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選出中國當代最好的幾位產品經理,那麼馬化騰和張小龍絕對能夠名列前茅,特別是在看過了《騰訊傳》之後發現,無論是馬化騰的“七種武器”,還是張小龍的“三不主義”,這二位的產品哲學,已經不僅僅適用於打磨產品,我們若是想在職場中更好的成長,同樣可以將自己“產品化”。

你可能會有點奇怪,好好的一個大活人,怎麼能將自己打造成產品呢?不是這個意思,人當然不會變成產品,但我們可以用打磨產品的方式來塑造自己,因為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個人崛起越來越迅速,去中心化和去組織化很可能從概念變為現實,當一個個體的價值在面對市場時,其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個產品的價值,所以,產品化是這個時代裡,能讓職場人成長的絕佳方式。

職場人最好的成長方式,是像打磨產品一樣打磨自己

那麼具體該怎樣將自己產品化呢?結合我的個人成長學習經歷,給大家推薦四個方法,分別是:

❶.刪除冗餘、強化核心;

❷.保持開放、跨界嘗試;

❸.關注反饋,自我驅動;

❹.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

關於這四個方法,下面我們逐一來說。

“刪除冗餘,強化核心”

王志東當年在做新浪門戶的時候,做的非常大,頻道很多,內容也很多,可是做來做去,最終連自己都不清楚做向了哪裡。而馬化騰則不同,他對騰訊產品的要求,很強調極簡主義,即圍繞核心功能來打造產品,比如早年的QQ就是這樣,沒有太多冗餘的功能,只注重用戶“及時溝通”的核心體驗,最終收穫了無數的忠誠用戶。

我們在職場中要做到“刪除冗餘,強化核心”,其實就是要告別“廣而不精”的狀態,打造自己的核心技能,然後不斷的深挖下去,並且強化它。

我早年在剛入營銷這一行的時候,就曾經吃過很大的虧,因為營銷涉及的知識與行業信息太龐大了,我急於求成,什麼知識都涉獵、學習,結果到頭來,腦袋裡剩下的只是各種各樣的文字概念,根本沒法在實際工作中應用。

後來我決心從文案入手,就踏踏實實的學習文案,最後我成了公司裡最會寫文案的人,一有文案編輯的工作,夥伴們都願意和我交流,而我的價值也就慢慢展現了出來,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認可。所以說,寬泛的涉獵能讓你接觸更多的知識,但是強化自己的核心技能,卻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而這個價值就會讓你成為組織裡不可撼動的一塊基石。

職場人最好的成長方式,是像打磨產品一樣打磨自己

“保持開放,跨界嘗試”

當你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價值時,就一定要敞開自己,保持一種開放的姿態,釋放自己的價值,同時也吸納更多的資源作為儲備,當今的時代是跨界競爭最激烈的時代,顛覆出租車行業的不是哪一家出租車公司,而是滴滴;顛覆微博的不是另外一個微博,而是斜刺裡殺出來的微信。

2011年,“3Q大戰”剛結束不久,馬化騰提出“QQ和微信兩大核心產品”正式開放,因為此時他深知,開放才是對抗不確定性的最佳方式。試想當年的強大諾基亞,比蘋果早兩年研製出“觸屏技術”,卻因不願開放,轉而繼續生產帶鍵盤的手機,結果反被蘋果迎頭趕上,一舉佔領智能手機市場,引領了智能手機的風潮,而蘋果公司也因此完成了21世紀至今為止最不可思議的超越。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更是如此,把自己的價值展現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也許你的價值能夠在不同的領域裡發揮用處,我過去寫的最多的就是廣告文案和海報文案,從沒想過做自媒體,直到有一天我的同事對我說,“頭條的內容生態很好,你可以去嘗試寫寫嘛”,結果這一寫就是一年,我都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個自媒體作者。

還有,千萬不要害怕自己的技能被別人學會而拒絕開放,在我的觀察中,還沒有看到過哪個天才能用一年的時間,學會三年的知識,你讀過的書籍、實際的工作經驗以及投入的時間,都是最好的壁壘,根本不用擔心被人短時間內偷偷學會。

職場人最好的成長方式,是像打磨產品一樣打磨自己

“關注反饋,自我驅動”

騰訊的產品最注重的是什麼?是用戶的反饋。

騰訊內部有這樣一個機制——10/100/1000法則。意思是產品經理每個月要做10個用戶調查,關注100個用戶博客,收集反饋1000條用戶體驗,除了這些之外,騰訊還擁有海量的數據,幫助一線產品經理在大數據的驅動下,完成所有產品的決策

在這一點上,一個人的成長和一款產品的迭代頗為相似,反饋在這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產品沒有用戶反饋,可能就會永遠按照產品經理的思維發展下去,而一個人的成長收穫不到反饋,就有可能“一條路走到黑”。

我們一定要學會主動接受反饋,這樣才能更清楚的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能力和侷限,我曾經的一位同事是一個做活動策劃的實習生,他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每次活動結束後的覆盤,他總是會問老闆和夥伴們一個問題:“在這次活動中,我哪裡做的比較好?又有哪裡做的不太好?”,起初大家都不好意思回答,都說沒什麼不好的,但是幾次過後,大家都看得出他是認真的在收集反饋,於是都給出了很真實的答案,而他的成長開始愈加的迅速,工作也是越做越好。

所以,千萬不要忽視別人對你工作上提出的建議,這可句句都是箴言啊!

職場人最好的成長方式,是像打磨產品一樣打磨自己

“不騷擾、不感動、不迎合”

這一點是我從羅胖的節目裡學到的,這個“三不主義”是張小龍的產品哲學,所謂的“三不”就是不幹哪三件事:

第一,不騷擾;

第二,不感動;

第三,不迎合;

事實上我們也能從微信中看到這個“三不主義”,產品本身不去騷擾用戶,不刻意的製造感動情緒,更不會去討好用戶,僅憑自身提供的價值,讓你成為我的用戶。

羅胖在節目中說到了一個發生在自己公司的例子:在他剛剛創業的時候,每天早上都會在微信公眾號裡發送60秒的語音,然後就有一個男孩子把語音整理成文字內容發送在微博上,羅胖六點半發,他七點發,羅胖堅持了多久,他就堅持了多久。

這件事沒有任何含金量,他沒有發表自己的見解,也沒有選擇at羅胖,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堅持了四年,沒有一天中斷,就在他快要畢業的時候,羅胖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問他願不願意來公司實習。而現在,這個男孩已經正式入職,成為羅胖的夥伴。

職場人最好的成長方式,是像打磨產品一樣打磨自己

這就是產品化的力量,事實上,我們今天看到的互聯網公司成功的奇蹟,都是源自於把產品打磨到極致,無論是Facebook還是微信,先塑造好自身的價值,並且讓人感受到自身價值的能量,然後不斷的嘗試跨界連接,收穫不同的反饋,從中找到讓自己最受用的建議,再靜下心來,繼續打磨自己,進而完成更好的升級和自我迭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