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果說有一篇文章適合高一高二高三所有年級的同學看,那麼非此篇莫屬。洋哥的學員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什麼樣的學生才是一個合格的學習者,才是一個合格的高中生。

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來自廣西,考的是全國三卷。高二時參加2018年高考,是我認為我高中階段做過的酷事之一,也許當初前進路上有諸多猶豫迷惘,但最後也只剩下一句“好爽 !”現在,我想將我的經歷寫下來,談談我備考、高考的感受以及這段經歷對我更深遠的影響 。

1 報名(2017.06-2017.11)

最早開始有這個念頭是高一的期末。彼時高三的高考成績放榜,學長學姐們考得並不理想,為他們感到遺憾的同時,我也不由得思考,是否有一種途徑,可以讓我離高考更近一點?

我首先想到了中科大的少年班,仔細看過官網上的招生簡章之後,我選擇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創新試點班”。

做了決定後,便開始準備一些申請材料,到了九月中旬科大官方發佈簡章,便按要求報了名。當時只經過一個高中學年,材料比較單薄,我認為其中起了比較重要作用的應該是我前十名的成績單,省內主辦的的生物、化學競賽的一等獎,以及英語能力競賽(NEPCS)全國一等獎。

在我看來,科大創班的初審還是比較容易通過的,只要排名不算太后,也有一些獎項就可以了。

網上提交和郵寄材料都完成後,接下來便是整整一個月的忐忑等待,最終在十一月初收到科大發來的准考證以及相關函件。高考報名時間在十一月中旬截止報名,當時已經是時間很緊張了,而我又是當地唯一一個報考創新班的學生,因此與校領導、考試院的溝通頗費一番周折。幸運的是,最終我還是成功報名了。

"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果說有一篇文章適合高一高二高三所有年級的同學看,那麼非此篇莫屬。洋哥的學員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什麼樣的學生才是一個合格的學習者,才是一個合格的高中生。

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來自廣西,考的是全國三卷。高二時參加2018年高考,是我認為我高中階段做過的酷事之一,也許當初前進路上有諸多猶豫迷惘,但最後也只剩下一句“好爽 !”現在,我想將我的經歷寫下來,談談我備考、高考的感受以及這段經歷對我更深遠的影響 。

1 報名(2017.06-2017.11)

最早開始有這個念頭是高一的期末。彼時高三的高考成績放榜,學長學姐們考得並不理想,為他們感到遺憾的同時,我也不由得思考,是否有一種途徑,可以讓我離高考更近一點?

我首先想到了中科大的少年班,仔細看過官網上的招生簡章之後,我選擇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創新試點班”。

做了決定後,便開始準備一些申請材料,到了九月中旬科大官方發佈簡章,便按要求報了名。當時只經過一個高中學年,材料比較單薄,我認為其中起了比較重要作用的應該是我前十名的成績單,省內主辦的的生物、化學競賽的一等獎,以及英語能力競賽(NEPCS)全國一等獎。

在我看來,科大創班的初審還是比較容易通過的,只要排名不算太后,也有一些獎項就可以了。

網上提交和郵寄材料都完成後,接下來便是整整一個月的忐忑等待,最終在十一月初收到科大發來的准考證以及相關函件。高考報名時間在十一月中旬截止報名,當時已經是時間很緊張了,而我又是當地唯一一個報考創新班的學生,因此與校領導、考試院的溝通頗費一番周折。幸運的是,最終我還是成功報名了。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 一次備考(2017.11-2018.06)

既然前期的一系列申請報名已經塵埃落定,我也更深刻地意識到,高考離我真的很近很近了。六月七號這個日期可以說是我的一次機會,也可以說是我自己加上的一層制約。我不得不以一個高考生的身份來要求自己多往後面想,多往遠處看,不僅僅是備考的知識與技巧,也更是對於自己人生的規劃。又或者說,在更早之前的決定階段,我就已經逼迫自己明確未來的方向,從活在當下想到了一年後、兩年後的高考,甚至以後的學業規劃。

由於缺乏備考經驗和對高考的認知,我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給我的建議是,先刷高考真題,熟悉高考怎麼考,然後自己做分析、歸納。

最開始的我會想,高考題也沒幾套,這麼珍貴的東西刷刷就沒了,因此並不十分熱衷於高考題,反而喜歡練各種模擬卷,想要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在後來的學習中,我卻吃盡了苦頭,忍不住感慨一句,真香。

儘管選考內容仍未學完,但是開始以套卷形式刷真題是完全可行的。因為高考題本來就是極具綱領性的實例,也是絕佳的學習內容,它並非“消耗品”,而是“藝術品”。

刷真題的目的與刷模擬題的目的並不完全一致,對於前者,是賞析、學習,對於後者,是提速、保持手感。更何況,以限時訓練的形式來刷真題並不能達到“模擬”的效果,因為無論如何,平時的練習中總會涉及少量選出來的真題,並非完全沒有做過的新題。我在高二寒假刷完了近三年的理數與理綜,基本上數學110+,理綜230+,雖然比較低,但我並不如何擔憂,因為的確缺乏訓練,也因為抱著一股長見識的心態。

不重視真題是我犯的第一個錯誤,從中,我明白了要明確自己做題的目的。而我犯的第二個錯誤其實是過於重視速度。

由於經常被學長學姐“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理綜試卷”的抱怨嚇住,因此初寫理綜時會心浮氣躁,不敢寫壓軸題,還非要留出檢查時間,基本上我把寫理綜的忌諱犯全了,最極端的時候,兩個半小時的理綜時間,兩個小時在寫試卷,半個小時在檢查。老師批評我強行提速,我自己也因心急犯的錯誤失望。

在這樣的急躁態度之下,我讀題並不仔細,物理會忽略摩擦,會忽略光滑,也會忽略重力分力,而化學則忽略工藝流程的連貫性,反應原理的計算也經常出錯,而生物的敘述總是想到就寫,表達並不嚴謹,失分大坑見一個踩一個,那時的我,一個大寫的反面教材。

後來在訓練中一點一點調整做題的節奏,儘量填滿考試的時間,僅留5~10分鐘檢查,自己也想明白了:有很多無意識的錯誤是無法檢查出來的,減少無謂失分的唯一方法是做題時就已經足夠細緻,避免“返工”。

最後定下來的理綜做題節奏是35`40分鐘的選擇題,10~15分鐘物理實驗題,10分鐘物理24題,然後跳過25題,每道化學大題都花12~15分鐘完成,生物的解答題花20`25分鐘完成,三道選考題共花15~20分鐘完成,物理壓軸題至少要花二十分鐘寫完,以及最後花幾分鐘檢查一下不放心的部分。

而數學的備考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因為17年之前數學難度的大頭都放在圓錐與導數,我們已經在老師的帶領下對於這兩個題型做過深入研究,經過了系統的學習和強化刷題之後,我漸漸發現大多數模擬題並不能做到如高考題一般新穎和“奇葩”,前者偏向套路化,而後者則捉摸不定,相當考察數學素養。

我努力去體會高考題那種“氣質”,看標答的一些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敘述,也看一些非官方的解答,反覆地做這兩類壓軸,具有了一定的信心 。

對於數學的壓軸小題來說,其實是“不可複習”的,17年以前的壓軸小題要麼運算量大,要麼切入點難找,無套路可循,也無固定考察方向,當時我倒把這一部分放一放,沒怎麼訓練過,因為我認為再多的準備也是無用功。

而最後,當我坐在考場內時,才明白什麼叫大吃一驚。

"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果說有一篇文章適合高一高二高三所有年級的同學看,那麼非此篇莫屬。洋哥的學員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什麼樣的學生才是一個合格的學習者,才是一個合格的高中生。

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來自廣西,考的是全國三卷。高二時參加2018年高考,是我認為我高中階段做過的酷事之一,也許當初前進路上有諸多猶豫迷惘,但最後也只剩下一句“好爽 !”現在,我想將我的經歷寫下來,談談我備考、高考的感受以及這段經歷對我更深遠的影響 。

1 報名(2017.06-2017.11)

最早開始有這個念頭是高一的期末。彼時高三的高考成績放榜,學長學姐們考得並不理想,為他們感到遺憾的同時,我也不由得思考,是否有一種途徑,可以讓我離高考更近一點?

我首先想到了中科大的少年班,仔細看過官網上的招生簡章之後,我選擇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創新試點班”。

做了決定後,便開始準備一些申請材料,到了九月中旬科大官方發佈簡章,便按要求報了名。當時只經過一個高中學年,材料比較單薄,我認為其中起了比較重要作用的應該是我前十名的成績單,省內主辦的的生物、化學競賽的一等獎,以及英語能力競賽(NEPCS)全國一等獎。

在我看來,科大創班的初審還是比較容易通過的,只要排名不算太后,也有一些獎項就可以了。

網上提交和郵寄材料都完成後,接下來便是整整一個月的忐忑等待,最終在十一月初收到科大發來的准考證以及相關函件。高考報名時間在十一月中旬截止報名,當時已經是時間很緊張了,而我又是當地唯一一個報考創新班的學生,因此與校領導、考試院的溝通頗費一番周折。幸運的是,最終我還是成功報名了。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 一次備考(2017.11-2018.06)

既然前期的一系列申請報名已經塵埃落定,我也更深刻地意識到,高考離我真的很近很近了。六月七號這個日期可以說是我的一次機會,也可以說是我自己加上的一層制約。我不得不以一個高考生的身份來要求自己多往後面想,多往遠處看,不僅僅是備考的知識與技巧,也更是對於自己人生的規劃。又或者說,在更早之前的決定階段,我就已經逼迫自己明確未來的方向,從活在當下想到了一年後、兩年後的高考,甚至以後的學業規劃。

由於缺乏備考經驗和對高考的認知,我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給我的建議是,先刷高考真題,熟悉高考怎麼考,然後自己做分析、歸納。

最開始的我會想,高考題也沒幾套,這麼珍貴的東西刷刷就沒了,因此並不十分熱衷於高考題,反而喜歡練各種模擬卷,想要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在後來的學習中,我卻吃盡了苦頭,忍不住感慨一句,真香。

儘管選考內容仍未學完,但是開始以套卷形式刷真題是完全可行的。因為高考題本來就是極具綱領性的實例,也是絕佳的學習內容,它並非“消耗品”,而是“藝術品”。

刷真題的目的與刷模擬題的目的並不完全一致,對於前者,是賞析、學習,對於後者,是提速、保持手感。更何況,以限時訓練的形式來刷真題並不能達到“模擬”的效果,因為無論如何,平時的練習中總會涉及少量選出來的真題,並非完全沒有做過的新題。我在高二寒假刷完了近三年的理數與理綜,基本上數學110+,理綜230+,雖然比較低,但我並不如何擔憂,因為的確缺乏訓練,也因為抱著一股長見識的心態。

