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高爾夫殘酷世界的80條微博(下)

高爾夫 足球 微博 麥克羅伊 高爾夫畫報 2017-08-02

寫給高爾夫殘酷世界的80條微博(下)

不去先看《殘酷80條(上)》,你還真敢相信自己看得懂?

仗劍江湖需要底氣,更少不了大膽量。

別以為你在已是慘淡的高爾夫江湖,混得風生水起,就果真能夠呼風喚雨,暢所欲言。

新聞發佈會上,該你念得新聞稿,還是必須提前滾瓜爛熟起來,即便你心中有一個早已罵他千百遍的人,該感謝時也必須微微笑式“口存感激”,乖著呢。

@黃健翔(體育評論員)

看高爾夫頻道發現,誠信問題也已經成為國內各種比賽的一現象,並且是曠古絕今獨此一家舉世無雙的。我不問為什麼。

@馬鷹9(高爾夫網友)

昨天討論球員身份問題,其實在我國是個難題:因為規則規定任何國家業餘身份管理機構是該國高協。但業餘球員的定義是不以報酬或贏利為目的而打球,也不通過教球,高爾夫技能、聲望來接受報酬的人。同樣,規則也給出恢復業餘身份的辦法,由於微博篇幅有限,在此就不提及了。其實規則說的都很清楚。

@張劍虹Jerome(《高爾夫大師》雜誌執行出版人)

能在業餘商業比賽中打出紅字的,只要不是在黑道中久經洗禮的高手,肯定是造假的水貨,(誰不服來找我驗貨),應該抓起來亂棍打死。聽說這兩天奔馳比賽又冒出幾個臭不要臉的。承辦賽事的組委會也唯利是圖,毫無職業操守,收了錢就一臉奴才相,讓舔哪兒就舔哪兒。打高爾夫球辦高爾夫賽的人們,長點心吧!

@京生高爾夫教練組(魏京生教練組)

高爾夫哲學:必須誠實,更加誠實!朋友們,收起球杆裡多出的那枝杆(鉛筆),對自己誠實,尊重大自然,尊重頭頂三尺的神靈,還原高爾夫一片純淨。

@鄭玫(專欄作家)

昨天參加一個比賽,排隊出發前,聽到後面一個球童對其中一個參加者說:“先生:您包裡一共是15支桿,按規則最多帶14支桿下場”,那位先生高聲喊道:“給我換了!” 是的,被放下的是那 ”不懂事“ 的球童。

@James田(知名高爾夫網友)

“觀眾手機響、相機閃光燈多少會影響到我,這樣的情況每年都會碰到,即使你是總統也應該把手機關掉。”在輸球之後,墨菲強烈表達了對中國觀眾的不滿。墨菲表示,“我來這裡比賽很多次,7年來,這樣的情況從未改變過。”有些中國觀眾實在是丟人。

@瀟灑揮杆( 廈門鷺島女子球隊會長鄭健)

最近在不同場合遇到記假杆和打假球的情況,覺得其危害有三:1,對己,長期心存僥倖,虛偽成性,不能真是面對自己,無法知道自己的真實水平,球技很難提高。2,對他人,影響同組球員的心情和狀態,製造不和諧氣氛。3,違反高爾夫自律精神,褻瀆高爾夫文化。真希望中國高爾夫能健康發展。

@不起眼的老男人(知名高爾夫網友)

打球的哥們需要檢討:在以勞動為榮的社會主義國家處處有杆弟伺候(打得不好還把怒氣發到杆弟身上),但在以不勞而獲著稱的資本主義國家,打球是事事都要親自動手的!在中國打球似乎被定義為一種高級享受,在資本主義國家,打球就是打球,並無任何附加意義。這關乎對高爾夫的理解。各位深思啊!

