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都擁有“陸戰之王”的稱號,也的確,畢竟四條腿的馬比兩條腿的人在速度上要快得多,機動性上要強得多。雖然歷史上偶有步兵戰勝騎兵的例子,比如戰國李牧勝匈奴騎兵,比如南宋劉錡和岳飛戰勝金國“鐵浮屠”、“柺子馬”的戰績,但全殲的例子還是很少,尤其是在數量懸殊的野戰上。

"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都擁有“陸戰之王”的稱號,也的確,畢竟四條腿的馬比兩條腿的人在速度上要快得多,機動性上要強得多。雖然歷史上偶有步兵戰勝騎兵的例子,比如戰國李牧勝匈奴騎兵,比如南宋劉錡和岳飛戰勝金國“鐵浮屠”、“柺子馬”的戰績,但全殲的例子還是很少,尤其是在數量懸殊的野戰上。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但是在東漢末年,卻是出現了這樣一場戰役,作戰方是袁紹和公孫瓚,目標是爭奪冀州的歸屬權,戰爭的結果是以袁紹軍大獲全勝而告終,這場戰役的名字叫“界橋之戰”;這場戰役在東漢末年乃至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來,太過默默無聞,但就對軍事史上的意義而言,卻尤有勝出。

在這場戰役中,最突出的就是鞠義的八百先登營和公孫瓚的三千白馬義從的交戰,無論是先登營還是白馬義從,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精銳部隊,這裡先來看看這兩支精銳部隊到底有多強。

"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都擁有“陸戰之王”的稱號,也的確,畢竟四條腿的馬比兩條腿的人在速度上要快得多,機動性上要強得多。雖然歷史上偶有步兵戰勝騎兵的例子,比如戰國李牧勝匈奴騎兵,比如南宋劉錡和岳飛戰勝金國“鐵浮屠”、“柺子馬”的戰績,但全殲的例子還是很少,尤其是在數量懸殊的野戰上。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但是在東漢末年,卻是出現了這樣一場戰役,作戰方是袁紹和公孫瓚,目標是爭奪冀州的歸屬權,戰爭的結果是以袁紹軍大獲全勝而告終,這場戰役的名字叫“界橋之戰”;這場戰役在東漢末年乃至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來,太過默默無聞,但就對軍事史上的意義而言,卻尤有勝出。

在這場戰役中,最突出的就是鞠義的八百先登營和公孫瓚的三千白馬義從的交戰,無論是先登營還是白馬義從,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精銳部隊,這裡先來看看這兩支精銳部隊到底有多強。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白馬義從原指跟隨公孫瓚的那些善射之士,後公孫瓚在與胡人的對戰中,深深的感覺一隊精銳騎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為原形,組建了一支輕騎部隊。由於公孫瓚酷愛白馬,因而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而部隊為表達忠心,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因而得名——白馬義從。

公孫瓚雖然擁有軍隊十餘萬,精兵三萬有餘,是東漢末年早期最強大的諸侯之一,但其實公孫瓚的核心戰鬥力還是白馬義從,靠著白馬義從,公孫瓚屢屢擊敗黃巾軍、地方叛亂及塞外的烏桓,而且這公孫瓚對塞外遊牧民族特別凶狠,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

"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都擁有“陸戰之王”的稱號,也的確,畢竟四條腿的馬比兩條腿的人在速度上要快得多,機動性上要強得多。雖然歷史上偶有步兵戰勝騎兵的例子,比如戰國李牧勝匈奴騎兵,比如南宋劉錡和岳飛戰勝金國“鐵浮屠”、“柺子馬”的戰績,但全殲的例子還是很少,尤其是在數量懸殊的野戰上。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但是在東漢末年,卻是出現了這樣一場戰役,作戰方是袁紹和公孫瓚,目標是爭奪冀州的歸屬權,戰爭的結果是以袁紹軍大獲全勝而告終,這場戰役的名字叫“界橋之戰”;這場戰役在東漢末年乃至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來,太過默默無聞,但就對軍事史上的意義而言,卻尤有勝出。

