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善還是食色本能?看儒家大師孟子與告子的最強辯論

告子 孟子 儒家 白雪 柳樹 好玩的國學 2019-07-14

孟子主張人高於禽獸,禽獸只有“食色”的本能,而人在“食色”的本能之上,還有更高層次的道德價值和追求,這個道德價值就是來源於四種“善端”、表現為“仁、義、禮、智”的四種道德。而告子認為人性就是食色的本能,對此孟子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因為它直接動搖了性善論。孟子必須與告子來一場辯論,徹底駁倒告子,以維護性善論的正當性。

人性是善還是食色本能?看儒家大師孟子與告子的最強辯論

孟子和告子共進行了四段辯論,每一次他都讓告子先說,他就像一個武林宗師,看著對手“將招數使老”,然後找到漏洞,一擊斃命。

告子曰:“生之謂性。”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

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

曰:“然。”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告子說:“天生的資質稱為性。”

孟子說:“天生的資質稱為性,那就等於說白色的東

西稱為白嗎?”

告子說:“是的。”

孟子說:“白羽毛之白猶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有人白玉的白嗎?”

告子說:“是的。”

孟子說:“那麼狗性猶如牛性,牛性猶如人性?”

告子認為人性是吃喝拉撒睡和生殖衝動,是人類生存本能。孟子就拿“白色之白”來類比“生之謂性”,告子認為白色都是一樣的,孟子馬上反問,那麼狗性、馬性和人性都是一樣的嗎?很顯然,地球人都知道,人和狗、馬是不同的,除非告子承認自己就是狗馬。告子當然不可能承認自己是狗馬,告子先輸了一城。

告子不服氣,說不帶這樣的,重來。告子發現孟子擅長打比方,乾脆自己也打比方。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

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告子說:“人性好比急速的水流,在東邊衝開缺口就向東流,在西邊衝開缺口就向西流。所以人性沒有善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沒有流向東西方之分。”

孟子說:“水確實沒有東流西流之分,難道沒有向上流向下流的定向嗎?人性是善良的,就像水向下流一樣。人沒有不善良的,水性沒有不向下流的。當然,拍水使它跳起來,可以高過額角;堵塞水道使它倒行,可以引上高山。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是形勢使它這樣的。人之所以不善,其本性的變化與水的變化也是一樣的。”

人性是善還是食色本能?看儒家大師孟子與告子的最強辯論

告子打的這個比方,確實很有說服力。因為水的流向是不確定的,哪邊有缺口就往哪邊流。人性如流水沒有什麼善惡的定性,所以人性無善無惡。哪想到孟子來了一招姑蘇慕容家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同樣是用水來打比方,孟子先說水都是往下流的,這是生活常識,告子表示同意,但話鋒一轉,孟子說水固然可以往下流,但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水還可以往上流。這不是說水性改變了,而是外力作用的結果,同理,人性是善的,惡是外部環境影響的結果。告子沒想到孟子竟然用水可以往上流來反駁自己,又輸了一城。

不屈不撓的告子還是不服氣,說再來一次。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杯棬也;以人性為仁義,

猶以杞柳為杯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杯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杯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杯棬,則亦將戕賊人

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說:“人性好比是柳樹,義好比是杯盤;把人的本性納於仁義,就好比是用柳樹製成杯盤。”

孟子說:“你是順著杞柳的本性來做成杯盤呢?還是傷

害它的本性來做成杯盤?假如說要傷害杞柳的本性來做成杯盤,那麼你也會傷害人的本性來使人具有仁義嗎?帶領天

下人來損害仁義的,必定是你這種言論。”

告子這次觀點很新穎。他打比方說,杞柳是原材料,杯子是製成品,人性好比是杞柳,而仁義禮智就像杯子,這需要一個人為加工的過程,而孟子的以仁義為人性的觀點,相當於直接把原材料看成了製成品。這難不倒孟子,孟子反問告子:是順著杞柳的本性製成了杯子,還是傷害杞柳的本性製成了杯子呢?這是一個“二難”的問題。也就是說,告子必須要回答,仁義是人性自然發展的結果,還是對人性的破壞和摧殘呢?假如告子說順著杞柳的本性製成了杯子,那就相當於承認人的本性是善的;假如告子說傷害杞柳的本性才能製成杯子,那就相當於要推行仁義,就必須傷害天下人的本性,這樣告子必須承擔摧殘天下人本性的罪名。告子一聽,原來自己罪孽深重啊,算了吧。告子又輸了一城。

與告子的決戰

孟子與告子的最後一場辯論,堪稱經典。告子和孟子就仁義到底是內在於心還是外於心的問題,展開了激辯。因為這是他們觀點的核心部分。如果仁義是內於心,那麼證明孟子的性善論是正確的;如果仁義是外於心,那就說明告子的觀點是正確的。這是一場誰也輸不起的戰爭,所以,論辯雙方各自放出大招,以辯倒對方。

人性是善還是食色本能?看儒家大師孟子與告子的最強辯論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

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

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

故謂之外也。”

曰:“嗜秦人之炙,無以異於嗜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嗜炙亦有外與?”

告子說:“飲食男女,這是本性。仁是內在的不是外在的,義是外在的不是內在的。”

孟子說:“什麼叫仁是內在,義是外在呢?”

告子說:“他年紀大我就尊敬他,恭敬之心不是我所預有;正好比外物是白的,我便認為它是白的,這是因為外物的白被我認識的緣故,所以說是外在的東西。”

孟子說:“白馬的白和白人的白或許沒有不同,但不知對老馬的憐憫心和對老人的恭敬心,有沒有不同?而且,所謂義,是在於老者呢,還是在於恭敬老者的人呢?”

告子說:“是我弟弟就愛他,是秦國人的弟弟就不愛他,這是因為我自己喜愛的緣故才這樣,所以說仁是內在的東西;恭敬楚國的老者,也恭敬我自己的老者,是因為外在的老者的緣故才這樣,所以說義是外在的東西。”

孟子說:“喜歡吃秦國人的烤肉,和喜歡吃自己的烤肉無所不同,各種事物也有這樣的情形。那麼,難道喜歡吃烤肉的心也是外在的東西嗎?”

這次告子先做了個妥協,他承認人類相親相愛的“仁”是內在的,但他認為“義”是外在的,這就相當於承認孟子的一半的觀點。告子認為,只要駁倒了孟子的義也是內在的觀點,他就算贏。告子運用了生活經驗中的事實判斷來論述,我尊敬年長的人,是因為他年長;我看到白色的東西,是因為那個東西是白色的。言外之意是人類的行為方式是外在的,與人的主觀認識無關,人總不可能睜眼說瞎話把白的東西說成黑的吧。告子這是基於事實判斷和生活經驗,聽起來很雄辯的樣子。但是孟子比他更“狡猾”,這一次孟子不和告子談事實判斷和生活經驗,孟子從人類的價值判斷的角度去懟告子。

孟子說人對白色的東西判斷確實是一樣的,因為這是事實判斷,但是在尊敬長者方面,卻不一樣。因為人對老馬和老人的感情完全不一樣,這是包含了人類情感的價值判斷。告子你不是一直說“食色性”也嗎,這說明你就是個吃貨,你認為吃東西是人內在的本性。這就相當於你喜歡吃烤肉,不管哪裡的烤肉,還不是取決於你的口味嗎?而口味不就是內在的嗎?

這一回,告子被辯得體無完膚乖乖認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