@三亞海中海

去年,一位70多杆水平的球友,因為偷了同組賭錢球友的勞力士錶而被判了七年。中國現有的打球人口素質參差不齊,說中國高爾夫是貴族運動、紳士運動實在高抬了中國高爾夫。

@長打者王劍峰(高爾夫球評)

開口、閉口杆數的只是小學生,能分析球道、果嶺的是中學生,能欣賞球場風景的是高中生,還能談笑風生的是大學生。

別罵街!圈內大腕大亨大明星,十之八九。

想聽實話,還得酒桌上,推杯換盞幾番下來,不用你問,鄰座早已娓娓道來,攔不住,勸不休,還就怕你沒聽懂。

@alex奢華地帶(高爾夫網友)

高爾夫球埸的寒冬已至。北京地區政府確認有正規手續的球場只有三家:北京國際、北高和京輝,其它球場將要面臨國土局的鉅額罰款。罰款標準每平方米14-18元,由各區縣國土局具體執行,一個標準18洞的球場將被罰款逾千萬,北京多家球場已收到罰單,環保局也以汙染水源為由每個球埸罰1-5百萬。

@崔志強golf(原中高協祕書長)

只要是綠化,就一定避不開用水,目前北京市的公共綠地面積已達到3億多平方米,摺合將近400個18洞高爾夫球場的面積,憑什麼城市綠化用水就是為民造福,高爾夫球場用水就是與民爭利?城市公益性綠化要花納稅人的錢,是堂而皇之的,高爾夫球場用市場手段進行可經營性綠化,怎麼就成了雞鳴狗盜了呢?

@潘仲光(東方高爾夫集團總裁)

只要抽出來的地下水都能快速的回收地下,地下水位是不會下降的。中國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是:鋼筋水泥城市和地面無法讓地上水回收地下,造成城市急速沙漠化。城市必須建設大量的綠地回收地上水,減碳造氧,降低氣溫。建造高爾夫球場不但可以解救沙漠化問題,還可以創造大量農民就業和政府稅收。

@張連偉(高爾夫職業球員)

深圳高爾夫俱樂部是1981年經政府同意興建,是新中國第一座高爾夫球場,當時選擇建在深圳市東湖水庫邊上,當時政府不同意,後來再找地方才定下現在深高,但中國最早開業是中山、珠海國際和深圳高爾夫俱樂部。

@長打者王劍峰(高爾夫球評)

在春城湖畔遇到一個資深球童。一打聽才知道她在春城幹了三年,年初去了老家的新球場,但這個新球場被媒體曝光停業只好又回來。她說那裡真的都是無法耕種的土地,百姓希望高爾夫能帶動旅遊,增加收入,她的幾個小姐妹也想跟她一起做球童,但現在都閒在家裡,農家樂也少人光顧,媒體真的幫農民說話嗎?

微博時代,就是一場“高爾夫酒局”:不僅直接,更是透徹。

最關鍵,還不用酒過三巡,醉眼迷離。

@王志剛golf(《高爾夫》雜誌出版人)

近期分對韓/日的高爾夫現狀進行訪問及考察,發現無論從理念、意識及手段上,均有巨大,只有正視現實馬上清醒!不再當貪大的夜郎,潛心努力學習,才有趕超的一天。舉一例,韓國花大錢從國外請名教練培訓本土教練,而我們不是不請,就是請來教個別球員,錢花得不是地兒,欲速則不達,往往兩頭盡丟。另外,看看日巡的體制就明白了。

@davidthpro(《高爾夫大師》雜誌顧問李燁)

韓國為什麼這麼快就能在高爾夫上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績?因為他們有很好的高爾夫結構及基礎設施。中產階級,教學的基礎設施,練習場,職業高爾夫,這些都是成功高爾夫市場的支柱。我呼籲了很久了,我們應該多建練習場,來普及高爾夫,培養打球人口。

@何平(導演)

修養訓練、智慧訓練、心理訓練和運動學等等對中國球手來講比技術訓練要重要的多。高爾夫運動雖然也是體育運動,用傳統訓練運動的方法和經驗培養不出高手。這是一項用頭腦的思考和情緒控制的運動。別把錢花在一些本來文化水平就不高的教練身上,還是先練練思考力和控制力吧。否則培養出一些揮杆機器。

@高爾夫伯爵(伯爵高爾夫總經理賀炬陽 )

中國高爾夫在哪些方面能效仿韓國高爾夫的模式來普及高爾夫呢?目前中國高爾夫和韓國高爾夫的差異還是很大的!您的看法如何?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韓國室內高爾夫數量多消費低;2、韓國高爾夫軟件開發早功能強;3、韓國教練訓練心態有絕招 學徒式培訓拳打腳踢出高徒;4、韓國培訓標準化作業好!