不重視真題是我犯的第一個錯誤,從中,我明白了要明確自己做題的目的。而我犯的第二個錯誤其實是過於重視速度。

由於經常被學長學姐“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理綜試卷”的抱怨嚇住,因此初寫理綜時會心浮氣躁,不敢寫壓軸題,還非要留出檢查時間,基本上我把寫理綜的忌諱犯全了,最極端的時候,兩個半小時的理綜時間,兩個小時在寫試卷,半個小時在檢查。老師批評我強行提速,我自己也因心急犯的錯誤失望。

在這樣的急躁態度之下,我讀題並不仔細,物理會忽略摩擦,會忽略光滑,也會忽略重力分力,而化學則忽略工藝流程的連貫性,反應原理的計算也經常出錯,而生物的敘述總是想到就寫,表達並不嚴謹,失分大坑見一個踩一個,那時的我,一個大寫的反面教材。

後來在訓練中一點一點調整做題的節奏,儘量填滿考試的時間,僅留5~10分鐘檢查,自己也想明白了:有很多無意識的錯誤是無法檢查出來的,減少無謂失分的唯一方法是做題時就已經足夠細緻,避免“返工”。

最後定下來的理綜做題節奏是35`40分鐘的選擇題,10~15分鐘物理實驗題,10分鐘物理24題,然後跳過25題,每道化學大題都花12~15分鐘完成,生物的解答題花20`25分鐘完成,三道選考題共花15~20分鐘完成,物理壓軸題至少要花二十分鐘寫完,以及最後花幾分鐘檢查一下不放心的部分。

而數學的備考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因為17年之前數學難度的大頭都放在圓錐與導數,我們已經在老師的帶領下對於這兩個題型做過深入研究,經過了系統的學習和強化刷題之後,我漸漸發現大多數模擬題並不能做到如高考題一般新穎和“奇葩”,前者偏向套路化,而後者則捉摸不定,相當考察數學素養。

我努力去體會高考題那種“氣質”,看標答的一些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敘述,也看一些非官方的解答,反覆地做這兩類壓軸,具有了一定的信心 。

對於數學的壓軸小題來說,其實是“不可複習”的,17年以前的壓軸小題要麼運算量大,要麼切入點難找,無套路可循,也無固定考察方向,當時我倒把這一部分放一放,沒怎麼訓練過,因為我認為再多的準備也是無用功。

而最後,當我坐在考場內時,才明白什麼叫大吃一驚。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3 一次高考(2018)

離高考還有幾天的時候我焦慮得不行,知道是一回事,親身經歷又是一回事,但澎湃的心緒終究在考前動員大會上,領導的叮囑聲中平靜下來。

我發現我真的沒什麼好怕的,考好了能給予我信心,考不好也不影響什麼,這是我賺的一次全真模擬的機會,我只需要靜靜享受它。

按照我的複習計劃中,考前一天看了一些語文的筆記、試卷,以及數學的錯題,我沒有特別調整作息,該吃吃該睡睡,相當的無所謂。

最終走進考場的時候我還是有些緊張,特別是看到18年語文試卷各種題型的變化,而我又沒有端正態度,只將自己作為一個評價者而非一個參與者,因此答題答得格外艱難,也可以說平時語文不上心,我怎麼對它,它就怎麼對我了。

中午回宿舍時還在QQ上跟語文老師進行了一波吐槽,而老師只安慰我下午好好考,不要想那麼多,我也適時看一些數學的錯題,按照經驗在白紙上回憶寫下什麼題型考什麼內容,而我錯過的點又是哪些,高效完成了回顧。

下午的數學剛開始順得讓人不敢相信,選填壓軸變簡單了,也沒有計算量特別大的題目,特別是立體幾何竟然可以用傳統法快速求解,對我來說算一個搶時間的驚喜。

但驚喜止步於此了,接下來的是驚嚇雙連。首先是解幾,寫到最後要求公差直接懵了,因為當時求完參數還原出來的一元二次方程過於醜陋,我那時有點擔心前面運算錯誤 ,就沒有算到最後。

結果跳過這一座大山,下一座大山更令人滿頭問號。當時沒有做變形就直接求了兩次導,因為過於醜陋而放棄了,後來老師跟我們講了三次求導的解法,恍然大悟。不過高考考的就是運算和心態,即便我在考場上明白要求三次導,也可能會因各種運算錯誤而做錯,所以並不如何遺憾。

當年三卷的導數是三套卷裡最難、也最讓人迷惑的。直到很久以後我才看懂命題中心出的標準答案,不得不說,這個思路對於我這樣水平中等偏上的學生都不好理解,命題人真的下手太黑了。更令我憤憤不平的是,考試中心官方出的試題分析讚賞這道題“通法通解”……

但那已經是後話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最後那半個小時在檢查但檢查不出錯誤中度過,第一次高考的我尚未經過諸多模擬考的摧殘,心態比較崩潰,兩道大題都沒有做到最後。

出來倒不如何沮喪,反正我做不出來,那至少絕大部分人都做不出來。

當晚快速瀏覽了一遍理綜真題,又看了看化學選考書和生物選考書,再看了看理綜一些易錯點,時間差不多也休息了。

第二天的理綜同樣令人吃驚,物理基本無障礙,化學和生物有些空比較難填,但總體來看,難度有所下調,這點可以從2018年三卷地區水漲船高的錄取線可以看出。

下午的英語則是一貫比較簡單,也十分順利地寫完了。

考完最後一科出來後,我其實沒什麼感覺,不能評價自己考得好不好,也不想糾結這些。我彷彿與周圍的環境產生了隔膜一般,那天陽光灑滿校園,周圍的人都喜笑顏開,而我註定不屬於解放的那一類人。

我還有一年。我也只有一年了。

佈滿荊棘的前路等著我走過。

我需要從這一次寶貴的參加高考的機會中汲取經驗,才能更快地成長起來。

"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果說有一篇文章適合高一高二高三所有年級的同學看,那麼非此篇莫屬。洋哥的學員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什麼樣的學生才是一個合格的學習者,才是一個合格的高中生。

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來自廣西,考的是全國三卷。高二時參加2018年高考,是我認為我高中階段做過的酷事之一,也許當初前進路上有諸多猶豫迷惘,但最後也只剩下一句“好爽 !”現在,我想將我的經歷寫下來,談談我備考、高考的感受以及這段經歷對我更深遠的影響 。

1 報名(2017.06-2017.11)

最早開始有這個念頭是高一的期末。彼時高三的高考成績放榜,學長學姐們考得並不理想,為他們感到遺憾的同時,我也不由得思考,是否有一種途徑,可以讓我離高考更近一點?

我首先想到了中科大的少年班,仔細看過官網上的招生簡章之後,我選擇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創新試點班”。

做了決定後,便開始準備一些申請材料,到了九月中旬科大官方發佈簡章,便按要求報了名。當時只經過一個高中學年,材料比較單薄,我認為其中起了比較重要作用的應該是我前十名的成績單,省內主辦的的生物、化學競賽的一等獎,以及英語能力競賽(NEPCS)全國一等獎。

在我看來,科大創班的初審還是比較容易通過的,只要排名不算太后,也有一些獎項就可以了。

網上提交和郵寄材料都完成後,接下來便是整整一個月的忐忑等待,最終在十一月初收到科大發來的准考證以及相關函件。高考報名時間在十一月中旬截止報名,當時已經是時間很緊張了,而我又是當地唯一一個報考創新班的學生,因此與校領導、考試院的溝通頗費一番周折。幸運的是,最終我還是成功報名了。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 一次備考(2017.11-2018.06)

既然前期的一系列申請報名已經塵埃落定,我也更深刻地意識到,高考離我真的很近很近了。六月七號這個日期可以說是我的一次機會,也可以說是我自己加上的一層制約。我不得不以一個高考生的身份來要求自己多往後面想,多往遠處看,不僅僅是備考的知識與技巧,也更是對於自己人生的規劃。又或者說,在更早之前的決定階段,我就已經逼迫自己明確未來的方向,從活在當下想到了一年後、兩年後的高考,甚至以後的學業規劃。

由於缺乏備考經驗和對高考的認知,我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給我的建議是,先刷高考真題,熟悉高考怎麼考,然後自己做分析、歸納。

最開始的我會想,高考題也沒幾套,這麼珍貴的東西刷刷就沒了,因此並不十分熱衷於高考題,反而喜歡練各種模擬卷,想要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在後來的學習中,我卻吃盡了苦頭,忍不住感慨一句,真香。

儘管選考內容仍未學完,但是開始以套卷形式刷真題是完全可行的。因為高考題本來就是極具綱領性的實例,也是絕佳的學習內容,它並非“消耗品”,而是“藝術品”。

刷真題的目的與刷模擬題的目的並不完全一致,對於前者,是賞析、學習,對於後者,是提速、保持手感。更何況,以限時訓練的形式來刷真題並不能達到“模擬”的效果,因為無論如何,平時的練習中總會涉及少量選出來的真題,並非完全沒有做過的新題。我在高二寒假刷完了近三年的理數與理綜,基本上數學110+,理綜230+,雖然比較低,但我並不如何擔憂,因為的確缺乏訓練,也因為抱著一股長見識的心態。

不重視真題是我犯的第一個錯誤,從中,我明白了要明確自己做題的目的。而我犯的第二個錯誤其實是過於重視速度。

由於經常被學長學姐“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理綜試卷”的抱怨嚇住,因此初寫理綜時會心浮氣躁,不敢寫壓軸題,還非要留出檢查時間,基本上我把寫理綜的忌諱犯全了,最極端的時候,兩個半小時的理綜時間,兩個小時在寫試卷,半個小時在檢查。老師批評我強行提速,我自己也因心急犯的錯誤失望。

在這樣的急躁態度之下,我讀題並不仔細,物理會忽略摩擦,會忽略光滑,也會忽略重力分力,而化學則忽略工藝流程的連貫性,反應原理的計算也經常出錯,而生物的敘述總是想到就寫,表達並不嚴謹,失分大坑見一個踩一個,那時的我,一個大寫的反面教材。

後來在訓練中一點一點調整做題的節奏,儘量填滿考試的時間,僅留5~10分鐘檢查,自己也想明白了:有很多無意識的錯誤是無法檢查出來的,減少無謂失分的唯一方法是做題時就已經足夠細緻,避免“返工”。

最後定下來的理綜做題節奏是35`40分鐘的選擇題,10~15分鐘物理實驗題,10分鐘物理24題,然後跳過25題,每道化學大題都花12~15分鐘完成,生物的解答題花20`25分鐘完成,三道選考題共花15~20分鐘完成,物理壓軸題至少要花二十分鐘寫完,以及最後花幾分鐘檢查一下不放心的部分。

而數學的備考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因為17年之前數學難度的大頭都放在圓錐與導數,我們已經在老師的帶領下對於這兩個題型做過深入研究,經過了系統的學習和強化刷題之後,我漸漸發現大多數模擬題並不能做到如高考題一般新穎和“奇葩”,前者偏向套路化,而後者則捉摸不定,相當考察數學素養。

我努力去體會高考題那種“氣質”,看標答的一些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敘述,也看一些非官方的解答,反覆地做這兩類壓軸,具有了一定的信心 。