在這場戰役中,最突出的就是鞠義的八百先登營和公孫瓚的三千白馬義從的交戰,無論是先登營還是白馬義從,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精銳部隊,這裡先來看看這兩支精銳部隊到底有多強。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白馬義從原指跟隨公孫瓚的那些善射之士,後公孫瓚在與胡人的對戰中,深深的感覺一隊精銳騎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為原形,組建了一支輕騎部隊。由於公孫瓚酷愛白馬,因而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而部隊為表達忠心,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因而得名——白馬義從。

公孫瓚雖然擁有軍隊十餘萬,精兵三萬有餘,是東漢末年早期最強大的諸侯之一,但其實公孫瓚的核心戰鬥力還是白馬義從,靠著白馬義從,公孫瓚屢屢擊敗黃巾軍、地方叛亂及塞外的烏桓,而且這公孫瓚對塞外遊牧民族特別凶狠,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而鞠義的先登營呢?鞠氏家族乃是西平的大姓,而麴義自幼生活在涼州,精通掌握羌人的戰法,他所部私兵都是精銳,能征善戰,屢建戰功;後來成為冀州牧韓馥的部將。但是在公元191年時,麴義背叛韓馥,袁紹素來有入主冀州之心,於是與麴義結盟,共同逼迫韓馥出任讓冀州,從而讓袁紹反客為主,成功成為冀州牧,麴義從此在袁紹帳下效力。所以鞠義和袁紹其實更多的算是盟友關係。

有一次南匈奴單于於夫羅劫持河內太守張楊反叛袁紹,駐紮在黎陽,袁紹命麴義追擊到鄴南,擊敗南匈奴的部隊。後來公孫瓚和袁紹發生衝突,都想獨霸河北四州,首戰便是界橋之戰,其中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而袁紹則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

"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都擁有“陸戰之王”的稱號,也的確,畢竟四條腿的馬比兩條腿的人在速度上要快得多,機動性上要強得多。雖然歷史上偶有步兵戰勝騎兵的例子,比如戰國李牧勝匈奴騎兵,比如南宋劉錡和岳飛戰勝金國“鐵浮屠”、“柺子馬”的戰績,但全殲的例子還是很少,尤其是在數量懸殊的野戰上。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但是在東漢末年,卻是出現了這樣一場戰役,作戰方是袁紹和公孫瓚,目標是爭奪冀州的歸屬權,戰爭的結果是以袁紹軍大獲全勝而告終,這場戰役的名字叫“界橋之戰”;這場戰役在東漢末年乃至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來,太過默默無聞,但就對軍事史上的意義而言,卻尤有勝出。

在這場戰役中,最突出的就是鞠義的八百先登營和公孫瓚的三千白馬義從的交戰,無論是先登營還是白馬義從,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精銳部隊,這裡先來看看這兩支精銳部隊到底有多強。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白馬義從原指跟隨公孫瓚的那些善射之士,後公孫瓚在與胡人的對戰中,深深的感覺一隊精銳騎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為原形,組建了一支輕騎部隊。由於公孫瓚酷愛白馬,因而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而部隊為表達忠心,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因而得名——白馬義從。

公孫瓚雖然擁有軍隊十餘萬,精兵三萬有餘,是東漢末年早期最強大的諸侯之一,但其實公孫瓚的核心戰鬥力還是白馬義從,靠著白馬義從,公孫瓚屢屢擊敗黃巾軍、地方叛亂及塞外的烏桓,而且這公孫瓚對塞外遊牧民族特別凶狠,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而鞠義的先登營呢?鞠氏家族乃是西平的大姓,而麴義自幼生活在涼州,精通掌握羌人的戰法,他所部私兵都是精銳,能征善戰,屢建戰功;後來成為冀州牧韓馥的部將。但是在公元191年時,麴義背叛韓馥,袁紹素來有入主冀州之心,於是與麴義結盟,共同逼迫韓馥出任讓冀州,從而讓袁紹反客為主,成功成為冀州牧,麴義從此在袁紹帳下效力。所以鞠義和袁紹其實更多的算是盟友關係。