@張連偉(高爾夫職業球員)

今天是榮高棠老先生100週年誕辰,懷念榮老為中國高爾夫付出的點點滴滴。沒有榮老的關心,也不會有我的今天。1993年正是在他的過問下,已在球場小賣店賣汽水的我才能重新拿起球杆回到賽場。緬懷榮老,請允許我代表所有中國職業球員向榮老致敬!我們都應該為中國高爾夫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悠行雁-lulu(原《高爾夫》雜誌主編)

我猜想,未來的中國職業賽場,可能是這樣的局面:一堆富家子弟參賽陪玩,幾個普通家庭的窮孩子經常舉起獎盃!所以,在球場練習場管事的大哥們,擁有球場的大佬們,如果你發現有個窮孩子拿著球杆躍躍欲試,無論他是球童、保安還是草坪工,請儘可能多給他們機會。他們才是中國高爾夫未來的希望!

@伊涅斯塔-李 (高爾夫職業球員李超)

致小球員家長的一段話:請不要強迫您的孩子做不喜歡的運動,您應該引導自己的孩子真正喜歡高爾夫,讓孩子自己去了解發現這項運動的魅力,讓他們自己從中體驗高爾夫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和喜悅。不要讓高爾夫成為孩子痛苦的回憶,要讓他們感覺到這裡是快樂的天堂。

@左曲低飛(高爾夫職業球員古雨)

為什麼國內學習高爾夫的青少年大多家庭條件優越,家長都願意花大把的銀子為小孩購置新武器請昂貴的外教,而成材率很低?下面這段介紹,說明了問題:麥克羅伊出生在普通的工人家庭,父親曾經為了讓他打球,每天要兼職幹三份工作。也是他的父親因為愛好高爾夫而將他領入了高爾夫的殿堂。

@珠海金灣高爾夫俱樂部(珠海金灣總經理王毅)

中國青少年高爾夫培養,目前處於三足鼎立時期,一邊是中高協想集中一批有實力孩子統一培養,一部分是比較專業和有實力的家長自己培養,還有一部分家長直接將孩子送到國外培養。究竟怎樣利於他們的發展,值得探究。

@昕暉體育張澤亮(高爾夫網友)

中國的高爾夫教學市場很混亂,教練隊伍水平殘差不齊,沒有形成教學綱領。沒有形成教學機構的知名品牌,很多教學是遊兵散勇,動腦筋的是怎麼樣從學生的口袋裡掏錢,而不是動腦筋去怎麼樣教好學生。大部分教學是讓學生按照教練的意志與動作模仿,而不是去研究學生的身體機能與特點,我認為這是一大誤區。

我們該感謝真實與過癮並存的微博時代。

還要感謝,上篇,低調關注《高爾夫畫報》的幾位盆友,咱們來日方長!

@王志剛golf(《高爾夫》雜誌出版人)

無論是球員還是歌手,無論是職業還是草根,只要一和經紀人沾邊,味道立刻就變了,偶爾做點善事先立個“牌坊”,最終還是要做回“婊子”,逐名逐利無可厚非,但要得之取之有道,千萬別讓無良笨拙的經紀人毀了你!!

@盧學周(《高爾夫週刊》主編)

如果社會每個行業都能像足球那樣被輿論監督,而且可以形成強大的傳播力量,那才是真正的和諧。中國的足球因為越來越透明,而接近真實。高爾夫呢?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如果這個行業不及早制定行為準則,哪怕是民間的行業道德規範,很難保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子。

@令狐磊的雜誌發現室(知名博友)

民主政治不是高爾夫,因為打高球,只要符合規則,總可以把球打出來。而民主政治要看你和誰玩,他們還有權隨時不給你玩。

@香港政府新聞網

高爾夫球,一直被視為消費昂貴的運動。不過,康樂及文化事業署卻提供了價格相宜的練習場地和訓練班,讓更多年輕人能夠接觸高爾夫球運動。屯樂康樂體育中心,擁有全港首個政府高爾夫球練習場,佔地48,500平方米。

@楠楠自語316(高爾夫博友)

我曾有個打網球的客人,每週打三次,每次三個小時,每次兩個教練,每次費用粗算是1320,一週是3960,打了n多年,網球和高爾夫不同的是,高爾夫學會了可以自己玩,網球打得越好越要找教練,因為普通人打不過你,四人雙打更有意思,但必須水平相當!貴族運動啊!