對於數學的壓軸小題來說,其實是“不可複習”的,17年以前的壓軸小題要麼運算量大,要麼切入點難找,無套路可循,也無固定考察方向,當時我倒把這一部分放一放,沒怎麼訓練過,因為我認為再多的準備也是無用功。

而最後,當我坐在考場內時,才明白什麼叫大吃一驚。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3 一次高考(2018)

離高考還有幾天的時候我焦慮得不行,知道是一回事,親身經歷又是一回事,但澎湃的心緒終究在考前動員大會上,領導的叮囑聲中平靜下來。

我發現我真的沒什麼好怕的,考好了能給予我信心,考不好也不影響什麼,這是我賺的一次全真模擬的機會,我只需要靜靜享受它。

按照我的複習計劃中,考前一天看了一些語文的筆記、試卷,以及數學的錯題,我沒有特別調整作息,該吃吃該睡睡,相當的無所謂。

最終走進考場的時候我還是有些緊張,特別是看到18年語文試卷各種題型的變化,而我又沒有端正態度,只將自己作為一個評價者而非一個參與者,因此答題答得格外艱難,也可以說平時語文不上心,我怎麼對它,它就怎麼對我了。

中午回宿舍時還在QQ上跟語文老師進行了一波吐槽,而老師只安慰我下午好好考,不要想那麼多,我也適時看一些數學的錯題,按照經驗在白紙上回憶寫下什麼題型考什麼內容,而我錯過的點又是哪些,高效完成了回顧。

下午的數學剛開始順得讓人不敢相信,選填壓軸變簡單了,也沒有計算量特別大的題目,特別是立體幾何竟然可以用傳統法快速求解,對我來說算一個搶時間的驚喜。

但驚喜止步於此了,接下來的是驚嚇雙連。首先是解幾,寫到最後要求公差直接懵了,因為當時求完參數還原出來的一元二次方程過於醜陋,我那時有點擔心前面運算錯誤 ,就沒有算到最後。

結果跳過這一座大山,下一座大山更令人滿頭問號。當時沒有做變形就直接求了兩次導,因為過於醜陋而放棄了,後來老師跟我們講了三次求導的解法,恍然大悟。不過高考考的就是運算和心態,即便我在考場上明白要求三次導,也可能會因各種運算錯誤而做錯,所以並不如何遺憾。

當年三卷的導數是三套卷裡最難、也最讓人迷惑的。直到很久以後我才看懂命題中心出的標準答案,不得不說,這個思路對於我這樣水平中等偏上的學生都不好理解,命題人真的下手太黑了。更令我憤憤不平的是,考試中心官方出的試題分析讚賞這道題“通法通解”……

但那已經是後話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最後那半個小時在檢查但檢查不出錯誤中度過,第一次高考的我尚未經過諸多模擬考的摧殘,心態比較崩潰,兩道大題都沒有做到最後。

出來倒不如何沮喪,反正我做不出來,那至少絕大部分人都做不出來。

當晚快速瀏覽了一遍理綜真題,又看了看化學選考書和生物選考書,再看了看理綜一些易錯點,時間差不多也休息了。

第二天的理綜同樣令人吃驚,物理基本無障礙,化學和生物有些空比較難填,但總體來看,難度有所下調,這點可以從2018年三卷地區水漲船高的錄取線可以看出。

下午的英語則是一貫比較簡單,也十分順利地寫完了。

考完最後一科出來後,我其實沒什麼感覺,不能評價自己考得好不好,也不想糾結這些。我彷彿與周圍的環境產生了隔膜一般,那天陽光灑滿校園,周圍的人都喜笑顏開,而我註定不屬於解放的那一類人。

我還有一年。我也只有一年了。

佈滿荊棘的前路等著我走過。

我需要從這一次寶貴的參加高考的機會中汲取經驗,才能更快地成長起來。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4 一次總結(2018)

我現在依然記得查成績前是如何的忐忑,也記得看到成績比預想的高是如何的激動。語文109,數學127,理綜261,英語142,總分639,省排名1600左右,在當年剛好夠得上南開在廣西的錄取線。

老師們知悉我的成績後,都說已經很不錯了,我至今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安慰。

儘管成績比估分高,但當時我的不滿意,我的遺憾,都是真的。我知道自己在高考中有不少失誤,並且為此深感不甘。

而另一方面,我的成績也給予了我充足的底氣。我還沒有經過系統的複習,第二次參加高考時再差也不會比第一次更差了,我可以向更高分發起衝擊。

除了心態與經驗,這次經歷帶給我的還有思維方式的轉變。從前渾渾噩噩,覺得高考離自己很遠,每天只要保持無方向的努力就可以應付學校的測驗,保持一個不錯的名次了。而在高二的一整年裡,我突然有了目標,那就是儘可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說出來可能很膚淺,但這一個目標使我提前做好計劃,使我提前接觸高考本身,我在壓力下比同齡人更早地考慮要怎麼備考,我犯的錯誤和我的收穫指導我進行下一次備考。

在大多數學校裡,高一高二考的內容與高三考的內容都有一定程度的脫節,這也就是為什麼剛接觸高考題型時我們會一臉懵,而後來又會發現,高考的重點遠遠不是高一高二時的記與背,高考考的是更深層次的應用與分析,而高二的我能主動擁抱高考題型,比很多糾結於學校測驗的同齡人走快了一步。

這一次高考,是我難得的際遇,在那以後,我學會了學習。

"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果說有一篇文章適合高一高二高三所有年級的同學看,那麼非此篇莫屬。洋哥的學員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什麼樣的學生才是一個合格的學習者,才是一個合格的高中生。

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來自廣西,考的是全國三卷。高二時參加2018年高考,是我認為我高中階段做過的酷事之一,也許當初前進路上有諸多猶豫迷惘,但最後也只剩下一句“好爽 !”現在,我想將我的經歷寫下來,談談我備考、高考的感受以及這段經歷對我更深遠的影響 。

1 報名(2017.06-2017.11)

最早開始有這個念頭是高一的期末。彼時高三的高考成績放榜,學長學姐們考得並不理想,為他們感到遺憾的同時,我也不由得思考,是否有一種途徑,可以讓我離高考更近一點?

我首先想到了中科大的少年班,仔細看過官網上的招生簡章之後,我選擇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創新試點班”。

做了決定後,便開始準備一些申請材料,到了九月中旬科大官方發佈簡章,便按要求報了名。當時只經過一個高中學年,材料比較單薄,我認為其中起了比較重要作用的應該是我前十名的成績單,省內主辦的的生物、化學競賽的一等獎,以及英語能力競賽(NEPCS)全國一等獎。

在我看來,科大創班的初審還是比較容易通過的,只要排名不算太后,也有一些獎項就可以了。

網上提交和郵寄材料都完成後,接下來便是整整一個月的忐忑等待,最終在十一月初收到科大發來的准考證以及相關函件。高考報名時間在十一月中旬截止報名,當時已經是時間很緊張了,而我又是當地唯一一個報考創新班的學生,因此與校領導、考試院的溝通頗費一番周折。幸運的是,最終我還是成功報名了。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 一次備考(2017.11-2018.06)

既然前期的一系列申請報名已經塵埃落定,我也更深刻地意識到,高考離我真的很近很近了。六月七號這個日期可以說是我的一次機會,也可以說是我自己加上的一層制約。我不得不以一個高考生的身份來要求自己多往後面想,多往遠處看,不僅僅是備考的知識與技巧,也更是對於自己人生的規劃。又或者說,在更早之前的決定階段,我就已經逼迫自己明確未來的方向,從活在當下想到了一年後、兩年後的高考,甚至以後的學業規劃。

由於缺乏備考經驗和對高考的認知,我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給我的建議是,先刷高考真題,熟悉高考怎麼考,然後自己做分析、歸納。

最開始的我會想,高考題也沒幾套,這麼珍貴的東西刷刷就沒了,因此並不十分熱衷於高考題,反而喜歡練各種模擬卷,想要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在後來的學習中,我卻吃盡了苦頭,忍不住感慨一句,真香。

儘管選考內容仍未學完,但是開始以套卷形式刷真題是完全可行的。因為高考題本來就是極具綱領性的實例,也是絕佳的學習內容,它並非“消耗品”,而是“藝術品”。

刷真題的目的與刷模擬題的目的並不完全一致,對於前者,是賞析、學習,對於後者,是提速、保持手感。更何況,以限時訓練的形式來刷真題並不能達到“模擬”的效果,因為無論如何,平時的練習中總會涉及少量選出來的真題,並非完全沒有做過的新題。我在高二寒假刷完了近三年的理數與理綜,基本上數學110+,理綜230+,雖然比較低,但我並不如何擔憂,因為的確缺乏訓練,也因為抱著一股長見識的心態。

不重視真題是我犯的第一個錯誤,從中,我明白了要明確自己做題的目的。而我犯的第二個錯誤其實是過於重視速度。

由於經常被學長學姐“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理綜試卷”的抱怨嚇住,因此初寫理綜時會心浮氣躁,不敢寫壓軸題,還非要留出檢查時間,基本上我把寫理綜的忌諱犯全了,最極端的時候,兩個半小時的理綜時間,兩個小時在寫試卷,半個小時在檢查。老師批評我強行提速,我自己也因心急犯的錯誤失望。

在這樣的急躁態度之下,我讀題並不仔細,物理會忽略摩擦,會忽略光滑,也會忽略重力分力,而化學則忽略工藝流程的連貫性,反應原理的計算也經常出錯,而生物的敘述總是想到就寫,表達並不嚴謹,失分大坑見一個踩一個,那時的我,一個大寫的反面教材。

後來在訓練中一點一點調整做題的節奏,儘量填滿考試的時間,僅留5~10分鐘檢查,自己也想明白了:有很多無意識的錯誤是無法檢查出來的,減少無謂失分的唯一方法是做題時就已經足夠細緻,避免“返工”。

最後定下來的理綜做題節奏是35`40分鐘的選擇題,10~15分鐘物理實驗題,10分鐘物理24題,然後跳過25題,每道化學大題都花12~15分鐘完成,生物的解答題花20`25分鐘完成,三道選考題共花15~20分鐘完成,物理壓軸題至少要花二十分鐘寫完,以及最後花幾分鐘檢查一下不放心的部分。

而數學的備考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因為17年之前數學難度的大頭都放在圓錐與導數,我們已經在老師的帶領下對於這兩個題型做過深入研究,經過了系統的學習和強化刷題之後,我漸漸發現大多數模擬題並不能做到如高考題一般新穎和“奇葩”,前者偏向套路化,而後者則捉摸不定,相當考察數學素養。

我努力去體會高考題那種“氣質”,看標答的一些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敘述,也看一些非官方的解答,反覆地做這兩類壓軸,具有了一定的信心 。

對於數學的壓軸小題來說,其實是“不可複習”的,17年以前的壓軸小題要麼運算量大,要麼切入點難找,無套路可循,也無固定考察方向,當時我倒把這一部分放一放,沒怎麼訓練過,因為我認為再多的準備也是無用功。

而最後,當我坐在考場內時,才明白什麼叫大吃一驚。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3 一次高考(2018)

