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廣東 經濟 佛山 農村 汕頭 設計 南方日報 2019-06-25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廣東加快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圖為汕頭華僑試驗區東海岸新城全景。資料圖片

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實施“島長制”為河心島生態修復治理提供了機制保障。圖為佛山順德鯉魚沙島。資料圖片

今年以來,省自然資源廳立足於堅定不移增進資源惠民利民為民,讓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體現在自然資源工作的全過程和各環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主戰場,緊盯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這個最大短板,持續釋放自然資源行業政策紅利,積極迴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強化用地規劃計劃服務保障,在助推脫貧攻堅上積極作為,持續推進拆舊復墾和墾造水田工作,使資源開發利用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主動服務全力保障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6月4日,省自然資源廳召開重大項目服務保障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聽取廳服務保障重大項目工作情況的彙報,研究推動重大項目儘快落地實施。

省自然資源廳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相關決策部署,歷來重視重大項目服務保障工作,將其作為重中之重抓緊抓實。為全力做好全省重大項目用地用海用林服務保障工作,該廳成立了廳重大項目服務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完善了重大項目服務保障工作制度、印發了2019年度服務保障重大項目清單、建立了特別重大項目服務保障“四個一”工作專班機制等系列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該廳日前印發的《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關於印發貫徹落實具體措施的通知》,出臺了涵蓋國土空間規劃、用地用海用礦用林等重點領域的重磅措施。

一是今年基本完成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該通知要求,今年要基本完成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設置珠三角專章,推動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構建優質生活圈。2020年要基本完成市縣鎮級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鼓勵各市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因地制宜編制功能片區國土空間規劃,強化區域、城鄉、陸海自然資源的統籌規劃和整合利用。

為保障規劃嚴格實施,廣東將探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地方立法研究,同時通過空間留白、負面清單等形式增加規劃彈性。探索“減量規劃”實施政策,爭取自然資源部每年下達一定數量的週轉建設用地規模,實施建設用地復墾區“拆二留一”。

二是明年底全面完成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設方面,廣東將探索城市地下空間豎向開發、分層賦權,建立地下空間使用權取得、流轉和登記制度。探索海域使用權立體分層設權,加快完善海域使用權出讓、轉讓、抵押、出租、作價出資(入股)等權能。2020年底全面完成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

三是鼓勵試行“先招後拍”“帶項目出讓”。“鼓勵產業用地試行‘先招後拍’‘帶項目出讓’方式供地。率先實施產業用地標準化出讓和‘帶設計方案’出讓,加快項目落地建設。”該通知強調,要大力推進自然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自然資源供應新模式,通過建立工業用地全生命週期管理機制,對項目在用地期限內的利用狀況實施全過程動態評估和監管。在海洋資源方面,要加快開展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市場化出讓試點工作,加快推進海砂新砂源選址和市場化,探索實行海砂採礦權和海域使用權打包統一出讓。

四是保障現代產業、重大平臺及基建等用地需求。推動珠三角各市國家高新區擴容和各類專業性園區、產業轉移工業園轉型升級。支持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十核多節點”等科創載體、平臺、合作區和電子信息、汽車、智能家電、機器人、綠色石化5個世界級產業集群建設。統籌用地用海用林規模和指標,對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平臺、國家重要科技基礎設施、重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和民生工程的用地需求予以優先保障。對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探索以土地作價出資入股方式供地。

五是推動立法完善“三舊”改造政策體系。該通知提出,要加快推進“三舊”改造地方立法工作,爭取今年9月底前將《廣東省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管理辦法》送省司法廳審查並按程序提請省政府以政府規章形式出臺。探索“三舊”改造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管理體系,推行改造用途管制和容積率轉移制度,試行以“區片地價”替代單個地塊評估價,支持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申請將集體土地轉為國有,並將土地使用權返還給原土地權利人。借鑑香港城市更新的“強制售賣”制度,探索建立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大多數產權人利益的“三舊”改造拆遷補償矛盾糾紛司法裁決制度。

六是鄉村振興相關項目允許“點狀供地”。為進一步深化自然資源重點領域改革,該通知還提出推進用地用海用林並聯審批,探索容缺受理、容錯審批機制。持續實施不動產登記“雙提升”行動,今年底前實現“一窗受理”,所有地級以上市城區範圍全面實現“互聯網+不動產登記”。推動佛山南海區“三塊地”改革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集體土地整備、集體和國有用地“混合開發”等方面深化改革探索,今年全面完成南海“三塊地”改革試點工作。對列入鄉村振興相關規劃和行動計劃的建設項目,允許根據實際需要保留集體用地性質,通過“點狀供地”方式落實項目用地。

優化海洋產業結構

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核心區建設

近期,省自然資源廳發佈了《2018年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18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經初步核算,2018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1.93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9%,高於同期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2個百分點。海洋生產總值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23.2%,佔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9%,海洋經濟已成為廣東經濟發展新增長極,廣東也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之一。