有一次南匈奴單于於夫羅劫持河內太守張楊反叛袁紹,駐紮在黎陽,袁紹命麴義追擊到鄴南,擊敗南匈奴的部隊。後來公孫瓚和袁紹發生衝突,都想獨霸河北四州,首戰便是界橋之戰,其中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而袁紹則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袁紹令麴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踐踏敵陣。麴義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敵騎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

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斬殺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麴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此戰最終以袁紹軍勝利而告終。

"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都擁有“陸戰之王”的稱號,也的確,畢竟四條腿的馬比兩條腿的人在速度上要快得多,機動性上要強得多。雖然歷史上偶有步兵戰勝騎兵的例子,比如戰國李牧勝匈奴騎兵,比如南宋劉錡和岳飛戰勝金國“鐵浮屠”、“柺子馬”的戰績,但全殲的例子還是很少,尤其是在數量懸殊的野戰上。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但是在東漢末年,卻是出現了這樣一場戰役,作戰方是袁紹和公孫瓚,目標是爭奪冀州的歸屬權,戰爭的結果是以袁紹軍大獲全勝而告終,這場戰役的名字叫“界橋之戰”;這場戰役在東漢末年乃至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來,太過默默無聞,但就對軍事史上的意義而言,卻尤有勝出。

在這場戰役中,最突出的就是鞠義的八百先登營和公孫瓚的三千白馬義從的交戰,無論是先登營還是白馬義從,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精銳部隊,這裡先來看看這兩支精銳部隊到底有多強。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白馬義從原指跟隨公孫瓚的那些善射之士,後公孫瓚在與胡人的對戰中,深深的感覺一隊精銳騎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為原形,組建了一支輕騎部隊。由於公孫瓚酷愛白馬,因而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而部隊為表達忠心,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因而得名——白馬義從。

公孫瓚雖然擁有軍隊十餘萬,精兵三萬有餘,是東漢末年早期最強大的諸侯之一,但其實公孫瓚的核心戰鬥力還是白馬義從,靠著白馬義從,公孫瓚屢屢擊敗黃巾軍、地方叛亂及塞外的烏桓,而且這公孫瓚對塞外遊牧民族特別凶狠,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而鞠義的先登營呢?鞠氏家族乃是西平的大姓,而麴義自幼生活在涼州,精通掌握羌人的戰法,他所部私兵都是精銳,能征善戰,屢建戰功;後來成為冀州牧韓馥的部將。但是在公元191年時,麴義背叛韓馥,袁紹素來有入主冀州之心,於是與麴義結盟,共同逼迫韓馥出任讓冀州,從而讓袁紹反客為主,成功成為冀州牧,麴義從此在袁紹帳下效力。所以鞠義和袁紹其實更多的算是盟友關係。

有一次南匈奴單于於夫羅劫持河內太守張楊反叛袁紹,駐紮在黎陽,袁紹命麴義追擊到鄴南,擊敗南匈奴的部隊。後來公孫瓚和袁紹發生衝突,都想獨霸河北四州,首戰便是界橋之戰,其中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而袁紹則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袁紹令麴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踐踏敵陣。麴義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敵騎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

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斬殺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麴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此戰最終以袁紹軍勝利而告終。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雖然雙方其實明面上的損失並不大,但公孫瓚辛辛苦苦積攢的三千白馬義從卻是被鞠義的八百先登營用強弩射殺一空,損失不可謂不大,值得一提的是有資料提到趙雲原是白馬義從之一,也算給這支精兵保留了種子。當然,鞠義的八百先登營之所以能完勝號稱“天下第一輕騎”的白馬義從,有一定的偶然性。

比如當時的地形,其實很不適合輕騎兵發揮,地域狹小,陣型無法施展開;如果對方只是尋常部隊也就算了,但偏偏對方是精銳程度絲毫不遜於自己的鞠義私兵——先登營,面對數千騎兵的衝鋒,絲毫不慌張,沉著應戰,將強弩的威力發揮的淋漓盡致;而袁紹也是大氣,為這八百人的部隊準備了上千張強弩,要知道弩的製作工藝極為繁瑣複雜,成本極高……