離高考還有幾天的時候我焦慮得不行,知道是一回事,親身經歷又是一回事,但澎湃的心緒終究在考前動員大會上,領導的叮囑聲中平靜下來。

我發現我真的沒什麼好怕的,考好了能給予我信心,考不好也不影響什麼,這是我賺的一次全真模擬的機會,我只需要靜靜享受它。

按照我的複習計劃中,考前一天看了一些語文的筆記、試卷,以及數學的錯題,我沒有特別調整作息,該吃吃該睡睡,相當的無所謂。

最終走進考場的時候我還是有些緊張,特別是看到18年語文試卷各種題型的變化,而我又沒有端正態度,只將自己作為一個評價者而非一個參與者,因此答題答得格外艱難,也可以說平時語文不上心,我怎麼對它,它就怎麼對我了。

中午回宿舍時還在QQ上跟語文老師進行了一波吐槽,而老師只安慰我下午好好考,不要想那麼多,我也適時看一些數學的錯題,按照經驗在白紙上回憶寫下什麼題型考什麼內容,而我錯過的點又是哪些,高效完成了回顧。

下午的數學剛開始順得讓人不敢相信,選填壓軸變簡單了,也沒有計算量特別大的題目,特別是立體幾何竟然可以用傳統法快速求解,對我來說算一個搶時間的驚喜。

但驚喜止步於此了,接下來的是驚嚇雙連。首先是解幾,寫到最後要求公差直接懵了,因為當時求完參數還原出來的一元二次方程過於醜陋,我那時有點擔心前面運算錯誤 ,就沒有算到最後。

結果跳過這一座大山,下一座大山更令人滿頭問號。當時沒有做變形就直接求了兩次導,因為過於醜陋而放棄了,後來老師跟我們講了三次求導的解法,恍然大悟。不過高考考的就是運算和心態,即便我在考場上明白要求三次導,也可能會因各種運算錯誤而做錯,所以並不如何遺憾。

當年三卷的導數是三套卷裡最難、也最讓人迷惑的。直到很久以後我才看懂命題中心出的標準答案,不得不說,這個思路對於我這樣水平中等偏上的學生都不好理解,命題人真的下手太黑了。更令我憤憤不平的是,考試中心官方出的試題分析讚賞這道題“通法通解”……

但那已經是後話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最後那半個小時在檢查但檢查不出錯誤中度過,第一次高考的我尚未經過諸多模擬考的摧殘,心態比較崩潰,兩道大題都沒有做到最後。

出來倒不如何沮喪,反正我做不出來,那至少絕大部分人都做不出來。

當晚快速瀏覽了一遍理綜真題,又看了看化學選考書和生物選考書,再看了看理綜一些易錯點,時間差不多也休息了。

第二天的理綜同樣令人吃驚,物理基本無障礙,化學和生物有些空比較難填,但總體來看,難度有所下調,這點可以從2018年三卷地區水漲船高的錄取線可以看出。

下午的英語則是一貫比較簡單,也十分順利地寫完了。

考完最後一科出來後,我其實沒什麼感覺,不能評價自己考得好不好,也不想糾結這些。我彷彿與周圍的環境產生了隔膜一般,那天陽光灑滿校園,周圍的人都喜笑顏開,而我註定不屬於解放的那一類人。

我還有一年。我也只有一年了。

佈滿荊棘的前路等著我走過。

我需要從這一次寶貴的參加高考的機會中汲取經驗,才能更快地成長起來。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4 一次總結(2018)

我現在依然記得查成績前是如何的忐忑,也記得看到成績比預想的高是如何的激動。語文109,數學127,理綜261,英語142,總分639,省排名1600左右,在當年剛好夠得上南開在廣西的錄取線。

老師們知悉我的成績後,都說已經很不錯了,我至今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安慰。

儘管成績比估分高,但當時我的不滿意,我的遺憾,都是真的。我知道自己在高考中有不少失誤,並且為此深感不甘。

而另一方面,我的成績也給予了我充足的底氣。我還沒有經過系統的複習,第二次參加高考時再差也不會比第一次更差了,我可以向更高分發起衝擊。

除了心態與經驗,這次經歷帶給我的還有思維方式的轉變。從前渾渾噩噩,覺得高考離自己很遠,每天只要保持無方向的努力就可以應付學校的測驗,保持一個不錯的名次了。而在高二的一整年裡,我突然有了目標,那就是儘可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說出來可能很膚淺,但這一個目標使我提前做好計劃,使我提前接觸高考本身,我在壓力下比同齡人更早地考慮要怎麼備考,我犯的錯誤和我的收穫指導我進行下一次備考。

在大多數學校裡,高一高二考的內容與高三考的內容都有一定程度的脫節,這也就是為什麼剛接觸高考題型時我們會一臉懵,而後來又會發現,高考的重點遠遠不是高一高二時的記與背,高考考的是更深層次的應用與分析,而高二的我能主動擁抱高考題型,比很多糾結於學校測驗的同齡人走快了一步。

這一次高考,是我難得的際遇,在那以後,我學會了學習。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5 二次備考(2018.07-2019.06)

第二次備考的時候比第一次順利多了,因為有老師的引領,也因為我有了經驗。

在整個高三,我基本是在做題、總結、看書中度過。吸取從前的教訓後,我開始做錯題本。

與以往將整道題抄下來的記法不同,我只記錄錯的某一個點,或是客觀題一個選項,或是主觀題一個空,零零碎碎地記下了,並按專題歸納,然後考前瀏覽一遍,便對我會犯什麼錯誤有了數,基本上能避免考試中重蹈覆轍。

高三的模擬考很多,如果是比較重要的,比如一二三模,我會特別看重,並在考前兩三天就制訂複習計劃進行復習,然後當成高考來考;如果是不那麼重要的,比如學校間的聯考,我就只會在考前一晚複習,僅僅當做一次檢測。

在平時,我做題的方式分兩種,一種是成體系地刷,目的是掌握知識或技巧,甚至攻克難題;另一種是做套題,一套選擇也好,一套解答題也好,都是為了保持手感,檢測知識體系,涉及面廣,需要限時完成。

當然,我對做題感到厭惡時會看做過的習題、試卷,或者乾脆看課本,尋找未曾留意過的邊角知識,並把不熟悉的點記下。高三一年中,生物課本至少看過五六次 ,化學課本也看過三四次,物理課本看過一次。我認為,越到後期,越應該回歸課本,看到自己已經有所遺忘的知識時會有一種“原來我學過”的感覺,也相當於檢測。

高三的課餘生活反倒比高一高二還精彩,我們會在課間看《成龍歷險記》,會在班會課打排球,也會捉弄老師。我身處重點班之中,這個集體卻不像傳統意義上的重點班那樣不肯放過一分一秒來學習 ,我很感激我的同學們,也十分懷念我們曾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何其有幸,能與這樣一群可愛的同窗一起度過這一年呢?

這個時候我的心態更趨向於平穩,那是一種去向已定的從容不迫。一次次的模擬考中,我已經對自己的實力有了充分的瞭解,最後只需要淡定地考一場試,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步入大學,奔赴燦爛盛大的世界。

我不再懼怕高考所代表的意義,我只需享受高考本身。

"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果說有一篇文章適合高一高二高三所有年級的同學看,那麼非此篇莫屬。洋哥的學員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什麼樣的學生才是一個合格的學習者,才是一個合格的高中生。

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來自廣西,考的是全國三卷。高二時參加2018年高考,是我認為我高中階段做過的酷事之一,也許當初前進路上有諸多猶豫迷惘,但最後也只剩下一句“好爽 !”現在,我想將我的經歷寫下來,談談我備考、高考的感受以及這段經歷對我更深遠的影響 。

1 報名(2017.06-2017.11)

最早開始有這個念頭是高一的期末。彼時高三的高考成績放榜,學長學姐們考得並不理想,為他們感到遺憾的同時,我也不由得思考,是否有一種途徑,可以讓我離高考更近一點?

我首先想到了中科大的少年班,仔細看過官網上的招生簡章之後,我選擇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創新試點班”。

做了決定後,便開始準備一些申請材料,到了九月中旬科大官方發佈簡章,便按要求報了名。當時只經過一個高中學年,材料比較單薄,我認為其中起了比較重要作用的應該是我前十名的成績單,省內主辦的的生物、化學競賽的一等獎,以及英語能力競賽(NEPCS)全國一等獎。

在我看來,科大創班的初審還是比較容易通過的,只要排名不算太后,也有一些獎項就可以了。

網上提交和郵寄材料都完成後,接下來便是整整一個月的忐忑等待,最終在十一月初收到科大發來的准考證以及相關函件。高考報名時間在十一月中旬截止報名,當時已經是時間很緊張了,而我又是當地唯一一個報考創新班的學生,因此與校領導、考試院的溝通頗費一番周折。幸運的是,最終我還是成功報名了。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 一次備考(2017.11-2018.06)

既然前期的一系列申請報名已經塵埃落定,我也更深刻地意識到,高考離我真的很近很近了。六月七號這個日期可以說是我的一次機會,也可以說是我自己加上的一層制約。我不得不以一個高考生的身份來要求自己多往後面想,多往遠處看,不僅僅是備考的知識與技巧,也更是對於自己人生的規劃。又或者說,在更早之前的決定階段,我就已經逼迫自己明確未來的方向,從活在當下想到了一年後、兩年後的高考,甚至以後的學業規劃。

由於缺乏備考經驗和對高考的認知,我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給我的建議是,先刷高考真題,熟悉高考怎麼考,然後自己做分析、歸納。

最開始的我會想,高考題也沒幾套,這麼珍貴的東西刷刷就沒了,因此並不十分熱衷於高考題,反而喜歡練各種模擬卷,想要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在後來的學習中,我卻吃盡了苦頭,忍不住感慨一句,真香。

儘管選考內容仍未學完,但是開始以套卷形式刷真題是完全可行的。因為高考題本來就是極具綱領性的實例,也是絕佳的學習內容,它並非“消耗品”,而是“藝術品”。

刷真題的目的與刷模擬題的目的並不完全一致,對於前者,是賞析、學習,對於後者,是提速、保持手感。更何況,以限時訓練的形式來刷真題並不能達到“模擬”的效果,因為無論如何,平時的練習中總會涉及少量選出來的真題,並非完全沒有做過的新題。我在高二寒假刷完了近三年的理數與理綜,基本上數學110+,理綜230+,雖然比較低,但我並不如何擔憂,因為的確缺乏訓練,也因為抱著一股長見識的心態。

不重視真題是我犯的第一個錯誤,從中,我明白了要明確自己做題的目的。而我犯的第二個錯誤其實是過於重視速度。

由於經常被學長學姐“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理綜試卷”的抱怨嚇住,因此初寫理綜時會心浮氣躁,不敢寫壓軸題,還非要留出檢查時間,基本上我把寫理綜的忌諱犯全了,最極端的時候,兩個半小時的理綜時間,兩個小時在寫試卷,半個小時在檢查。老師批評我強行提速,我自己也因心急犯的錯誤失望。

