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怒撞不周山 成為華夏曆史中反面教材 你知道背後原因嗎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 有許多平治水土者, 如女媧、共工、鯀、禹、句龍、玄冥等等。其中共工無疑是最具複雜性與矛盾性的人物, 其既治水又鬧水, 既為古帝王又為古臣子。共工身份的複雜性、事蹟的矛盾性曾令許多研究者感到困惑。對共工神話傳說的深入研究, 有助於認識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特別是民族文化融和的發展真貌, 同時可進一步探究神話與歷史之間的互動關係。

共工怒撞不周山 成為華夏曆史中反面教材 你知道背後原因嗎

一、共工的身份及其所處時代

共工的身份及其所處的時代, 是共工神話傳說複雜性的關鍵所在。《漢書·古今人表》將共工及其所處時代一分為二:一為伏羲與神農之間的“上中仁人”,而另一個卻是帝堯時期的“下下愚人”。《淮南子》言共工與顓頊爭帝, 不得, 怒而觸不周之山, 天維絕, 地柱折, 故東南傾也。”洪興祖《楚辭補註》說: “(康回) 非堯時共工也。”則楚辭學界也認為共工有二。究竟共工是誰? 其到底處在何世? 顯然, 古今學者對此問題的解答莫衷一是。但這卻是探究共工神話傳說必須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 關於共工身世的記載主要有

共工怒撞不周山 成為華夏曆史中反面教材 你知道背後原因嗎

如下幾種情況:

1.共工為古帝王,處在伏羲、神農之間

《左傳》昭公十七年載:秋, 郯子來朝, 公與之宴。昭子問焉, 曰: “少皞氏鳥名官, 何故也?” 郯子曰: “吾祖也, 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 故為雲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 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 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 故為龍師而龍名。杜預注曰: “共工, 以諸侯霸有九州者, 在神農前, 大皞後, 亦受水瑞, 以水名官。”據東夷族郯子所言, 共工為古帝王, 介於伏羲與神農之間, 其部落文化與水有密切關係。共工氏的世次及其地位原本十分明朗, 即共工乃處在伏羲、神農之間的一個古帝王, 一度稱霸天下。其稱霸可能主要是通過武力的手段, 故有“任知刑以強, 伯而不王” 之說。但為何以《世經》為代表的古史系統卻人為地將共工氏排出在伏羲與神農之間呢? 這主要是受秦之牽連。秦非受命之一代, 尤其不該當水德,這種認識在兩漢時期十分盛行。因為, 按五德終始學說, 若秦當水德, 則漢就無法當火德。故受秦之牽連, 共工氏被漢人(實非周人) 遷其行序罷了。

共工怒撞不周山 成為華夏曆史中反面教材 你知道背後原因嗎

2.共工為爭帝者, 處在顓頊、帝嚳時代

《淮南子·天文訓》載: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帝, 怒觸不周之山, 天柱折, 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地不滿東南, 故水潦塵埃歸焉。” 又《淮南子·原道訓》載:“昔者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 使地東南傾。與高辛爭為帝, 遂潛入淵, 宗族殘滅, 繼嗣絕祀。”至此, 共工神話傳說的矛盾性就出現了。其一, 上文已說明了共工為伏羲、神農間之古帝王, 其又怎能跑到後世與顓頊爭帝呢? 其二, 共工到底是與顓頊爭帝, 還是與高辛爭帝? 關於第一個矛盾, 關鍵在於對“共工”一詞之含義的理解上。“共工” 為一稱號, 而稱號在中國古代尤其是上古時代既可代表部族的首領,也可代表該部族。首領死後, 其部族仍可沿襲此稱號, 只要該部族沒有滅亡, 其稱號便一直延續,最長可達幾百年。司馬貞《史記索隱》說:“神農氏後代子孫道德衰薄, 非指炎帝之身。”同樣,第二個矛盾產生的根源在於對《淮南子·原道訓》所載那則材料之理解。這則材料實際上包含兩件事情。其一, “昔者共工之力觸不周之山, 使地東南傾” 講的是一件事, 這是對共工後裔與顓頊爭帝時的舉動及後果之描述; 材料後半部分講的是另一件事, 實為共工後裔又與高辛爭帝, 其結果是共工後裔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因此, 共工後裔分別同顓頊、高辛進行了前後兩次爭帝。但兩次爭帝的發起者即挑起事端者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次爭帝, 實際上是顓頊向當時佔統治地位的共工部族發起進攻, 欲爭奪共工氏之霸權。

