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哥爾夫球會的“新”與“舊”—盈豐香港女子高爾夫球公開賽

高爾夫 CLPGA 慈善 體育 女子中巡CLPGATour 2017-06-09

6萬餘棵大樹——其中80餘棵符合香港特區“古樹名木”標準——以及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粉嶺場會所見證著她百餘年的歷史;與此同時,一場勃勃生機,今年剛滿3歲的女子職業比賽——盈豐香港女子高爾夫球公開賽——則映射出她的與時俱進,願意在第二個百年展現出全新的一面。

香港哥爾夫球會的“新”與“舊”—盈豐香港女子高爾夫球公開賽

不變的是,香港哥爾夫球會128年發展歷史中草蛇灰線、伏行千里的高爾夫精神。

香港哥爾夫球會1889年由13位高爾夫愛好者創立,一開始,會員們找不到一塊合適的土地,只能在跑馬地,與別的體育項目分享場地。1911年,會員們終於在粉嶺獲得一塊土地,修建了第一座18洞球場:Old Course(舊場)。那之後,New Course(新場),以及Eden Course(伊甸場)陸續建成,才有了今天香港哥爾夫球會的格局。

香港哥爾夫球會的“新”與“舊”—盈豐香港女子高爾夫球公開賽

一個多世紀以來,高爾夫精神在此薪火傳承,從未間斷。可是香港哥爾夫球會的一些東西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比如1996年,香港迴歸的前一年,球會的名字中刪除了“皇家”二字。而過去幾年,並非會員的香港普通市民也能進入這家球會打球,而且在一年之中的6次活動之中,只用支付125港元的廉價果嶺費,其中年齡介於16歲至21歲的高球手更是費用全免。根據統計,粉嶺場的三個球場每年進行著大約12萬輪高爾夫球,而非會員佔其中43%,又或大約5萬輪。

香港哥爾夫球會的“新”與“舊”—盈豐香港女子高爾夫球公開賽

香港哥爾夫球會每年舉行著大大小小的比賽和活動,從與香港高爾夫球總會合辦的青少年球發展計劃,到為粉嶺/上水區內的慈善機構每年籌款超過300萬港元的“慈善杯”,當然其中最著名的無疑是從1959年開始舉辦的香港高爾夫球公開賽。這場傳統賽事自首屆開始,一直在粉嶺舉辦,2017年將進入第59屆。多位偉大的選手——比如格雷格-諾曼、湯姆-沃森、伯納德-蘭格、伍斯南——在粉嶺奪冠,與此同時,它也成為香港人一年一度的盛會,2016年,比賽創下了4萬7千人的觀眾入場紀錄。

香港高爾夫球公開賽的女子版本:香港女子高爾夫球公開賽顯然年輕很多。可是這場2015年舉辦的賽事已經展示出積極的正能量和強大的生命力。去年,當時還是業餘的香港本土選手陳芷澄奪取賽事的冠軍,不僅展示出香港女子高爾夫取得的進步,與此同時也幫助她最終進入里約奧運會。她因此成為高爾夫重返奧運,第一個香港代表。

香港哥爾夫球會的“新”與“舊”—盈豐香港女子高爾夫球公開賽

說來也有趣,陳芷澄之所以能獲得奧運會參賽資格,與女子中巡也有一些聯繫。多年以來,女子中巡一直鼓勵香港球手到巡迴賽上參賽,每年都給予香港球員外卡機會,而陳芷澄正是多次把握機會參賽的選手之一。另外一方面,正是中國高爾夫球協會特邀副主席潘仲光發現了女子世界排名系統中的錯誤,才將陳芷澄的排名恢復到正確的位置上,從而獲得了參賽資格。

或許也是冥冥之中天註定,最終女子中巡獲得香港哥爾夫球會的邀請,從今年開始成為盈豐香港女子高爾夫球公開賽的聯合認證方之一。它無疑給了主要活躍在中國大陸的選手,一個難得的機會,來此領略“東方之珠”的風采,也方便了香港的球員在本土與她們切磋技藝,並給香港球迷提供一個平臺,感受女子中巡球員的高超球技,以及她們的愛心與善心。

多年的歷史已經證明,香港哥爾夫球會聚集著一批“一旦開始,就不會止步”的會員。今天的盈豐香港女子高爾夫球公開賽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它也會像其男子版本那樣永續傳承,併發揚光大。而這一點恰巧與女子中巡努力倡導和正在踐行的精神內核一致。從這一點說起來,香港哥爾夫球會也是“新”與“舊”的交匯與昇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