在這樣的急躁態度之下,我讀題並不仔細,物理會忽略摩擦,會忽略光滑,也會忽略重力分力,而化學則忽略工藝流程的連貫性,反應原理的計算也經常出錯,而生物的敘述總是想到就寫,表達並不嚴謹,失分大坑見一個踩一個,那時的我,一個大寫的反面教材。

後來在訓練中一點一點調整做題的節奏,儘量填滿考試的時間,僅留5~10分鐘檢查,自己也想明白了:有很多無意識的錯誤是無法檢查出來的,減少無謂失分的唯一方法是做題時就已經足夠細緻,避免“返工”。

最後定下來的理綜做題節奏是35`40分鐘的選擇題,10~15分鐘物理實驗題,10分鐘物理24題,然後跳過25題,每道化學大題都花12~15分鐘完成,生物的解答題花20`25分鐘完成,三道選考題共花15~20分鐘完成,物理壓軸題至少要花二十分鐘寫完,以及最後花幾分鐘檢查一下不放心的部分。

而數學的備考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因為17年之前數學難度的大頭都放在圓錐與導數,我們已經在老師的帶領下對於這兩個題型做過深入研究,經過了系統的學習和強化刷題之後,我漸漸發現大多數模擬題並不能做到如高考題一般新穎和“奇葩”,前者偏向套路化,而後者則捉摸不定,相當考察數學素養。

我努力去體會高考題那種“氣質”,看標答的一些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敘述,也看一些非官方的解答,反覆地做這兩類壓軸,具有了一定的信心 。

對於數學的壓軸小題來說,其實是“不可複習”的,17年以前的壓軸小題要麼運算量大,要麼切入點難找,無套路可循,也無固定考察方向,當時我倒把這一部分放一放,沒怎麼訓練過,因為我認為再多的準備也是無用功。

而最後,當我坐在考場內時,才明白什麼叫大吃一驚。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3 一次高考(2018)

離高考還有幾天的時候我焦慮得不行,知道是一回事,親身經歷又是一回事,但澎湃的心緒終究在考前動員大會上,領導的叮囑聲中平靜下來。

我發現我真的沒什麼好怕的,考好了能給予我信心,考不好也不影響什麼,這是我賺的一次全真模擬的機會,我只需要靜靜享受它。

按照我的複習計劃中,考前一天看了一些語文的筆記、試卷,以及數學的錯題,我沒有特別調整作息,該吃吃該睡睡,相當的無所謂。

最終走進考場的時候我還是有些緊張,特別是看到18年語文試卷各種題型的變化,而我又沒有端正態度,只將自己作為一個評價者而非一個參與者,因此答題答得格外艱難,也可以說平時語文不上心,我怎麼對它,它就怎麼對我了。

中午回宿舍時還在QQ上跟語文老師進行了一波吐槽,而老師只安慰我下午好好考,不要想那麼多,我也適時看一些數學的錯題,按照經驗在白紙上回憶寫下什麼題型考什麼內容,而我錯過的點又是哪些,高效完成了回顧。

下午的數學剛開始順得讓人不敢相信,選填壓軸變簡單了,也沒有計算量特別大的題目,特別是立體幾何竟然可以用傳統法快速求解,對我來說算一個搶時間的驚喜。

但驚喜止步於此了,接下來的是驚嚇雙連。首先是解幾,寫到最後要求公差直接懵了,因為當時求完參數還原出來的一元二次方程過於醜陋,我那時有點擔心前面運算錯誤 ,就沒有算到最後。

結果跳過這一座大山,下一座大山更令人滿頭問號。當時沒有做變形就直接求了兩次導,因為過於醜陋而放棄了,後來老師跟我們講了三次求導的解法,恍然大悟。不過高考考的就是運算和心態,即便我在考場上明白要求三次導,也可能會因各種運算錯誤而做錯,所以並不如何遺憾。

當年三卷的導數是三套卷裡最難、也最讓人迷惑的。直到很久以後我才看懂命題中心出的標準答案,不得不說,這個思路對於我這樣水平中等偏上的學生都不好理解,命題人真的下手太黑了。更令我憤憤不平的是,考試中心官方出的試題分析讚賞這道題“通法通解”……

但那已經是後話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最後那半個小時在檢查但檢查不出錯誤中度過,第一次高考的我尚未經過諸多模擬考的摧殘,心態比較崩潰,兩道大題都沒有做到最後。

出來倒不如何沮喪,反正我做不出來,那至少絕大部分人都做不出來。

當晚快速瀏覽了一遍理綜真題,又看了看化學選考書和生物選考書,再看了看理綜一些易錯點,時間差不多也休息了。

第二天的理綜同樣令人吃驚,物理基本無障礙,化學和生物有些空比較難填,但總體來看,難度有所下調,這點可以從2018年三卷地區水漲船高的錄取線可以看出。

下午的英語則是一貫比較簡單,也十分順利地寫完了。

考完最後一科出來後,我其實沒什麼感覺,不能評價自己考得好不好,也不想糾結這些。我彷彿與周圍的環境產生了隔膜一般,那天陽光灑滿校園,周圍的人都喜笑顏開,而我註定不屬於解放的那一類人。

我還有一年。我也只有一年了。

佈滿荊棘的前路等著我走過。

我需要從這一次寶貴的參加高考的機會中汲取經驗,才能更快地成長起來。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4 一次總結(2018)

我現在依然記得查成績前是如何的忐忑,也記得看到成績比預想的高是如何的激動。語文109,數學127,理綜261,英語142,總分639,省排名1600左右,在當年剛好夠得上南開在廣西的錄取線。

老師們知悉我的成績後,都說已經很不錯了,我至今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安慰。

儘管成績比估分高,但當時我的不滿意,我的遺憾,都是真的。我知道自己在高考中有不少失誤,並且為此深感不甘。

而另一方面,我的成績也給予了我充足的底氣。我還沒有經過系統的複習,第二次參加高考時再差也不會比第一次更差了,我可以向更高分發起衝擊。

除了心態與經驗,這次經歷帶給我的還有思維方式的轉變。從前渾渾噩噩,覺得高考離自己很遠,每天只要保持無方向的努力就可以應付學校的測驗,保持一個不錯的名次了。而在高二的一整年裡,我突然有了目標,那就是儘可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說出來可能很膚淺,但這一個目標使我提前做好計劃,使我提前接觸高考本身,我在壓力下比同齡人更早地考慮要怎麼備考,我犯的錯誤和我的收穫指導我進行下一次備考。

在大多數學校裡,高一高二考的內容與高三考的內容都有一定程度的脫節,這也就是為什麼剛接觸高考題型時我們會一臉懵,而後來又會發現,高考的重點遠遠不是高一高二時的記與背,高考考的是更深層次的應用與分析,而高二的我能主動擁抱高考題型,比很多糾結於學校測驗的同齡人走快了一步。

這一次高考,是我難得的際遇,在那以後,我學會了學習。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5 二次備考(2018.07-2019.06)

第二次備考的時候比第一次順利多了,因為有老師的引領,也因為我有了經驗。

在整個高三,我基本是在做題、總結、看書中度過。吸取從前的教訓後,我開始做錯題本。

與以往將整道題抄下來的記法不同,我只記錄錯的某一個點,或是客觀題一個選項,或是主觀題一個空,零零碎碎地記下了,並按專題歸納,然後考前瀏覽一遍,便對我會犯什麼錯誤有了數,基本上能避免考試中重蹈覆轍。

高三的模擬考很多,如果是比較重要的,比如一二三模,我會特別看重,並在考前兩三天就制訂複習計劃進行復習,然後當成高考來考;如果是不那麼重要的,比如學校間的聯考,我就只會在考前一晚複習,僅僅當做一次檢測。

在平時,我做題的方式分兩種,一種是成體系地刷,目的是掌握知識或技巧,甚至攻克難題;另一種是做套題,一套選擇也好,一套解答題也好,都是為了保持手感,檢測知識體系,涉及面廣,需要限時完成。

當然,我對做題感到厭惡時會看做過的習題、試卷,或者乾脆看課本,尋找未曾留意過的邊角知識,並把不熟悉的點記下。高三一年中,生物課本至少看過五六次 ,化學課本也看過三四次,物理課本看過一次。我認為,越到後期,越應該回歸課本,看到自己已經有所遺忘的知識時會有一種“原來我學過”的感覺,也相當於檢測。

高三的課餘生活反倒比高一高二還精彩,我們會在課間看《成龍歷險記》,會在班會課打排球,也會捉弄老師。我身處重點班之中,這個集體卻不像傳統意義上的重點班那樣不肯放過一分一秒來學習 ,我很感激我的同學們,也十分懷念我們曾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何其有幸,能與這樣一群可愛的同窗一起度過這一年呢?

這個時候我的心態更趨向於平穩,那是一種去向已定的從容不迫。一次次的模擬考中,我已經對自己的實力有了充分的瞭解,最後只需要淡定地考一場試,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步入大學,奔赴燦爛盛大的世界。

我不再懼怕高考所代表的意義,我只需享受高考本身。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6 二次高考(2019.06)

第二次高考的感覺跟第一次不一樣了,上一次是一個人的孤獨備考,這一次是我們班一起備考,甚至那兩天晚上的晚自習課間,我們還熄燈談起了八卦。到了這一步,多複習的那幾分鐘已經沒有意義了,該看的都看了,因此,我們相當放鬆,也珍惜離別前的這一刻。

但今年高考還是出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的,也許是我心情放鬆,所以看很多事情都覺得有趣,腦內彈幕刷個不停。

第一科的語文還沒髮捲時,坐在第一排的我看到前面監考老師翻到最後一頁出現了漫畫,監考員還若有若無地笑了一下,我當時以為漫畫是語用題型,略感莫名。

直到髮捲後,一看,才發現漫畫是作文題。聯想到前幾天語文老師還說著“之前考過的漫畫都跟教育有關,不過今年考的概率不大”,慌張倒不是很慌張,當時只覺好笑,又想到監考老師神祕的笑容,一下子就明白過來。

語文的其他內容倒記得不是很清晰了,也許曾有過波瀾壯闊的內心起伏,最終也歸於靜寂了。

下午的數學倒是延續了上一年前面簡單的風格,結果後面解答題題號大變,最後選考題更是出現一朵雲,想想也還是覺得好笑。但話又說回來,今年的壓軸題並不如何難,而且解幾題又是我們老師押中的阿基米德三角形,只是我臨場發揮不如意,倒是愧對老師了。

當晚聊天的時候我們就聊到了第二天的理綜肯定也會出乎意料,但該吵鬧還是接著吵鬧。

第二天發答題卡的時候看見生物部分兩道大題都是七八條橫線的空,等髮捲時,果不其然,發現生物確實有兩道思路設計題,但其實並不算難。而化學有一道有機實驗題也令人驚訝,因為我們都以為有機實驗已經退出高考舞臺了,現實又一次打臉了。但總體來說,今年理綜難度跟上一年差不多。

英語倒是出乎意料的簡單,比上一年簡單多了,我寫的時候已經有預感除作文外都是滿分,出來時大家也都在感慨英語是如何的簡單。

那天下午考英語的時候下了雨,真正走出考場時,天氣放晴,陽光炙烤著溼漉漉的地面,可我卻感受不到悶熱。

真正的解放來了,我也談不上有多麼激動,按部就班的事情罷了,我完成了這一階段的學習,就要開始為下一階段打算了。

人生的路還有很長啊。

"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果說有一篇文章適合高一高二高三所有年級的同學看,那麼非此篇莫屬。洋哥的學員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什麼樣的學生才是一個合格的學習者,才是一個合格的高中生。

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來自廣西,考的是全國三卷。高二時參加2018年高考,是我認為我高中階段做過的酷事之一,也許當初前進路上有諸多猶豫迷惘,但最後也只剩下一句“好爽 !”現在,我想將我的經歷寫下來,談談我備考、高考的感受以及這段經歷對我更深遠的影響 。

1 報名(2017.06-2017.11)

最早開始有這個念頭是高一的期末。彼時高三的高考成績放榜,學長學姐們考得並不理想,為他們感到遺憾的同時,我也不由得思考,是否有一種途徑,可以讓我離高考更近一點?