該報告顯示,廣東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廣東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7∶37.1∶61.2,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28.5億元、7169.9億元和11827.5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3.0%、5.9%和11.2%。主要海洋產業保持穩定增長,濱海旅遊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化工業、海洋油氣業、海洋工程建築業、海洋漁業成為廣東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同時,廣東重點支持的海洋六大產業領域加速發展。2018年,省財政設立專項,支持海洋電子信息、海上風電、海洋生物、海工裝備、天然氣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務等海洋六大產業領域創新發展,新技術、新成果不斷湧現。省自然資源廳將制定實施海洋六大產業三年行動方案,加快惠州埃克森美孚、湛江巴斯夫等涉海重大建設項目用地用海審批。推動粵港澳合作建設現代海洋產業基地,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廣州建設國家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南沙新區科技興海產業示範基地,江門建設大廣海灣粵港澳合作用海示範區。加強海洋經濟對外合作和金融創新,支持引導金融資源和社會資金投向海洋經濟發展領域。

此外,廣東海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省財政支持海洋創新專項48個,全省共建成涉海涉漁科研機構24個,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帶動超過40億元社會資本投入海洋科技創新領域,有52項創新成果得到轉化應用。海洋綠色發展持續深化,出臺了廣東省嚴格保護岸段名錄,制定加強濱海溼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實施方案,啟動大亞灣等重點海域總量控制工作,編制《廣東省美麗海灣建設總體規劃(2019—2035年)》,大力實施海岸帶綜合示範區試點建設。海洋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廣東全省14個沿海地級以上市,從區域上分為珠三角海洋經濟優化發展區、粵東海洋經濟重點發展區和粵西海洋經濟重點發展區,出臺了廣東省嚴格保護岸段名錄,制定加強濱海溼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實施方案,啟動大亞灣等重點海域總量控制工作,編制《廣東省美麗海灣建設總體規劃(2019—2035年)》,大力實施海岸帶綜合示範區試點建設。

下一步,廣東將繼續把海洋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紮實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深化海洋自然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持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三是構建海洋經濟對外開放新格局,四是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五是辦好2019年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

堅持資源惠民

推進拆舊復墾和墾造水田取得新進展

6月11日,2019年第四期1052畝拆舊復墾指標在廣州復墾指標網上交易平臺順利成交,成交金額達5.85億元。本次出售的復墾指標分別來源於韶關、梅州、惠州、茂名和肇慶。起始價為50萬元/畝,經過競價,惠州市博羅縣以56萬元/畝、55萬元/畝的單價分別競得670畝和382畝指標。截至目前,全省共組織六期拆舊復墾指標交易,交易指標4634畝,成交總金額達24.58億元。

土地是農村農民最大的資產。省自然資源廳堅定不移推動資源惠民,以墾造水田和拆舊復墾政策為抓手,充分顯化土地資源價值,在促進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的同時,美了鄉村、富了農民,為鄉村振興籌措了資金。經初步測算,廣東通過拆舊復墾和墾造水田,可為鄉村振興提供數百億元資金支持,成為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堵點”的有效探索。

“九山半水半分田”是粵北山區的寫照。去年9月,韶關市始興縣率先在全省啟動拆舊復墾工作,其中頓崗鎮寨頭村僅用3個月的時間便拆除280間廢棄泥磚房,復墾了52畝地,成為廣東最大的舊村連片拆舊復墾項目。

“18萬元!這是我活了70年賺到的最大一筆錢!”始興縣冷洞村村民鄒六奎難掩內心的激動之情,“老屋拆除平整後種楓樹、冬青,地還是自己的,又得到這麼大一筆補償。這樣的好事,做夢都想不到。”

冷洞村是廣東首個將拆舊復墾收益資金分配到農民手中的村。今年3月12日,當地政府舉行了拆舊復墾資金分配發放儀式。冷洞村村民獲得約896萬元拆舊復墾收益,村集體則以土地使用權人、土地所有權人的身份獲得近250萬元。

6月3日,第二批省級水田指標1000畝在省耕地儲備指標網上交易系統公開競價,全部以75萬元/畝最高限價成交,合計成交金額7.5億元。截至目前,全省水田指標交易3.31萬畝,成交金額110.97億元。其中,今年交易資金35.46億元,預計全年將超過50億元。

6月6日,韶關市以75萬元/畝的價格,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完成首宗地方分成水田指標交易,共900畝成交金額6.75億元。

據統計,韶關已入庫的墾造水田後備土地資源共14.55萬畝。近年來,該市高度重視墾造水田工作,將其作為推進實施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落實我省“一核一帶一區”戰略部署的有力抓手,列入韶關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作為市政府“一把手”工程全力推進。墾造水田工作開展以來,該市啟動墾造水田項目49個,目前均已建設完工,計劃新增水田面積2.3萬畝,墾造水田工作在全省排名前列。據統計,該市已形成水田指標3900畝,預計6月中旬還可以形成水田指標1500畝(合計5400畝),該市將再次積極爭取申報交易分成水田指標,爭取創造更多的收益,為韶關實現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全面推進生態修復工作

