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廣河縣,古稱大夏、定羌,解放後稱廣通,因重名改為今名

甘肅省廣河縣,古稱大夏、定羌,解放後稱廣通,因重名改為今名

廣河縣隸屬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總面積538平方公里,總人口22萬,回族、東鄉族佔總人口的97.5%。是國列、省列的扶貧開發重點縣。

一、歷史沿革

甘肅省廣河縣,古稱大夏、定羌,解放後稱廣通,因重名改為今名

西漢時期的大夏縣

1、西漢時,從枹罕縣析置大夏縣。公元9年,王莽改大夏縣名為“順夏”。王莽敗亡,東漢光武帝劉秀又恢復大夏縣名。西晉至南北朝時期,大夏一直是隴西割據政權的爭奪之地,易手頻繁,廢設無定。

甘肅省廣河縣,古稱大夏、定羌,解放後稱廣通,因重名改為今名

北宋時期的定羌城

2、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曾廢除大夏縣,貞觀五年恢復。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後,河州全境為吐蕃佔據,大夏縣成為吐蕃王朝的東部重鎮,境內設訶諾城。

宋神宗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大夏縣重歸於中原王朝,3、宋改吐蕃訶諾城為定羌城。南宋時,河州全境歸金朝所有,定羌城為河州所轄三寨之一。元置定羌縣,治今城關鎮,屬河州路。元末廢縣入河州。

甘肅省廣河縣,古稱大夏、定羌,解放後稱廣通,因重名改為今名

清朝時的太子寺

4、1919年置寧定縣,治太子寺(今城關鎮),屬蘭山道。1927年直屬甘肅省。1949年屬臨夏分區,1950年屬臨夏專區。1953年改為廣通回族自治區,1955年改為廣通回族自治縣。1956年改為廣通縣,屬臨夏回族自治州。1957年改為廣河縣,1958年併入和政縣,1961年恢復廣河縣。

二、地名來歷

1956年臨夏專署撤銷,設立臨夏回族自治州,廣通回族自治縣改稱廣通縣。後因縣名與雲南省廣通縣重複,於1957年改為廣河縣。

三、風景名勝

甘肅省廣河縣,古稱大夏、定羌,解放後稱廣通,因重名改為今名

1、水簾洞。水簾洞位於祁家集鎮田家村趙家溝北山山腰,為鐘乳石構造。景區由相距一公里的兩個景點組成,西邊的稱為水簾洞,東邊的稱為篩子泉。

甘肅省廣河縣,古稱大夏、定羌,解放後稱廣通,因重名改為今名

2、新馬太。位於廣河縣西南部莊禾集鎮境內,距縣城13公里,總面積33平方公里。景區得名於新民、馬浪、太子山3處原始自然景觀,簡稱“新馬太”。由於氣候溼潤,雨量充沛,景區內林草種類繁多。是廣河縣最大的生態旅遊風景區,也是著名的避暑勝地。

甘肅省廣河縣,古稱大夏、定羌,解放後稱廣通,因重名改為今名

3、古太子寺。廣河縣城舊稱“太子寺”,得名於城中的一座叫“太子寺”的古剎,寺裡祀奉的是秦始皇長子扶蘇。相傳秦太子扶蘇監蒙恬軍駐此寺,故城以太子寺名。

甘肅省廣河縣,古稱大夏、定羌,解放後稱廣通,因重名改為今名

4、齊家文化博物館。主要展示在廣河縣齊家鎮齊家坪遺址發掘的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展品以齊家文化文物為主,主要有陶器、玉器、銅器等650件,另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以及辛店文化的陶器等200多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