我首先想到了中科大的少年班,仔細看過官網上的招生簡章之後,我選擇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創新試點班”。

做了決定後,便開始準備一些申請材料,到了九月中旬科大官方發佈簡章,便按要求報了名。當時只經過一個高中學年,材料比較單薄,我認為其中起了比較重要作用的應該是我前十名的成績單,省內主辦的的生物、化學競賽的一等獎,以及英語能力競賽(NEPCS)全國一等獎。

在我看來,科大創班的初審還是比較容易通過的,只要排名不算太后,也有一些獎項就可以了。

網上提交和郵寄材料都完成後,接下來便是整整一個月的忐忑等待,最終在十一月初收到科大發來的准考證以及相關函件。高考報名時間在十一月中旬截止報名,當時已經是時間很緊張了,而我又是當地唯一一個報考創新班的學生,因此與校領導、考試院的溝通頗費一番周折。幸運的是,最終我還是成功報名了。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 一次備考(2017.11-2018.06)

既然前期的一系列申請報名已經塵埃落定,我也更深刻地意識到,高考離我真的很近很近了。六月七號這個日期可以說是我的一次機會,也可以說是我自己加上的一層制約。我不得不以一個高考生的身份來要求自己多往後面想,多往遠處看,不僅僅是備考的知識與技巧,也更是對於自己人生的規劃。又或者說,在更早之前的決定階段,我就已經逼迫自己明確未來的方向,從活在當下想到了一年後、兩年後的高考,甚至以後的學業規劃。

由於缺乏備考經驗和對高考的認知,我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給我的建議是,先刷高考真題,熟悉高考怎麼考,然後自己做分析、歸納。

最開始的我會想,高考題也沒幾套,這麼珍貴的東西刷刷就沒了,因此並不十分熱衷於高考題,反而喜歡練各種模擬卷,想要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在後來的學習中,我卻吃盡了苦頭,忍不住感慨一句,真香。

儘管選考內容仍未學完,但是開始以套卷形式刷真題是完全可行的。因為高考題本來就是極具綱領性的實例,也是絕佳的學習內容,它並非“消耗品”,而是“藝術品”。

刷真題的目的與刷模擬題的目的並不完全一致,對於前者,是賞析、學習,對於後者,是提速、保持手感。更何況,以限時訓練的形式來刷真題並不能達到“模擬”的效果,因為無論如何,平時的練習中總會涉及少量選出來的真題,並非完全沒有做過的新題。我在高二寒假刷完了近三年的理數與理綜,基本上數學110+,理綜230+,雖然比較低,但我並不如何擔憂,因為的確缺乏訓練,也因為抱著一股長見識的心態。

不重視真題是我犯的第一個錯誤,從中,我明白了要明確自己做題的目的。而我犯的第二個錯誤其實是過於重視速度。

由於經常被學長學姐“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理綜試卷”的抱怨嚇住,因此初寫理綜時會心浮氣躁,不敢寫壓軸題,還非要留出檢查時間,基本上我把寫理綜的忌諱犯全了,最極端的時候,兩個半小時的理綜時間,兩個小時在寫試卷,半個小時在檢查。老師批評我強行提速,我自己也因心急犯的錯誤失望。

在這樣的急躁態度之下,我讀題並不仔細,物理會忽略摩擦,會忽略光滑,也會忽略重力分力,而化學則忽略工藝流程的連貫性,反應原理的計算也經常出錯,而生物的敘述總是想到就寫,表達並不嚴謹,失分大坑見一個踩一個,那時的我,一個大寫的反面教材。

後來在訓練中一點一點調整做題的節奏,儘量填滿考試的時間,僅留5~10分鐘檢查,自己也想明白了:有很多無意識的錯誤是無法檢查出來的,減少無謂失分的唯一方法是做題時就已經足夠細緻,避免“返工”。

最後定下來的理綜做題節奏是35`40分鐘的選擇題,10~15分鐘物理實驗題,10分鐘物理24題,然後跳過25題,每道化學大題都花12~15分鐘完成,生物的解答題花20`25分鐘完成,三道選考題共花15~20分鐘完成,物理壓軸題至少要花二十分鐘寫完,以及最後花幾分鐘檢查一下不放心的部分。

而數學的備考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因為17年之前數學難度的大頭都放在圓錐與導數,我們已經在老師的帶領下對於這兩個題型做過深入研究,經過了系統的學習和強化刷題之後,我漸漸發現大多數模擬題並不能做到如高考題一般新穎和“奇葩”,前者偏向套路化,而後者則捉摸不定,相當考察數學素養。

我努力去體會高考題那種“氣質”,看標答的一些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敘述,也看一些非官方的解答,反覆地做這兩類壓軸,具有了一定的信心 。

對於數學的壓軸小題來說,其實是“不可複習”的,17年以前的壓軸小題要麼運算量大,要麼切入點難找,無套路可循,也無固定考察方向,當時我倒把這一部分放一放,沒怎麼訓練過,因為我認為再多的準備也是無用功。

而最後,當我坐在考場內時,才明白什麼叫大吃一驚。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3 一次高考(2018)

離高考還有幾天的時候我焦慮得不行,知道是一回事,親身經歷又是一回事,但澎湃的心緒終究在考前動員大會上,領導的叮囑聲中平靜下來。

我發現我真的沒什麼好怕的,考好了能給予我信心,考不好也不影響什麼,這是我賺的一次全真模擬的機會,我只需要靜靜享受它。

按照我的複習計劃中,考前一天看了一些語文的筆記、試卷,以及數學的錯題,我沒有特別調整作息,該吃吃該睡睡,相當的無所謂。

最終走進考場的時候我還是有些緊張,特別是看到18年語文試卷各種題型的變化,而我又沒有端正態度,只將自己作為一個評價者而非一個參與者,因此答題答得格外艱難,也可以說平時語文不上心,我怎麼對它,它就怎麼對我了。

中午回宿舍時還在QQ上跟語文老師進行了一波吐槽,而老師只安慰我下午好好考,不要想那麼多,我也適時看一些數學的錯題,按照經驗在白紙上回憶寫下什麼題型考什麼內容,而我錯過的點又是哪些,高效完成了回顧。

下午的數學剛開始順得讓人不敢相信,選填壓軸變簡單了,也沒有計算量特別大的題目,特別是立體幾何竟然可以用傳統法快速求解,對我來說算一個搶時間的驚喜。

但驚喜止步於此了,接下來的是驚嚇雙連。首先是解幾,寫到最後要求公差直接懵了,因為當時求完參數還原出來的一元二次方程過於醜陋,我那時有點擔心前面運算錯誤 ,就沒有算到最後。

結果跳過這一座大山,下一座大山更令人滿頭問號。當時沒有做變形就直接求了兩次導,因為過於醜陋而放棄了,後來老師跟我們講了三次求導的解法,恍然大悟。不過高考考的就是運算和心態,即便我在考場上明白要求三次導,也可能會因各種運算錯誤而做錯,所以並不如何遺憾。

當年三卷的導數是三套卷裡最難、也最讓人迷惑的。直到很久以後我才看懂命題中心出的標準答案,不得不說,這個思路對於我這樣水平中等偏上的學生都不好理解,命題人真的下手太黑了。更令我憤憤不平的是,考試中心官方出的試題分析讚賞這道題“通法通解”……

但那已經是後話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最後那半個小時在檢查但檢查不出錯誤中度過,第一次高考的我尚未經過諸多模擬考的摧殘,心態比較崩潰,兩道大題都沒有做到最後。

出來倒不如何沮喪,反正我做不出來,那至少絕大部分人都做不出來。

當晚快速瀏覽了一遍理綜真題,又看了看化學選考書和生物選考書,再看了看理綜一些易錯點,時間差不多也休息了。

第二天的理綜同樣令人吃驚,物理基本無障礙,化學和生物有些空比較難填,但總體來看,難度有所下調,這點可以從2018年三卷地區水漲船高的錄取線可以看出。

下午的英語則是一貫比較簡單,也十分順利地寫完了。

考完最後一科出來後,我其實沒什麼感覺,不能評價自己考得好不好,也不想糾結這些。我彷彿與周圍的環境產生了隔膜一般,那天陽光灑滿校園,周圍的人都喜笑顏開,而我註定不屬於解放的那一類人。

我還有一年。我也只有一年了。

佈滿荊棘的前路等著我走過。

我需要從這一次寶貴的參加高考的機會中汲取經驗,才能更快地成長起來。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4 一次總結(2018)

我現在依然記得查成績前是如何的忐忑,也記得看到成績比預想的高是如何的激動。語文109,數學127,理綜261,英語142,總分639,省排名1600左右,在當年剛好夠得上南開在廣西的錄取線。

老師們知悉我的成績後,都說已經很不錯了,我至今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安慰。

儘管成績比估分高,但當時我的不滿意,我的遺憾,都是真的。我知道自己在高考中有不少失誤,並且為此深感不甘。

而另一方面,我的成績也給予了我充足的底氣。我還沒有經過系統的複習,第二次參加高考時再差也不會比第一次更差了,我可以向更高分發起衝擊。

除了心態與經驗,這次經歷帶給我的還有思維方式的轉變。從前渾渾噩噩,覺得高考離自己很遠,每天只要保持無方向的努力就可以應付學校的測驗,保持一個不錯的名次了。而在高二的一整年裡,我突然有了目標,那就是儘可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說出來可能很膚淺,但這一個目標使我提前做好計劃,使我提前接觸高考本身,我在壓力下比同齡人更早地考慮要怎麼備考,我犯的錯誤和我的收穫指導我進行下一次備考。

在大多數學校裡,高一高二考的內容與高三考的內容都有一定程度的脫節,這也就是為什麼剛接觸高考題型時我們會一臉懵,而後來又會發現,高考的重點遠遠不是高一高二時的記與背,高考考的是更深層次的應用與分析,而高二的我能主動擁抱高考題型,比很多糾結於學校測驗的同齡人走快了一步。