首屆十大範例評選活動即將開展

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職責是自然資源部門“兩統一”核心職責之一。省自然資源廳組建以來,在珠三角率先建立全域全類型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對生態空間實行區域准入和用途轉用許可。推進粵北南嶺山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等國家、省級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態保護修復試點。以墾造水田、拆舊復墾、耕地保護和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等政策為基礎,推進建立市場化、多元化、差異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推進珠江口近岸海域綜合治理。積極研究、適時啟動編制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總體規劃,構建廣東國土空間最優生態網絡結構,加強我省“一核一帶一區”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各要素綜合治理,研究制定廣東生態修復評價指標體系和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實施重大工程,落實修復任務,提升全省生態質量,助力美麗廣東建設。

接下來,廣東將持續深入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補齊鄉村綠化短板,高標準打造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大力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力爭2019年有1—2個城市達到全國森林城市標準。推進海域海岸帶和海島生態保護修復,2019年爭取成功申報2個第三批“藍色海灣”整治行動試點工程。系統推進區域生態修復和保護,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修復。全力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強省市縣地質災害三級一體化監測網絡建設。積極推進城市地質工作,建設廣東省城市地質信息管理服務平臺,更好地發揮城市地質資料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近期,為了增強人民群眾對生態修復工作內容、性質和意義的認識,提高社會各界對生態修復的關注、支持力度,提高地方政府對生態修復的積極性,廣東省首屆生態修復十大範例評選啟動儀式將在6月25日省自然資源廳開展的“全國土地日”活動現場舉行,通過評選活動傳播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成功案例的生動實踐,提高“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全民意識,大力增強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自覺和思想自覺,提高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關注度和影響力,激發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市場活力,更好助力美麗廣東建設和高質量發展。

■案例

“島長”牽頭修復

河心島煥發生機

在佛山南海區裡水鎮西南湧,一座名為東坡洲的河心島靜臥其中,宛如鑲嵌在水鄉河網中的一顆寶石。放眼望去,島上竹林、榕樹參天,各種水鳥棲息繁衍。

但如果把時針撥回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坡洲的生態環境卻是另外一種情形——這座面積不足150畝的河心島建起一棟棟廠房,島上不少樹木被砍伐,土地呈硬底化,工業生產產生的灰塵、廢水、廢料對水質、空氣產生了較大汙染。

去年,佛山市出臺《佛山市河心島生態修復工作方案》,提出有序推進河心島生態修復等多個環節工作,更在全國率先創新推出了“島長制”,越來越多河心島正像東坡洲一樣恢復昔日生機。

佛山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共有河心島48處,數量位居全省21個地市之首。河心島是佛山獨具特色的水鄉景觀,也是該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生態基底上難以再生的自然資源。

然而,這些河心島均位於生態敏感度較高的區域,環境現狀非常脆弱。“此前我們通過對全市48個河心島的土地使用、植被覆蓋、物種數量、常住人口等情況調查發現,部分河心島面臨生態惡化、景觀破碎、管控無序、特色流失等困境。”該負責人說。

為逐步將這48個河心島建設成為生態平衡、環境優美、物種多樣的生態島,佛山市在全國率先推出了“島長制”,市級成立島長制工作領導小組、各區組建區鎮兩級島長的組織體系,明確管理職責,實行聯防聯控。

談起實施“島長制”前河心島生態修復治理的窘境,佛山石灣鎮街道黨委委員張敏存這樣形容——九龍治水,而水不治。“水利、環保、城管等多家部門權責交叉,工作很難形成合力。”張敏存說。

張敏存舉例,多年前,塘頭村為了經濟效益,將屬於該村集體的河心島海心沙出租給私人老闆經營遊樂場,後來遊樂場經營不善倒閉,遺留下卡丁車賽道、卡拉OK廳等違章建築。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石灣鎮街道曾試圖治理,但因權責交叉,工作開展協調較為困難。

佛山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指出,通過實施區鎮兩級的“島長制”,有利於在“島長”的牽頭下,凝聚部門合力,細化階段性目標、資金安排、時間進度計劃等,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島長制’的實施,為河心島生態修復治理提供了機制保障。”

目前,佛山市的48個河心島中,有19個是自然生態型,16個是生態修復型,餘下的13個則是建設管控型。該市提出,在2018—2020年期間將完成30個自然生態型、生態修復型河心島的生態修復工作和驗收;到2020年,要基本完成48個河心島生態修復相關工作。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廳將通過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強化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建設沿海生態帶,加強溼地保護修復等舉措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讓廣東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撰文:黃華坤 肖乃花 黃敘浩

編輯統籌:胡素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