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非遺 · 歷史文明

丹灶葛洪煉丹傳說

走進丹灶

探索這個如此有仙氣的名字故事

•••

和仙人煉丹有段古的丹灶“,仙氣”有點足

無論世事變改,總有一些山崗、河流、村落等的名字不會改變。它們或有趣,或有故事,或有歷史,沉澱了這片土地的文明。

講起南海丹灶,很多人都愛它驚豔了整個陽春三月的黃金風鈴木大道,那裡更是康有為的故里;卻很少人知道丹灶一名的起源。

其實,丹灶這個名字是與一位仙風道骨的人士——葛洪在南海金峰崗煉丹的事蹟大有關聯

和仙人煉丹有段古的丹灶“,仙氣”有點足

“丹灶”一名的來源

據陳氏族譜所載和民間相傳:丹灶大仙崗所在地,一千年前,河道交錯,四處丘陵。

東晉成帝時,有一道人,姓葛名洪,號抱朴子,隱居羅浮山,煉丹不成,雲遊天下。先到西樵山,後至仙崗,濃蔭之下得一佳泉(今仙崗村流水井),其水清冽,可以煉丹。

後登至丹灶金峰崗頂,覺此崗巍然高聳,遙望東南,則平疇如鏡,其崗巒起伏,宛若游龍;丹灶葛洪煉丹傳說西北則群崗重疊,萬木陰森。而金峰崗山環水抱,群鳥和鳴,百花齊放,實為煉丹理想之地。葛洪於是舉鋤劈灶,從仙崗取仙水,在金峰崗頂燃起熊熊爐火,經幾載煎熬,逐大功告成。“金峰崗”隨之成為煉丹聖地。

1579 年,明神宗朱翊鈞為紀念煉丹仙人葛洪,把環抱“金峰崗”的村取名為“丹灶”。

和仙人煉丹有段古的丹灶“,仙氣”有點足

(葛洪煉丹傳說—盧衛畫)

葛洪,何許人也?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代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人。據史書記載,他小時候家境貧困,但勤奮好學,常常白天上山砍柴,賣錢後再買紙筆,晚上就用柴火照明,學習到深夜。

相傳葛洪是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也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內擅丹道、外習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思想淵深,著作弘富。他不僅對道教理論的發展卓有建樹,而且學兼內外,於治術、醫學、音樂、文學等方面亦多成就。

葛洪對煉丹術很有研究,他吸取了勞動人民生產和生活的豐富經驗,同時廣泛從事採藥、製藥活動,積累了大量關於物質變化的知識,認識了物質變化乃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把煉丹的藥物引入醫療和養生飲食,從而豐富了我國傳統醫學及養生的內容。同時,他將研究的知識著書,其著作共有 200多卷,流傳到現在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後備急方》。

其中《抱朴子》中內篇《金丹》《仙藥》和《黃白》三篇,是我國古代的煉丹術名著,對我國的化學和醫學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第一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屠呦呦,也曾受葛洪撰寫的《肘後備急方》一書啟發。

和仙人煉丹有段古的丹灶“,仙氣”有點足

(位於仙崗村的葛洪銅像)

2007 年 3 月,“丹灶葛洪煉丹傳說”被列入佛山市南海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 12 月,“丹灶葛洪煉丹傳說”被列入佛山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單位:丹灶鎮文化站。

為保護和傳承葛洪傳說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丹灶鎮在仙崗村和仙湖旅遊度假區分別設立“葛洪傳說”傳習所和無極養生園,詳細介紹葛洪傳說的相關史料。

和仙人煉丹有段古的丹灶“,仙氣”有點足

(生流不息的泉水)

葛洪煉丹仙缽的遺址

如今,在丹灶的仙崗村仍保留著傳說中葛洪當年用於煉丹的一隻缽。據介紹,這個石缽是仙崗村在開村前,在村中的大廟塘中挖出來的。早年的塘邊還有刻著“葛仙遺蹟”字樣的碑石,因此村民稱此石缽為“仙缽”,又將該村命名為“仙崗”。

這條深幽別緻的古村,以老井眾多為特色!當年葛洪清洗草藥、取水煉丹的那口“蟹眼仙泉”,雖歷經歲月滄桑,卻依舊潺流至今。井中的甘甜的泉水可直飲,更有養生的功效;因此每逢週末節假日,都會吸引了不少珠三角的朋友前來取水。

和仙人煉丹有段古的丹灶“,仙氣”有點足

(千年“仙泉”泉水清澈)

篇外話:

除了仙崗村,丹灶還有很多與“仙”字有關的地名,比如:仙湖、仙祠、仙井坊等;整個丹灶,真的豈一個“仙”字了得!

和仙人煉丹有段古的丹灶“,仙氣”有點足

(丹灶仙湖)

“滄海桑田”一詞也是源自丹灶

被譽為“魚米之鄉”的南海,有著大片的桑基魚塘風光,如今在丹灶還能一覽那恍如“滄海桑田”般的攝人景緻。

但你可知道“滄海桑田”一詞也是源自於南海丹灶?這詞最早見於晉代葛洪所編撰的《神仙傳·麻姑》一書內,是依據南海、順德境內古堤圍“桑園圍”發洪水的故事而創作出來的。

和仙人煉丹有段古的丹灶“,仙氣”有點足

“滄海桑田”一詞來源:

古時的古堤圍“桑園圍”,橫跨如今的南海區丹灶鎮、西樵鎮、九江鎮及順德區龍江鎮等地,修建於北宋末年,全長68.85公里,圍內面積133.75平方公里,是歷史上珠三角桑基魚塘最密集的地方。

相傳,當時桑園圍內的桑田,容易受到西、北江洪水的嚴重威脅,一旦遇到大洪水,桑園圍內的地區便成為西、北兩江的洩洪區,洪水溢出河道,淹沒圍內桑田。圍內的“桑田”就會變成“滄海”,而待洪水退卻後,人們又會繼續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種桑種稻,於是“滄海”又變成了“桑田”。據《神仙傳》記載:有位名麻姑的女性,自謂“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的景象,因而成為“滄海桑田”的由來。

和仙人煉丹有段古的丹灶“,仙氣”有點足

文/圖 |

《南海非遺:傳統民俗民藝的堅守與傳承》

《南海藝人:非遺傳承人的工匠精神》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嶺南文化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