這一次高考,是我難得的際遇,在那以後,我學會了學習。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5 二次備考(2018.07-2019.06)

第二次備考的時候比第一次順利多了,因為有老師的引領,也因為我有了經驗。

在整個高三,我基本是在做題、總結、看書中度過。吸取從前的教訓後,我開始做錯題本。

與以往將整道題抄下來的記法不同,我只記錄錯的某一個點,或是客觀題一個選項,或是主觀題一個空,零零碎碎地記下了,並按專題歸納,然後考前瀏覽一遍,便對我會犯什麼錯誤有了數,基本上能避免考試中重蹈覆轍。

高三的模擬考很多,如果是比較重要的,比如一二三模,我會特別看重,並在考前兩三天就制訂複習計劃進行復習,然後當成高考來考;如果是不那麼重要的,比如學校間的聯考,我就只會在考前一晚複習,僅僅當做一次檢測。

在平時,我做題的方式分兩種,一種是成體系地刷,目的是掌握知識或技巧,甚至攻克難題;另一種是做套題,一套選擇也好,一套解答題也好,都是為了保持手感,檢測知識體系,涉及面廣,需要限時完成。

當然,我對做題感到厭惡時會看做過的習題、試卷,或者乾脆看課本,尋找未曾留意過的邊角知識,並把不熟悉的點記下。高三一年中,生物課本至少看過五六次 ,化學課本也看過三四次,物理課本看過一次。我認為,越到後期,越應該回歸課本,看到自己已經有所遺忘的知識時會有一種“原來我學過”的感覺,也相當於檢測。

高三的課餘生活反倒比高一高二還精彩,我們會在課間看《成龍歷險記》,會在班會課打排球,也會捉弄老師。我身處重點班之中,這個集體卻不像傳統意義上的重點班那樣不肯放過一分一秒來學習 ,我很感激我的同學們,也十分懷念我們曾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何其有幸,能與這樣一群可愛的同窗一起度過這一年呢?

這個時候我的心態更趨向於平穩,那是一種去向已定的從容不迫。一次次的模擬考中,我已經對自己的實力有了充分的瞭解,最後只需要淡定地考一場試,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步入大學,奔赴燦爛盛大的世界。

我不再懼怕高考所代表的意義,我只需享受高考本身。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6 二次高考(2019.06)

第二次高考的感覺跟第一次不一樣了,上一次是一個人的孤獨備考,這一次是我們班一起備考,甚至那兩天晚上的晚自習課間,我們還熄燈談起了八卦。到了這一步,多複習的那幾分鐘已經沒有意義了,該看的都看了,因此,我們相當放鬆,也珍惜離別前的這一刻。

但今年高考還是出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的,也許是我心情放鬆,所以看很多事情都覺得有趣,腦內彈幕刷個不停。

第一科的語文還沒髮捲時,坐在第一排的我看到前面監考老師翻到最後一頁出現了漫畫,監考員還若有若無地笑了一下,我當時以為漫畫是語用題型,略感莫名。

直到髮捲後,一看,才發現漫畫是作文題。聯想到前幾天語文老師還說著“之前考過的漫畫都跟教育有關,不過今年考的概率不大”,慌張倒不是很慌張,當時只覺好笑,又想到監考老師神祕的笑容,一下子就明白過來。

語文的其他內容倒記得不是很清晰了,也許曾有過波瀾壯闊的內心起伏,最終也歸於靜寂了。

下午的數學倒是延續了上一年前面簡單的風格,結果後面解答題題號大變,最後選考題更是出現一朵雲,想想也還是覺得好笑。但話又說回來,今年的壓軸題並不如何難,而且解幾題又是我們老師押中的阿基米德三角形,只是我臨場發揮不如意,倒是愧對老師了。

當晚聊天的時候我們就聊到了第二天的理綜肯定也會出乎意料,但該吵鬧還是接著吵鬧。

第二天發答題卡的時候看見生物部分兩道大題都是七八條橫線的空,等髮捲時,果不其然,發現生物確實有兩道思路設計題,但其實並不算難。而化學有一道有機實驗題也令人驚訝,因為我們都以為有機實驗已經退出高考舞臺了,現實又一次打臉了。但總體來說,今年理綜難度跟上一年差不多。

英語倒是出乎意料的簡單,比上一年簡單多了,我寫的時候已經有預感除作文外都是滿分,出來時大家也都在感慨英語是如何的簡單。

那天下午考英語的時候下了雨,真正走出考場時,天氣放晴,陽光炙烤著溼漉漉的地面,可我卻感受不到悶熱。

真正的解放來了,我也談不上有多麼激動,按部就班的事情罷了,我完成了這一階段的學習,就要開始為下一階段打算了。

人生的路還有很長啊。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7 二次總結(2019.07)

成績已經公佈,看見分數的時候確實挺激動,以為可以進入理想的大學了,語文118,數學138,理綜271,英語150,總分677。

只是省排名出來時仍不免失落,省排名300,發揮不好是事實,也不想怪罪那兩天的上吐下瀉的身體,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然後我就開始翻看那兩本大部頭,決定自己的未來聽起來是很大一件事,應該在各種糾結與爭執中度過。但那天下午,我一個人坐在電腦前,最終決定選擇北航,一切都是那麼順理成章。

我並不打算復讀,或者說,如果我考得更差也許會考慮復讀,至少這個結果仍在可接受範圍內,很多事情仍未失控。

向來萬事難圓滿,圓滿了就是走到頭了。至少此時此刻,我可以期許還算不錯的未來,也可以在電腦前一字一句敲下我的經歷,好好回憶我高中裡最濃墨重彩的兩年。

我盡我所能努力了一把,也向想要成為的人走進了一步,所以此行不虛,足矣。

"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果說有一篇文章適合高一高二高三所有年級的同學看,那麼非此篇莫屬。洋哥的學員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什麼樣的學生才是一個合格的學習者,才是一個合格的高中生。

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來自廣西,考的是全國三卷。高二時參加2018年高考,是我認為我高中階段做過的酷事之一,也許當初前進路上有諸多猶豫迷惘,但最後也只剩下一句“好爽 !”現在,我想將我的經歷寫下來,談談我備考、高考的感受以及這段經歷對我更深遠的影響 。

1 報名(2017.06-2017.11)

最早開始有這個念頭是高一的期末。彼時高三的高考成績放榜,學長學姐們考得並不理想,為他們感到遺憾的同時,我也不由得思考,是否有一種途徑,可以讓我離高考更近一點?

我首先想到了中科大的少年班,仔細看過官網上的招生簡章之後,我選擇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創新試點班”。

做了決定後,便開始準備一些申請材料,到了九月中旬科大官方發佈簡章,便按要求報了名。當時只經過一個高中學年,材料比較單薄,我認為其中起了比較重要作用的應該是我前十名的成績單,省內主辦的的生物、化學競賽的一等獎,以及英語能力競賽(NEPCS)全國一等獎。

在我看來,科大創班的初審還是比較容易通過的,只要排名不算太后,也有一些獎項就可以了。

網上提交和郵寄材料都完成後,接下來便是整整一個月的忐忑等待,最終在十一月初收到科大發來的准考證以及相關函件。高考報名時間在十一月中旬截止報名,當時已經是時間很緊張了,而我又是當地唯一一個報考創新班的學生,因此與校領導、考試院的溝通頗費一番周折。幸運的是,最終我還是成功報名了。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 一次備考(2017.11-2018.06)

既然前期的一系列申請報名已經塵埃落定,我也更深刻地意識到,高考離我真的很近很近了。六月七號這個日期可以說是我的一次機會,也可以說是我自己加上的一層制約。我不得不以一個高考生的身份來要求自己多往後面想,多往遠處看,不僅僅是備考的知識與技巧,也更是對於自己人生的規劃。又或者說,在更早之前的決定階段,我就已經逼迫自己明確未來的方向,從活在當下想到了一年後、兩年後的高考,甚至以後的學業規劃。

由於缺乏備考經驗和對高考的認知,我向老師尋求幫助,老師給我的建議是,先刷高考真題,熟悉高考怎麼考,然後自己做分析、歸納。

最開始的我會想,高考題也沒幾套,這麼珍貴的東西刷刷就沒了,因此並不十分熱衷於高考題,反而喜歡練各種模擬卷,想要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實力。而在後來的學習中,我卻吃盡了苦頭,忍不住感慨一句,真香。

儘管選考內容仍未學完,但是開始以套卷形式刷真題是完全可行的。因為高考題本來就是極具綱領性的實例,也是絕佳的學習內容,它並非“消耗品”,而是“藝術品”。

刷真題的目的與刷模擬題的目的並不完全一致,對於前者,是賞析、學習,對於後者,是提速、保持手感。更何況,以限時訓練的形式來刷真題並不能達到“模擬”的效果,因為無論如何,平時的練習中總會涉及少量選出來的真題,並非完全沒有做過的新題。我在高二寒假刷完了近三年的理數與理綜,基本上數學110+,理綜230+,雖然比較低,但我並不如何擔憂,因為的確缺乏訓練,也因為抱著一股長見識的心態。

不重視真題是我犯的第一個錯誤,從中,我明白了要明確自己做題的目的。而我犯的第二個錯誤其實是過於重視速度。

由於經常被學長學姐“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理綜試卷”的抱怨嚇住,因此初寫理綜時會心浮氣躁,不敢寫壓軸題,還非要留出檢查時間,基本上我把寫理綜的忌諱犯全了,最極端的時候,兩個半小時的理綜時間,兩個小時在寫試卷,半個小時在檢查。老師批評我強行提速,我自己也因心急犯的錯誤失望。

在這樣的急躁態度之下,我讀題並不仔細,物理會忽略摩擦,會忽略光滑,也會忽略重力分力,而化學則忽略工藝流程的連貫性,反應原理的計算也經常出錯,而生物的敘述總是想到就寫,表達並不嚴謹,失分大坑見一個踩一個,那時的我,一個大寫的反面教材。

後來在訓練中一點一點調整做題的節奏,儘量填滿考試的時間,僅留5~10分鐘檢查,自己也想明白了:有很多無意識的錯誤是無法檢查出來的,減少無謂失分的唯一方法是做題時就已經足夠細緻,避免“返工”。

最後定下來的理綜做題節奏是35`40分鐘的選擇題,10~15分鐘物理實驗題,10分鐘物理24題,然後跳過25題,每道化學大題都花12~15分鐘完成,生物的解答題花20`25分鐘完成,三道選考題共花15~20分鐘完成,物理壓軸題至少要花二十分鐘寫完,以及最後花幾分鐘檢查一下不放心的部分。

而數學的備考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因為17年之前數學難度的大頭都放在圓錐與導數,我們已經在老師的帶領下對於這兩個題型做過深入研究,經過了系統的學習和強化刷題之後,我漸漸發現大多數模擬題並不能做到如高考題一般新穎和“奇葩”,前者偏向套路化,而後者則捉摸不定,相當考察數學素養。

我努力去體會高考題那種“氣質”,看標答的一些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敘述,也看一些非官方的解答,反覆地做這兩類壓軸,具有了一定的信心 。

