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劇《劉三姐》:流連在歌聲與山水間的美好愛情

餘秋雨曾經評說:

“既然有過劉三姐,

那麼中華大地就對廣西有了永久性的期待!”

千百年來,生活在山水畫裡的廣西各族人民,自覺自願地把劉三姐塑造成為創造山歌、傳唱山歌的美好形象。因為有她,廣西才成為浩瀚的“歌海”;因為有她,才造就了廣西山美、水美、歌美的讚譽。

2019年5月19日晚,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排演的民族歌劇《劉三姐》在深圳保利劇院上演。三個小時的演出,中間穿插著無數次來自觀眾熱烈的掌聲。每次當熟悉的旋律響起,劇中人物劉三姐動情演唱之時,總能感覺到周圍觀眾內心的感動。演出結束謝幕之時,長達十分鐘所有觀眾整齊劃一的跟著音樂節奏鼓掌以及歡呼,那種臺上臺下的深情共鳴,對好作品的讚許與感動,都將長久的留在觀眾心中。

民族歌劇《劉三姐》:流連在歌聲與山水間的美好愛情

這次重新演繹的民族歌劇《劉三姐》,改編自1959年版廣西彩調劇《劉三姐》、1961年版電影《劉三姐》及1960年版廣西歌舞劇《劉三姐》。

珠玉在前,但民族歌劇《劉三姐》並沒有為改編而改編,故事內容依舊沿襲民間傳說、地方戲曲、成名電影的基本脈絡,秀美的山水、純樸的愛情、民族風情濃郁的服飾和建築、充滿生活氣息的山歌等等,如果不是因為反抗霸權的鬥爭而讓劇情顯得緊張突兀,那麼,這部歌劇,真可以算得上一部極其唯美的愛情文藝作品。

民族歌劇《劉三姐》:流連在歌聲與山水間的美好愛情

山歌好比春江水,如同地方版的《詩經》

在悲愴的行板中講述了發生在燕趙大地的悲壯往事:唱山歌是歌劇的主要特色。它的好處是清晰流暢,體裁短小,旋律簡單,易於接受。雖然因為劇情需要,做了改動,但70%以上都原封不動使用了原詞,有一部分補充內容,詞作者也儘量讓風格接近原作,仍然尊崇山歌的語言風格和藝術風貌。新創唱段很好的融入了原有唱段,整體風格統一,流暢清晰。這些熟悉的韻律和唱詞,感染了現場不少觀眾,跟著輕輕地哼唱起來。

民族歌劇《劉三姐》:流連在歌聲與山水間的美好愛情

如劉三姐與阿牛之間的一段對唱:

劉三姐:山歌出口幾多難?虧了還是七尺漢。

天上白雲來又去,唱與不唱兩情願。

阿牛:山歌出口走人心,原諒阿牛不敢應。

三姐歌聲傳萬家,阿牛隻想唱給一人聽!

兩首唱段,在句、詞、聲韻和格律上,都與山歌風格相符,體現了山歌以景寄情、借景抒情的特點。詞風清新純樸,自然流暢、不事雕鑿,彷彿地方版的《詩經·風》。

民族歌劇《劉三姐》:流連在歌聲與山水間的美好愛情

同時,唱腔為了便於普及推廣規避了西南官話的方言發音,基本上是字正腔圓的北方話,雖然少了點韻味,但也情有可原。

民族歌劇《劉三姐》:流連在歌聲與山水間的美好愛情

交響樂伴奏,更豐富的聽覺享受

歌劇的音樂,除了保留了原先動聽的旋律外,還在交響性、歌劇化方面進行了強化,使得聽覺上,更加豐富和飽滿。山歌的直白,交響樂的華麗,使得在樂器的編配上,頗見功力。

民族歌劇《劉三姐》:流連在歌聲與山水間的美好愛情

全劇採用交響樂隊伴奏,並加上了有民族特色的4個樂器:笛子、揚琴、琵琶和柳琴,就像中國水墨畫的留白,在飽覽豐滿的色彩之外,又給觀眾留出思考與品味的空間。

作曲家為了符合歌劇特徵,還在民歌基調上重新創作了序曲、間奏曲、詠歎調,特別是重唱與合唱,把全劇通過音樂的戲劇性串聯起來,烘托情感世界的不同面向,賦予人物的情感世界以深刻內涵。

民族歌劇《劉三姐》:流連在歌聲與山水間的美好愛情

唱法也不再拘泥於傳統,既有民族的,也有意大利美聲唱腔,融匯貫穿當中,如反面角色,使用了男中音來唱,而劉三姐,就用民族的女生來唱,讓每個角色的戲劇性表達都有自身的特點。

寫實意境,令觀眾徜徉在灕江的竹筏上

雖然是歌劇,但是《劉三姐》的舞美設計、製作,卻為觀眾呈現了極其完美的視覺效果。故事的背景,就是桂林山水畫般的意境,如果不能夠在舞臺上得到淋漓盡致地體現,那麼真的是一種遺憾。

民族歌劇《劉三姐》:流連在歌聲與山水間的美好愛情

一個遠望群山繚繞、近處流水潺潺、獨具山水意境的舞臺美感,極大地增強了歌劇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昇華了觀眾的感受和情感體驗。

40噸水,生生地在舞臺上造出一個“小灕江”。完全寫實的風格,40釐米左右的水深,從樓座往臺上看,山光水色,倒映其中,波紋盪漾,造型秀麗如盆景的山峰,漁夫們划著小船穿梭往返,江面、江邊、岸邊,動態場景地轉換,讓觀眾彷彿置身於灕江的竹筏之上,山水之間,津津有味地欣賞著“劉三姐”乘舟踏波逐浪而來,歌戰群儒的精彩場景。

但是水的舞臺,也讓幕間換景有了難度併產生些許噪聲,舞臺上“陸地”面積也受到了限制,尤其遇到大場面的時候,就會感到臺上可利用的調度空間收到了限制。舞美視覺和舞臺戲劇調度有了那麼一點衝突。

愛情與和諧,就是今天的主旋律

劇情方面,此次改編依然以阿牛哥和劉三姐的美好愛情為主線。

民族歌劇《劉三姐》:流連在歌聲與山水間的美好愛情

除了保留原作中的人物關係外,還頗具獨創性地加入了“靖江王”、“郡主”等新角色,以旁觀者身份審視劉三姐事件,直到最後才進入戲中,成為解決矛盾的關鍵。和劉三姐一樣,兩者都代表著公正的力量,弱化了階級鬥爭色彩,但同時也削弱了劉三姐愛憎分明、勇於鬥爭的剛烈的性格特徵,符合現代觀眾審美期待。

正如前文所言,本劇是歸屬於一種唯美的藝術表達,歌聲、美景、愛情……一切美好的事物,才符合我們今天的擁有的生活狀態。也可以看出,追求弘揚正能量,讓更多的青年人瞭解到愛是人性當中最美的、最打動人心的東西,是本劇的主要訴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