@邱燦華(同濟高爾夫商學院院長)

高爾夫這個運動很有趣,很燒錢,中國的名利場,但大家都知道這個運動成為大眾化運動的重要性,戴耀宗先生也在提到高爾夫大眾化的問題,希望中國這一天早日到來。

@方鋒etv(高爾夫網友)

高爾夫之前,是垃圾成堆,臭氣熏天的河灘;高爾夫之後,漂亮的違章建築,免不了做回河灘。然一建一拆,前有可行性論證,後有喝止強拆,但幾萬人怨聲載道,人心已逝;兩千萬付諸東流,片甲不留。誰請來了月島又將她攆走?誰屏蔽了民聲又被喝住?月島走了,且尚未驗明正身!亮島、太陽島會不會照常升起?

@成都高華晟高爾夫學院

一個從未接觸高爾夫的朋友問我,高爾夫的魅力在哪兒?答曰:沒有哪項運動可以和高爾夫這樣,不同的球場,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時節,不同的一天時間段,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同組球員,不同的天氣,不同的風向···都將給高爾夫帶來無窮的未知趣味。

@周江勇golf(北京伯爵園球場總經理)

狂風、超冷,小記者想了解高爾夫的魅力,於是採訪打完球的會員:“這麼冷的天,這麼大的風,您還堅持打完27洞,為什麼?”快凍木的會員答:“我們有病!”

@培訓師譚小芳

任何一個像樣點兒的企業,董事長都應該打高爾夫,他不打高爾夫球,說明企業不正常。老闆不超脫,整天陷入事務中,搞得下面沒有人做事。但是總經理不能打高爾夫球,總經理打高爾夫球會把企業打垮。那總經理可以打什麼球呢?他可以打網球、打乒乓球。

@GOLFME(高爾夫網友)

Honma始終就不是高爾夫品牌,它應該是奢飾品品牌,三星以上就是純奢侈禮品了。這類玩意中國人玩的了,titleist是專業運動品牌,這個高爾夫尚欠發達的中國就玩不了了

@李天金louis(高爾夫網友)

某活佛雲:高爾夫球場內也好,外也好,你都要把它當成一座廟,抱著修行的心情去行走。

@傳說中的黎叔(高爾夫網友)

高爾夫20%是機械和技巧,另外80%是哲學、幽默、災難、羅曼史、情節劇、交情、友誼、詛咒和交談。永遠不要慌,永遠不要焦慮,要記得聞路邊的花香。高爾夫像一個愛情故事,如果你不認真,會覺得沒意思,如果你認真,就會心碎。高爾夫是世界上最難玩的遊戲,也是最容易作弊的遊戲。

@GOLFME(高爾夫網友)

高爾夫的魅力不是勝利,不是炫技,是孤獨。當你的球不住的Shank,當你的球高空跳水,當你的球總是摸不到洞口,這時誰也幫不了你。沒人能安慰你,如果你真的熱愛高爾夫,只有孤獨會讓你解決這一切問題,孤獨是你永遠的Caddie。

@何平(導演)

16年前開始打球的時候被嗤之以鼻,我一直堅持,如果全世界的精英和成功者大多愛好的運動一定有其道理,後來發現的確如此。在球場上可以辨別誰是誠實的人,誰是有勇氣的人,誰是撒謊的人,誰是講信用的人,誰是不遲到的人,誰是懂得尊重別人的人,誰是不賴賬的人,誰是雞賊的人,誰是可以合作的人。

(全文終)

相關推薦

推薦中...