共工怒撞不周山 成為華夏曆史中反面教材 你知道背後原因嗎

3.共工為堯舜之臣, 處在堯舜禹時代

據《史記·楚世家》可知, 高辛派重黎誅共工族不盡, 此無疑透露出共工族仍具一定戰鬥力。共工族強悍的民族個性註定該部族會不斷起來進行反抗鬥爭。《韓非子·外儲說右上》雲: “堯欲傳天下於舜, 鯀諫曰: ‘不祥哉! 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 堯不聽, 舉兵而誅殺鯀於羽山之郊。共工又諫曰: ‘孰以天下而傳之於匹夫乎!’ 堯不聽, 又舉兵而流共工於幽州之都。於是天下莫敢言‘無傳天下於舜’。”故《尚書·堯典》中儘管歡兜極力稱讚“共工方鳩僝功”, 但堯還是固執地認為共工“靖言庸違, 象恭滔天。” 並將共工氏一部流遷北方以瓦解共工部族的反抗性。禹對共工氏部族進行了最後的徹底征服。《山海經·大荒西經》裡有“禹攻共工國之山”。《荀子·議兵篇》雲: “禹伐共工。”, 經過禹的最後征伐, 共工族徹底滅亡, 其標誌便是“共工” 作為一個族號成為歷史。其後裔四嶽也融合到諸夏部落之中, 成為禹在治水中的得力助手。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關於共工族新的神話傳說發生了。

共工怒撞不周山 成為華夏曆史中反面教材 你知道背後原因嗎

綜上所述, 我們可清晰看到共工氏部族在古代部族融合中的發展軌跡。歷史上的共工部族, 在伏羲神農間、顓頊高辛間以及堯舜禹間等三個時期特別強盛。共工部族興盛於伏羲、神農之間, 後被顓頊打敗, 發生了由盛轉衰的關鍵轉變。其後, 共工部落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抗鬥爭。最後, 共工氏部落一部分被流遷, 故《大戴禮·五帝德》雲: “流共工於幽州, 以變北狄。”《左傳》襄公十四年載戎子駒支說: “我諸戎是四嶽之裔胄也。”其餘則融合到諸夏部族之中了。

二、共工的主要事蹟

共工的主要事蹟有三個方面, 即爭帝、治水和鬧水。關於爭帝, 在本文第一部分已基本闡釋清楚, 此不贅述。關於共工的治水和鬧水, 這是共工事蹟中極為矛盾之處, 很有必要探討清楚。

共工族生活於長江流域, 長期與水打交道, 日積月累的生產和生活實踐經驗, 使得該部族在平治水土方面具有突出特色。《左傳》昭公十七年說: “共工氏以水紀, 故為水師而水名”, 顯示該部落與水的密切關係。《國語·魯語》雲: “共工氏伯九有也, 其子曰后土, 能平水土, 故祀為社。”共工之子后土成為古代重要祭祀“社稷” 二神之一, 且稷神有柱變為棄, 而社神后土始終不變, 後來還被升格為配祀中央黃帝之神。這些充分說明人們對共工族平治水土成績的高度肯定, 故“共工”一詞也成為了水官的稱呼。《漢書·百官公卿表》雲: “垂作共工, 利器用。”《史記·五帝本紀》即使在顓頊打敗共工後, 亦沿用共工族治水經驗。故《史記·律書》雲:“顓頊用共工之陳以平水土。” 《集解》曰: “文穎曰: 共工, 主水官也。少昊氏衰, 秉政作虐, 故顓頊伐之。本主水官, 因為水行也。”其後裔四嶽載在禹部落中, 輔佐大禹治水立下汗馬功勞。所有這些無不表明共工部落長於治水土, 在治水平土方面留下了寶貴經驗, 做出了巨大貢獻。

