,與在新能源汽車行業要求綜合成本下降30%、高品質等目標,可謂一脈相承!

怎麼看“大規模、低成本、高品質”?

  • 大規模,恆大有句俗語,即要麼不做,做就做最大,大意味著規模效應,意味著資源整合力和強大的關鍵資源獲取力;

  • 低成本,是邁克爾波特三大競爭優勢的其中一個,也是製造業利潤攤薄後的必須戰略;

  • 高品質,不是一味不計成本投入下的高品質,而是同類產品更高品質,這就是比較理性的高品質策略。

“大規模、低成本、高品質”是三大法寶,三者相互獨立,又相互支撐。

在恆大成立後3年,即1996年到1999年,這也被許家印譽為恆大首個“三年計劃”,在這個三年計劃中,許家印確立了“艱苦創業,高速發展”的目標,並奉行“規模取勝”發展戰略。當時恆大從零開始,產品定位為“小面積、低價格、低成本”,利用這個規模策略,恆大終於在1999年在當時擁有2000多家開發商的廣州,恆大作為一家新公司就殺入“廣州十強”。

這種模式在隨後的20年也被髮揮到極致,比如以集採戰採低成本採購、收併購下的低成本拿地、領先行業的目標與計劃管理為代表的強運營……等一系列舉措實現了整體的“低成本”策略;

同樣以恆大華府、恆大城等為代表的標準產品系和標準戶型等做到標準化,甚至在營銷上也是高舉高打、開盤必特價、特價必清盤、無理由退房等做法,一直在貫徹……也就是在恆大20年的2016年,恆大榮登行業銷冠。

在汽車行業,恆大哪怕是槓桿大手筆進入,同樣操盤手法也飽含了“大規模、低成本、高品質”的明確要求。

  • 在大規模維度,恆大新能源汽車的宏偉目標,是力爭用3到5年的時間,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 在低成本維度,據說恆大要求綜合成本同比下降30%以上,實現綜合成本行業最優。

  • 在高品質維度,恆大要求即使新能源汽車行業,恆大是新起步的企業,但想要核心技術世界領先、產品品質世界一流,必須要去買買買,買世界領先的技術,不僅要大量的引進技術,還要大量的引進人才,恆大相信,只有擁有世界一流的產品品質,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基於此,許家印在一個新能源汽車產業中高層管理會議上就表示:“我們掌握了世界領先的技術,世界一流的產品品質,如果還能做到非常低的成本,綜合成本能夠同比下降30%,那麼就算我們有宏偉的生產規模,照樣能做到有產有銷、供不應求。

4,槓桿力:吃透區域紅利,資金紅利,標準化紅利

要快速做大做強,沒有槓桿思維,是很難的!

對恆大而言,抓住了趨勢、有了很好的模式,恆大是否就能又快又好實現各個板塊的宏偉目標?答案是未必。這裡就有一個在經營上的槓桿思維,這個思維在房地產前些年被譽為“經營槓桿”。

在老潘看來,經營槓桿、槓桿思維是恆大這些年尤為擅長並被髮揮到極致的一個做法。

總結下來,以恆大做地產為例,20多年來,恆大吃透了“區域紅利、資金紅利、標準化紅利(產品和管理兩大標準化紅利)”。

何為“區域紅利”?

行業一直以為恆大是三四線之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恆大實質是全結構佈局,更側重與區域輪動紅利,城市輪動紅利。即在三四線很火的時候,恆大就加重三線城市的投資佈局,在一二線火的時候就回歸一二線。這樣的好處是好風憑藉力,更容易增加“做大做強”的成功概率。

事實上,細心總結恆大的投資佈局就可以看出端倪。比如無論是2006年前瞻佈局二線省會城市、2009年率先進入三線城市,還是近年三四線走低,很大大規模迴歸一二線城市……每一次,恆大都基本吃透區域爆發,城市爆發的紅利。

其次是資金槓桿紅利,這一點老潘以往文章中談過多次。

媒體在早期一直質疑恆大的高負債率,其實這把本身而言,媒體片面了,一個客觀事實上,在房地產過去20年的“3年大漲1年橫盤”的行業上升通道中,土地價格房價都處於長期的上升週期,這個時候高負債,高槓杆就是最快實現企業規模增長的智慧做法。

而到2016年後,當行業資金逐步收緊,行業上升通道轉向時,恆大從過去的三高一低改為三低一高,此刻之後,低負債,開始被恆大所強調。

其三,標準化紅利。

恆大的標準化核心是2塊,一是產品標準化,二是管理標準化。

在中國房地產中高速增長、供不應求的大時代,產品標準化,管理標準化發揮了巨大的產品槓桿和管理槓桿,這讓很多過度追求個性化的房企、追求過度高品質的房企,應該說是逆勢而行。

標準化的好處實在太多,比如品質更穩定,運營更快捷、效率效益皆提升。。。

5,執行力:領先行業的一流執行力

趨勢力、模式力、槓桿力之後,關鍵是如何最終收官?這時候,組織執行力就成為最關鍵。

尤其是恆大如今已經是14萬員工時,這麼多層級,這麼多員工,如何管理不出問題?這本身也是挑戰。

恆大的執行力,不謙虛的說,屬於行業的一流執行力。

整個行業執行力,恆大,萬達、融創的執行力是業內公認的。

總結下來,恆大一流執行力源自三點,即

  • 其一、類製造業精細的管理模式;

  • 其二、類軍事化高效率的業務模式;

  • 其三、是緊密型的集團化管控模式。

以房地產為例,恆大采取了“總部緊密型”的集團化管控模式,這是一種什麼管控模式呢?

簡單的說,恆大緊密型集團化的管理模式,就是以類製造業標準化管理為核心,以集團總部強控為特徵,公司在上馬項目、規劃設計、材料供應、招投標、預決算、工程管理、質量管理、銷售、交樓等方面由集團進行直接嚴格把控,由地區公司執行實施,形成緊密型管理,保證了恆大高速增長中管理不滯後。

應該說恆大緊密型的集團化管理模式,確保了恆大向全國的高速擴張中的質量安全、成本可控、品質可控和業績兌現,更重要的是確保了恆大在高速增長過程中管理不滯後,高壓力戰略目標得以實現。

在最近一次恆大《全面提升領導班子的戰鬥力》會議上,許家印強調:“恆大的緊密型集團化管理模式,形成了強大的團隊執行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確保了公司健康快速發展。現在,我們已經是擁有14萬員工的大集團,更應該進一步強化管理、嚴肅紀律、堵塞漏洞,做到公司上下一盤棋。只有全集團上下思想一致、步調一致,才能減少企業的運營成本,才能實現企業在高起點上繼續高質量發展。

小結

上一個20年,恆大成為全球最大住宅開發商;

下一個20年,恆大要提前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商;

整個恆大之“大”,表面上看,在於規模,恆大從世界500強到如今世界138強,從6000億到未來的1萬億,這是事實;從內在看,恆大之大,又不僅僅在於規模,更在於“趨勢力、模式力、槓桿力、執行力”的綜合打磨,也在於恆大掌舵人許家印的“大視野、大格局、大氣魄”的引領。

而這一點來說,恆大之於地產,之於世界500強,或許提供了“巨頭成長”的一種非典型案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