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東北王,公孫晃:報告!我弟弟要造反

220年,公孫恭被曹丕拜為車騎將軍、平郭侯,不可謂不重視。

但公孫恭的能力卻極有限,身體更差。此前,因為生病變成閹人,性功能喪失,身體虛弱,難以理政帶兵。


三國東北王,公孫晃:報告!我弟弟要造反


這對曹魏來說,是件好事。曹丕在洛陽就位魏王,進一步集中王權,遠在東北的扶余和濊貊都派使臣奉獻。

扶余和濊貊的使臣,必然要經過玄菟郡和遼東郡。

甚至可以想到,公孫恭會派使者,和扶余與濊貊的使臣,組團向曹丕奉上賀禮。

恭賀團的裡面,還應該有一個重要的人,他是公孫康的大兒子,公孫晃。

公孫晃之所以到洛陽,有兩重意思,一重是任子,一重是質子。

任子制,是漢朝任用子弟為官的制度。漢朝規定:“吏二千石以上,視事滿三歲,得任同產若子一人為郎。”公孫康是左將軍兼太守,二千石,自然可以派一個兒子入朝為官。

質子制,是漢朝管理少數民族的制度。少數民族為表示臣服,要派一位王子到漢朝都城,作為人質。公孫家族,盤踞東北30多年,對於曹魏來說,自然列入藩屬國。

不派質子入朝的,就是心不誠,有叛心。像222年,曹丕就以孫權不納質子為由,三路伐吳。

公孫晃,表面上入朝為官,實質上入朝為質。

公孫康活著的時候,應該不會如此聽話,他的最佳策略是找各種理由,一拖再拖,不讓兒子到洛陽當人質。

公孫恭的主動納侄為質,肯定讓曹丕大喜,這才有了比公孫康左將軍更高的獎勵,車騎將軍。


三國東北王,公孫晃:報告!我弟弟要造反


公孫晃和他的弟弟公孫淵,是哪一年出生的,歷史上沒有記載。從公孫恭220年就位來分析,公孫晃和公孫淵肯定都未成年。

按照周禮,男子是二十而行冠禮,表示成年。但天子和諸侯的冠禮在早一些。民間一般是十五歲到二十歲之間,舉行冠禮。

在220年,公孫晃和公孫淵應該都未滿十五歲。

從220年至228年,公孫晃在洛陽城生活了9年。

這9年間,曹丕連續三次進攻東吳,分別是222年、224年、225年。除了222年是真找外,224年和225年都是假打,借進攻東吳的名義,把青州和徐州的割據勢力解決了。

與青州一海之隔的公孫恭,看在眼裡,驚在心裡。

出生於187年的曹丕,也是於220年就位的魏文帝,政治手腕和軍事能力,都是一流。遼東郡的鄰居烏桓等遊牧民族,實力強盛,卻被曹丕派的田豫、牽招、樑習等人打得抬不起頭。

可惜,曹丕在226年去世,虛歲40。

曹丕如果再多活幾年,遼東公孫一族或許早早結束了割據。

當然,曹丕的強勢,引起東吳的全力抵抗,更引起公孫一族的不安。

228年,公孫淵應該成年,他逼迫自己的叔叔公孫恭退位,自任遼東太守不說,還將叔叔投到大牢裡。


三國東北王,公孫晃:報告!我弟弟要造反


此舉,對於曹魏來說,屬於必須表態的一件大事。

遼東四郡,玄菟、遼東、樂浪、帶方,名義上歸曹魏朝廷管轄。公孫淵私自廢掉並囚禁車騎將軍、平郭侯,應該屬於叛亂。

當時的侍中劉曄,對魏明帝曹叡說:公孫氏佔領遼東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會像胡族一樣難以制約,甚至發動叛亂。建議應趁公孫淵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討伐,並開設懸賞引誘他的反對者協助,可能未必開戰就能解決遼東割據問題!

魏明帝沒聽劉曄的建議。


三國東北王,公孫晃:報告!我弟弟要造反


這倒不一定是認為劉曄說的不對,更多可能是,因為227年新城太守孟達反叛,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228年曹休和陸遜在石亭大戰。

公孫淵囚叔自立,和這三處大亂相比,要小得多。如果逼急了公孫淵,他會西連烏桓,南連東吳。四面出擊的魏國,難度會增加不少。

魏明帝應該是從全局出發,對公孫淵作出退讓,拜其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公孫淵雖然和他叔叔一樣,都是遼東太守,但已經不再是車騎將軍,而是揚烈將軍。車騎將軍,秩第二品,位列九卿,僅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揚烈將軍,秩第五品,低很多。


三國東北王,公孫晃:報告!我弟弟要造反


毛頭小夥公孫淵,雖然莽撞而僥倖地奪得太守一位,繼承爺爺公孫度、爹爹公孫康的職位,但在他心裡,對曹魏朝廷並無絲毫感激,反而充滿怨意——我自己拿我公孫家的家業,要你們老曹家認可幹什麼?

公孫淵的暴脾氣,讓他哥哥一驚。公孫晃知道公孫淵日後必定造反,身在洛陽的他,選擇上書,提前告知朝廷,請求派兵討伐。


三國東北王,公孫晃:報告!我弟弟要造反


公孫淵的暴脾氣,讓一個人一喜。他是高句麗的第11任王,於227年即位的東川王,他要報18年前公孫康攻破國都的仇。

魏明帝是曹家第三代,公孫淵是公孫第三代。

同樣是00後,誰看誰都不順眼,對決只是遲早的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