對於數學的壓軸小題來說,其實是“不可複習”的,17年以前的壓軸小題要麼運算量大,要麼切入點難找,無套路可循,也無固定考察方向,當時我倒把這一部分放一放,沒怎麼訓練過,因為我認為再多的準備也是無用功。

而最後,當我坐在考場內時,才明白什麼叫大吃一驚。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3 一次高考(2018)

離高考還有幾天的時候我焦慮得不行,知道是一回事,親身經歷又是一回事,但澎湃的心緒終究在考前動員大會上,領導的叮囑聲中平靜下來。

我發現我真的沒什麼好怕的,考好了能給予我信心,考不好也不影響什麼,這是我賺的一次全真模擬的機會,我只需要靜靜享受它。

按照我的複習計劃中,考前一天看了一些語文的筆記、試卷,以及數學的錯題,我沒有特別調整作息,該吃吃該睡睡,相當的無所謂。

最終走進考場的時候我還是有些緊張,特別是看到18年語文試卷各種題型的變化,而我又沒有端正態度,只將自己作為一個評價者而非一個參與者,因此答題答得格外艱難,也可以說平時語文不上心,我怎麼對它,它就怎麼對我了。

中午回宿舍時還在QQ上跟語文老師進行了一波吐槽,而老師只安慰我下午好好考,不要想那麼多,我也適時看一些數學的錯題,按照經驗在白紙上回憶寫下什麼題型考什麼內容,而我錯過的點又是哪些,高效完成了回顧。

下午的數學剛開始順得讓人不敢相信,選填壓軸變簡單了,也沒有計算量特別大的題目,特別是立體幾何竟然可以用傳統法快速求解,對我來說算一個搶時間的驚喜。

但驚喜止步於此了,接下來的是驚嚇雙連。首先是解幾,寫到最後要求公差直接懵了,因為當時求完參數還原出來的一元二次方程過於醜陋,我那時有點擔心前面運算錯誤 ,就沒有算到最後。

結果跳過這一座大山,下一座大山更令人滿頭問號。當時沒有做變形就直接求了兩次導,因為過於醜陋而放棄了,後來老師跟我們講了三次求導的解法,恍然大悟。不過高考考的就是運算和心態,即便我在考場上明白要求三次導,也可能會因各種運算錯誤而做錯,所以並不如何遺憾。

當年三卷的導數是三套卷裡最難、也最讓人迷惑的。直到很久以後我才看懂命題中心出的標準答案,不得不說,這個思路對於我這樣水平中等偏上的學生都不好理解,命題人真的下手太黑了。更令我憤憤不平的是,考試中心官方出的試題分析讚賞這道題“通法通解”……

但那已經是後話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最後那半個小時在檢查但檢查不出錯誤中度過,第一次高考的我尚未經過諸多模擬考的摧殘,心態比較崩潰,兩道大題都沒有做到最後。

出來倒不如何沮喪,反正我做不出來,那至少絕大部分人都做不出來。

當晚快速瀏覽了一遍理綜真題,又看了看化學選考書和生物選考書,再看了看理綜一些易錯點,時間差不多也休息了。

第二天的理綜同樣令人吃驚,物理基本無障礙,化學和生物有些空比較難填,但總體來看,難度有所下調,這點可以從2018年三卷地區水漲船高的錄取線可以看出。

下午的英語則是一貫比較簡單,也十分順利地寫完了。

考完最後一科出來後,我其實沒什麼感覺,不能評價自己考得好不好,也不想糾結這些。我彷彿與周圍的環境產生了隔膜一般,那天陽光灑滿校園,周圍的人都喜笑顏開,而我註定不屬於解放的那一類人。

我還有一年。我也只有一年了。

佈滿荊棘的前路等著我走過。

我需要從這一次寶貴的參加高考的機會中汲取經驗,才能更快地成長起來。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4 一次總結(2018)

我現在依然記得查成績前是如何的忐忑,也記得看到成績比預想的高是如何的激動。語文109,數學127,理綜261,英語142,總分639,省排名1600左右,在當年剛好夠得上南開在廣西的錄取線。

老師們知悉我的成績後,都說已經很不錯了,我至今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安慰。

儘管成績比估分高,但當時我的不滿意,我的遺憾,都是真的。我知道自己在高考中有不少失誤,並且為此深感不甘。

而另一方面,我的成績也給予了我充足的底氣。我還沒有經過系統的複習,第二次參加高考時再差也不會比第一次更差了,我可以向更高分發起衝擊。

除了心態與經驗,這次經歷帶給我的還有思維方式的轉變。從前渾渾噩噩,覺得高考離自己很遠,每天只要保持無方向的努力就可以應付學校的測驗,保持一個不錯的名次了。而在高二的一整年裡,我突然有了目標,那就是儘可能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說出來可能很膚淺,但這一個目標使我提前做好計劃,使我提前接觸高考本身,我在壓力下比同齡人更早地考慮要怎麼備考,我犯的錯誤和我的收穫指導我進行下一次備考。

在大多數學校裡,高一高二考的內容與高三考的內容都有一定程度的脫節,這也就是為什麼剛接觸高考題型時我們會一臉懵,而後來又會發現,高考的重點遠遠不是高一高二時的記與背,高考考的是更深層次的應用與分析,而高二的我能主動擁抱高考題型,比很多糾結於學校測驗的同齡人走快了一步。

這一次高考,是我難得的際遇,在那以後,我學會了學習。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5 二次備考(2018.07-2019.06)

第二次備考的時候比第一次順利多了,因為有老師的引領,也因為我有了經驗。

在整個高三,我基本是在做題、總結、看書中度過。吸取從前的教訓後,我開始做錯題本。

與以往將整道題抄下來的記法不同,我只記錄錯的某一個點,或是客觀題一個選項,或是主觀題一個空,零零碎碎地記下了,並按專題歸納,然後考前瀏覽一遍,便對我會犯什麼錯誤有了數,基本上能避免考試中重蹈覆轍。

高三的模擬考很多,如果是比較重要的,比如一二三模,我會特別看重,並在考前兩三天就制訂複習計劃進行復習,然後當成高考來考;如果是不那麼重要的,比如學校間的聯考,我就只會在考前一晚複習,僅僅當做一次檢測。

在平時,我做題的方式分兩種,一種是成體系地刷,目的是掌握知識或技巧,甚至攻克難題;另一種是做套題,一套選擇也好,一套解答題也好,都是為了保持手感,檢測知識體系,涉及面廣,需要限時完成。

當然,我對做題感到厭惡時會看做過的習題、試卷,或者乾脆看課本,尋找未曾留意過的邊角知識,並把不熟悉的點記下。高三一年中,生物課本至少看過五六次 ,化學課本也看過三四次,物理課本看過一次。我認為,越到後期,越應該回歸課本,看到自己已經有所遺忘的知識時會有一種“原來我學過”的感覺,也相當於檢測。

高三的課餘生活反倒比高一高二還精彩,我們會在課間看《成龍歷險記》,會在班會課打排球,也會捉弄老師。我身處重點班之中,這個集體卻不像傳統意義上的重點班那樣不肯放過一分一秒來學習 ,我很感激我的同學們,也十分懷念我們曾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何其有幸,能與這樣一群可愛的同窗一起度過這一年呢?

這個時候我的心態更趨向於平穩,那是一種去向已定的從容不迫。一次次的模擬考中,我已經對自己的實力有了充分的瞭解,最後只需要淡定地考一場試,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步入大學,奔赴燦爛盛大的世界。

我不再懼怕高考所代表的意義,我只需享受高考本身。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6 二次高考(2019.06)

第二次高考的感覺跟第一次不一樣了,上一次是一個人的孤獨備考,這一次是我們班一起備考,甚至那兩天晚上的晚自習課間,我們還熄燈談起了八卦。到了這一步,多複習的那幾分鐘已經沒有意義了,該看的都看了,因此,我們相當放鬆,也珍惜離別前的這一刻。

但今年高考還是出現了一些有趣的事情的,也許是我心情放鬆,所以看很多事情都覺得有趣,腦內彈幕刷個不停。

第一科的語文還沒髮捲時,坐在第一排的我看到前面監考老師翻到最後一頁出現了漫畫,監考員還若有若無地笑了一下,我當時以為漫畫是語用題型,略感莫名。

直到髮捲後,一看,才發現漫畫是作文題。聯想到前幾天語文老師還說著“之前考過的漫畫都跟教育有關,不過今年考的概率不大”,慌張倒不是很慌張,當時只覺好笑,又想到監考老師神祕的笑容,一下子就明白過來。

語文的其他內容倒記得不是很清晰了,也許曾有過波瀾壯闊的內心起伏,最終也歸於靜寂了。

下午的數學倒是延續了上一年前面簡單的風格,結果後面解答題題號大變,最後選考題更是出現一朵雲,想想也還是覺得好笑。但話又說回來,今年的壓軸題並不如何難,而且解幾題又是我們老師押中的阿基米德三角形,只是我臨場發揮不如意,倒是愧對老師了。

當晚聊天的時候我們就聊到了第二天的理綜肯定也會出乎意料,但該吵鬧還是接著吵鬧。

第二天發答題卡的時候看見生物部分兩道大題都是七八條橫線的空,等髮捲時,果不其然,發現生物確實有兩道思路設計題,但其實並不算難。而化學有一道有機實驗題也令人驚訝,因為我們都以為有機實驗已經退出高考舞臺了,現實又一次打臉了。但總體來說,今年理綜難度跟上一年差不多。

英語倒是出乎意料的簡單,比上一年簡單多了,我寫的時候已經有預感除作文外都是滿分,出來時大家也都在感慨英語是如何的簡單。

那天下午考英語的時候下了雨,真正走出考場時,天氣放晴,陽光炙烤著溼漉漉的地面,可我卻感受不到悶熱。

真正的解放來了,我也談不上有多麼激動,按部就班的事情罷了,我完成了這一階段的學習,就要開始為下一階段打算了。

人生的路還有很長啊。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7 二次總結(2019.07)

成績已經公佈,看見分數的時候確實挺激動,以為可以進入理想的大學了,語文118,數學138,理綜271,英語150,總分677。

只是省排名出來時仍不免失落,省排名300,發揮不好是事實,也不想怪罪那兩天的上吐下瀉的身體,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然後我就開始翻看那兩本大部頭,決定自己的未來聽起來是很大一件事,應該在各種糾結與爭執中度過。但那天下午,我一個人坐在電腦前,最終決定選擇北航,一切都是那麼順理成章。

我並不打算復讀,或者說,如果我考得更差也許會考慮復讀,至少這個結果仍在可接受範圍內,很多事情仍未失控。

向來萬事難圓滿,圓滿了就是走到頭了。至少此時此刻,我可以期許還算不錯的未來,也可以在電腦前一字一句敲下我的經歷,好好回憶我高中裡最濃墨重彩的兩年。

我盡我所能努力了一把,也向想要成為的人走進了一步,所以此行不虛,足矣。

某學員告訴洋哥,高二參加高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