共工怒撞不周山 成為華夏曆史中反面教材 你知道背後原因嗎

那麼, 共工鬧水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路史》卷十一雲: “太昊氏衰, 共工為始作亂, 振滔洪水, 以禍天下, 隳天綱, 絕地紀, 覆中冀人不堪命, 於是女皇氏役其神力, 以與共工氏較, 滅共工氏而遷之, 然後四極正, 冀州寧, 地平天成, 萬民復生。”《淮南子·本經訓》載: “舜之時, 共工振滔洪水, 以薄空桑, 龍門未開, 呂梁未發, 江淮疏通, 四海溟涬, 民皆上丘陵, 赴樹木, 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萬民皆寧其性。” 《國語·周語下》載太子晉語: “晉聞古之長民者, 不墮山,不崇藪, 不防川, 不竇澤。昔共工棄此道也, 虞於湛樂, 淫失其身, 欲壅防百川, 墮高堙卑, 以害天下。皇天弗福, 庶民弗助, 禍亂並興, 共工用滅。” 上幾則記載對共工的態度有些不同。舜派禹去治理的乃是天然發生之洪水, 絕非是由共工氏人為造成的。故《山海經·海內經》說: “祝融降處江水, 生共工……共工生后土, 后土生曀鳴, 曀鳴生歲十有二, 洪水滔天, 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鯀復生禹, 帝乃命禹布土, 以定九州。”此並沒有顯示出這場大洪水乃共工族所發生。《論語·子張篇》子貢曰: “紂之不善, 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此語用在共工身上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司馬貞《補三皇本紀》雲: “諸侯有共工氏, 任智刑以強, 霸而不王, 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於此可見, 共工族是善於水戰舟戰的。《史記·律書》的“共工之陳” 可能就是一種水戰陣法, 被利用來平治水土。據上可知, 共工“鬧水” 不過是利用洪水乘勢作戰罷了。

共工怒撞不周山 成為華夏曆史中反面教材 你知道背後原因嗎

共工族是一個善於平治水土的部族, 其治水的功勞是主要的, 為歷代治水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對推動古代治水事業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但因治水是一項新的、艱苦的不斷摸索的工程, 其中難免有不足與失敗。不能因為一次失誤而全盤否定其治水歷史功績。大禹治水所以能夠成功, 其中不乏對前人治水成功與失敗經驗之借鑑, 再加上善於治水共工族後裔四嶽等的鼎力相助, 故歷經數載終獲成功。

由於共工族有過治水失敗的經歷, 又加上其歷代不斷反抗的強悍民族性格, 在“成王敗寇” 論影響下, 共工成了儒家經典《尚書》中的四罪之一。讀《堯典》, 深為共工鳴不平, 因為儘管驩兜極力稱讚“共工方鳩僝功” (意指共工居其官職正聚集了顯著的功績), 但堯卻置若罔聞, 不僅不重用治水見功的共工, 反而將其流放北方幽州之都。可堯流放共工的原因竟然是“象恭滔天” 的莫須有罪名。據《左傳》昭公十七年可知, 當時的五帝不包括顓頊, 北方之帝應為共工! 從五行看, 顓頊何曾具有水德? 共工治水, 顓頊何曾有治水記載?

共工怒撞不周山 成為華夏曆史中反面教材 你知道背後原因嗎

圖騰特徵, 與共工後裔夸父珥兩黃蛇、把兩黃蛇極其相似。而且, 玄冥乃不周山之風所生, 而此不周山正是共工所撞之不周山。《淮南子·墜形訓》所說的“不周之山” 即“幽都之門”, 而“不周山” 不正是共工氏的活動區域嗎? 故《經典釋文》說:“幽都, 李雲即幽州也。《尚書》作幽州, 北裔也, 堯六十四年流共工於幽州。”據此可知, 玄冥應該配共工。從佐治者來看, 《風俗通義》卷八雲: “謹按《禮傳》: ‘共工之子曰修, 好遠遊, 舟車所至, 足跡所達, 靡不窮覽, 故祀以為祖神。” 因此, 修應該為共工氏佐治者。又共工為龍蛇圖騰, 能夠很好解釋為什麼北方玄武總是有一條蛇存在。共工之臺在《山海經》中為《海外北經》, 共工又被流遷於北方幽都, 共工當然應當配祀於北方之帝, 只不過因受詆譭而身背惡名, 致使其應有的祭祀地位被偷樑換柱了。

王國維說: “上古之事, 傳說與史實混而不分。史實之中固不免有所緣飾, 與傳說無異; 而傳說之中亦往往有史實為之素地, 二者不易區別。此世界各國之所同也。”此言至是。我們對共工神話傳說不能完全做信史看待, 但其中的“素地” 無疑給我們展示了共工部族的發展歷程, 顯示了中華民族之民族融合的脈絡。從共工神話傳說中, 更可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創業精神和不屈不撓的頑強鬥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