"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一直都擁有“陸戰之王”的稱號,也的確,畢竟四條腿的馬比兩條腿的人在速度上要快得多,機動性上要強得多。雖然歷史上偶有步兵戰勝騎兵的例子,比如戰國李牧勝匈奴騎兵,比如南宋劉錡和岳飛戰勝金國“鐵浮屠”、“柺子馬”的戰績,但全殲的例子還是很少,尤其是在數量懸殊的野戰上。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但是在東漢末年,卻是出現了這樣一場戰役,作戰方是袁紹和公孫瓚,目標是爭奪冀州的歸屬權,戰爭的結果是以袁紹軍大獲全勝而告終,這場戰役的名字叫“界橋之戰”;這場戰役在東漢末年乃至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漢中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來,太過默默無聞,但就對軍事史上的意義而言,卻尤有勝出。

在這場戰役中,最突出的就是鞠義的八百先登營和公孫瓚的三千白馬義從的交戰,無論是先登營還是白馬義從,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精銳部隊,這裡先來看看這兩支精銳部隊到底有多強。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白馬義從原指跟隨公孫瓚的那些善射之士,後公孫瓚在與胡人的對戰中,深深的感覺一隊精銳騎兵的重要性。因此,以那些善射之士為原形,組建了一支輕騎部隊。由於公孫瓚酷愛白馬,因而部隊清一色全是白色的戰馬,而部隊為表達忠心,均高喊:“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因而得名——白馬義從。

公孫瓚雖然擁有軍隊十餘萬,精兵三萬有餘,是東漢末年早期最強大的諸侯之一,但其實公孫瓚的核心戰鬥力還是白馬義從,靠著白馬義從,公孫瓚屢屢擊敗黃巾軍、地方叛亂及塞外的烏桓,而且這公孫瓚對塞外遊牧民族特別凶狠,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而鞠義的先登營呢?鞠氏家族乃是西平的大姓,而麴義自幼生活在涼州,精通掌握羌人的戰法,他所部私兵都是精銳,能征善戰,屢建戰功;後來成為冀州牧韓馥的部將。但是在公元191年時,麴義背叛韓馥,袁紹素來有入主冀州之心,於是與麴義結盟,共同逼迫韓馥出任讓冀州,從而讓袁紹反客為主,成功成為冀州牧,麴義從此在袁紹帳下效力。所以鞠義和袁紹其實更多的算是盟友關係。

有一次南匈奴單于於夫羅劫持河內太守張楊反叛袁紹,駐紮在黎陽,袁紹命麴義追擊到鄴南,擊敗南匈奴的部隊。後來公孫瓚和袁紹發生衝突,都想獨霸河北四州,首戰便是界橋之戰,其中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而袁紹則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袁紹令麴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踐踏敵陣。麴義的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敵騎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

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斬殺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麴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此戰最終以袁紹軍勝利而告終。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雖然雙方其實明面上的損失並不大,但公孫瓚辛辛苦苦積攢的三千白馬義從卻是被鞠義的八百先登營用強弩射殺一空,損失不可謂不大,值得一提的是有資料提到趙雲原是白馬義從之一,也算給這支精兵保留了種子。當然,鞠義的八百先登營之所以能完勝號稱“天下第一輕騎”的白馬義從,有一定的偶然性。

比如當時的地形,其實很不適合輕騎兵發揮,地域狹小,陣型無法施展開;如果對方只是尋常部隊也就算了,但偏偏對方是精銳程度絲毫不遜於自己的鞠義私兵——先登營,面對數千騎兵的衝鋒,絲毫不慌張,沉著應戰,將強弩的威力發揮的淋漓盡致;而袁紹也是大氣,為這八百人的部隊準備了上千張強弩,要知道弩的製作工藝極為繁瑣複雜,成本極高……

在一場平凡的戰役中,公孫瓚失去了他的白馬義從,而對手僅八百人

但,最終的結局還是袁紹軍贏了,而且一舉全殲了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如果換一個場地,比如接下來的龍湊之戰或巨馬水之戰,讓白馬義從發揮真正應有的實力,那袁紹和公孫瓚之間最終的勝負就極為難料了。不過這隻能說公孫瓚太過自負了,結果卻葬送了他的心腹精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